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导语】
“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前,从孔子那里吸取智慧”,诺贝尔奖获得者会集巴黎共同发表了这个令人深省的宣言。孔子乃“万世师表”“至圣先师”,其人、其思、其智、其性,绝不是一遍两遍就能读懂的;随着生活阅历的增长,我们会发现更多的孔子智慧,我们也将会更多的受益于他;在崇尚人文回归的今天,我们更应该铭记孔子,因为圣人的灵魂时刻萦绕在我们的周围,让我们难以忘却!
【美文欣赏一】
獨步阙里
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子贡
清晨的阙里,人迹寥寥。一道四个石龟托起的牌坊门兀立了两千多年,相隔不远有一个古老的钟鼓楼,一样的沉默。
我独步于这个孔子母子生活过的简陋小巷,想象着母子二人贫寒而快乐的日子,感慨颇多。阙里一侧连着孔庙,一侧接着孔府,我蓦然想到了两个词语:高贵和富贵。
是的,你只要来到了阙里旁的孔庙,你就会明白什么叫高贵,什么叫文化的尊贵。
走上一条古老的林道路,两侧的松柏无言相伴,纹路凸显的树干写尽了历史的沧桑,几棵枯木老而不死,依旧支撑着圣人的天空。穿过两道厚厚的明城墙,来到了孔庙门前。这里没有皇家大院的富丽和威仪,石桥,流水,老槐,垂柳,大红色的木栅栏门,也许这种寻常家居的味道,才应该是原生态的孔子。平和而亲切,温良也睿智,于举手投足间,于日常琐屑中,随意挥洒着人性和智慧的吉光,体现着真正活泼具体的人间情趣。高贵不是高高在上,孔子的高贵光亮而不耀眼。
孔子给人的感觉确是这样的,不管布衣蓝衫还是峨冠博带,你都可以走到孔子的身边。就如同孔庙内参天挺拔的古松,你可以站在它的身边,但你必须仰视它,然后发出如司马迁“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一样的慨叹。
孔府墙外有两个小牌楼,上书:官员人等至此下马。我想,当地位显赫的官员从高头大马下来,敛声屏气谦恭走过孔庙门口,这就是文化高贵的魅力。
历史上曾有十二位皇帝在泰山祭天后前来祭孔,并亲笔题写很多碑文。余秋雨说他们“同时祭奠了两座泰山”,孔子这座泰山更高大,因为他是属于世界的。
我在一块巨大的御碑前站住,这是一块成化碑,是明宪宗皇帝朱建深于成化四年亲笔书写的碑文。我细细看去:“朕惟孔子之道一日不可无焉,何也?有孔子之道则纲常正而伦理明,万物各得其所矣。”读到此,我笑了。自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的儒家思想一直处于正统地位。历代帝王对孔子的顶礼膜拜,无非是一己之私,为他们家的江山,为他们的统治服务,不管是“儒法互用”还是“儒道互补”,实际上都不同程度扭曲了原典儒学的内涵。孔子是人性的,人文的,他超越了时空历时两千五百年不衰,恰是因为他超越了小我,面向人类,面向世界。朝代有更替,世事有更新,唯有孔子及其文化万古不衰,历久弥新。
客观地说,帝王位尊碑大,热闹了孔庙,也抬高了孔子的文化地位。但当帝王膜拜于圣人足下,高大的反而矮小了,矮小的却与日月争辉。这就是高贵,心灵的高贵,文化的高贵啊!
孔庙内的大成殿是全国三大殿之一,正中间是至圣先师孔子的塑像,上方有两块横匾,一块是康熙题写的“万世师表”,另一块是光绪题写的“斯文在兹”,两侧的廊柱是乾隆题写的一副对联,上联是:气备四时,与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下联是:教秉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人之师。有意思的是上联的“鬼”和下联繁体的“师”都少了一撇,旁边的导游小姐说,“鬼”少撇,暗合 “子不语乱、力、怪、神”,也体现他“敬鬼神而远之”的智慧。“师”少一撇暗合“圣人无常师”,也有圣人面前无人敢称师之意。
烧香膜拜的人很多,我忽然想起很生动的一幕:朋友家那个噶咕的小子来到孔子像前,调皮地说:“让咱来给二哥翻个跟头。”随即猴子一样翻腾。一脸虔敬的游客,一身活泼的孩子,不知孔子在世,会更欣赏哪一个?
