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启发式教学说到底是为了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应用好启发式教学呢?对如何开展启发式教学做了一些讨论,以供大家参考。
关键词:初中数学;启发式教学;教学环境
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各种学习特征,采取各种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获取知识,让他们不仅能够得到知识,更重要的是从学习中掌握学习的逻辑和学习动力,它主张“一课一得”,一堂课学生学习上有收获。启发式教学是我国传统教育理念的精髓之一,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之一,叶圣陶就曾经说过:“要允许学生不懂,教就是为了不教。”下面,笔者就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一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启发式教学的体会。
一、创设能让学生感到有趣的教学环境
开展启发式教学的基础就是,学生愿意配合教师开展教学活动,这一条件的前提就是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感兴趣,只有学生兴趣盎然,他们才能保持高昂的兴趣,让自己的注意力和思维高度集中,始终处于被激活的状态,学生才能配合教师对每个难题都进行分析剖析,才能达到教师想达到的目的。尤其是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的抽象思维还不发达,教师就要通过各种方式,将有些枯燥的内容趣味化,将教学形式游戏化,这样就能让学生更加投入教学活动中去。总之一句话,就是教师要创设有效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比如,在学习概率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几个小游戏来进行教学导入,教师可以抛几个硬币,让学生猜猜正反面的可能性都是多少,培养学生归纳概率的感性认识,让他们有初步认识并对概率内容有更多的求知欲。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启发式教学的精髓在于教师放手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教师成为教学的主体。只有学生最终掌握学习的技巧、拥有学习的激情,启发式教学就实现了其功能。因此,教师应该敢于放、善于放,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以下几个方法:
1.将抽象知识具体化,让学生学得不吃力
初中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大部分学生开始有点吃力的感觉,这个时候教师要注意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尽可能地将抽象知识具体化,让学生能够结合社会、生活经验理解和掌握这些数学知识和技能。例如,在讲解同类项知识点时,笔者结合社会生活实际,提问:根据同类项的定义,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同类项的情形?并鼓励学生说出教室里面、家庭里面、超市里面等存在的同类物品。再启发提问:为什么10千克不能和10元加在一起?而10千克能和20千克相加?并鼓励学生结合同类项定义进行讨论。这样,通过一系列讨论、交流,学生就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同类项的知识,并且对数学也逐渐有兴趣了。
2.要从实际出发,让学生学有所得
教师要对自己班级学生的接受能力有清醒的认识,能够结合实际,在开展启发教学时努力做到教学活动环环相扣、逐步深入,让学生的思考能够顺着教师的引导慢慢进入正轨,既不让学生感到自己学不到东西,又不让学生轻而易举地就完成教学任务。
三、把握准确的启发时机
1.根据教学安排预设启发时机
一般来说,在备课时,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相关情况预设启发时机,从而能够让启发教学的气氛更加浓烈,让更多学生在更深的层面受到启发。比如,在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笔者就提出一个问题:既然说三角形是三条线段组成的,那么任意三个线段能否组成一个三角形?在预设这个问题时,笔者在课件中进一步准备好了更深层的启发:对这个问题,可以分解成两个问题:一是任意三条线段构成三角形的情况可能是存在的?二是任意三条线段构成三角形的情况也有可能是不存在的?对这个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学生就开始议论纷纷,有的认为可以,有的认为不行。这时,笔者就准备了一些反例,并用直观的教学多媒体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了解确实一些三角形是不能通过任意三条线段构成的。这样,笔者就能够继续向学生们教授“三角形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的结论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错,能够始终跟随笔者的教学思路进行。
2.根据实际教学需要随机捕捉和利用启发环节
在授课中,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气氛和师生互动等具体情况,随机性地开展启发活动。比如,有次笔者在教授三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这一知识点时,一个学生提问题: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也全等吗?笔者根据这个机会,从教具中选取两个三角板,启发学生比较这两个三角形是否是三角对应相等,然后做出解答:这两副三角板的对应角确实相等,但它们显然不全等。随后,笔者再为以后的启发教学埋下伏笔:这样两个三角形在数学上称为相似三角形,这是我们今后要学习的内容。
启发式教学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只要运用得当,就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勤于思考、多加练习,争取正确把握启发时机,灵活运用启发方式,取得更大的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丁鑫斌.初探数学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02).
