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年去芦草井古堡,从酒泉迤逦东行,留宿在清水。100多公里的路,本不必在清水留宿的,但芦草井已经身陷大漠,要走进去,费力更费时,为了赶上早晨的光线,只好把距离芦草井最近的乡镇——清水,作为大本营了。
之前,对于清水是一无所知的。清水是不是跟水有关系,清水的水到底有多清?我们无从知晓。我们赶到清水,已经是夜幕四合了,几盏昏暗的路灯,沿国道一字排开、类似车马大店的平房,显示着清水的清冷。我们好不容易在火车站附近找到了一家小饭馆,每人一碗羊肉粉汤填饱了肚子,就在国道边的“车马店”里住下了。
这是10年前的事了,那个夜晚,看门的老人讲着清水的掌故,我的神经一下子兴奋了起来。
清水位于河西走廊西部酒泉城东南70多公里处,是丝绸古道上的驿站之一。南倚巍峨的祁连山,北临浩瀚的大沙漠,是酒泉城东的要塞之一。老人说,早些年的清水,清朝和民国初年是大宗皮货和中草药的集散地,酒泉城里的马车排着队往这里赶,祁连山一带挖草药的人和牧人也背着成捆的生皮货和草药拥挤在这里,人来人往,车马喧嚣。
那时候,清水堡里有几个加工皮货和做药材生意的大户,堡子连着堡子,比酒泉城还阔气,庄子的院墙鸟儿都飞不过去,所以就叫清水堡。到了民国末年,祁连山上闹土匪,几个大户的宅院被打开了,杀的杀烧的烧,再也没有人敢在这里做生意了,只留下废墟一样的破庄子。
老人的语气无比自豪,也充满了辛酸,让我记下了这名不见经传的清水。
我先是搜寻那浩瀚历史中的蛛丝马迹,不想,目标指向几本史志后,清水竟然很清晰地凸现出来,令我猝不及防。原来,还有另外一个清水蜷曲于激烈的文字之中,读后不觉荡气回肠。据资料记载,汉代以前的漫长时期,清水一带为游牧民族驻牧之地,西汉时为匈奴统治。汉武帝派大将霍去病讨伐匈奴获胜,整个河西走廊归入汉王朝版图,开始驻兵屯田,从内地移民,发展农业。自两汉、魏晋,清水皆属乐涫县管辖。南北朝、隋、唐直至宋、元,曾先后被鲜卑南羌、西凉蒙古等少数民族统治,唐属福禄县。而清水一直是肃州(郡)的一个咽喉要地,从明代起就建起了清水城堡和许多烽燧、台墩。
明朝洪武五年(1372),将军冯胜在平定河西,设关驻防,开始修建嘉峪关、保卫河西走廊安全的同时,层层设防,在建康(今高台西南40里)与肃州之间的清水筑清水堡,从此,清水的战略地位开始升级。洪武二十八年(1369),设高台守御千户所,清水属高台,在这个守御千户所的统一管辖之内。清雍正七年(1729),清水划归肃州,改设守备(堡内有守备衙门),驻兵防守,管辖今金佛寺、下河清、莲花寺、明海及高台的红崖、镇羌堡(今新坝)、暖泉一带。
清水这个名字听起来颇令人振奋,所谓“流水不腐”,清澈的流水总会带来新意。清水,从字面上看,是清水横流、泉水四溢的景象。可从典籍的记载情况来看,却是水贵如油,十年九旱。农田靠马营河水浇灌,一遇旱年,马营河断流,河床乱石嶙峋,大片庄稼缺水歉收。当地的史料上说,民国十七年(1928)遭旱灾,颗粒未收,人们四散外出逃荒,清水仅剩下二三十户人家。
这样一个严重缺水的地方,为什么又叫“清水”呢?可能缺什么想什么,让名字充满期盼与希望。清水这个名字,把人们的期盼写得满满的,读得顺顺的。
因而,在当地老人的嘴里,清水永远有一个山清水秀的过去。他们常常记得清水以南的祁连山坡,那里苍松翠柏,郁郁葱葱,生机无限;山间泉水潺潺流下,把清水装扮得像个小花园。不过现实毕竟是现实,清水的缺水却是怎么也无法解释的,只有归结为战乱和人为的破坏。比如土匪的烧杀抢掠,居民的无度砍伐森林,有限的资源不能接续发展,致使水土流失严重,青山变成秃岭,清泉变成涸泽。
说起清水地理位置的重要,还要特别提一下清水堡,这是清水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老百姓把清水堡叫作“凤凰城”,把一座城堡的建筑过程与凤凰联系在一起,可见,内心里的期待是多么的浓烈。民间有俗语:“没有梧桐树,难引凤凰来。”清水的梧桐树一直生长在人们的梦中,枝叶茂盛,凤凰来栖。只要遇到一个契机,内心的期待就会完完整整地呈现出来。这不,清水堡的大规模修筑,就让人们兴奋无比,凤凰的来临,也就顺理成章了。凤凰城比之清水堡,当然是一个传说。这个传说在清水一带流传甚广,只要有人在这里住上一段时间,就能聆听并记下这个故事,对人说起清水的时候,就以凤凰城的故事压轴,把自豪的情绪传播开来。凤凰城的故事有多种版本,各种版本只是讲述方式上的不同,大概内容基本一致。
