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他们一般是与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或者与祖父、祖母甚至父母的其他亲戚、朋友在一起生活。由于农村大部分家庭劳动力过盛,加上又没有经济发展源头,只有外出到一些发达城市打工挣钱养家糊口,因此农村大部分青壮年人口大量涌出,导致农村产生了大量的留守儿童,给社会和学校造成了很大的负担。根据本人的多方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对以下几个值得大家探讨的问题进行剖析:
有关留守儿童问题的社会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12岁以下的少年儿童中,至少有6000万留守儿童,光是我校302名在校生中就有180多名留守儿童,占总数的60%。因父母忙于生计而托人寄养,给孩子造成孤僻,古怪,自我封闭的扭曲心理;学校和家长“分数至上”的教育方式更“刺痛”着孩子幼小的心灵。并衍生出一系列崭新而严峻的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留守儿童身上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亲情的抚慰,造成心理上的问题。有很多学生都是很小就离开了父母。对父母的感情有所淡漠,在缺乏父母关爱和正常家庭氛围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往往缺少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相对较弱。有的孩子性格比较孤僻,在学校不爱开口说话,就是和爷爷奶奶也很少说话。而且碰到一点小事就哭,爷爷奶奶也搞不懂她在想些什么。在调查中,有了困难闷在肚子里的孩子,不是少数。也有的孩子因为父母不在身边,爷爷奶奶对他百依百顺,使得他越来越任性,胆子也越来越大,脾气也很暴躁,一不顺心就摔东西、甚至还要骂人。
(二)家庭管教不当,带来行为上的偏差。 青壮年外出产生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同时也产生了留守老人,老人们劳碌了一辈子,而今还要挑起照顾孙辈的重任,一天到晚忙忙碌碌,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显得有心无力、力不从心。因此,能使孩子吃饱、吃好,不出意外,已经是很不错了。老人们很难走进孩子的心里。在监护方法上,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做法:一是过度宠爱。为了使孙子听话,他们只能用物质奖励:只要不闯祸,你要什么,我就给你什么。而且,他们一怕孩子父母操心,二怕小孩被老师批评,三怕同学瞧不起。所以往往“报喜不报忧”。殊不知,这样一来,父母鞭长莫及,孩子胆子越来越大,到后来难以管教。另一类监护方法是“严管”。他们认为,“骂是亲,打是爱。”“油盐出好菜,棍棒出好人。”“对小孩就是要严,不然无法无天。” “严管”的结果如何呢?有的孩子因为怕挨打,养成了说谎的坏习惯,有的则产生了逆反情绪,“你越是要打我,我就越不听你的话。”更严重的可能离家出走。由于家庭管教方法不当,造成有的孩子思想、行为上出现了一些问题。
(三)学习辅导的缺失,带来学习上的困难。 留守儿童大部分是由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监管。这些老人大多文化程度不高,有的甚至目不识丁。对于孩子到底是否完成了作业,他们是不知道的。至于学习上的问题,他们更是无法帮上忙。由于缺少学习上的帮助,一些孩子学习习惯不好,有的甚至经常不做作业。导致学习成绩越来越差,以致学习上失去了信心。凡家长重视,监护人教育方法得当的,孩子不但学习成绩好,而且各方面的表现都很不错。反之,孩子不但学习成绩极差,而且往往存在着道德品质方面的问题。
造成留守儿童问题的原因
