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伴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显著提升,社会工作服务标准逐渐受到各类行业的关注,只有保障社会服务能够保持改革推进,才能实现社会工作服务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特征。基于此,笔者集合自身数年社会工作服务经验,在查阅大量相关参考文献条件下撰写此文,文中总结了当下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化现状,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关键词:新形势;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化
引言:
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下,中国社会正在逐渐迈入新时期发展阶段,全国行政部门正朝着“小政府,大社会”方面转型,地方政府的角色正从全能型转变为服务型;从主导型变为治理型,进而达到推动“三社联动”的最终目的。社会的治理不仅是地方政府的单独职责,而是需要地区企业、结构,甚至是个人共同努力一起完成的治理活动,在治理过程中其方法、理念、要素都需要以“服务”为标准,建设社会高度和谐的环境,促使社会工作服务更加健全、更加广泛、更加多样,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国社会工作服务标准。
一、社会工作服务发展现状
标准化是提高社会服务工作的重要路径,它可以引导服务人员认识到实务工作经验的重要性,制定、实施切合可行的服务工作改革内容,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满足社会自身发展的多样性需求[1]。社会工作工作概念原其于西方发达国家,其工作岗位建设目的在于满足社会生产体系多样化要求,但是我国从本世纪初期才开始实施社会工作服务标准,标准化理念认知更是在今几年被纳入国家发展体系之中[2]。
(一)国家层面的高度关注
随着社会工作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与经济行业、工业行业发挥的积极作用,我国中央政府逐渐开始认识到社会工作岗位的重要性,并先后出台了《国家长期人才培训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你那》、《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建设长期规划201~2021》、《全国民政标准“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年~2022年》、《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标准化发展规划2017~2027年》等政策文件都提出了对社会工作的重要性[3]。在2013年,民政部牵头成立了全国社会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534),使其对于社会标准管理相关工作进行细致设定,通过该部门可以对地方社会工作组织进行系统的评估,在完成评估后该组织还能给出较为规范、合理、科学的管理意见[4]。到了2015年,民政局开展了首批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化建设意见征集活动,意在广泛收集社会意见,满足社会各个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随着时间的流逝,到了2018年,民政局开始要求各地方下属部门成立规范性社会服务岗位,一线城市的社会服务岗位要达到7000个、二线城市的社会服务岗位要达到4000个、三线城市的社会服务岗位要达到2000个,其于城市需要拿出相关数据申请相关服务岗位数量,并且每一个城市的民政部门要提出切实可靠的岗位标准化流程,使其能够在人民群众或民营企业需要时,及时提供相应的帮助[5]。
(二)地方层面的实际需求
从地方层面来看,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化就是为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繁荣文稳定提供坚实的保障。例如,广东东莞地区在2013年制定了妇女儿童教育社会服务岗位,利用相关职权帮助当地人民群众调节夫妻关系,解决外地务工人民群众的生活问题;广州在2017年成立社会服务线上管家,为当地企业提供线上社会服务工作,将服务类型逐渐完善,当地企业不仅能够在线上查询企业信息和法律详解,还能够查阅当地政府部门服务标准,使其对政府部门服务标准进行详细的了解,提高民间企业对于政府部门的监管力度;深圳在2019年成立了社会工作者协会标准化委员会,建立专业专家团队,对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服务内容进行深刻研究,并逐渐优化当地社会服务标准流程与相关规定,促使当地发展能更加与国际社会相互契合,使其能够调动民间力量快速发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大部分内陆城市,尤其是北方城市,对于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化建设并不重视,政府部门对于城市发展占据绝对性影响,并没有摆脱“计划经济”发展理念的束缚,严重降低民间企业或个人的生产活力,更有民间夸张传言“投资不过山海关”,而这更应该促使部分北方城市领导人员快速认识到社会工作服务的重要性[6]。
二、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化的优化建设相关意见
