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几千年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丰富多彩。一个民族的延续,最重要的是民族精神的延續,民族文化的延续。然而现在的许多中学生熟悉电脑、各种新型游戏,但对于传统文化却知之甚少。他们对于流行的网络词汇耳熟能详,但对于成语的运用却屡屡出错。至于更深层次的传统的价值观更是受到了冷落和忽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语文学科素养的要求之下,必须肩负起传承传统文化的任务,让学生在课堂、在学校、在生活中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关键词:传统文化;核心素养;语文教学;策略
“文化传承和理解”是语文核心素养中的一个要求。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
教育家钱梦龙先生曾说过:“语文教学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最有代表性的科学,是母语教学,他是源、是根、是魂、是传统文化的魂。” 语文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我们要认识到语文教学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给学生深厚的人文底蕴,培养学生的民族情结,为中华民族的发展造就有用的人才。那么,如何进行传统文化教学以培养语文核心素养呢?
(一)深度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因素,营造语文课堂文化氛围
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语文教师必须熟悉教材内容,善于深度挖掘教材,拓展文化教学资源。充分利用教材,将教材中的能够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文仔细研究,集体备课、共同思考,让教材中的传统文化魅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绽放。设计好相关的语文学习的活动方案,结合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造综合学习的机会,从而寻求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和策略。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魅力。
代表传统文化的圣贤君子,堪称人格典范,以他们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典籍传承着仁、智、勇兼以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崇高道德标准。正是这些代代相传的为人之道,在中华文明史上哺育了无数民族英雄和仁人志士,使他们为民族进步和国家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教师应鼓励学生阅读经典文本,为学生设立专门的读书课,增强学生的文化素质。让学生在阅读中感知儒家学说的诚信仁爱、尊师重道,了解道家思想的虚怀若谷,感知佛家进退从容的智慧。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杨叔子在《走出“半个人”的时代》中说:“学习《老子》《论语》,第一,可以陶冶情感,树立对国家、对民族的高度责任感;第二,可以改善思维,活跃思维,完善思维;第三,可以增加非智力因素。从思想感情、从思维方法、从非智力因素讲,学习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绝对有好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延伸有关作家作品。如学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座》,可以指导学生阅读《论语》,了解孔子的理想精神和儒家思想;学习《范进中举》,可向学生推荐阅读《儒林外史》,感受封建文人、官僚豪绅、市井无赖等各类人物的真实生活;学习《林黛玉进贾府》可让学生课外阅读《红楼梦》,体会封建社会走向崩溃的必然趋势。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可以开阔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视野,使其深入地理解课本的知识,同时达到“语文课标”关于加大阅读量、着力夯实语文基础、增强文化底蕴的要求。
将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及课程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对于提升学生人文修养和语文素养,弘扬本国、本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是十分必要的。通过校本课程探索研究及开发,还能够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和科研水平,形成特色传统文化教学。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
1、开展阅读国学经典,探寻中华成语、古诗词的精髓与魅力的活动。许多学生对文化经典的阅读时间、阅读范围、阅读内容等方面的接触和吸收相当薄弱。于是,增加学生在传统文化经典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成为语文教学的突破口之一。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给学生推荐一些阅读范围,强化诵读,加强积累。。诵读对于理解和继承优秀文化,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有积极作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古语强调只有熟读,才能自悟其义;只有广读,博采众家之长,才能下笔如有神;也只有这样,才能传承文化经典。在平时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自由诵读,开朗诵会,演讲等,让学生咀嚼体悟,自然就润养身心,化育灵魂,铸造人格的支柱,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在无形中得以传承。
2、信息技术的普及,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因此,语文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开放、高效的课堂氛围。如利用音响设备等为学生朗读古文配乐,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发挥潜力,品味文学魅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在课文学习过程中选用恰当的音乐,朗诵、弹唱、歌咏等;还可以在宣传栏或者教学楼的主要位置悬挂古典诗词或者名言警句等,提醒学生保持正确的行为习惯;在班级设置“文学角”,学生把自己的文学著作拿来与大家分享;也可以通过板报展示学生的文学创作,让教室充满诗意和书香气息。
3、语文的载体是多样的,丰富得犹如大千世界。除了课堂教学,学校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带动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如让学生在课外时间朗读或者抄写优秀文章,增强语感,储备知识;组织学生开展朗诵、辩论比赛,训练口才和思辨能力;组织学生参加优秀传统文化专题讲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开展“千古美文”朗诵比赛、汉字听写大赛、汉字书写大赛、成语接力赛、古诗文名句默写大赛、古代文化知识竞赛、传统美德故事会、“家乡民俗知多少”演讲会等活动,让学生含英咀华、口诵心惟,内化为自己的良好品德,升华为自己的文明行为。
另外,还可以进行家乡传统文化的发掘与研究。开展寻访家乡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比如带领学生到博物馆、纪念馆参观,感受历史,增长见识。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有关家乡的文选典籍,考察家乡的名胜古迹及某些地名的由来。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特有节庆、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艺术及渊源。考察家乡的历史名人,学习名人的精神。访问民间艺人,了解传统工艺等。在这些活动中渗透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乡土文化,进而提升语文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引导新一代公民弘扬爱国主义,传承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总之,语文教师要善于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传统文化教学以培养语文核心素养。帮助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和人生态度,全面提升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只有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传统文化之根,使学生精神受到圣哲前贤思想的滋养,让学生既学文化,又学做人,语文教学之舟才能在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海洋上吮吸着鲜活的时代气息扬帆远航!
参考文献:
[1]王文平 方文利.如何让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传承[N].广东教育,2015.