首先,从留守儿童的定义上讲,造成儿童成为留守儿童的关键因素,是父母不在身边。父母为何不在孩子身边,原因或许有千百种,但最终都可以归结到“生活无奈”上去。没有哪个父母愿意远离自己心爱的骨肉,之所以要让孩子分隔生活,或许只是因为生活所迫外出务工,要养家糊口故而舍了孩子保全了全家。本身来说,孩子完整的童年是需要双亲的陪伴的,只有如此一个孩子怎能健康快乐的成长?之前,曾有单亲家庭的孩子遭受心理的质疑,这质疑无非来自单亲(男女)的成长影响。
说到影响,就不得不說说孩子的成长过程,孩子的成长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习模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所见所闻所想都十分重要。试想想,如果一个孩子父母都不在身边,那对于他来说意味着失去了什么。或许一个年龄小的孩子没有那么多的生活困扰,但往往只要有一个生活困扰就能终结生命。当然,父母其实并不是单纯的教导者,他们也是孩子的保护者。我们都知道出生没多久的小鸡,都需要母鸡带着四处觅食,遇到危险时母鸡往往会将小鸡护在翅下。因为脆弱,所以特别爱护。动物有情如此,何况人呢?父母是孩子的保护伞,这话说来不矫情。他们该教会孩子一切的成长知识,该告诉孩子生命的重要性,也该在孩子面临危险时把他们护在怀中。孩子是脆弱易委屈的,不能没有父母的呵护。留守儿童的关键问题是缺少父母的陪伴,而学习问题,生活问题,社会关爱不足问题等是产生孩子心理问题的诱因。一个尚处于成长中的孩子,不但是身体上没有成熟,心理上也是不成熟的。不成熟的心理极容易因小问题产生极大的波动,小到一个回家时间的契约,孩子不成熟的心理需要教导和疏导,而这教导和疏导者非亲身父母莫属。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一般都存在心理问题,但真正的解决者,父母也,知子莫若父母,可是父母却已经悄悄的走开了。
其次,说到父母的打工问题上,这就真正的归结到一个社会问题上了,当前的社会劳力分配不均,以致产生了很多的流动劳力。很多人背井离乡舍妻弃子的在异乡打工,只是为了养家糊口盖房子,这早已经成为了当前社会的共识和形式,非特殊因素不能更改。既然当前的社会形势已经如此,那么真正面临考验的其实是孩子的父母们。看父母们的取舍问题,父母是选择孩子,还是选择金钱。当然,这其中存在着不打工就没饭吃的严峻问题。但如果刨除了这类情况,还存在着舍弃孩子只为盖楼的父母,这种情况非常之多。这个世界,存在取舍,其对应的是有得必有失。或许有些父母远离孩子打工可获物质丰厚,但却因此失去了一个健康成长的孩子。或许这对于有些父母来说显得无奈,但其实在无奈之下依然可以有回旋的余地。就近务工和短期务工都是不错的选择,但就近务工又没有那么多劳务可做,只能远离自己的孩子那么远。还有父母两人都不在孩子身边,都选择外出务工,其所谓的为了全家其实是一个极为自私的理由。 再次,留守儿童们的父母不在身边,当然会导致一些学习问题,生活问题和社会关爱问题。学习问题会因没有父母的教导和陪伴而产生,将自己的孩子托付给上一辈教导,我们得先明确上一辈人本身的受教育程度,以及一些极为传统思想的困扰。留守儿童产生学习问题是毋庸置疑的,远受父母远在他乡的倍加关注和压力,远受学校教育的学习负重困扰。学习上无人指导,最终的走向都是心理困扰。生活问题更不需赘述,缺少保护缺少帮助缺少物质,都将造成孩子产生心理阴影。社会关爱问题,这点上社会本身做得不够,留守儿童本身已经远离了父母的关爱,社会如果不给予足够的关爱,孩子终将长期处于孤独中。
说到此,不得不说,留守儿童存在的诸多问题,都是息息相关互为利害,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人的问题。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应对策略