社会工作服务想要完成资源链接、促进融合、经济共享、人才培育等诸多功能,必须发挥出社会工作服务精细化、标准化、加强化价值,使其能够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标准化即是对社会工作服务的规范性建设,也是提升地方政府适应能力最好的“度量尺”。但是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人口结构十分复杂,这就导致了社会工作服务内容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交互性等诸多特点,社会工作服务必须承担起分层次、点面结合,有重点的结合的考察共性,必须遵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进一步提高我国政府部门服务力度[7]。
(一)建立标准化体系
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促使社会工作服务更加流程化、标准化,地方政府社会工作服务管理部门,可以参考GB/T 24321《服务业组织标准化指南》标准体系编制要求,按照服务、基础、管理三大层次划分,形成较为先进的服务框架。基础标准框架还需要包括专业术语定义、标准、符号,使其能够成为较为独立的系统内容;对于服务标准可以结合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要求,从社会救助、救灾、禁毒、残障等多面服务领域进行深入服务,社会工作服务必须承担更多的特殊社会公益性服务内容,协调民间力量与政府资源之间的关系,将工作内的重点放在,帮助有需求人员方面。建立标准化的体制,必须将人民群众相关意见融入其中,成立单独的反馈部门和监察部门,监察部门需要相对独立,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将此部门职责交于民间组织,发挥人民群众的能量,保障社会工作服务面向人民群众,并能够受到人民群众的监督,保障其能够符合地区实际发展需求[8]。
(二)服务改革的关键性
随着我国中央政府部门逐渐认识到社会工作服务的重要性,地方政府必须开展多样化改革活动,从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人员结构、工作内容、项目多样性等内容进行阶段性改革,首先,研制社会工作服务结构评估标准。在地方社会工作服务工作过程中,工作人员必须认识到自身工作概念的重要性,并受到人民群众的监督,为了达到此目的社会工作服务单位可以进行结构评估标准的设定,对每一个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进行适度优化。其次,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评估标准。社会项目评估标准一般是对于政府部门将部分工作职责外包给民营企业,利用项目评估标准考核企业的效益性与服务质量,但是部分地区政府采用的评估标准较為简单,无法达到理想的建设目的。为此,地政政府可以参考2014年,中央政府印发的《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绩效考核指南》,利用其中对于外包工作的考核指标,完善自身管理职责与管理内容,改革评估目标,评估效果、评估主体、评估原则、评估内容以及评估方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地方政府在设立改革职责与相关内容时,必须根据地区实际情况进行设定,社会工作服务性一定要大于引导性或领导性。
关键词:新形势;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化
引言:
在习近平总书记带领下,中国社会正在逐渐迈入新时期发展阶段,全国行政部门正朝着“小政府,大社会”方面转型,地方政府的角色正从全能型转变为服务型;从主导型变为治理型,进而达到推动“三社联动”的最终目的。社会的治理不仅是地方政府的单独职责,而是需要地区企业、结构,甚至是个人共同努力一起完成的治理活动,在治理过程中其方法、理念、要素都需要以“服务”为标准,建设社会高度和谐的环境,促使社会工作服务更加健全、更加广泛、更加多样,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我国社会工作服务标准。
一、社会工作服务发展现状
标准化是提高社会服务工作的重要路径,它可以引导服务人员认识到实务工作经验的重要性,制定、实施切合可行的服务工作改革内容,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满足社会自身发展的多样性需求[1]。社会工作工作概念原其于西方发达国家,其工作岗位建设目的在于满足社会生产体系多样化要求,但是我国从本世纪初期才开始实施社会工作服务标准,标准化理念认知更是在今几年被纳入国家发展体系之中[2]。
(一)国家层面的高度关注
随着社会工作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与经济行业、工业行业发挥的积极作用,我国中央政府逐渐开始认识到社会工作岗位的重要性,并先后出台了《国家长期人才培训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你那》、《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建设长期规划201~2021》、《全国民政标准“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年~2022年》、《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标准化发展规划2017~2027年》等政策文件都提出了对社会工作的重要性[3]。在2013年,民政部牵头成立了全国社会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534),使其对于社会标准管理相关工作进行细致设定,通过该部门可以对地方社会工作组织进行系统的评估,在完成评估后该组织还能给出较为规范、合理、科学的管理意见[4]。到了2015年,民政局开展了首批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化建设意见征集活动,意在广泛收集社会意见,满足社会各个行业发展的实际需求。随着时间的流逝,到了2018年,民政局开始要求各地方下属部门成立规范性社会服务岗位,一线城市的社会服务岗位要达到7000个、二线城市的社会服务岗位要达到4000个、三线城市的社会服务岗位要达到2000个,其于城市需要拿出相关数据申请相关服务岗位数量,并且每一个城市的民政部门要提出切实可靠的岗位标准化流程,使其能够在人民群众或民营企业需要时,及时提供相应的帮助[5]。
