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核心目标是“具有独立的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所以阅读教学不只是为了掌握一些知识点,形成琐细的分析和机械的练习这种阅读能力,而是在语文教学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阅读能够沟通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获取外部的信息和知识,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拓展人的视野,帮助人融入广阔的社会空间。
——阅读能够沟通人与人类的心灵,使人得以与高尚的心灵对话,吸取人类精神文明的营养,丰富文化的积累,发展思维和智慧,接受美的陶冶,丰富精神世界,提高人的修养和品位。
——阅读能够发展人的语言,发展人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等阅读能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其实,阅读就是一种生命活动,就是一和生活,就是一种自由的生活、精神生活、智慧的生活。正如萨特说的那样:“阅读就是自由的梦。”人们正是在自由愉快的阅读中享受着精神的生活。
之所以在初中阅读教学中,学生必须成为真正的阅读主体,教师是学生阅读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对话关系。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组织和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学会和掌握阅读的技能和方法呢?
1.组织引导学生学会个性化的创造性的阅读
阅读是读者个性化的行为,阅读的过程是富有创造性的过程。个性化的第一要义是自主阅读,没有读者的自主,所谓个性化当然无从谈起。自主阅读又是创造性阅读的前提,而只有富有创造的阅读,才是真正意义的个性化阅读。阅读教学是为了引导和帮助学生阅读,老师对作品的解读,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与理解。我认为教者不应成为作者、作品与读者之间的“二传手”或“中介人”,教者是读者的导师,读者应该直接面对作品。应该怎样做到这一点呢?
1.1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应该还学生以真正的“读者”地位,让学生能够自主阅读,直接阅读。
1.2 学生阅读的过程应该伴随着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1.3 阅读应该是探索与创造的过程,是读者与作品与作者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的过程,充满了发现、质疑、思考和探究。提倡多角度阅读,比较阅读,有创意的阅读,多元解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发挥联想与想像,拓展思维空间。
1.4 教师与学生之间也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教师应成为学生阅读的导师,而不是居高临下控制信息的专制权威。教师应该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阅读”、“理解”、“领会”、“体味”、“品味”、“感悟”还给学生。
1.5 教师应该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不应该以标准化解读去规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应该培养富有创意的读者,而不能培养人云亦云的听众。
1.6 个性创造性阅讯并不排斥合作学习。相反,同学之间的相互切磋、沟通交流,反而会互相启发,促进学习。这种全作学习会形成一种“对话场效应”,产生种种不可预设的“偶然性”效果。因而,应该积极提倡阅读过程中同学之间的对话。
2.组织引导学生学会和掌握阅读的技能和方法
掌握阅读技能和方法,并灵活恰当地运用,会影响着思维的流畅和敏捷,会影响着思维的严密和深刻。所以掌握以下阅读技能和方法,并加以综合地灵活地运用是学生学会阅读、提高阅读效率的必然追求。
2.1 学会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也是初中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朗读也是一种声读,通过视觉器官、听觉器官的共同参与,将诉诸视觉的文字转化为语言。朗读有助于更加真切地感受作品,有助于因声解义,领略作品的精妙之处,有助于增强语感,以声传情。
2.2 学会默读:朱自清先生说过,默读就是看书,可见默读能力之重要。默读可以比朗读更快,也经朗读更有利于思考。默读时对文字符号的感知是眼脑直映,因此,默读不能出声,不能以字为认读的单位。因而养成“不出声、不指读”的习惯,提高默读的速度,都是很必要的。
2.3 能诵读:诵读尤其适宜于抒情散文。熟读而成诵,它是一种传统的阅读方法,通过反复朗读达到熟练的程度,注重眼到、口到、心到,有利于记忆、积累和培养语感,有助于从作品的聲律气韵入手,逐步加深理解和体验,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
2.4 采用精读:精读是认真他细的研读,通过精读应完全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和见解。精读应认真细读,揣摩探究,有时甚至需要咬文嚼字,结合联想和想像,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进而形成自己对文本的判断和评价。精读不但是充分理解阅读材料的重要方法,而且有助于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理解、鉴赏、分析、概括、联想和想像能力。
2.5 采用略读:杨振宁曾经提倡过一种囫囵吞枣的读书方法,他称之为“渗透性学习”,与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读书方法就是略读,它与精读不同,略读只求概览大意。大量的课外阅读都是运用略读的方法,也应该集中注意力,整体把握阅读材料,善于捕捉关键信息。略读水平的提高,离不开精读能力的基础。
2.6 采用浏览:浏览更适用于博览和查找信息。浏览一般采用扫描和跳读的方式。浏览比较注意书名、作者、序、前言、目录、索引、大小标题、段落的起名结名、字体变化、参考文献、插图、图表等提示性信息。
收稿日期:2011-07-29
——阅读能够沟通人与外部世界的联系,获取外部的信息和知识,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拓展人的视野,帮助人融入广阔的社会空间。
——阅读能够沟通人与人类的心灵,使人得以与高尚的心灵对话,吸取人类精神文明的营养,丰富文化的积累,发展思维和智慧,接受美的陶冶,丰富精神世界,提高人的修养和品位。
——阅读能够发展人的语言,发展人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等阅读能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
其实,阅读就是一种生命活动,就是一和生活,就是一种自由的生活、精神生活、智慧的生活。正如萨特说的那样:“阅读就是自由的梦。”人们正是在自由愉快的阅读中享受着精神的生活。
之所以在初中阅读教学中,学生必须成为真正的阅读主体,教师是学生阅读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师生之间是平等的对话关系。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组织和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学会和掌握阅读的技能和方法呢?