选择在清水筑城防守,主要是为了南扼祁连山口,防羌人扰乱,北面遏制羌胡沟通,保障丝绸古道的畅通。
传说中的清水堡高大雄伟,像一道屏障,恰如其分地镶嵌在三山口(甘坝口、榆林坝口、黄草坝口),城上楼宇耸立,城内关卡重重,甚是威严。但在当初选址修建的过程中,却遇到了难题。硕大的清水,城堡修建在哪里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谁也拿不定主意。几经修改方案,也觉得不满意,正在犹豫不决之时,一只凤凰从天而降,落在此处,久久不肯飞去。主持清水堡修建的将军大喜,依凤凰的形状定点划线,筑成城堡,清水堡就成了“凤凰城”。
在修筑城堡的日子里,当地的老百姓也付诸了极大的热情,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军民共建氛围。清水的陈、岳两姓户族首领宰猪杀羊,慰问将士,犒劳民工。为表谢意,负责修筑清水堡的将军又允许陈、岳两姓首领在城堡附近修起了两座大屯庄,这就是后来的岳家东庄和陈家西庄。遗憾的是,清水城堡与东、西两屯庄,解放后因取土而毁,只留下了些痕迹。
查阅地方文史资料,的确如老人所说,清水是一处商贾云集的大市场。历史记载,哈萨克、裕固、回等民族都在这里进行皮、毛、牲畜、木材、药材交易,由骆驼驮运来往包头。西到哈密,东到西安,每天秋天,集市蔓延10余里,蔚为壮观。堡内大商号有兴泰和、广泰堂、五福堂等数十家,小商贩不计其数,素有“小肃州”之称。
不仅如此,清水还是酒泉沿山一带的文化中心,明、清的私塾,清末的社学,民国初年的学堂、中心国民小学都设在清水堡。
整体上看,清水堡地处高台、酒泉之间,是丝绸古道南道必经之地,历代统治者都很重视这一咽喉要道。明代千户府、清代的守备府、民国时的乡公所、今天的镇政府,都设在此地。清朝中期,肃州镇台、道台、知州等三山口设防,都在清水堡设置守备营,兵卒200多人,驻守三山口一带。最高长官为守备,守备办公地点称作守备衙门(现清水镇中心小学址)。
对于守备衙门,也是清水不可或缺的说头。许多祖辈居于清水的老人,都有口口相传的故事。在几代人的记忆里,守备衙门虽然是个小衙门,但日常礼仪让清水人开了眼,守备衙门的守备,官不大,但气势夺人的作派却不小。那个时候的清水,守备大人总揽辖区内的一切事务,连民间词讼也由他处理。每日清晨升堂理事,鼓乐齐鸣,鸣炮三响,闲来无事的乡民都涌到守备衙门,观看守备的理事判案。最热闹的事情是每天早、中、晚给守备运饭的队伍,吹吹打打,像是过节一样。
今天的清水堡,已是肃州区清水镇的所在地。兰新铁路、312国道穿越境内。人们只是路经此地,看见公路旁边的标识牌才知道清水的名字。走进其中的街巷,最整齐、最气派的建筑是火车站和军人服务社,很是神秘。到外地出差,浏览火车站的站名,清水却是历历在目。如此一个小站,又不是铁路中枢,为什么南来北往的火车都要在这里停留呢?直到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的公布于世,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这里是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的门户。官兵们的出行,都要经过这里。只不过现在基地的飞机场有了民用通勤飞机,酒泉至航天城的高等级公路全线贯通,官兵们出行又可以选择酒泉、嘉峪关,因而昔日清水的辉煌也就暂告一段落。
2009年5月的一天,我再一次前往清水,除了国道沿线的低矮的车马店变成高楼大厦,其内部的清冷还是和十年前一样,没有多少改变。大部分的军队驻防设施也已经废弃,新城和老镇截然是两种面貌。原来红红火火的清水火车站,现今则是门前冷落车马稀。