徘徊阙里,行走在高贵和富贵之间,我在触摸真实的孔子的脉搏。孔子驾车从两千五百年前匆匆走过。车过处,遗一木铎。
【赏析】
与作者一起徘徊阙里,我们也仿佛触摸到一个真实孔子的脉搏:平和亲切、温良睿智,于举手投足间,于日常琐屑中,随意挥洒着人性和智慧的吉光,体现着真正活泼具体的人间情趣与文化的高贵;即使是帝王将相都将拜倒在他的脚下,聆听圣人智慧的“真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思考题】
1.作者独步阙里,发现了一个怎样的“孔子形象”?
2.结合全文谈谈,面对“一脸虔敬的游客,一身活泼的孩子”,孔子会更欣赏哪一个?
【美文欣赏二】
孔子的“激进”
今人看孔子,多见其“复古”,见其“守旧”,其实,回到2500年前,孔子却属激进一派。他对现实采取批判态度,有“不同政见”,还能看到未来。
春秋之际,诸侯们一心想的是争霸天下,谋士们建言献策,谈的都是如何富国强兵。诸子百家中,兵家讲攻伐之道,法家说刑罚治国,墨子“非攻”,研究的却是攻城之术,要“以战止战”,就连老子的《道德经》,虽为道家经典,“无为”中也暗含着“帝王术”。这其中,只有孔子的政见卓然不同。他说,富国强兵,争霸天下,绝非“大道”,“仁政”才是“大道”。
可惜,没有君王愿走他的“大道”。君王自有君王的道理,但孔子不肯放弃自己的理念。“仁政”之路在鲁国行不通,他便毅然辞别父母之邦,周游列国,游说每一位可能给他机会的诸侯,甚至发出“道不行,乘桴浮与海”的毒誓。这完全是一个流亡者的作为,没有一点忠臣的样子。显然,他忠于的是自己的理念,而不是各国的国君。
孔子不仅执著于自己的理念,还将“仁政”上升为“大道”行于天下的“天意”,并以“天意”来抗衡君王的“寡人之志”。正是这高悬于所有君王头上的“天意”,将君王们置于被衡量和被评判的地位,千百年来,让皇权威压下的儒生士子,多少有一点抗衡君王的精神武器。
孔子的激进更体现在对“大同”之世的向往。他追寻的政治理想不是“天下一统”,而是“天下大同”。在这一点上,他比同时代人看得更远。
“仁政”之路通往的就是天下“大同”。对此,《礼记·礼运篇》里有着详尽的描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谓大同。”“大同”之世是一个托名于“复古”的未来社会,以“天下为公”为特征,人人都有生活保障,关爱他人,也被他人所关爱,有点社会主义性质,也有些“和谐社会”的色彩。
对天下“大同”更深的体悟,是在《论语》“各言其志”一章。一天,孔子与子路、曾点、冉求、公西华等闲谈,让他们“各言其志”。子路抢先说,他能让弱国在三年里变为强国;冉求说,他能让穷国在三年里变为富国;公西华说,他更愿意主持宗庙祭祀,会盟典礼。待问到年纪稍长的曾点,曾点正在鼓瑟,一曲弹完,才缓缓答道,自己的志向,与上面三位有些不同。孔子鼓励道,不妨说出来,大家“各言其志”嘛。于是,曾点说出了自己著名的向往:“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点的描述,让孔子喟然而叹:“吾与点也!”——我赞同曾点呵!