(一)家长应主动建立互信桥梁,增强孩子幸福感 。“留守儿童普遍觉得自己不被家庭接纳,自己的存在并不重要,所以特别叛逆。如注重打扮、封闭自我等行为其实都是在寻求精神慰藉,在以不同的方式向家长讨‘爱’。”在当前这个社会转型时期,流动人口的增多造成青少年“留守”是很难避免的,但地域的隔离还是可以通过一些举动来挽救情感隔阂的。“地域隔离不一定会造成精神的隔离,父母应该有挽救意识,哪怕每天只是一个电话的问候,也可以增加孩子的幸福感。一旦建立起这种互信的桥梁,地域隔离就不至于产生巨大的消极影响。”我认为,家长平时要与孩子多进行沟通和交流,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缺点和不足,要客观地看待自己和别人的长处和优点,学会与有缺点和不足的人相处,从而点化孩子心理上的误区,使他们能平和地面对各种问题。网络时代,孩子们面对许多信息源和复杂多元的社会,经受很多诱惑和冲突的观念,其能力又不足以排解这些困惑,往往会在内心积蓄不少错误的认知和愤懑的情绪。孩子的这些问题往往是与家长情感沟通不畅导致的恶果。生活中常见的情形是,一方面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在期望孩子有出息的理念主导下,物质上无条件满足孩子的需要,骄纵溺爱孩子,另一方面对于孩子们面临的感情困惑、学业压力以及人际交往的困境又理解交流不足,导致孩子情绪困扰,学习没有动力,逃避学习,甚至厌弃学习,最终影响了学业的发展。
(二)父母要学会用爱抚慰孩子们的心灵 。首先,一旦发现孩子有心理问题,不要采取斥责打骂的方式。要弄清楚孩子抑郁或焦虑的是什么,为什么忤逆大人,让他把心理话说出来,了解他真实的想法,再相应提出一些处理办法或意见供其参考。第二,家长对孩子的未来预期要抱有理性的态度。学习成绩以及考试都不是唯一的目标,应该多从爱迪生、爱因斯坦这些伟人的故事中体悟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应该实事求是地给孩子提出目标,多了解和发挥孩子的强项,培养多方面的兴趣。第三,家长应鼓励孩子参与到家庭生活和家庭困难的解决中,既让孩子们了解家长持家的不易,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员,从而产生对家人的感情,也让他们对生活本身有更多的认识,学会自身克服困难的方法技巧,培养自己的毅力。别怕孩子会吃苦遭罪,否则就是剥夺孩子学习成长的机会。 第四,家长和老师也应不断注意自身修养,关爱自己的心理健康。自己心态不平和,情绪不稳定,就会贻害孩子的心理健康。中国古语讲“德为先,才为后”,专家说得好,“有德有才是优质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只有先培养孩子的德行,将来才能真正地发挥他们的才能,否则就容易成为社会的不良负担。
(三)学校更要承担教育好留守儿童的重任,特别家村寄宿制学校,住校生中大部分是留守儿童,他们性格各不相同,关爱他们是学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关凡爱护他们,让他们在学校吃得好,睡得好,玩得好,学得好,比如我们尚寨土家族乡中心小学就是这样做的:力所能及的把营养餐搞好,搞出特色,让学生吃上可口而放心的饭菜,让他睡上温暖的被子,每天晚上查夜后,宿管员回查时见学生的被子掉了,就给他们盖好被子,怕他们着凉感冒,冬天还给他们提供热水,让他们洗上热水脸,泡上一个热水脚;每人每期都发放洗漱用品,班上学生也能喝上卫生的纯净水了;学校打算还建浴室和卫生室,让学生再能够洗上一个热水澡,让他们感受到在家里也不能享受到的待遇。学校还成立了很多兴趣小组,(如书法、绘画、朗诵、体育、音乐、艺术等)。为此,他们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和技能。另外,力爭把学校建设成为开心的公园,(有学生各种玩耍又能开发智力的玩具:如橡棋、军棋、五子棋、跳跳棋等);生活的家园(让学生穿干净的衣服,吃上各式各样和菜品和水果);学习的乐园(老师要经常改变教学模式,让学生学得开心,在快乐中学到知识),老师们要做一回学生的再生父母,要让他感受到师爱大于父爱和母爱。让他们心灵上得到更好的慰藉,让他们不再感到孤独,空虚。同时还要努力找回他们的自信,让他们觉得没有父母也无所谓,照样能生活好,学得好。建立完善好留守儿童之家,通过多方努力,因地制宜,给孩子创造和父母通话的机会,给孩子们营造一个温馨的学习生活的环境。
