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拼实力。A不行!拼吨位,A还是不行!前期之所以被A品牌跨前了一步,无非是A的直营模式更有竞争力嘛!我们照葫芦画瓢,开展直营,不仅能扎紧篱笆,还能削弱对手!
直营为王
N公司是国内乳品界的新锐力量,市场份额快速扩充。然而,被其视为心腹区域的C市却是块不毛之地:客户换了几茬,精兵强将派了几批,却依然没能改变靠天吃饭的状况——促销力度大了,有些销量;力度小了,客户抱怨连天。
A品牌在这里却是别有洞天:A品牌铺天盖地,不仅稳居大卖场销量冠军,而且掌控了80%的小店;当地消费者以讹传讹,把A品牌说成了全国老大(N公司的吨位远比A大得多)。
A品牌在C市为何就能全线飘红?
N企业认为,关键是因为A品牌实行了厂家直营制!
A厂家直营,可以绕开大大小小的分销商,管理更有“穿透力”,市场政策、价格能够一步到位,产品竞争力当然更强!而N公司多年来一直依靠经销商维护市场,市场投入经过一批、二批的层层盘剥之后,到了市场上就成了毛毛雨,众多零售终端当然对N不“感冒”,加上几茬经销商越换越小,他们倒是越来越听话了,可销量也连创新低,市场正在急剧萎缩。
是继续依靠社会资源,走调整之后再调整的路子?还是自己搭台唱戏?
力排众议之后,N企业选择了后者,上马直营!
N公司的考虑不无道理:A品牌已经趟出一条行之有效的直营路子,我们照葫芦画瓢,不但没有了摸着石头过河的危险,而且可以借机削弱A品牌的直营实力;拼实力,A不行!拼吨位,A还是不行!前期之所以被A品牌跨前了一步,无非是自己的运营模式竞争乏力嘛!
视险为夷
计划和设想通常都很诱人,实践起来却往往是山高、路远、坑深。
推行直营之前,不能说N企业没有意识到风险。为了安全起见,N企业最后确定双管齐下建直营所:一半直营所是直接投资新建,另一半的直营所则是“二批加盟”。
之所以“两手抓”,是看到了两大好处:
1 一棍子打死原客户的休克疗法,则意味着人为地将二批推人敌对阵营中,市场交接注定会受影响;
2 原客户挤牙膏式的利润让渡已经得罪了多数二批,若再不团结,N公司将更加缺乏摇旗呐喊者。
N公司在导入直营体系时,思路条理也相当清晰:
1 直营准备期:“先扫屋子后请客”,以市场交接为关键。重点放在原有客户的网络资源和产品库存的接收上;
2 直营培育期:以合理布局、设点为关键,重点是培养直营所的铺货率、配送能力和管理能力;
3 直营稳定期:每个直营所都要形成“自己造血”的良性循环,逐步减少对公司“财政补贴”的依赖。
开始导人直营时,N公司有了新手上路的胆战心惊:自己并没有一整套成熟的运营方法,也缺乏精干、快速的直营队伍,二批似乎也缺少热心,A品牌全部直营所都是自己的“亲儿子”、穿透力更为强悍。
时不待我,N公司借助三个步骤,巧妙地化险为夷:
步骤一:借力打力。
“借力”就是借用A品牌成熟的运营模式和渠道资源,以挖来的A品牌配送骨干为自己的直营所主干,快速拷贝A品牌运作模式,最终逐步蚕食A品牌人员储备,打击对手、提高自己。
N公司的算盘打得很响:挖来的都是“熟手”,熟悉业务。有客情关系,只要公司前期运作力度大一些,空中广告拉动,地面地毯式铺货。那么N品牌的推荐接受度应该有不错的成绩。而A品牌直营队伍流失,不仅会震荡直营团队的士气,削弱战斗力,还会为直营新手缺少“传、帮、带”苦恼,终端零售店服务水平大打折扣,顾客也就成了抓在手里的沙子。
步骤二:发动群众。
为了避免同时面对A品牌的反击和二批不配合的阻力。特意将部分优秀二批设为直营部(其中有一部分是与A品牌龌龊不断的二批,他们受A品牌挤压多年,对抗A品牌有冲劲):只要他们专营N产品,N公司会给他们直供价,绝对保证其毛利点不低于改直营之前的经销利润空间,同时公司还负责直营部70%的人员、仓储、配送车辆费用。
步骤三:面对面拼消耗。
为了给A品牌造成最大限度的冲击,N企业采取了紧密跟随的策略:
1 A品牌每家直营店的对面,都会设立一家N公司的直营店,
2 A品牌直营部下边还捆绑着一批关系紧密的二批,这部分二批被A品牌视为战略联盟伙伴,虽然他们从直营部处进货,但在进货量和任务达成方面,接受A公司考核,并有一定数额的销量奖和返利。N企业则以更大的筹码来换取这类二批中的一部分支持,哪怕是他们偷着卖N产品也可以。