孔子赞同曾点所言,深有意味。宋儒说,从曾点描绘的景象中,可以看出“尧舜气象”;近人也说,其中蕴涵“太平社会之缩影”。其实,更深一层说,在孔子看来,强兵也好,富国也好,文化建设也好,都是手段,人类文明社会的最终目标,应当是让人类回归最自然的嬉戏状态——就像两千多年后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所形容的那样:“人诗意地栖居”——那才是天下“大同”的最高境界。
孔子为中国人提出的一个终极梦想。像所有理想主义者一样,他在现实中不可避免地陷入了窘境,但他一个人的“大同”之梦,历尽千载,超越时代,成为所有中国人的梦想,并最终会成为全人类的梦想。
【赏析】
孔子效法先王之政,崇尚三皇五帝、尧舜禹汤之德,给人一派“复古”气象。本文作者反顾孔子时代,以独特的视角,为我们解读了一位“激进”的孔子形象,构思新颖,论据充分,论证有力,让读者对孔子又多了一个全新的认知视角,正所谓,“孔子绝不是一遍两遍就能读懂的”,常读可常新。
【思考题】
3.孔子的“激进”,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4.孔子赞同曾点所言,体现的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思想?请简析。
【参考答案】
1.平和亲切、温良睿智的孔子;贫寒而快乐的孔子;万古不衰、历久弥新的孔子;心灵高贵与文化高贵的孔子。
2.我认为孔子会更欣赏“一身活泼的孩子”。因为本文展现的是一位平和亲切、温良睿智、活泼快乐的孔子,体现着孔子的原生态,更符合孔子的心意,故由此推断。
3.(1)孔子不仅执著于自己的理念,还将“仁政”上升为“大道”行于天下的“天意”,并以“天意”来抗衡君王的“寡人之志”。(2)孔子的激进更体现在对“大同”之世的向往,他追寻的政治理想不是“天下一统”,而是“天下大同”,比同时代人看得更远。
4.儒家思想主张积极入世,参与社会治理,治国平天下;而且从曾点描绘的景象中,可以看出“尧舜气象”,这才是天下“大同”的最高境界,从而成为中国乃至全人类的梦想,孔子赞同曾点所言,深有意味,体现的应是积极思想。
“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前,从孔子那里吸取智慧”,诺贝尔奖获得者会集巴黎共同发表了这个令人深省的宣言。孔子乃“万世师表”“至圣先师”,其人、其思、其智、其性,绝不是一遍两遍就能读懂的;随着生活阅历的增长,我们会发现更多的孔子智慧,我们也将会更多的受益于他;在崇尚人文回归的今天,我们更应该铭记孔子,因为圣人的灵魂时刻萦绕在我们的周围,让我们难以忘却!
【美文欣赏一】
獨步阙里
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子贡
清晨的阙里,人迹寥寥。一道四个石龟托起的牌坊门兀立了两千多年,相隔不远有一个古老的钟鼓楼,一样的沉默。
我独步于这个孔子母子生活过的简陋小巷,想象着母子二人贫寒而快乐的日子,感慨颇多。阙里一侧连着孔庙,一侧接着孔府,我蓦然想到了两个词语:高贵和富贵。
是的,你只要来到了阙里旁的孔庙,你就会明白什么叫高贵,什么叫文化的尊贵。
