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不再说笑的小良
小良(化名),男,13岁,初一年级,汉族,一米五左右,较胖,学习成绩中等偏下。家中共5口人:爸爸、继母、爷爷、奶奶和小良。小良的爷爷奶奶大约60多岁,均不识字,身体较差。小良6岁时父母离异,妈妈再婚后时常回来看小良。小良和父亲几乎没有交流,继母对小良的生活、学习从不过问,小良平时与爸爸、妈妈和继母的关系都比较疏远。
由于爷爷奶奶对小良的学习、生活缺少管教,导致小良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都比较差。6岁前,小良性格活泼,身材匀称,爱说笑。父母离异后,小良常因此被同伴笑话,他开始变得不爱说话,不和小朋友玩耍,经常一个人待在房间里。爷爷奶奶出于内疚,常用给零花钱的方式补偿他,小良便养成了吃零食的习惯,越来越胖。
二、咨询师眼中的小良
父母婚姻的变故让他孤独、愤怒和惶恐:来访者小良年幼时父母离异,爷爷奶奶对小良的母亲有怨恨。父亲常年打工在外,继母对小良几乎不关心,让小良非常孤单无助。这些对他的身心发展影响很大,导致他比同龄人早熟,还学会了察言观色。小良想见母亲,却遭到爷爷奶奶的阻拦,便对爷爷奶奶生出一丝不满,经常和奶奶发生言语上的冲突,以发泄内心的不悦。
人际体验让他无奈、自卑,学会逃避:年幼的小良无法处理复杂的家庭关系,更不愿意在别人面前谈起自己的家庭,用沉默的方式逃避。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小良产生了自卑感和安全感,变得内向、孤僻。小良并不愿意和同学说出自己的苦惱,担心受到嘲笑,同时,他又觉得内心非常苦闷,经常一个人哭泣。小良的自我价值感比较低,觉得自己又胖又丑,处处不如别人,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恐惧和迷惘。
三、寻找笑容的过程
1.建立咨询关系。
小良按约准时出现在咨询室门口,怯生生地敲着门,说:老师好!我起身领他进来,并请他坐下。我介绍自己的身份时,小良不敢与我对视,一直低着头,端坐着,左手不停戳右手的大拇指。由于是第一次见面,小良对我有防御心理,并表现出一定的阻抗,谈话常陷入沉默。我用微笑、点头表示自己的理解和鼓励,通过关注、倾听、共情等技术,和他建立了良好的咨访关系。
2.寻找咨询目标。
第二次咨询时,小良讲述自己的童年经历、学习经历和家庭中难忘的事件。随着他的叙述,我看到童年父母离异让小良内心产生强烈的孤独感;爷爷奶奶补偿式的教育方式,让小良接收到双重信息,内在冲突不断;同伴的谈论让小良的自我价值感难以建立,认为自己是个多余的人,形成了内向、孤僻的性格。我在这次咨询中惊喜地发现:小良很期待改变现状,希望自己能够快乐起来。
3.改变从家庭开始。
第三、第四次咨询时,我在征求了小良的同意后,电话联系上了小良的爷爷奶奶。爷爷奶奶对孩子不快乐的现状很清楚,表示愿意配合咨询师。我提及小良的很多情绪转变和母亲相关,希望他们理解小良需要母爱的事实,最终,爷爷奶奶表示愿意让小良多和母亲见面。我也和小良的父亲进行了交流,表达了小良希望得到父亲的关爱和陪伴,小良的父亲表示以后一定多关心孩子。
4.探索自我改变的路径。
第五次咨询时,我发现小良精神面貌好了很多,小良告诉我他的新发现:爸爸妈妈都喜欢他。我借机鼓励他正确评价和认识自己,不仅要看到自己的不足,也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在我的引导下,他找到自己有耐心、做事细心、观察细致、音乐节奏感较强等优点。当我问到还希望改变什么的时候,他主动提出希望自己身材能够好点,表示想减肥。我们一起讨论了零花钱的用法,小良自己制订了戒零食的计划。我启发他调整自己的价值取向,为了帮助他克服自卑心理,向他介绍了一些积极的心理补偿法。
后来小良又自己要求咨询了2次,他主动询问如何提高学习成绩,我和他分享了一些学习策略和方法,鼓励他多参加班里的活动,结交新朋友。我和小良的班主任及任课老师沟通,由班主任安排几个同学主动接近小良,帮助他消除自卑感和疏远感,增加小良对班级的认同感。
四、咨询体会
1.真诚、良好、信任的关系是前提和基础。
在和小良爷爷奶奶交流关于小良母亲的事情时,我遇到了很大的阻抗。我并没有急于干涉他们的思想,而是通过多次的交谈,让他们感受到我的友善和真诚;把孩子的内心渴求呈现给他们,让他们意识到孩子真正的需要是什么,以及母爱的缺失给孩子带来的身心伤害。通过前后对比,以及对小良性格改变的分析,小良的爷爷奶奶最终改变了态度。
2.来访者的移情和咨询师的反移情是催化剂。
小良在咨询后期对我的信任和依赖,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缺失的安全感。我对小良的反移情,让小良感受到一定的关怀,也部分满足了对父爱的渴望。小良的性格在潜移默化中慢慢改变,消极情绪少了很多。基于小良的每一次改变,我和小良不停地调整新的目标,对咨询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3.及时调整每个阶段的咨询方案是核心。
每一次咨询时小良对自己的期待不同,所以需要及时调整咨询方案。如果一成不变地按照设定好的程序去走,便无法以人为本,更无法达到帮助来访者的目的。
(南京市高淳区校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 孔德健)