[2]胡礼仁.传统文化教育 语文何为[N].中国教育报.2017
关键词:传统文化;核心素养;语文教学;策略
“文化传承和理解”是语文核心素养中的一个要求。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
教育家钱梦龙先生曾说过:“语文教学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是最有代表性的科学,是母语教学,他是源、是根、是魂、是传统文化的魂。” 语文是民族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我们要认识到语文教学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给学生深厚的人文底蕴,培养学生的民族情结,为中华民族的发展造就有用的人才。那么,如何进行传统文化教学以培养语文核心素养呢?
(一)深度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因素,营造语文课堂文化氛围
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语文教师必须熟悉教材内容,善于深度挖掘教材,拓展文化教学资源。充分利用教材,将教材中的能够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文仔细研究,集体备课、共同思考,让教材中的传统文化魅力得到最大限度的绽放。设计好相关的语文学习的活动方案,结合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造综合学习的机会,从而寻求弘扬传统文化的途径和策略。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魅力。
代表传统文化的圣贤君子,堪称人格典范,以他们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典籍传承着仁、智、勇兼以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崇高道德标准。正是这些代代相传的为人之道,在中华文明史上哺育了无数民族英雄和仁人志士,使他们为民族进步和国家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教师应鼓励学生阅读经典文本,为学生设立专门的读书课,增强学生的文化素质。让学生在阅读中感知儒家学说的诚信仁爱、尊师重道,了解道家思想的虚怀若谷,感知佛家进退从容的智慧。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杨叔子在《走出“半个人”的时代》中说:“学习《老子》《论语》,第一,可以陶冶情感,树立对国家、对民族的高度责任感;第二,可以改善思维,活跃思维,完善思维;第三,可以增加非智力因素。从思想感情、从思维方法、从非智力因素讲,学习我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绝对有好处。”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延伸有关作家作品。如学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座》,可以指导学生阅读《论语》,了解孔子的理想精神和儒家思想;学习《范进中举》,可向学生推荐阅读《儒林外史》,感受封建文人、官僚豪绅、市井无赖等各类人物的真实生活;学习《林黛玉进贾府》可让学生课外阅读《红楼梦》,体会封建社会走向崩溃的必然趋势。课堂教学的延伸和拓展,可以开阔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视野,使其深入地理解课本的知识,同时达到“语文课标”关于加大阅读量、着力夯实语文基础、增强文化底蕴的要求。
将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及课程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对于提升学生人文修养和语文素养,弘扬本国、本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是十分必要的。通过校本课程探索研究及开发,还能够提高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和科研水平,形成特色传统文化教学。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
1、开展阅读国学经典,探寻中华成语、古诗词的精髓与魅力的活动。许多学生对文化经典的阅读时间、阅读范围、阅读内容等方面的接触和吸收相当薄弱。于是,增加学生在传统文化经典方面的积累和精神积淀成为语文教学的突破口之一。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给学生推荐一些阅读范围,强化诵读,加强积累。。诵读对于理解和继承优秀文化,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有积极作用。“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些古语强调只有熟读,才能自悟其义;只有广读,博采众家之长,才能下笔如有神;也只有这样,才能传承文化经典。在平时教学中,采用多种方式,自由诵读,开朗诵会,演讲等,让学生咀嚼体悟,自然就润养身心,化育灵魂,铸造人格的支柱,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在无形中得以传承。
2、信息技术的普及,给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机遇。因此,语文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创设开放、高效的课堂氛围。如利用音响设备等为学生朗读古文配乐,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发挥潜力,品味文学魅力,陶冶学生的情操;在课文学习过程中选用恰当的音乐,朗诵、弹唱、歌咏等;还可以在宣传栏或者教学楼的主要位置悬挂古典诗词或者名言警句等,提醒学生保持正确的行为习惯;在班级设置“文学角”,学生把自己的文学著作拿来与大家分享;也可以通过板报展示学生的文学创作,让教室充满诗意和书香气息。
3、语文的载体是多样的,丰富得犹如大千世界。除了课堂教学,学校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带动学生学习传统文化。如让学生在课外时间朗读或者抄写优秀文章,增强语感,储备知识;组织学生开展朗诵、辩论比赛,训练口才和思辨能力;组织学生参加优秀传统文化专题讲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开展“千古美文”朗诵比赛、汉字听写大赛、汉字书写大赛、成语接力赛、古诗文名句默写大赛、古代文化知识竞赛、传统美德故事会、“家乡民俗知多少”演讲会等活动,让学生含英咀华、口诵心惟,内化为自己的良好品德,升华为自己的文明行为。
另外,还可以进行家乡传统文化的发掘与研究。开展寻访家乡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比如带领学生到博物馆、纪念馆参观,感受历史,增长见识。引导学生广泛阅读有关家乡的文选典籍,考察家乡的名胜古迹及某些地名的由来。引导学生调查了解家乡特有节庆、传统习俗,传统文化艺术及渊源。考察家乡的历史名人,学习名人的精神。访问民间艺人,了解传统工艺等。在这些活动中渗透和弘扬传统文化中的乡土文化,进而提升语文素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引导新一代公民弘扬爱国主义,传承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总之,语文教师要善于通过多种方式进行传统文化教学以培养语文核心素养。帮助学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形成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和人生态度,全面提升人文素养和语文素养。只有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传统文化之根,使学生精神受到圣哲前贤思想的滋养,让学生既学文化,又学做人,语文教学之舟才能在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海洋上吮吸着鲜活的时代气息扬帆远航!
参考文献:
[1]王文平 方文利.如何让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传承[N].广东教育,2015.
[2]胡礼仁.传统文化教育 语文何为[N].中国教育报.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