作为肃州区的一个偏远乡镇,清水有了自己的商业街,还有不少农副产品加工厂,看来古老乡镇的古老传统还在延续。
之前,对于清水是一无所知的。清水是不是跟水有关系,清水的水到底有多清?我们无从知晓。我们赶到清水,已经是夜幕四合了,几盏昏暗的路灯,沿国道一字排开、类似车马大店的平房,显示着清水的清冷。我们好不容易在火车站附近找到了一家小饭馆,每人一碗羊肉粉汤填饱了肚子,就在国道边的“车马店”里住下了。
这是10年前的事了,那个夜晚,看门的老人讲着清水的掌故,我的神经一下子兴奋了起来。
清水位于河西走廊西部酒泉城东南70多公里处,是丝绸古道上的驿站之一。南倚巍峨的祁连山,北临浩瀚的大沙漠,是酒泉城东的要塞之一。老人说,早些年的清水,清朝和民国初年是大宗皮货和中草药的集散地,酒泉城里的马车排着队往这里赶,祁连山一带挖草药的人和牧人也背着成捆的生皮货和草药拥挤在这里,人来人往,车马喧嚣。
那时候,清水堡里有几个加工皮货和做药材生意的大户,堡子连着堡子,比酒泉城还阔气,庄子的院墙鸟儿都飞不过去,所以就叫清水堡。到了民国末年,祁连山上闹土匪,几个大户的宅院被打开了,杀的杀烧的烧,再也没有人敢在这里做生意了,只留下废墟一样的破庄子。
老人的语气无比自豪,也充满了辛酸,让我记下了这名不见经传的清水。
我先是搜寻那浩瀚历史中的蛛丝马迹,不想,目标指向几本史志后,清水竟然很清晰地凸现出来,令我猝不及防。原来,还有另外一个清水蜷曲于激烈的文字之中,读后不觉荡气回肠。据资料记载,汉代以前的漫长时期,清水一带为游牧民族驻牧之地,西汉时为匈奴统治。汉武帝派大将霍去病讨伐匈奴获胜,整个河西走廊归入汉王朝版图,开始驻兵屯田,从内地移民,发展农业。自两汉、魏晋,清水皆属乐涫县管辖。南北朝、隋、唐直至宋、元,曾先后被鲜卑南羌、西凉蒙古等少数民族统治,唐属福禄县。而清水一直是肃州(郡)的一个咽喉要地,从明代起就建起了清水城堡和许多烽燧、台墩。
明朝洪武五年(1372),将军冯胜在平定河西,设关驻防,开始修建嘉峪关、保卫河西走廊安全的同时,层层设防,在建康(今高台西南40里)与肃州之间的清水筑清水堡,从此,清水的战略地位开始升级。洪武二十八年(1369),设高台守御千户所,清水属高台,在这个守御千户所的统一管辖之内。清雍正七年(1729),清水划归肃州,改设守备(堡内有守备衙门),驻兵防守,管辖今金佛寺、下河清、莲花寺、明海及高台的红崖、镇羌堡(今新坝)、暖泉一带。
清水这个名字听起来颇令人振奋,所谓“流水不腐”,清澈的流水总会带来新意。清水,从字面上看,是清水横流、泉水四溢的景象。可从典籍的记载情况来看,却是水贵如油,十年九旱。农田靠马营河水浇灌,一遇旱年,马营河断流,河床乱石嶙峋,大片庄稼缺水歉收。当地的史料上说,民国十七年(1928)遭旱灾,颗粒未收,人们四散外出逃荒,清水仅剩下二三十户人家。
这样一个严重缺水的地方,为什么又叫“清水”呢?可能缺什么想什么,让名字充满期盼与希望。清水这个名字,把人们的期盼写得满满的,读得顺顺的。
因而,在当地老人的嘴里,清水永远有一个山清水秀的过去。他们常常记得清水以南的祁连山坡,那里苍松翠柏,郁郁葱葱,生机无限;山间泉水潺潺流下,把清水装扮得像个小花园。不过现实毕竟是现实,清水的缺水却是怎么也无法解释的,只有归结为战乱和人为的破坏。比如土匪的烧杀抢掠,居民的无度砍伐森林,有限的资源不能接续发展,致使水土流失严重,青山变成秃岭,清泉变成涸泽。
说起清水地理位置的重要,还要特别提一下清水堡,这是清水历史上的一件大事。老百姓把清水堡叫作“凤凰城”,把一座城堡的建筑过程与凤凰联系在一起,可见,内心里的期待是多么的浓烈。民间有俗语:“没有梧桐树,难引凤凰来。”清水的梧桐树一直生长在人们的梦中,枝叶茂盛,凤凰来栖。只要遇到一个契机,内心的期待就会完完整整地呈现出来。这不,清水堡的大规模修筑,就让人们兴奋无比,凤凰的来临,也就顺理成章了。凤凰城比之清水堡,当然是一个传说。这个传说在清水一带流传甚广,只要有人在这里住上一段时间,就能聆听并记下这个故事,对人说起清水的时候,就以凤凰城的故事压轴,把自豪的情绪传播开来。凤凰城的故事有多种版本,各种版本只是讲述方式上的不同,大概内容基本一致。