小良(化名),男,13岁,初一年级,汉族,一米五左右,较胖,学习成绩中等偏下。家中共5口人:爸爸、继母、爷爷、奶奶和小良。小良的爷爷奶奶大约60多岁,均不识字,身体较差。小良6岁时父母离异,妈妈再婚后时常回来看小良。小良和父亲几乎没有交流,继母对小良的生活、学习从不过问,小良平时与爸爸、妈妈和继母的关系都比较疏远。
由于爷爷奶奶对小良的学习、生活缺少管教,导致小良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都比较差。6岁前,小良性格活泼,身材匀称,爱说笑。父母离异后,小良常因此被同伴笑话,他开始变得不爱说话,不和小朋友玩耍,经常一个人待在房间里。爷爷奶奶出于内疚,常用给零花钱的方式补偿他,小良便养成了吃零食的习惯,越来越胖。
二、咨询师眼中的小良
父母婚姻的变故让他孤独、愤怒和惶恐:来访者小良年幼时父母离异,爷爷奶奶对小良的母亲有怨恨。父亲常年打工在外,继母对小良几乎不关心,让小良非常孤单无助。这些对他的身心发展影响很大,导致他比同龄人早熟,还学会了察言观色。小良想见母亲,却遭到爷爷奶奶的阻拦,便对爷爷奶奶生出一丝不满,经常和奶奶发生言语上的冲突,以发泄内心的不悦。
人际体验让他无奈、自卑,学会逃避:年幼的小良无法处理复杂的家庭关系,更不愿意在别人面前谈起自己的家庭,用沉默的方式逃避。长期缺少父母的关爱,小良产生了自卑感和安全感,变得内向、孤僻。小良并不愿意和同学说出自己的苦惱,担心受到嘲笑,同时,他又觉得内心非常苦闷,经常一个人哭泣。小良的自我价值感比较低,觉得自己又胖又丑,处处不如别人,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恐惧和迷惘。
三、寻找笑容的过程
1.建立咨询关系。
小良按约准时出现在咨询室门口,怯生生地敲着门,说:老师好!我起身领他进来,并请他坐下。我介绍自己的身份时,小良不敢与我对视,一直低着头,端坐着,左手不停戳右手的大拇指。由于是第一次见面,小良对我有防御心理,并表现出一定的阻抗,谈话常陷入沉默。我用微笑、点头表示自己的理解和鼓励,通过关注、倾听、共情等技术,和他建立了良好的咨访关系。
2.寻找咨询目标。
第二次咨询时,小良讲述自己的童年经历、学习经历和家庭中难忘的事件。随着他的叙述,我看到童年父母离异让小良内心产生强烈的孤独感;爷爷奶奶补偿式的教育方式,让小良接收到双重信息,内在冲突不断;同伴的谈论让小良的自我价值感难以建立,认为自己是个多余的人,形成了内向、孤僻的性格。我在这次咨询中惊喜地发现:小良很期待改变现状,希望自己能够快乐起来。
3.改变从家庭开始。
第三、第四次咨询时,我在征求了小良的同意后,电话联系上了小良的爷爷奶奶。爷爷奶奶对孩子不快乐的现状很清楚,表示愿意配合咨询师。我提及小良的很多情绪转变和母亲相关,希望他们理解小良需要母爱的事实,最终,爷爷奶奶表示愿意让小良多和母亲见面。我也和小良的父亲进行了交流,表达了小良希望得到父亲的关爱和陪伴,小良的父亲表示以后一定多关心孩子。
4.探索自我改变的路径。
第五次咨询时,我发现小良精神面貌好了很多,小良告诉我他的新发现:爸爸妈妈都喜欢他。我借机鼓励他正确评价和认识自己,不仅要看到自己的不足,也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在我的引导下,他找到自己有耐心、做事细心、观察细致、音乐节奏感较强等优点。当我问到还希望改变什么的时候,他主动提出希望自己身材能够好点,表示想减肥。我们一起讨论了零花钱的用法,小良自己制订了戒零食的计划。我启发他调整自己的价值取向,为了帮助他克服自卑心理,向他介绍了一些积极的心理补偿法。
后来小良又自己要求咨询了2次,他主动询问如何提高学习成绩,我和他分享了一些学习策略和方法,鼓励他多参加班里的活动,结交新朋友。我和小良的班主任及任课老师沟通,由班主任安排几个同学主动接近小良,帮助他消除自卑感和疏远感,增加小良对班级的认同感。
四、咨询体会
1.真诚、良好、信任的关系是前提和基础。
在和小良爷爷奶奶交流关于小良母亲的事情时,我遇到了很大的阻抗。我并没有急于干涉他们的思想,而是通过多次的交谈,让他们感受到我的友善和真诚;把孩子的内心渴求呈现给他们,让他们意识到孩子真正的需要是什么,以及母爱的缺失给孩子带来的身心伤害。通过前后对比,以及对小良性格改变的分析,小良的爷爷奶奶最终改变了态度。
2.来访者的移情和咨询师的反移情是催化剂。
小良在咨询后期对我的信任和依赖,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他缺失的安全感。我对小良的反移情,让小良感受到一定的关怀,也部分满足了对父爱的渴望。小良的性格在潜移默化中慢慢改变,消极情绪少了很多。基于小良的每一次改变,我和小良不停地调整新的目标,对咨询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3.及时调整每个阶段的咨询方案是核心。
每一次咨询时小良对自己的期待不同,所以需要及时调整咨询方案。如果一成不变地按照设定好的程序去走,便无法以人为本,更无法达到帮助来访者的目的。
(南京市高淳区校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站 孔德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