通过学校的努力,这些留守儿童再也不感到孤单、寂寞了。性格也开朗、活泼了,学习也进步了。
但是,关爱留守儿童不仅是学校责任,同时也是社会的责任,党委、政府更应该来关怀、帮助留守儿童家庭,让他们在政府的关怀下茁壮成长。关爱留守儿童任重道远,全社会都行动起来,共同来呵护祖国的未来吧!(作者系镇远县尚寨土家族乡中心小学校教师, “千校万师”第26期学员)
有关留守儿童问题的社会现状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12岁以下的少年儿童中,至少有6000万留守儿童,光是我校302名在校生中就有180多名留守儿童,占总数的60%。因父母忙于生计而托人寄养,给孩子造成孤僻,古怪,自我封闭的扭曲心理;学校和家长“分数至上”的教育方式更“刺痛”着孩子幼小的心灵。并衍生出一系列崭新而严峻的儿童心理健康问题。
留守儿童身上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亲情的抚慰,造成心理上的问题。有很多学生都是很小就离开了父母。对父母的感情有所淡漠,在缺乏父母关爱和正常家庭氛围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儿童,往往缺少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相对较弱。有的孩子性格比较孤僻,在学校不爱开口说话,就是和爷爷奶奶也很少说话。而且碰到一点小事就哭,爷爷奶奶也搞不懂她在想些什么。在调查中,有了困难闷在肚子里的孩子,不是少数。也有的孩子因为父母不在身边,爷爷奶奶对他百依百顺,使得他越来越任性,胆子也越来越大,脾气也很暴躁,一不顺心就摔东西、甚至还要骂人。
(二)家庭管教不当,带来行为上的偏差。 青壮年外出产生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同时也产生了留守老人,老人们劳碌了一辈子,而今还要挑起照顾孙辈的重任,一天到晚忙忙碌碌,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显得有心无力、力不从心。因此,能使孩子吃饱、吃好,不出意外,已经是很不错了。老人们很难走进孩子的心里。在监护方法上,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做法:一是过度宠爱。为了使孙子听话,他们只能用物质奖励:只要不闯祸,你要什么,我就给你什么。而且,他们一怕孩子父母操心,二怕小孩被老师批评,三怕同学瞧不起。所以往往“报喜不报忧”。殊不知,这样一来,父母鞭长莫及,孩子胆子越来越大,到后来难以管教。另一类监护方法是“严管”。他们认为,“骂是亲,打是爱。”“油盐出好菜,棍棒出好人。”“对小孩就是要严,不然无法无天。” “严管”的结果如何呢?有的孩子因为怕挨打,养成了说谎的坏习惯,有的则产生了逆反情绪,“你越是要打我,我就越不听你的话。”更严重的可能离家出走。由于家庭管教方法不当,造成有的孩子思想、行为上出现了一些问题。
(三)学习辅导的缺失,带来学习上的困难。 留守儿童大部分是由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监管。这些老人大多文化程度不高,有的甚至目不识丁。对于孩子到底是否完成了作业,他们是不知道的。至于学习上的问题,他们更是无法帮上忙。由于缺少学习上的帮助,一些孩子学习习惯不好,有的甚至经常不做作业。导致学习成绩越来越差,以致学习上失去了信心。凡家长重视,监护人教育方法得当的,孩子不但学习成绩好,而且各方面的表现都很不错。反之,孩子不但学习成绩极差,而且往往存在着道德品质方面的问题。
造成留守儿童问题的原因
首先,从留守儿童的定义上讲,造成儿童成为留守儿童的关键因素,是父母不在身边。父母为何不在孩子身边,原因或许有千百种,但最终都可以归结到“生活无奈”上去。没有哪个父母愿意远离自己心爱的骨肉,之所以要让孩子分隔生活,或许只是因为生活所迫外出务工,要养家糊口故而舍了孩子保全了全家。本身来说,孩子完整的童年是需要双亲的陪伴的,只有如此一个孩子怎能健康快乐的成长?之前,曾有单亲家庭的孩子遭受心理的质疑,这质疑无非来自单亲(男女)的成长影响。