选择在清水筑城防守,主要是为了南扼祁连山口,防羌人扰乱,北面遏制羌胡沟通,保障丝绸古道的畅通。
传说中的清水堡高大雄伟,像一道屏障,恰如其分地镶嵌在三山口(甘坝口、榆林坝口、黄草坝口),城上楼宇耸立,城内关卡重重,甚是威严。但在当初选址修建的过程中,却遇到了难题。硕大的清水,城堡修建在哪里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谁也拿不定主意。几经修改方案,也觉得不满意,正在犹豫不决之时,一只凤凰从天而降,落在此处,久久不肯飞去。主持清水堡修建的将军大喜,依凤凰的形状定点划线,筑成城堡,清水堡就成了“凤凰城”。
在修筑城堡的日子里,当地的老百姓也付诸了极大的热情,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军民共建氛围。清水的陈、岳两姓户族首领宰猪杀羊,慰问将士,犒劳民工。为表谢意,负责修筑清水堡的将军又允许陈、岳两姓首领在城堡附近修起了两座大屯庄,这就是后来的岳家东庄和陈家西庄。遗憾的是,清水城堡与东、西两屯庄,解放后因取土而毁,只留下了些痕迹。
查阅地方文史资料,的确如老人所说,清水是一处商贾云集的大市场。历史记载,哈萨克、裕固、回等民族都在这里进行皮、毛、牲畜、木材、药材交易,由骆驼驮运来往包头。西到哈密,东到西安,每天秋天,集市蔓延10余里,蔚为壮观。堡内大商号有兴泰和、广泰堂、五福堂等数十家,小商贩不计其数,素有“小肃州”之称。
不仅如此,清水还是酒泉沿山一带的文化中心,明、清的私塾,清末的社学,民国初年的学堂、中心国民小学都设在清水堡。
整体上看,清水堡地处高台、酒泉之间,是丝绸古道南道必经之地,历代统治者都很重视这一咽喉要道。明代千户府、清代的守备府、民国时的乡公所、今天的镇政府,都设在此地。清朝中期,肃州镇台、道台、知州等三山口设防,都在清水堡设置守备营,兵卒200多人,驻守三山口一带。最高长官为守备,守备办公地点称作守备衙门(现清水镇中心小学址)。
对于守备衙门,也是清水不可或缺的说头。许多祖辈居于清水的老人,都有口口相传的故事。在几代人的记忆里,守备衙门虽然是个小衙门,但日常礼仪让清水人开了眼,守备衙门的守备,官不大,但气势夺人的作派却不小。那个时候的清水,守备大人总揽辖区内的一切事务,连民间词讼也由他处理。每日清晨升堂理事,鼓乐齐鸣,鸣炮三响,闲来无事的乡民都涌到守备衙门,观看守备的理事判案。最热闹的事情是每天早、中、晚给守备运饭的队伍,吹吹打打,像是过节一样。
今天的清水堡,已是肃州区清水镇的所在地。兰新铁路、312国道穿越境内。人们只是路经此地,看见公路旁边的标识牌才知道清水的名字。走进其中的街巷,最整齐、最气派的建筑是火车站和军人服务社,很是神秘。到外地出差,浏览火车站的站名,清水却是历历在目。如此一个小站,又不是铁路中枢,为什么南来北往的火车都要在这里停留呢?直到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的公布于世,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这里是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的门户。官兵们的出行,都要经过这里。只不过现在基地的飞机场有了民用通勤飞机,酒泉至航天城的高等级公路全线贯通,官兵们出行又可以选择酒泉、嘉峪关,因而昔日清水的辉煌也就暂告一段落。
2009年5月的一天,我再一次前往清水,除了国道沿线的低矮的车马店变成高楼大厦,其内部的清冷还是和十年前一样,没有多少改变。大部分的军队驻防设施也已经废弃,新城和老镇截然是两种面貌。原来红红火火的清水火车站,现今则是门前冷落车马稀。
作为肃州区的一个偏远乡镇,清水有了自己的商业街,还有不少农副产品加工厂,看来古老乡镇的古老传统还在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