走上一条古老的林道路,两侧的松柏无言相伴,纹路凸显的树干写尽了历史的沧桑,几棵枯木老而不死,依旧支撑着圣人的天空。穿过两道厚厚的明城墙,来到了孔庙门前。这里没有皇家大院的富丽和威仪,石桥,流水,老槐,垂柳,大红色的木栅栏门,也许这种寻常家居的味道,才应该是原生态的孔子。平和而亲切,温良也睿智,于举手投足间,于日常琐屑中,随意挥洒着人性和智慧的吉光,体现着真正活泼具体的人间情趣。高贵不是高高在上,孔子的高贵光亮而不耀眼。
孔子给人的感觉确是这样的,不管布衣蓝衫还是峨冠博带,你都可以走到孔子的身边。就如同孔庙内参天挺拔的古松,你可以站在它的身边,但你必须仰视它,然后发出如司马迁“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一样的慨叹。
孔府墙外有两个小牌楼,上书:官员人等至此下马。我想,当地位显赫的官员从高头大马下来,敛声屏气谦恭走过孔庙门口,这就是文化高贵的魅力。
历史上曾有十二位皇帝在泰山祭天后前来祭孔,并亲笔题写很多碑文。余秋雨说他们“同时祭奠了两座泰山”,孔子这座泰山更高大,因为他是属于世界的。
我在一块巨大的御碑前站住,这是一块成化碑,是明宪宗皇帝朱建深于成化四年亲笔书写的碑文。我细细看去:“朕惟孔子之道一日不可无焉,何也?有孔子之道则纲常正而伦理明,万物各得其所矣。”读到此,我笑了。自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的儒家思想一直处于正统地位。历代帝王对孔子的顶礼膜拜,无非是一己之私,为他们家的江山,为他们的统治服务,不管是“儒法互用”还是“儒道互补”,实际上都不同程度扭曲了原典儒学的内涵。孔子是人性的,人文的,他超越了时空历时两千五百年不衰,恰是因为他超越了小我,面向人类,面向世界。朝代有更替,世事有更新,唯有孔子及其文化万古不衰,历久弥新。
客观地说,帝王位尊碑大,热闹了孔庙,也抬高了孔子的文化地位。但当帝王膜拜于圣人足下,高大的反而矮小了,矮小的却与日月争辉。这就是高贵,心灵的高贵,文化的高贵啊!
孔庙内的大成殿是全国三大殿之一,正中间是至圣先师孔子的塑像,上方有两块横匾,一块是康熙题写的“万世师表”,另一块是光绪题写的“斯文在兹”,两侧的廊柱是乾隆题写的一副对联,上联是:气备四时,与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下联是:教秉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人之师。有意思的是上联的“鬼”和下联繁体的“师”都少了一撇,旁边的导游小姐说,“鬼”少撇,暗合 “子不语乱、力、怪、神”,也体现他“敬鬼神而远之”的智慧。“师”少一撇暗合“圣人无常师”,也有圣人面前无人敢称师之意。
烧香膜拜的人很多,我忽然想起很生动的一幕:朋友家那个噶咕的小子来到孔子像前,调皮地说:“让咱来给二哥翻个跟头。”随即猴子一样翻腾。一脸虔敬的游客,一身活泼的孩子,不知孔子在世,会更欣赏哪一个?
徘徊阙里,行走在高贵和富贵之间,我在触摸真实的孔子的脉搏。孔子驾车从两千五百年前匆匆走过。车过处,遗一木铎。
【赏析】
与作者一起徘徊阙里,我们也仿佛触摸到一个真实孔子的脉搏:平和亲切、温良睿智,于举手投足间,于日常琐屑中,随意挥洒着人性和智慧的吉光,体现着真正活泼具体的人间情趣与文化的高贵;即使是帝王将相都将拜倒在他的脚下,聆听圣人智慧的“真言”——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思考题】
1.作者独步阙里,发现了一个怎样的“孔子形象”?
2.结合全文谈谈,面对“一脸虔敬的游客,一身活泼的孩子”,孔子会更欣赏哪一个?
