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淮阳古时被称为宛丘、陈州,位于河南省周口市,面积1468平方公里,总人口130万。长期以来,一致默默无闻,但是从2003年开始,这个不为外界所关注的县城开始频繁出现在公众面前。
2003年9月,时任淮阳县委书记的陈新庄因积劳咸疾,突发心脏病,病逝于办公室内,立即引发全国媒体的关注,在号召学习其焦裕禄式精神的同时,也开始关心基层官员的健康。
时隔两年之后,2006年一场有关“贫困县大肆举办文化节”的争论再次激发了整个社会各界的参与和评论。
一场文化节引发的争议
2005年淮阳县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06年举办第二届“姓氏文化节”是整年工作的重点,位列十大为民办实事之首。
这份报告公开以后,“一石激起千层浪”,不仅在淮阳县争议四起,即使远离千里的北京、上海等地的媒体也蜂拥而至,纷纷参与其中,各抒己见。争论的中心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究竟应不应该耗费高达3亿元来举办充满形式主义的“姓氏文化节”。
按照淮阳决策者的规划,为了做大做强县域经济,提出”工业兴县,旅游带动,农业固本,科技先行”的总思路,因此发展旅游资源、创造淮阳形象、提高知名度成了近段时期最迫切的目标。
2004年,在当地财政收入仅有1.21亿元的情况下,淮阳县举办了首届“姓氏文化节”,结果全年支出高达3个多亿。工程之一就是把县城通往周口市区的20公里省道打造成”迎宾大道”,工程浩大,以至于一位淮阳老人惊奇地说:“这几个月拉砖拉瓦的大货车,比我一辈子见的都多。”
尽管财政年收入仅1.21亿元,但是领导者的决心是难以动摇,首届”姓氏文化节”还是“圆满”完成。据当地媒体报道,在第一届“中华姓氏文化节”的招商项目签约仪式上,该市共签订合同项目51个,总投资63.58亿元,其中外资62亿元。
“我们不否定举办文化节,但要看办个什么规模的文化节。像淮阳还是个贫困县,却投入几个亿来办文化节,似乎超出了我们所能承受的范围。老百姓需要的是一个务实的政府,替老百姓解决困难的政府。希望政府的做法可以公开,增加透明度,听听我们民众的呼声。”一位退休老人说道。
就淮阳本身来说,作为一个国家级重点扶贫县,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容乐观。据当地民众反映,淮阳没有什么工业设施,矿产资源也不是很丰富,当地的财政主要是靠农业。
在争论中人们的立场各有不同,有人认为任何人都不能剥夺贫困县寻求突破的权利,如果文化节能成为本县的经济增长点,发展本县经济.造福百姓,搞文化节即使举债,也无可厚非。但在(小康》做的调查问卷中,当问及“您认为政府应加大对什么领域的投入”时,77:6的人回答了”增加百姓的就业渠道”和”增加百姓收入,改善百姓的生活”。
从中可以看出,提高家庭收入,改变生活现状,经济发展依然是淮阳县整个规划中的重中之重,而领导者希望通过开展超越自己财政能力的”文化节”来促进经济,其中是否存在“形象工程、铺张浪费”的行为成了社会众多民众质疑的重点。
是否过度铺张
“要像巧妇纳鞋底一样,横看成行,斜看也成行。”这是当年建设淮周路周边绿地时,当地主要领导这样要求,这条道路也被称为淮阳县的迎宾大道。在路的两旁,开出10米花卉带,依次种植腊梅、紫薇等观赏花卉。花卉带之外50米为绿化带,栽种楸桐树,一种名贵的园林树种。
这项长达20公里的绿化带,被称为淮周路精品绿化工程,也得到当地上级领导的称赞:“淮阳工作思路清晰,措施得力,为全市各县市区树立了榜样。”
他们也许没有考虑太多,整条花木绿化带共占耕地4000多亩。致使居住在淮周路旁一位村民抱怨说:”衬里本来人均只有5分地,县里一下子占了3分多,今后口粮都不够了。”
一位退休干部担心:“县里美化环境我举双手赞成,但目前的情况是财政不能负担庞大的建设费用,我害十白财政缺口又被分摊到百姓的人头上。,
同时另外一位当地人士也表示.淮阳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应勤俭节约、合理使用手中的钱财,为百姓牟利.不要铺张浪费、过于奢华。