1.组织引导学生学会个性化的创造性的阅读
阅读是读者个性化的行为,阅读的过程是富有创造性的过程。个性化的第一要义是自主阅读,没有读者的自主,所谓个性化当然无从谈起。自主阅读又是创造性阅读的前提,而只有富有创造的阅读,才是真正意义的个性化阅读。阅读教学是为了引导和帮助学生阅读,老师对作品的解读,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与理解。我认为教者不应成为作者、作品与读者之间的“二传手”或“中介人”,教者是读者的导师,读者应该直接面对作品。应该怎样做到这一点呢?
1.1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应该还学生以真正的“读者”地位,让学生能够自主阅读,直接阅读。
1.2 学生阅读的过程应该伴随着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让他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1.3 阅读应该是探索与创造的过程,是读者与作品与作者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的过程,充满了发现、质疑、思考和探究。提倡多角度阅读,比较阅读,有创意的阅读,多元解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发挥联想与想像,拓展思维空间。
1.4 教师与学生之间也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教师应成为学生阅读的导师,而不是居高临下控制信息的专制权威。教师应该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阅读”、“理解”、“领会”、“体味”、“品味”、“感悟”还给学生。
1.5 教师应该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不应该以标准化解读去规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应该培养富有创意的读者,而不能培养人云亦云的听众。
1.6 个性创造性阅讯并不排斥合作学习。相反,同学之间的相互切磋、沟通交流,反而会互相启发,促进学习。这种全作学习会形成一种“对话场效应”,产生种种不可预设的“偶然性”效果。因而,应该积极提倡阅读过程中同学之间的对话。
2.组织引导学生学会和掌握阅读的技能和方法
掌握阅读技能和方法,并灵活恰当地运用,会影响着思维的流畅和敏捷,会影响着思维的严密和深刻。所以掌握以下阅读技能和方法,并加以综合地灵活地运用是学生学会阅读、提高阅读效率的必然追求。
2.1 学会朗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也是初中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朗读也是一种声读,通过视觉器官、听觉器官的共同参与,将诉诸视觉的文字转化为语言。朗读有助于更加真切地感受作品,有助于因声解义,领略作品的精妙之处,有助于增强语感,以声传情。
2.2 学会默读:朱自清先生说过,默读就是看书,可见默读能力之重要。默读可以比朗读更快,也经朗读更有利于思考。默读时对文字符号的感知是眼脑直映,因此,默读不能出声,不能以字为认读的单位。因而养成“不出声、不指读”的习惯,提高默读的速度,都是很必要的。
2.3 能诵读:诵读尤其适宜于抒情散文。熟读而成诵,它是一种传统的阅读方法,通过反复朗读达到熟练的程度,注重眼到、口到、心到,有利于记忆、积累和培养语感,有助于从作品的聲律气韵入手,逐步加深理解和体验,体会其丰富的内涵和情感,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
2.4 采用精读:精读是认真他细的研读,通过精读应完全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和见解。精读应认真细读,揣摩探究,有时甚至需要咬文嚼字,结合联想和想像,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进而形成自己对文本的判断和评价。精读不但是充分理解阅读材料的重要方法,而且有助于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理解、鉴赏、分析、概括、联想和想像能力。
2.5 采用略读:杨振宁曾经提倡过一种囫囵吞枣的读书方法,他称之为“渗透性学习”,与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读书方法就是略读,它与精读不同,略读只求概览大意。大量的课外阅读都是运用略读的方法,也应该集中注意力,整体把握阅读材料,善于捕捉关键信息。略读水平的提高,离不开精读能力的基础。
2.6 采用浏览:浏览更适用于博览和查找信息。浏览一般采用扫描和跳读的方式。浏览比较注意书名、作者、序、前言、目录、索引、大小标题、段落的起名结名、字体变化、参考文献、插图、图表等提示性信息。
收稿日期:2011-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