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杜甫秦州诗能够在文人们心中产生强烈的激荡首先应该具备一个契机,即“必身经忧患,才晓读斯语”(《读杜漫语》),只有与杜甫有着类似的经历才能对杜甫的情怀有更深刻的体悟,才能真正地解读到杜甫深刻的生命本质,以此激发出与杜甫的心灵共振并自觉追随杜甫伟大的人格。在清初诗坛占据着举足轻重地位的宋琬,他对杜甫的接受可以说是对杜甫秦州诗典型咏怀意义的完美注脚。
关键词:杜甫;秦州诗;宋琬;身世之悲
作者简介:李锦(1992.12-),女,汉族,山东聊城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西南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1-0-02
清人《杜诗言志》有言:“老杜生平詩,自去华适秦以后,为之一变。”杜甫秦州时期的诗歌相较于之前的诗作有了明显的转变,这是杜甫创作生涯的一个重要转型期,《杜诗言志》中曾指出杜甫秦州时期的诗歌不再像以前“求进倾阳之志不衰”,当杜甫致君尧舜的理想几经幻灭之后,杜甫的诗作中渲染着浓重的身世之悲,不仅使诗歌的风格题材随着流寓秦州为之一变,杜甫更多地开始由外而内观照自我,更多的转向对自我人生的自觉审视,这是杜甫秦州诗对文人咏怀的典型意义首要的一点,当后世文人同样经历了杜甫那样的政治失意后的流离之苦,必然也带有杜甫秦州诗那样的苍凉底色,同时文人们以杜甫来反观、反悟自己的人生和命运,这也是对心灵重负的一种缓冲纾解。
宋琬,是明末清初的诗人,他出生在明末莱阳宋氏大家族,但他的一生却同杜甫一样饱经忧患、历经困顿坎坷,他经历了易代之际的社会大动荡,对他影响至深的父兄均在抗清的莱阳战役中付出了生命,在经历了明亡后两年的飘零之后,在儒家入世思想的导向和家族衰落后生活的逼迫下,他最终怀着复杂矛盾的心情选择了入清出仕。但进入仕途后,他却在宦海浮沉中历尽了艰辛,他在短暂的仕途中竟三次惹上官司,两次入狱,几近死地,可谓“唱徹崎岖蜀道难,荔裳身世累微官。宦途人海风波险,收入诗囊当谱看”[1],宋琬终其一生遍尝人世坎坷辛酸,正是这样的命运令他对杜甫诗中流露出的身世之感有着深刻的体味。宋琬一生以杜甫为宗,除了与杜甫相似的人生遭际外,宋琬学杜还有着深厚的家族传统,因此宋琬心中有着深厚的“杜甫情结”,其诗作学杜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宋侯今日之杜甫,万首新诗继夔府”[2],王士禄直接将宋琬诗作成就比肩诗圣杜甫,可谓对其最高赞誉,可见宋琬确实以一颗赤诚之心追寻着杜甫的足迹,尤其是杜甫的秦州诗颇受宋琬青睐。
顺治七年(1650)冬,宋琬经历了人生第一场狱事,当时还在吏部稽勋司主事任上,却被诬告下狱。宋琬一生两度被诬告下狱,宋琬在二度下狱后于其《壬寅除夕作》诗中称:“十年重堕井,两度恰逢寅”,其在注释中称“庚寅余以逆仆诬构下狱,今之祸壬寅岁也,故云”[3],注释记录了自己第一次下狱的原因。关于宋琬第一次入狱的具体经过在这里不再详述,但宋琬在第一次无端下狱后有冤难诉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沉郁荡精魂,欲诉谁为理”(《庚寅狱中感怀·其三》),“嗟余亦何为?喟然伤肺肝”(《庚寅狱中感怀·其四》)[4],宋琬下狱时正直寒冬,其在狱中的艰苦生活更是雪上加霜,令宋琬备受折磨。狱中的宋琬不禁想起流寓同谷县的杜甫,杜甫在同谷经历了一生中最为艰难的生活,那时也是正值隆冬时节,流寓到同谷县的杜甫和一家老小已经面临生活的绝境,杜甫在《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中抒发自己在绝境中颠沛流离的人生悲感。宋琬一生宗杜学杜,在狱中的宋琬也多读杜诗,命运的巨变让他从杜甫那里寻到心灵的慰藉,尤其是杜甫的秦州诗让宋琬产生了共鸣。他在狱中模仿杜甫的《同谷七歌》作《庚寅腊月读子美同谷七歌效其体以咏哀》,其仿作继承了杜甫《同谷七歌》沉郁悲慨的本色,将自己坎坷困顿的身世之哀融入诗中写得悲怆沉慨,在患难之际更激发了诗人心中对亲情的渴望,这与杜诗如出一辙,如《庚寅腊月读子美同谷七歌效其体以咏哀·其一》:
“岁在摄提月在酉,天之生我何弗偶。日月骎骎东逝波,万事伤心无不有。
悔将词赋谒公卿,惨对桁杨呼父母。呜呼一歌兮歌难终,孤儿东望心忡忡。”
一场场人生的变故令宋琬对自己的命运产生怀疑,甚至自己出生在寒冬酉月都令诗人与自己悲惨的命运联系起来,诗人深感命运无常,岁月就在狱中悄悄流逝,昔日入世的理想在无常命运的安排中消解了它所有的意义,宋琬开始怀疑自己曾经做出的入仕决定对错与否。生死未卜之际,诗人难消心中对自己命运的悲慨和忧愁,同时当生命面临着巨大的威胁,更加呼唤着诗人心中对温暖亲情的渴望,这既是一种生命本能,又是诗人坎坷困顿的身世之悲的自觉流露。这些都与杜甫在《同谷七歌》中所抒发的政治失意后的身世之悲遥相呼应,宋琬深得杜甫神韵,他从杜甫的诗中找到了自己,他在为杜甫坎坷命运而悲的同时又为自己而悲,杜甫的秦州诗为广大仕途坎坷的士人们提供了纾解怀抱的渠道,同时也因为这种强烈的心灵共振而成为士人们借以抒怀的典型。
宋琬出狱后,正好被朝廷贬到秦州,这个曾经与杜甫有着不解之缘的地方。到了秦州,宋琬怀着对杜甫的崇敬之情重游成州(今甘肃成县)杜甫草堂,这里的杜甫草堂是建于宋徽宗朝最早的杜公祠。宋琬作诗《同欧阳介庵拜杜子美草堂诗》表达对杜甫遭遇的感慨:
“少陵栖隐地,古屋锁莓苔。峭壁星辰上,惊涛风雨来。岁华三峡暮,身世七歌哀。欲作招魂赋,临流首重回。”
少陵祠外的荒凉破败,使宋琬想起杜甫漂泊困顿的晚年人生,宋琬指出杜甫流寓到秦州所作《同谷七歌》是杜甫借以抒发沉重身世悲感的经典之作,可见宋琬从杜甫秦州诗咏怀之作中深刻体悟到杜甫处于穷困坎坷中的沉郁心境,诗中尽显沉郁之气,当然这也因着相似的遭遇才能如此感同身受。另外宋琬还有《祭杜少陵草堂文》,文中既阐述了自己对杜甫秦州诗的深刻体悟,“呜呼!‘文章有神交有道’,斯言也,盖先生赠苏端之诗。故今与古其交感,虽百世而相知,谅精诚之不隔,亦何必于同时?”[5]宋琬称自己与杜甫有“交感”,可谓跨越千年的知音,同时还表达出对杜甫这位先贤的深刻怀念,感人至深。
怀着这种知音之情,宋琬刚到秦州便主持重修杜甫草堂,同时还做了一桩文化壮举,乾隆时期编修的《直隶秦州新志·名宦·宋琬》对他的这次壮举有记载:“初琬在秦州,重修杜甫草堂,集兰州《淳化阁》及西安碑洞中晋人帖,书杜甫《秦州诗》,勒诸石,时称‘二绝’。”[6]宋琬精心挑选了杜甫秦州诗六十首,从后世的考据来看,精选《秦州杂诗二十首》、《同谷七歌》、《凤凰台》、《病马》、《归燕》、《促织》、《萤火》等杜甫流寓秦州经典咏怀之作,聘请擅长钩摹之技的皋兰张正言、张正心集王羲之等古人的书法,刻石三十四块,因为诗妙、书法妙,称为“二妙”。宋琬还作了《题杜子美流寓秦州诗石刻跋》,可谓尽心尽力。不过后来随着时代变迁不知何故,这批杜诗石刻不知去向,所幸改革开放新时期考古人员找到了完整的宋琬《杜诗石刻》拓本,并依据此拓本重新修筑了“二妙轩”碑,以此可窥见当时宋琬所立杜诗碑之全貌。宋琬在离任秦州之际还专门拜别杜甫草堂,作《丁酉仲春夜拜别杜少陵草堂因宴于有客亭》诗。宋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着对杜甫的千古知音之情,更重要的是宋琬所选杜甫秦州诗都是杜诗精品,从宋琬对杜诗的接受可以窥见杜甫秦州诗咏怀的典型意义。
参考文献:
[1]郭绍虞.万首论诗绝句[M].北京:人民文学社,1991(2):877.