不管外界如何评论,结果是可喜的。在一份工作汇报中,详细反映了由文化节带来的成绩:县城区10条主要街道计20多公里全部进行了标准化改造,铺设青石板16.日万平方米,新增城市绿地面积30万平方米,人均绿地面积达16.2平方米;修建了广阔的羲皇文化广场和8万平方米的湖滨公园,一座城在湖中、湖在景中、景在城中、人在画中的生态园林城市初具规模,城市品位整体提升。该县成功举办”姓氏文化节”,树立了淮阳对外开放的新形象。
然而,对于政府的这些成就,财政如何支出以及是否存在铺张浪费行为呢?在《小康》采访中,一位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反映说,这些年,自己的工资总是不能实足发放。问其原因,他含糊其词地表示,大概和当地的文化节有关吧。
而《小康》随机做的调查问卷结果也显示,在判断当地政府是否存在过度铺张浪费行为时,只有14%的受访者坚决表示存在,另外31%的受访者认为有一点,更多的受访者选择了”不知道”。
可见,当地政府在”一年建设,十年还债”口号提出以后,通过吸纳各种资金,实现了匪夷所思的“大跨步”,但是在财务公开,经费使用透明等程序上还存在一定的障碍。整个活动程序期间政府是否合理使用资金,是否真正能做到节约建设,促进经济发展还有待于日后的体制改革。
其实对于花巨资举办这样的“姓氏文化节”,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如一位评论人士所说,发展经济是每个地方的权利,对于操办文化节是否过于奢华以及是否有形象工程的嫌疑等,可以进行进一步调查。但不能仅仅因为淮阳县是个贫困县,就剥夺他们依靠文化品牌寻求经济突破的权利。
“风光”过后的动荡
而有关”姓氏文化节”争论的意义已经在某些方面得到了暗示。
虽然第二届的文化节依然在紧张的筹办中,但相比之下,少了2004年的风光。《小康》从淮阳县宣传部得知,原淮阳县委书记刘庆森调任周口市人大副主任一职,但淮阳县的书记一职还没有人选,暂时由刘庆森书记兼任。
或许在过去的一年里,淮阳有了太多的争议,让所有县委县政府的工作人员度过了一个不安的一年。据知情者说,在这个非常时期,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心态下,人人都很”忙”,忙着隐身。表面上看起来,县委的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可在内部几乎是半瘫痪状态,有什么事情,能拖就拖,能不做尽量不做。刘庆森书记去周口市任人大副主任已经一个多月了,但继任者却迟迟没有到位,这让不平静的淮阳县增加了一个变数。
2003年9月,时任淮阳县委书记的陈新庄因积劳咸疾,突发心脏病,病逝于办公室内,立即引发全国媒体的关注,在号召学习其焦裕禄式精神的同时,也开始关心基层官员的健康。
时隔两年之后,2006年一场有关“贫困县大肆举办文化节”的争论再次激发了整个社会各界的参与和评论。
一场文化节引发的争议
2005年淮阳县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06年举办第二届“姓氏文化节”是整年工作的重点,位列十大为民办实事之首。
这份报告公开以后,“一石激起千层浪”,不仅在淮阳县争议四起,即使远离千里的北京、上海等地的媒体也蜂拥而至,纷纷参与其中,各抒己见。争论的中心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究竟应不应该耗费高达3亿元来举办充满形式主义的“姓氏文化节”。
按照淮阳决策者的规划,为了做大做强县域经济,提出”工业兴县,旅游带动,农业固本,科技先行”的总思路,因此发展旅游资源、创造淮阳形象、提高知名度成了近段时期最迫切的目标。
2004年,在当地财政收入仅有1.21亿元的情况下,淮阳县举办了首届“姓氏文化节”,结果全年支出高达3个多亿。工程之一就是把县城通往周口市区的20公里省道打造成”迎宾大道”,工程浩大,以至于一位淮阳老人惊奇地说:“这几个月拉砖拉瓦的大货车,比我一辈子见的都多。”
尽管财政年收入仅1.21亿元,但是领导者的决心是难以动摇,首届”姓氏文化节”还是“圆满”完成。据当地媒体报道,在第一届“中华姓氏文化节”的招商项目签约仪式上,该市共签订合同项目51个,总投资63.58亿元,其中外资62亿元。
“我们不否定举办文化节,但要看办个什么规模的文化节。像淮阳还是个贫困县,却投入几个亿来办文化节,似乎超出了我们所能承受的范围。老百姓需要的是一个务实的政府,替老百姓解决困难的政府。希望政府的做法可以公开,增加透明度,听听我们民众的呼声。”一位退休老人说道。