(二)地方层面的实际需求
从地方层面来看,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化就是为地区经济发展、社会繁荣文稳定提供坚实的保障。例如,广东东莞地区在2013年制定了妇女儿童教育社会服务岗位,利用相关职权帮助当地人民群众调节夫妻关系,解决外地务工人民群众的生活问题;广州在2017年成立社会服务线上管家,为当地企业提供线上社会服务工作,将服务类型逐渐完善,当地企业不仅能够在线上查询企业信息和法律详解,还能够查阅当地政府部门服务标准,使其对政府部门服务标准进行详细的了解,提高民间企业对于政府部门的监管力度;深圳在2019年成立了社会工作者协会标准化委员会,建立专业专家团队,对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服务内容进行深刻研究,并逐渐优化当地社会服务标准流程与相关规定,促使当地发展能更加与国际社会相互契合,使其能够调动民间力量快速发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大部分内陆城市,尤其是北方城市,对于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化建设并不重视,政府部门对于城市发展占据绝对性影响,并没有摆脱“计划经济”发展理念的束缚,严重降低民间企业或个人的生产活力,更有民间夸张传言“投资不过山海关”,而这更应该促使部分北方城市领导人员快速认识到社会工作服务的重要性[6]。
二、社会工作服务标准化的优化建设相关意见
社会工作服务想要完成资源链接、促进融合、经济共享、人才培育等诸多功能,必须发挥出社会工作服务精细化、标准化、加强化价值,使其能够满足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标准化即是对社会工作服务的规范性建设,也是提升地方政府适应能力最好的“度量尺”。但是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人口结构十分复杂,这就导致了社会工作服务内容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交互性等诸多特点,社会工作服务必须承担起分层次、点面结合,有重点的结合的考察共性,必须遵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进一步提高我国政府部门服务力度[7]。
(一)建立标准化体系
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促使社会工作服务更加流程化、标准化,地方政府社会工作服务管理部门,可以参考GB/T 24321《服务业组织标准化指南》标准体系编制要求,按照服务、基础、管理三大层次划分,形成较为先进的服务框架。基础标准框架还需要包括专业术语定义、标准、符号,使其能够成为较为独立的系统内容;对于服务标准可以结合社会治理现代化工作要求,从社会救助、救灾、禁毒、残障等多面服务领域进行深入服务,社会工作服务必须承担更多的特殊社会公益性服务内容,协调民间力量与政府资源之间的关系,将工作内的重点放在,帮助有需求人员方面。建立标准化的体制,必须将人民群众相关意见融入其中,成立单独的反馈部门和监察部门,监察部门需要相对独立,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将此部门职责交于民间组织,发挥人民群众的能量,保障社会工作服务面向人民群众,并能够受到人民群众的监督,保障其能够符合地区实际发展需求[8]。
(二)服务改革的关键性
随着我国中央政府部门逐渐认识到社会工作服务的重要性,地方政府必须开展多样化改革活动,从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人员结构、工作内容、项目多样性等内容进行阶段性改革,首先,研制社会工作服务结构评估标准。在地方社会工作服务工作过程中,工作人员必须认识到自身工作概念的重要性,并受到人民群众的监督,为了达到此目的社会工作服务单位可以进行结构评估标准的设定,对每一个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进行适度优化。其次,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评估标准。社会项目评估标准一般是对于政府部门将部分工作职责外包给民营企业,利用项目评估标准考核企业的效益性与服务质量,但是部分地区政府采用的评估标准较為简单,无法达到理想的建设目的。为此,地政政府可以参考2014年,中央政府印发的《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绩效考核指南》,利用其中对于外包工作的考核指标,完善自身管理职责与管理内容,改革评估目标,评估效果、评估主体、评估原则、评估内容以及评估方法。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地方政府在设立改革职责与相关内容时,必须根据地区实际情况进行设定,社会工作服务性一定要大于引导性或领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