N公司相当自信:自己的实力更强,在消耗战上拼得起;自己的产品品系更全,拿出几支来,作为狙击性产品,就会对品系不全的A品牌构成极大冲击。
夹生饭煳锅
N企业启动直营,对市场造成了较大冲击:N的市场份额由不足10%快速增长到了25%,以前许多大型空白点现在也都有了铺市,A品牌的众多二批争着做N企业的编外签约二批;消费者对N品牌的认知度也在提升,由从不消费转变为尝试;直营部的配送生意开展得如火如荼。
一连三个月,N公司都处于异常兴奋当中。
N公司看到卜目前已经有了消费者的终端倒拉,有了市场份额的支撑,自家的篱笆扎紧了、渠道推力也见效了,从报表上看直营所的进销存也很是让人满意,直营所基本上可以正常运转了。可见,三个月的市场培育期已经初步预热了C市场,直营部也初步有了造血的功能,应该是断奶的时候了。
于是,缩减消费者与渠道的促销费用20%,适当减少空中广告拉动频次,减免直营所的进货信用额度、要求现款现货……这些看起来再也正常不过了。
然而始料不及的是,断奶之后,市场份额逐步下滑,销售峰点也在逐日下挫!直营部、渠道成员怨声载道:库存压力巨大、费用居高不下、以前挖来的直营人员纷纷流失。个别直营部在偷偷摸摸卖A品牌,部分编外签约二批纷纷临阵倒戈。
调查之后,N企业才明白:直营所进销存良好的记录原来只是库存转移而已,终端零售点和二批先前对N企业的追捧只是注重于利益的强大刺激,促销力度减弱以后,纷纷要求退货的结果便是直营所库存的增加、资金被掏出。
这注定是一次直营折戟之旅。谜底揭开,N公司看到了三大实景:
初始的市场份额突飞猛进,原来是大力度投入下的虚假繁荣,直营部风光的下边是亏损的深潭!
二批踊跃加入的背后是短时间内巨大利益的刺激!
消费者在冲动之下的尝试,却并没有切切实实转化为更有黏度的消费习 惯!
前有直营运作偏差,后有费用投入不断,只记得和A品牌短兵相接,却忘记了培育消费者才是开拓、巩固市场的最核心要素,N企业在C市场已回天无力。
[经理惑言]直营休克三大原因
直营是一种良好的渠道运作模式,但它对企业的市场基础、营销基础、管理基础、资金基础要求很高,一个在这几方面条件并不成熟的企业,贸然上马直营,追求“短、平、快”,下场也可能是“短、平、快”。
拔苗助长要不得
N企业在C市场的基础薄弱,既没有铺市率,也没有稳定的消费者群体,更没有自己掌控的分销渠道,推行直营实属贸然:
1 由于渠道、消费者的接受度较低,直营人员成天面对零售终端的质疑和拒绝,积极性极易受挫。运作后期,直营人员的频繁流动就说明了这一点。
2 前期二批为挂靠N公司争破了脑袋,无疑是看上了N公司的前期投入力度大、有利可图。后期N公司发展不应该把命运交给无力把握的二批身上:二批看到N品牌走量小,靠直营吃不饱,自己以前的网络关系不用白不用,于是偷偷代理其他品牌。一家撞了红线,其他各家都会纷纷效仿,直营所很快变成杂货铺。
3 N公司大搞渠道推动,只顾在渠道环节折腾,所有的促销方案也只针对渠道成员,却忘了拦截和引导消费者。市场上看似繁花似锦,可消费者并不买账,产品看似成功落地,却一直无法生根。
有强势的市场基础,是实行直营的基础条件。市场底子一穷二白,大跃进只会拔苗助长。
营销基础靠不得突击
一个思路不统一、操作不规范的营销团队,肯定是摘不到胜利桂冠的。因为一个好的、良性运转的营销基础,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整合市场资源。
N公司之前在C市的运作比较粗放,直营部仓促上马,可经营团队是新瓶装旧酒,原班人马一直来沿用的是掠夺式开发市场,他们没有操作过直营模式,他们更不擅长精细化、程序化管理。尽管从A品牌那里挖来了一批直营人员,可负责人还是老业务人员,论资格、论资历,谁能容忍他们长期以来的指手画脚?
赶鸭子上架的结果就是:没有公司理念凝聚下的直营队伍,只能是按照老套做法生搬硬套,换来的是一地鸭毛。
拼刺刀极不明智
N公司在C市场的基础薄弱,当前最需要的是“固本培元”,而不是拿着手里可怜的一点家底去拼个刺刀见红,N公司的底子厚,并不代表N公司在C市场上强势,区域市场把自己的家底都拿去“败家”了,健康市场一旦变成了残疾市场,那么总部支援分部、老子养活儿子的现状还能指望持续多久呢?
