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台湾知名画家蒋勋先生有这样一个有意思的观点,他认为:“美”的最大敌人是“忙”。我们熟悉的“世界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奥古斯特·罗丹语),同样说明了一个容易被我们忽视的现实——因为过快的生活节奏、过强的功利意识,导致我们在不经意间忽视了很多看似毫无价值却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比如心灵的触动、思想的激荡、个性的觉醒等等。
这也让我想到了当下的语文课堂。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走到现在也已经有了十多个年头了,作为教学活动主导者的老师,我们的教学观念也都发生了根本性地转变,“以生为本”、“尊重学生”、“蹲下去和学生保持一样的高度”等理念也已成为共识。可是,走进课堂,我们还是能够看到不少以教师为主体、偏重内容分析、注重知识型内容补充的语文教学模式的存在。这无疑会束缚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禁锢了语文的生命活力,更违背了课标“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一基本理念。
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什么是理想课堂”,想必每个人心中都有着自己的标准。但是从根本上看,无论怎样的标准,唯一不能忽视的就是课堂的主人——学生的反应和收获。课堂本身是一个教与学的活动空间,重教轻学最终衍生的只能是“一个人的演讲”、“独角戏”,这样的课堂模式遭诟病已久,却依然存在,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和警醒。给学生留下空间,这不仅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有着清醒地认识,更要求我们能在自己的课堂上真正做到这一点。而“留白”这一形式,恰好能够帮助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
语文课堂中的“留白”,大抵可从“开始”、“经过”、“结尾”三处着手。开始,即课前。人们常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有效的课前预习,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因而,此时的留白更多地表现为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走进文本、研究文本,允许学生寻找属于自己的文本“关注点”,比如有人喜欢搜集作者的资料,有人喜欢整理优美的词句等。当学生对于文本的兴趣因为某个“点”而被激发,其下一步学习必然会主动,而主动性又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经过,即课中。进入到“课堂”这个特定的场域中,学生的意识往往更为集中,在此有利条件下,保持其思维的正常甚至是高速运转,往往会产生更好的效果。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把备课中已经设定好的留白处交给学生外,还应敢于将特定教学情境中意外生成的留白处也大胆交给学生,激发他们去思考、想象、表达,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素养。结尾,即课后。语文的学习不能囿于课堂的40分钟,更应该抓住“课后”这座资源库。课后的留白,除了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回味文本内容外,还应该适当营造契合文本的情境,促使学生在文本基础上向生活和想象的空间里延伸、漫溯。只是,这样一种平常的方式很容易被忽视,甚至被当成“追求高效”的劲敌而遭受批判和排斥。
要知道,语文教学中多一点留白就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多留了一些自我的空间,也就多留了发展的可能性。何况,留白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它不仅要求教者能够拥有对于学生可以“补白”的信任,更要求教者拥有在遵循学科内在规律、符合学生实际基础上科学“留白”的能力。
重新正视无用之用的留白吧!毕竟,“无用之用,是为大用”。于语文课堂而言,留白就具有无用之用的魅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里华中心小学)
这也让我想到了当下的语文课堂。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走到现在也已经有了十多个年头了,作为教学活动主导者的老师,我们的教学观念也都发生了根本性地转变,“以生为本”、“尊重学生”、“蹲下去和学生保持一样的高度”等理念也已成为共识。可是,走进课堂,我们还是能够看到不少以教师为主体、偏重内容分析、注重知识型内容补充的语文教学模式的存在。这无疑会束缚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禁锢了语文的生命活力,更违背了课标“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这一基本理念。
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什么是理想课堂”,想必每个人心中都有着自己的标准。但是从根本上看,无论怎样的标准,唯一不能忽视的就是课堂的主人——学生的反应和收获。课堂本身是一个教与学的活动空间,重教轻学最终衍生的只能是“一个人的演讲”、“独角戏”,这样的课堂模式遭诟病已久,却依然存在,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和警醒。给学生留下空间,这不仅要求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有着清醒地认识,更要求我们能在自己的课堂上真正做到这一点。而“留白”这一形式,恰好能够帮助学生,让他们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
语文课堂中的“留白”,大抵可从“开始”、“经过”、“结尾”三处着手。开始,即课前。人们常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有效的课前预习,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因而,此时的留白更多地表现为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走进文本、研究文本,允许学生寻找属于自己的文本“关注点”,比如有人喜欢搜集作者的资料,有人喜欢整理优美的词句等。当学生对于文本的兴趣因为某个“点”而被激发,其下一步学习必然会主动,而主动性又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条件。经过,即课中。进入到“课堂”这个特定的场域中,学生的意识往往更为集中,在此有利条件下,保持其思维的正常甚至是高速运转,往往会产生更好的效果。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要把备课中已经设定好的留白处交给学生外,还应敢于将特定教学情境中意外生成的留白处也大胆交给学生,激发他们去思考、想象、表达,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素养。结尾,即课后。语文的学习不能囿于课堂的40分钟,更应该抓住“课后”这座资源库。课后的留白,除了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回味文本内容外,还应该适当营造契合文本的情境,促使学生在文本基础上向生活和想象的空间里延伸、漫溯。只是,这样一种平常的方式很容易被忽视,甚至被当成“追求高效”的劲敌而遭受批判和排斥。
要知道,语文教学中多一点留白就为学生的语文学习多留了一些自我的空间,也就多留了发展的可能性。何况,留白本身就是一门艺术。它不仅要求教者能够拥有对于学生可以“补白”的信任,更要求教者拥有在遵循学科内在规律、符合学生实际基础上科学“留白”的能力。
重新正视无用之用的留白吧!毕竟,“无用之用,是为大用”。于语文课堂而言,留白就具有无用之用的魅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里华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