就淮阳本身来说,作为一个国家级重点扶贫县,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不容乐观。据当地民众反映,淮阳没有什么工业设施,矿产资源也不是很丰富,当地的财政主要是靠农业。
在争论中人们的立场各有不同,有人认为任何人都不能剥夺贫困县寻求突破的权利,如果文化节能成为本县的经济增长点,发展本县经济.造福百姓,搞文化节即使举债,也无可厚非。但在(小康》做的调查问卷中,当问及“您认为政府应加大对什么领域的投入”时,77:6的人回答了”增加百姓的就业渠道”和”增加百姓收入,改善百姓的生活”。
从中可以看出,提高家庭收入,改变生活现状,经济发展依然是淮阳县整个规划中的重中之重,而领导者希望通过开展超越自己财政能力的”文化节”来促进经济,其中是否存在“形象工程、铺张浪费”的行为成了社会众多民众质疑的重点。
是否过度铺张
“要像巧妇纳鞋底一样,横看成行,斜看也成行。”这是当年建设淮周路周边绿地时,当地主要领导这样要求,这条道路也被称为淮阳县的迎宾大道。在路的两旁,开出10米花卉带,依次种植腊梅、紫薇等观赏花卉。花卉带之外50米为绿化带,栽种楸桐树,一种名贵的园林树种。
这项长达20公里的绿化带,被称为淮周路精品绿化工程,也得到当地上级领导的称赞:“淮阳工作思路清晰,措施得力,为全市各县市区树立了榜样。”
他们也许没有考虑太多,整条花木绿化带共占耕地4000多亩。致使居住在淮周路旁一位村民抱怨说:”衬里本来人均只有5分地,县里一下子占了3分多,今后口粮都不够了。”
一位退休干部担心:“县里美化环境我举双手赞成,但目前的情况是财政不能负担庞大的建设费用,我害十白财政缺口又被分摊到百姓的人头上。,
同时另外一位当地人士也表示.淮阳作为国家级贫困县,应勤俭节约、合理使用手中的钱财,为百姓牟利.不要铺张浪费、过于奢华。
不管外界如何评论,结果是可喜的。在一份工作汇报中,详细反映了由文化节带来的成绩:县城区10条主要街道计20多公里全部进行了标准化改造,铺设青石板16.日万平方米,新增城市绿地面积30万平方米,人均绿地面积达16.2平方米;修建了广阔的羲皇文化广场和8万平方米的湖滨公园,一座城在湖中、湖在景中、景在城中、人在画中的生态园林城市初具规模,城市品位整体提升。该县成功举办”姓氏文化节”,树立了淮阳对外开放的新形象。
然而,对于政府的这些成就,财政如何支出以及是否存在铺张浪费行为呢?在《小康》采访中,一位政府机关工作人员反映说,这些年,自己的工资总是不能实足发放。问其原因,他含糊其词地表示,大概和当地的文化节有关吧。
而《小康》随机做的调查问卷结果也显示,在判断当地政府是否存在过度铺张浪费行为时,只有14%的受访者坚决表示存在,另外31%的受访者认为有一点,更多的受访者选择了”不知道”。
可见,当地政府在”一年建设,十年还债”口号提出以后,通过吸纳各种资金,实现了匪夷所思的“大跨步”,但是在财务公开,经费使用透明等程序上还存在一定的障碍。整个活动程序期间政府是否合理使用资金,是否真正能做到节约建设,促进经济发展还有待于日后的体制改革。
其实对于花巨资举办这样的“姓氏文化节”,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就如一位评论人士所说,发展经济是每个地方的权利,对于操办文化节是否过于奢华以及是否有形象工程的嫌疑等,可以进行进一步调查。但不能仅仅因为淮阳县是个贫困县,就剥夺他们依靠文化品牌寻求经济突破的权利。
“风光”过后的动荡
而有关”姓氏文化节”争论的意义已经在某些方面得到了暗示。
虽然第二届的文化节依然在紧张的筹办中,但相比之下,少了2004年的风光。《小康》从淮阳县宣传部得知,原淮阳县委书记刘庆森调任周口市人大副主任一职,但淮阳县的书记一职还没有人选,暂时由刘庆森书记兼任。
或许在过去的一年里,淮阳有了太多的争议,让所有县委县政府的工作人员度过了一个不安的一年。据知情者说,在这个非常时期,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的心态下,人人都很”忙”,忙着隐身。表面上看起来,县委的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可在内部几乎是半瘫痪状态,有什么事情,能拖就拖,能不做尽量不做。刘庆森书记去周口市任人大副主任已经一个多月了,但继任者却迟迟没有到位,这让不平静的淮阳县增加了一个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