直营为王
N公司是国内乳品界的新锐力量,市场份额快速扩充。然而,被其视为心腹区域的C市却是块不毛之地:客户换了几茬,精兵强将派了几批,却依然没能改变靠天吃饭的状况——促销力度大了,有些销量;力度小了,客户抱怨连天。
A品牌在这里却是别有洞天:A品牌铺天盖地,不仅稳居大卖场销量冠军,而且掌控了80%的小店;当地消费者以讹传讹,把A品牌说成了全国老大(N公司的吨位远比A大得多)。
A品牌在C市为何就能全线飘红?
N企业认为,关键是因为A品牌实行了厂家直营制!
A厂家直营,可以绕开大大小小的分销商,管理更有“穿透力”,市场政策、价格能够一步到位,产品竞争力当然更强!而N公司多年来一直依靠经销商维护市场,市场投入经过一批、二批的层层盘剥之后,到了市场上就成了毛毛雨,众多零售终端当然对N不“感冒”,加上几茬经销商越换越小,他们倒是越来越听话了,可销量也连创新低,市场正在急剧萎缩。
是继续依靠社会资源,走调整之后再调整的路子?还是自己搭台唱戏?
力排众议之后,N企业选择了后者,上马直营!
N公司的考虑不无道理:A品牌已经趟出一条行之有效的直营路子,我们照葫芦画瓢,不但没有了摸着石头过河的危险,而且可以借机削弱A品牌的直营实力;拼实力,A不行!拼吨位,A还是不行!前期之所以被A品牌跨前了一步,无非是自己的运营模式竞争乏力嘛!
视险为夷
计划和设想通常都很诱人,实践起来却往往是山高、路远、坑深。
推行直营之前,不能说N企业没有意识到风险。为了安全起见,N企业最后确定双管齐下建直营所:一半直营所是直接投资新建,另一半的直营所则是“二批加盟”。
之所以“两手抓”,是看到了两大好处:
1 一棍子打死原客户的休克疗法,则意味着人为地将二批推人敌对阵营中,市场交接注定会受影响;
2 原客户挤牙膏式的利润让渡已经得罪了多数二批,若再不团结,N公司将更加缺乏摇旗呐喊者。
N公司在导入直营体系时,思路条理也相当清晰:
1 直营准备期:“先扫屋子后请客”,以市场交接为关键。重点放在原有客户的网络资源和产品库存的接收上;
2 直营培育期:以合理布局、设点为关键,重点是培养直营所的铺货率、配送能力和管理能力;
3 直营稳定期:每个直营所都要形成“自己造血”的良性循环,逐步减少对公司“财政补贴”的依赖。
开始导人直营时,N公司有了新手上路的胆战心惊:自己并没有一整套成熟的运营方法,也缺乏精干、快速的直营队伍,二批似乎也缺少热心,A品牌全部直营所都是自己的“亲儿子”、穿透力更为强悍。
时不待我,N公司借助三个步骤,巧妙地化险为夷:
步骤一:借力打力。
“借力”就是借用A品牌成熟的运营模式和渠道资源,以挖来的A品牌配送骨干为自己的直营所主干,快速拷贝A品牌运作模式,最终逐步蚕食A品牌人员储备,打击对手、提高自己。
N公司的算盘打得很响:挖来的都是“熟手”,熟悉业务。有客情关系,只要公司前期运作力度大一些,空中广告拉动,地面地毯式铺货。那么N品牌的推荐接受度应该有不错的成绩。而A品牌直营队伍流失,不仅会震荡直营团队的士气,削弱战斗力,还会为直营新手缺少“传、帮、带”苦恼,终端零售店服务水平大打折扣,顾客也就成了抓在手里的沙子。
步骤二:发动群众。
为了避免同时面对A品牌的反击和二批不配合的阻力。特意将部分优秀二批设为直营部(其中有一部分是与A品牌龌龊不断的二批,他们受A品牌挤压多年,对抗A品牌有冲劲):只要他们专营N产品,N公司会给他们直供价,绝对保证其毛利点不低于改直营之前的经销利润空间,同时公司还负责直营部70%的人员、仓储、配送车辆费用。
步骤三:面对面拼消耗。
为了给A品牌造成最大限度的冲击,N企业采取了紧密跟随的策略:
1 A品牌每家直营店的对面,都会设立一家N公司的直营店,
2 A品牌直营部下边还捆绑着一批关系紧密的二批,这部分二批被A品牌视为战略联盟伙伴,虽然他们从直营部处进货,但在进货量和任务达成方面,接受A公司考核,并有一定数额的销量奖和返利。N企业则以更大的筹码来换取这类二批中的一部分支持,哪怕是他们偷着卖N产品也可以。
N公司相当自信:自己的实力更强,在消耗战上拼得起;自己的产品品系更全,拿出几支来,作为狙击性产品,就会对品系不全的A品牌构成极大冲击。