[2]李冰.启发式教学浅探[J].学周刊,2011(06).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胡集初中)
关键词:初中数学;启发式教学;教学环境
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各种学习特征,采取各种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获取知识,让他们不仅能够得到知识,更重要的是从学习中掌握学习的逻辑和学习动力,它主张“一课一得”,一堂课学生学习上有收获。启发式教学是我国传统教育理念的精髓之一,是实现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之一,叶圣陶就曾经说过:“要允许学生不懂,教就是为了不教。”下面,笔者就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一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启发式教学的体会。
一、创设能让学生感到有趣的教学环境
开展启发式教学的基础就是,学生愿意配合教师开展教学活动,这一条件的前提就是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感兴趣,只有学生兴趣盎然,他们才能保持高昂的兴趣,让自己的注意力和思维高度集中,始终处于被激活的状态,学生才能配合教师对每个难题都进行分析剖析,才能达到教师想达到的目的。尤其是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的抽象思维还不发达,教师就要通过各种方式,将有些枯燥的内容趣味化,将教学形式游戏化,这样就能让学生更加投入教学活动中去。总之一句话,就是教师要创设有效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比如,在学习概率的内容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几个小游戏来进行教学导入,教师可以抛几个硬币,让学生猜猜正反面的可能性都是多少,培养学生归纳概率的感性认识,让他们有初步认识并对概率内容有更多的求知欲。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启发式教学的精髓在于教师放手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不是教师成为教学的主体。只有学生最终掌握学习的技巧、拥有学习的激情,启发式教学就实现了其功能。因此,教师应该敢于放、善于放,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以下几个方法:
1.将抽象知识具体化,让学生学得不吃力
初中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大部分学生开始有点吃力的感觉,这个时候教师要注意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尽可能地将抽象知识具体化,让学生能够结合社会、生活经验理解和掌握这些数学知识和技能。例如,在讲解同类项知识点时,笔者结合社会生活实际,提问:根据同类项的定义,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同类项的情形?并鼓励学生说出教室里面、家庭里面、超市里面等存在的同类物品。再启发提问:为什么10千克不能和10元加在一起?而10千克能和20千克相加?并鼓励学生结合同类项定义进行讨论。这样,通过一系列讨论、交流,学生就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同类项的知识,并且对数学也逐渐有兴趣了。
2.要从实际出发,让学生学有所得
教师要对自己班级学生的接受能力有清醒的认识,能够结合实际,在开展启发教学时努力做到教学活动环环相扣、逐步深入,让学生的思考能够顺着教师的引导慢慢进入正轨,既不让学生感到自己学不到东西,又不让学生轻而易举地就完成教学任务。
三、把握准确的启发时机
1.根据教学安排预设启发时机
一般来说,在备课时,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相关情况预设启发时机,从而能够让启发教学的气氛更加浓烈,让更多学生在更深的层面受到启发。比如,在教学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笔者就提出一个问题:既然说三角形是三条线段组成的,那么任意三个线段能否组成一个三角形?在预设这个问题时,笔者在课件中进一步准备好了更深层的启发:对这个问题,可以分解成两个问题:一是任意三条线段构成三角形的情况可能是存在的?二是任意三条线段构成三角形的情况也有可能是不存在的?对这个问题的第二个方面,学生就开始议论纷纷,有的认为可以,有的认为不行。这时,笔者就准备了一些反例,并用直观的教学多媒体形式展现出来,让学生了解确实一些三角形是不能通过任意三条线段构成的。这样,笔者就能够继续向学生们教授“三角形两边之和一定大于第三边”的结论了,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错,能够始终跟随笔者的教学思路进行。
2.根据实际教学需要随机捕捉和利用启发环节
在授课中,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教学气氛和师生互动等具体情况,随机性地开展启发活动。比如,有次笔者在教授三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这一知识点时,一个学生提问题:三个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也全等吗?笔者根据这个机会,从教具中选取两个三角板,启发学生比较这两个三角形是否是三角对应相等,然后做出解答:这两副三角板的对应角确实相等,但它们显然不全等。随后,笔者再为以后的启发教学埋下伏笔:这样两个三角形在数学上称为相似三角形,这是我们今后要学习的内容。
启发式教学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只要运用得当,就能够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勤于思考、多加练习,争取正确把握启发时机,灵活运用启发方式,取得更大的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
[1]丁鑫斌.初探数学教学中的启发式教学[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02).
[2]李冰.启发式教学浅探[J].学周刊,2011(06).
(作者单位 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胡集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