[2][3][4][5][6](清)宋琬著,章鸿义,赵家斌点校.宋琬全集[M].济南:齐鲁书社,2003:8,169,124,152,152.
关键词:杜甫;秦州诗;宋琬;身世之悲
作者简介:李锦(1992.12-),女,汉族,山东聊城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西南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1-0-02
清人《杜诗言志》有言:“老杜生平詩,自去华适秦以后,为之一变。”杜甫秦州时期的诗歌相较于之前的诗作有了明显的转变,这是杜甫创作生涯的一个重要转型期,《杜诗言志》中曾指出杜甫秦州时期的诗歌不再像以前“求进倾阳之志不衰”,当杜甫致君尧舜的理想几经幻灭之后,杜甫的诗作中渲染着浓重的身世之悲,不仅使诗歌的风格题材随着流寓秦州为之一变,杜甫更多地开始由外而内观照自我,更多的转向对自我人生的自觉审视,这是杜甫秦州诗对文人咏怀的典型意义首要的一点,当后世文人同样经历了杜甫那样的政治失意后的流离之苦,必然也带有杜甫秦州诗那样的苍凉底色,同时文人们以杜甫来反观、反悟自己的人生和命运,这也是对心灵重负的一种缓冲纾解。
宋琬,是明末清初的诗人,他出生在明末莱阳宋氏大家族,但他的一生却同杜甫一样饱经忧患、历经困顿坎坷,他经历了易代之际的社会大动荡,对他影响至深的父兄均在抗清的莱阳战役中付出了生命,在经历了明亡后两年的飘零之后,在儒家入世思想的导向和家族衰落后生活的逼迫下,他最终怀着复杂矛盾的心情选择了入清出仕。但进入仕途后,他却在宦海浮沉中历尽了艰辛,他在短暂的仕途中竟三次惹上官司,两次入狱,几近死地,可谓“唱徹崎岖蜀道难,荔裳身世累微官。宦途人海风波险,收入诗囊当谱看”[1],宋琬终其一生遍尝人世坎坷辛酸,正是这样的命运令他对杜甫诗中流露出的身世之感有着深刻的体味。宋琬一生以杜甫为宗,除了与杜甫相似的人生遭际外,宋琬学杜还有着深厚的家族传统,因此宋琬心中有着深厚的“杜甫情结”,其诗作学杜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宋侯今日之杜甫,万首新诗继夔府”[2],王士禄直接将宋琬诗作成就比肩诗圣杜甫,可谓对其最高赞誉,可见宋琬确实以一颗赤诚之心追寻着杜甫的足迹,尤其是杜甫的秦州诗颇受宋琬青睐。
顺治七年(1650)冬,宋琬经历了人生第一场狱事,当时还在吏部稽勋司主事任上,却被诬告下狱。宋琬一生两度被诬告下狱,宋琬在二度下狱后于其《壬寅除夕作》诗中称:“十年重堕井,两度恰逢寅”,其在注释中称“庚寅余以逆仆诬构下狱,今之祸壬寅岁也,故云”[3],注释记录了自己第一次下狱的原因。关于宋琬第一次入狱的具体经过在这里不再详述,但宋琬在第一次无端下狱后有冤难诉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沉郁荡精魂,欲诉谁为理”(《庚寅狱中感怀·其三》),“嗟余亦何为?喟然伤肺肝”(《庚寅狱中感怀·其四》)[4],宋琬下狱时正直寒冬,其在狱中的艰苦生活更是雪上加霜,令宋琬备受折磨。狱中的宋琬不禁想起流寓同谷县的杜甫,杜甫在同谷经历了一生中最为艰难的生活,那时也是正值隆冬时节,流寓到同谷县的杜甫和一家老小已经面临生活的绝境,杜甫在《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中抒发自己在绝境中颠沛流离的人生悲感。宋琬一生宗杜学杜,在狱中的宋琬也多读杜诗,命运的巨变让他从杜甫那里寻到心灵的慰藉,尤其是杜甫的秦州诗让宋琬产生了共鸣。他在狱中模仿杜甫的《同谷七歌》作《庚寅腊月读子美同谷七歌效其体以咏哀》,其仿作继承了杜甫《同谷七歌》沉郁悲慨的本色,将自己坎坷困顿的身世之哀融入诗中写得悲怆沉慨,在患难之际更激发了诗人心中对亲情的渴望,这与杜诗如出一辙,如《庚寅腊月读子美同谷七歌效其体以咏哀·其一》:
“岁在摄提月在酉,天之生我何弗偶。日月骎骎东逝波,万事伤心无不有。
悔将词赋谒公卿,惨对桁杨呼父母。呜呼一歌兮歌难终,孤儿东望心忡忡。”
一场场人生的变故令宋琬对自己的命运产生怀疑,甚至自己出生在寒冬酉月都令诗人与自己悲惨的命运联系起来,诗人深感命运无常,岁月就在狱中悄悄流逝,昔日入世的理想在无常命运的安排中消解了它所有的意义,宋琬开始怀疑自己曾经做出的入仕决定对错与否。生死未卜之际,诗人难消心中对自己命运的悲慨和忧愁,同时当生命面临着巨大的威胁,更加呼唤着诗人心中对温暖亲情的渴望,这既是一种生命本能,又是诗人坎坷困顿的身世之悲的自觉流露。这些都与杜甫在《同谷七歌》中所抒发的政治失意后的身世之悲遥相呼应,宋琬深得杜甫神韵,他从杜甫的诗中找到了自己,他在为杜甫坎坷命运而悲的同时又为自己而悲,杜甫的秦州诗为广大仕途坎坷的士人们提供了纾解怀抱的渠道,同时也因为这种强烈的心灵共振而成为士人们借以抒怀的典型。
宋琬出狱后,正好被朝廷贬到秦州,这个曾经与杜甫有着不解之缘的地方。到了秦州,宋琬怀着对杜甫的崇敬之情重游成州(今甘肃成县)杜甫草堂,这里的杜甫草堂是建于宋徽宗朝最早的杜公祠。宋琬作诗《同欧阳介庵拜杜子美草堂诗》表达对杜甫遭遇的感慨:
“少陵栖隐地,古屋锁莓苔。峭壁星辰上,惊涛风雨来。岁华三峡暮,身世七歌哀。欲作招魂赋,临流首重回。”
少陵祠外的荒凉破败,使宋琬想起杜甫漂泊困顿的晚年人生,宋琬指出杜甫流寓到秦州所作《同谷七歌》是杜甫借以抒发沉重身世悲感的经典之作,可见宋琬从杜甫秦州诗咏怀之作中深刻体悟到杜甫处于穷困坎坷中的沉郁心境,诗中尽显沉郁之气,当然这也因着相似的遭遇才能如此感同身受。另外宋琬还有《祭杜少陵草堂文》,文中既阐述了自己对杜甫秦州诗的深刻体悟,“呜呼!‘文章有神交有道’,斯言也,盖先生赠苏端之诗。故今与古其交感,虽百世而相知,谅精诚之不隔,亦何必于同时?”[5]宋琬称自己与杜甫有“交感”,可谓跨越千年的知音,同时还表达出对杜甫这位先贤的深刻怀念,感人至深。
怀着这种知音之情,宋琬刚到秦州便主持重修杜甫草堂,同时还做了一桩文化壮举,乾隆时期编修的《直隶秦州新志·名宦·宋琬》对他的这次壮举有记载:“初琬在秦州,重修杜甫草堂,集兰州《淳化阁》及西安碑洞中晋人帖,书杜甫《秦州诗》,勒诸石,时称‘二绝’。”[6]宋琬精心挑选了杜甫秦州诗六十首,从后世的考据来看,精选《秦州杂诗二十首》、《同谷七歌》、《凤凰台》、《病马》、《归燕》、《促织》、《萤火》等杜甫流寓秦州经典咏怀之作,聘请擅长钩摹之技的皋兰张正言、张正心集王羲之等古人的书法,刻石三十四块,因为诗妙、书法妙,称为“二妙”。宋琬还作了《题杜子美流寓秦州诗石刻跋》,可谓尽心尽力。不过后来随着时代变迁不知何故,这批杜诗石刻不知去向,所幸改革开放新时期考古人员找到了完整的宋琬《杜诗石刻》拓本,并依据此拓本重新修筑了“二妙轩”碑,以此可窥见当时宋琬所立杜诗碑之全貌。宋琬在离任秦州之际还专门拜别杜甫草堂,作《丁酉仲春夜拜别杜少陵草堂因宴于有客亭》诗。宋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着对杜甫的千古知音之情,更重要的是宋琬所选杜甫秦州诗都是杜诗精品,从宋琬对杜诗的接受可以窥见杜甫秦州诗咏怀的典型意义。
参考文献:
[1]郭绍虞.万首论诗绝句[M].北京:人民文学社,1991(2):877.
[2][3][4][5][6](清)宋琬著,章鸿义,赵家斌点校.宋琬全集[M].济南:齐鲁书社,2003:8,169,124,152,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