【美文欣赏二】
孔子的“激进”
今人看孔子,多见其“复古”,见其“守旧”,其实,回到2500年前,孔子却属激进一派。他对现实采取批判态度,有“不同政见”,还能看到未来。
春秋之际,诸侯们一心想的是争霸天下,谋士们建言献策,谈的都是如何富国强兵。诸子百家中,兵家讲攻伐之道,法家说刑罚治国,墨子“非攻”,研究的却是攻城之术,要“以战止战”,就连老子的《道德经》,虽为道家经典,“无为”中也暗含着“帝王术”。这其中,只有孔子的政见卓然不同。他说,富国强兵,争霸天下,绝非“大道”,“仁政”才是“大道”。
可惜,没有君王愿走他的“大道”。君王自有君王的道理,但孔子不肯放弃自己的理念。“仁政”之路在鲁国行不通,他便毅然辞别父母之邦,周游列国,游说每一位可能给他机会的诸侯,甚至发出“道不行,乘桴浮与海”的毒誓。这完全是一个流亡者的作为,没有一点忠臣的样子。显然,他忠于的是自己的理念,而不是各国的国君。
孔子不仅执著于自己的理念,还将“仁政”上升为“大道”行于天下的“天意”,并以“天意”来抗衡君王的“寡人之志”。正是这高悬于所有君王头上的“天意”,将君王们置于被衡量和被评判的地位,千百年来,让皇权威压下的儒生士子,多少有一点抗衡君王的精神武器。
孔子的激进更体现在对“大同”之世的向往。他追寻的政治理想不是“天下一统”,而是“天下大同”。在这一点上,他比同时代人看得更远。
“仁政”之路通往的就是天下“大同”。对此,《礼记·礼运篇》里有着详尽的描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是谓大同。”“大同”之世是一个托名于“复古”的未来社会,以“天下为公”为特征,人人都有生活保障,关爱他人,也被他人所关爱,有点社会主义性质,也有些“和谐社会”的色彩。
对天下“大同”更深的体悟,是在《论语》“各言其志”一章。一天,孔子与子路、曾点、冉求、公西华等闲谈,让他们“各言其志”。子路抢先说,他能让弱国在三年里变为强国;冉求说,他能让穷国在三年里变为富国;公西华说,他更愿意主持宗庙祭祀,会盟典礼。待问到年纪稍长的曾点,曾点正在鼓瑟,一曲弹完,才缓缓答道,自己的志向,与上面三位有些不同。孔子鼓励道,不妨说出来,大家“各言其志”嘛。于是,曾点说出了自己著名的向往:“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点的描述,让孔子喟然而叹:“吾与点也!”——我赞同曾点呵!
孔子赞同曾点所言,深有意味。宋儒说,从曾点描绘的景象中,可以看出“尧舜气象”;近人也说,其中蕴涵“太平社会之缩影”。其实,更深一层说,在孔子看来,强兵也好,富国也好,文化建设也好,都是手段,人类文明社会的最终目标,应当是让人类回归最自然的嬉戏状态——就像两千多年后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所形容的那样:“人诗意地栖居”——那才是天下“大同”的最高境界。
孔子为中国人提出的一个终极梦想。像所有理想主义者一样,他在现实中不可避免地陷入了窘境,但他一个人的“大同”之梦,历尽千载,超越时代,成为所有中国人的梦想,并最终会成为全人类的梦想。
【赏析】
孔子效法先王之政,崇尚三皇五帝、尧舜禹汤之德,给人一派“复古”气象。本文作者反顾孔子时代,以独特的视角,为我们解读了一位“激进”的孔子形象,构思新颖,论据充分,论证有力,让读者对孔子又多了一个全新的认知视角,正所谓,“孔子绝不是一遍两遍就能读懂的”,常读可常新。
【思考题】
3.孔子的“激进”,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4.孔子赞同曾点所言,体现的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思想?请简析。
【参考答案】
1.平和亲切、温良睿智的孔子;贫寒而快乐的孔子;万古不衰、历久弥新的孔子;心灵高贵与文化高贵的孔子。
2.我认为孔子会更欣赏“一身活泼的孩子”。因为本文展现的是一位平和亲切、温良睿智、活泼快乐的孔子,体现着孔子的原生态,更符合孔子的心意,故由此推断。
3.(1)孔子不仅执著于自己的理念,还将“仁政”上升为“大道”行于天下的“天意”,并以“天意”来抗衡君王的“寡人之志”。(2)孔子的激进更体现在对“大同”之世的向往,他追寻的政治理想不是“天下一统”,而是“天下大同”,比同时代人看得更远。
4.儒家思想主张积极入世,参与社会治理,治国平天下;而且从曾点描绘的景象中,可以看出“尧舜气象”,这才是天下“大同”的最高境界,从而成为中国乃至全人类的梦想,孔子赞同曾点所言,深有意味,体现的应是积极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