说到影响,就不得不說说孩子的成长过程,孩子的成长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习模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所见所闻所想都十分重要。试想想,如果一个孩子父母都不在身边,那对于他来说意味着失去了什么。或许一个年龄小的孩子没有那么多的生活困扰,但往往只要有一个生活困扰就能终结生命。当然,父母其实并不是单纯的教导者,他们也是孩子的保护者。我们都知道出生没多久的小鸡,都需要母鸡带着四处觅食,遇到危险时母鸡往往会将小鸡护在翅下。因为脆弱,所以特别爱护。动物有情如此,何况人呢?父母是孩子的保护伞,这话说来不矫情。他们该教会孩子一切的成长知识,该告诉孩子生命的重要性,也该在孩子面临危险时把他们护在怀中。孩子是脆弱易委屈的,不能没有父母的呵护。留守儿童的关键问题是缺少父母的陪伴,而学习问题,生活问题,社会关爱不足问题等是产生孩子心理问题的诱因。一个尚处于成长中的孩子,不但是身体上没有成熟,心理上也是不成熟的。不成熟的心理极容易因小问题产生极大的波动,小到一个回家时间的契约,孩子不成熟的心理需要教导和疏导,而这教导和疏导者非亲身父母莫属。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一般都存在心理问题,但真正的解决者,父母也,知子莫若父母,可是父母却已经悄悄的走开了。
其次,说到父母的打工问题上,这就真正的归结到一个社会问题上了,当前的社会劳力分配不均,以致产生了很多的流动劳力。很多人背井离乡舍妻弃子的在异乡打工,只是为了养家糊口盖房子,这早已经成为了当前社会的共识和形式,非特殊因素不能更改。既然当前的社会形势已经如此,那么真正面临考验的其实是孩子的父母们。看父母们的取舍问题,父母是选择孩子,还是选择金钱。当然,这其中存在着不打工就没饭吃的严峻问题。但如果刨除了这类情况,还存在着舍弃孩子只为盖楼的父母,这种情况非常之多。这个世界,存在取舍,其对应的是有得必有失。或许有些父母远离孩子打工可获物质丰厚,但却因此失去了一个健康成长的孩子。或许这对于有些父母来说显得无奈,但其实在无奈之下依然可以有回旋的余地。就近务工和短期务工都是不错的选择,但就近务工又没有那么多劳务可做,只能远离自己的孩子那么远。还有父母两人都不在孩子身边,都选择外出务工,其所谓的为了全家其实是一个极为自私的理由。 再次,留守儿童们的父母不在身边,当然会导致一些学习问题,生活问题和社会关爱问题。学习问题会因没有父母的教导和陪伴而产生,将自己的孩子托付给上一辈教导,我们得先明确上一辈人本身的受教育程度,以及一些极为传统思想的困扰。留守儿童产生学习问题是毋庸置疑的,远受父母远在他乡的倍加关注和压力,远受学校教育的学习负重困扰。学习上无人指导,最终的走向都是心理困扰。生活问题更不需赘述,缺少保护缺少帮助缺少物质,都将造成孩子产生心理阴影。社会关爱问题,这点上社会本身做得不够,留守儿童本身已经远离了父母的关爱,社会如果不给予足够的关爱,孩子终将长期处于孤独中。
说到此,不得不说,留守儿童存在的诸多问题,都是息息相关互为利害,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人的问题。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应对策略
(一)家长应主动建立互信桥梁,增强孩子幸福感 。“留守儿童普遍觉得自己不被家庭接纳,自己的存在并不重要,所以特别叛逆。如注重打扮、封闭自我等行为其实都是在寻求精神慰藉,在以不同的方式向家长讨‘爱’。”在当前这个社会转型时期,流动人口的增多造成青少年“留守”是很难避免的,但地域的隔离还是可以通过一些举动来挽救情感隔阂的。“地域隔离不一定会造成精神的隔离,父母应该有挽救意识,哪怕每天只是一个电话的问候,也可以增加孩子的幸福感。一旦建立起这种互信的桥梁,地域隔离就不至于产生巨大的消极影响。”我认为,家长平时要与孩子多进行沟通和交流,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有缺点和不足,要客观地看待自己和别人的长处和优点,学会与有缺点和不足的人相处,从而点化孩子心理上的误区,使他们能平和地面对各种问题。