夹生饭煳锅
N企业启动直营,对市场造成了较大冲击:N的市场份额由不足10%快速增长到了25%,以前许多大型空白点现在也都有了铺市,A品牌的众多二批争着做N企业的编外签约二批;消费者对N品牌的认知度也在提升,由从不消费转变为尝试;直营部的配送生意开展得如火如荼。
一连三个月,N公司都处于异常兴奋当中。
N公司看到卜目前已经有了消费者的终端倒拉,有了市场份额的支撑,自家的篱笆扎紧了、渠道推力也见效了,从报表上看直营所的进销存也很是让人满意,直营所基本上可以正常运转了。可见,三个月的市场培育期已经初步预热了C市场,直营部也初步有了造血的功能,应该是断奶的时候了。
于是,缩减消费者与渠道的促销费用20%,适当减少空中广告拉动频次,减免直营所的进货信用额度、要求现款现货……这些看起来再也正常不过了。
然而始料不及的是,断奶之后,市场份额逐步下滑,销售峰点也在逐日下挫!直营部、渠道成员怨声载道:库存压力巨大、费用居高不下、以前挖来的直营人员纷纷流失。个别直营部在偷偷摸摸卖A品牌,部分编外签约二批纷纷临阵倒戈。
调查之后,N企业才明白:直营所进销存良好的记录原来只是库存转移而已,终端零售点和二批先前对N企业的追捧只是注重于利益的强大刺激,促销力度减弱以后,纷纷要求退货的结果便是直营所库存的增加、资金被掏出。
这注定是一次直营折戟之旅。谜底揭开,N公司看到了三大实景:
初始的市场份额突飞猛进,原来是大力度投入下的虚假繁荣,直营部风光的下边是亏损的深潭!
二批踊跃加入的背后是短时间内巨大利益的刺激!
消费者在冲动之下的尝试,却并没有切切实实转化为更有黏度的消费习 惯!
前有直营运作偏差,后有费用投入不断,只记得和A品牌短兵相接,却忘记了培育消费者才是开拓、巩固市场的最核心要素,N企业在C市场已回天无力。
[经理惑言]直营休克三大原因
直营是一种良好的渠道运作模式,但它对企业的市场基础、营销基础、管理基础、资金基础要求很高,一个在这几方面条件并不成熟的企业,贸然上马直营,追求“短、平、快”,下场也可能是“短、平、快”。
拔苗助长要不得
N企业在C市场的基础薄弱,既没有铺市率,也没有稳定的消费者群体,更没有自己掌控的分销渠道,推行直营实属贸然:
1 由于渠道、消费者的接受度较低,直营人员成天面对零售终端的质疑和拒绝,积极性极易受挫。运作后期,直营人员的频繁流动就说明了这一点。
2 前期二批为挂靠N公司争破了脑袋,无疑是看上了N公司的前期投入力度大、有利可图。后期N公司发展不应该把命运交给无力把握的二批身上:二批看到N品牌走量小,靠直营吃不饱,自己以前的网络关系不用白不用,于是偷偷代理其他品牌。一家撞了红线,其他各家都会纷纷效仿,直营所很快变成杂货铺。
3 N公司大搞渠道推动,只顾在渠道环节折腾,所有的促销方案也只针对渠道成员,却忘了拦截和引导消费者。市场上看似繁花似锦,可消费者并不买账,产品看似成功落地,却一直无法生根。
有强势的市场基础,是实行直营的基础条件。市场底子一穷二白,大跃进只会拔苗助长。
营销基础靠不得突击
一个思路不统一、操作不规范的营销团队,肯定是摘不到胜利桂冠的。因为一个好的、良性运转的营销基础,才能够最大限度地整合市场资源。
N公司之前在C市的运作比较粗放,直营部仓促上马,可经营团队是新瓶装旧酒,原班人马一直来沿用的是掠夺式开发市场,他们没有操作过直营模式,他们更不擅长精细化、程序化管理。尽管从A品牌那里挖来了一批直营人员,可负责人还是老业务人员,论资格、论资历,谁能容忍他们长期以来的指手画脚?
赶鸭子上架的结果就是:没有公司理念凝聚下的直营队伍,只能是按照老套做法生搬硬套,换来的是一地鸭毛。
拼刺刀极不明智
N公司在C市场的基础薄弱,当前最需要的是“固本培元”,而不是拿着手里可怜的一点家底去拼个刺刀见红,N公司的底子厚,并不代表N公司在C市场上强势,区域市场把自己的家底都拿去“败家”了,健康市场一旦变成了残疾市场,那么总部支援分部、老子养活儿子的现状还能指望持续多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