网络时代,孩子们面对许多信息源和复杂多元的社会,经受很多诱惑和冲突的观念,其能力又不足以排解这些困惑,往往会在内心积蓄不少错误的认知和愤懑的情绪。孩子的这些问题往往是与家长情感沟通不畅导致的恶果。生活中常见的情形是,一方面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在期望孩子有出息的理念主导下,物质上无条件满足孩子的需要,骄纵溺爱孩子,另一方面对于孩子们面临的感情困惑、学业压力以及人际交往的困境又理解交流不足,导致孩子情绪困扰,学习没有动力,逃避学习,甚至厌弃学习,最终影响了学业的发展。
(二)父母要学会用爱抚慰孩子们的心灵 。首先,一旦发现孩子有心理问题,不要采取斥责打骂的方式。要弄清楚孩子抑郁或焦虑的是什么,为什么忤逆大人,让他把心理话说出来,了解他真实的想法,再相应提出一些处理办法或意见供其参考。第二,家长对孩子的未来预期要抱有理性的态度。学习成绩以及考试都不是唯一的目标,应该多从爱迪生、爱因斯坦这些伟人的故事中体悟对孩子的教育方法。应该实事求是地给孩子提出目标,多了解和发挥孩子的强项,培养多方面的兴趣。第三,家长应鼓励孩子参与到家庭生活和家庭困难的解决中,既让孩子们了解家长持家的不易,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员,从而产生对家人的感情,也让他们对生活本身有更多的认识,学会自身克服困难的方法技巧,培养自己的毅力。别怕孩子会吃苦遭罪,否则就是剥夺孩子学习成长的机会。 第四,家长和老师也应不断注意自身修养,关爱自己的心理健康。自己心态不平和,情绪不稳定,就会贻害孩子的心理健康。中国古语讲“德为先,才为后”,专家说得好,“有德有才是优质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无才是废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有才无德是危险品”。只有先培养孩子的德行,将来才能真正地发挥他们的才能,否则就容易成为社会的不良负担。
(三)学校更要承担教育好留守儿童的重任,特别家村寄宿制学校,住校生中大部分是留守儿童,他们性格各不相同,关爱他们是学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关凡爱护他们,让他们在学校吃得好,睡得好,玩得好,学得好,比如我们尚寨土家族乡中心小学就是这样做的:力所能及的把营养餐搞好,搞出特色,让学生吃上可口而放心的饭菜,让他睡上温暖的被子,每天晚上查夜后,宿管员回查时见学生的被子掉了,就给他们盖好被子,怕他们着凉感冒,冬天还给他们提供热水,让他们洗上热水脸,泡上一个热水脚;每人每期都发放洗漱用品,班上学生也能喝上卫生的纯净水了;学校打算还建浴室和卫生室,让学生再能够洗上一个热水澡,让他们感受到在家里也不能享受到的待遇。学校还成立了很多兴趣小组,(如书法、绘画、朗诵、体育、音乐、艺术等)。为此,他们可以学到很多知识和技能。另外,力爭把学校建设成为开心的公园,(有学生各种玩耍又能开发智力的玩具:如橡棋、军棋、五子棋、跳跳棋等);生活的家园(让学生穿干净的衣服,吃上各式各样和菜品和水果);学习的乐园(老师要经常改变教学模式,让学生学得开心,在快乐中学到知识),老师们要做一回学生的再生父母,要让他感受到师爱大于父爱和母爱。让他们心灵上得到更好的慰藉,让他们不再感到孤独,空虚。同时还要努力找回他们的自信,让他们觉得没有父母也无所谓,照样能生活好,学得好。建立完善好留守儿童之家,通过多方努力,因地制宜,给孩子创造和父母通话的机会,给孩子们营造一个温馨的学习生活的环境。
通过学校的努力,这些留守儿童再也不感到孤单、寂寞了。性格也开朗、活泼了,学习也进步了。
但是,关爱留守儿童不仅是学校责任,同时也是社会的责任,党委、政府更应该来关怀、帮助留守儿童家庭,让他们在政府的关怀下茁壮成长。关爱留守儿童任重道远,全社会都行动起来,共同来呵护祖国的未来吧!(作者系镇远县尚寨土家族乡中心小学校教师, “千校万师”第26期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