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为林:英雄梦,昆曲魂

来源 :中学生天地(B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wzh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在浙江音乐学院的校园里,空旷而寂静。穿过舞蹈楼一楼的走廊,咿咿呀呀的练曲声透过门缝传来。轻轻推开舞蹈室的门,一位武生背对着门,身着戏服,肩背靠旗,脚蹬高靴,正摆手练着昆曲武生的基本功。“林老师好。”看到有人进来,林为林笑了笑,向我们道歉:“不好意思,真的是太忙了,刚刚还在练功。”在这位已经56岁的昆曲大师脸上,丝毫看不到岁月的痕迹,常年不懈的练功和对昆曲的热爱,使得他身心保持青春与活力。整个采访过程中,他的右手始终握着长枪拄在地上,身姿挺拔,眼神明亮。
   水袖翻飞,长枪矗立,春去秋来颜色故。檀板慢拍中,昆曲被林为林等一代昆曲人演绎得淋漓尽致。
  记: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对戏曲产生兴趣的?
  林:我小时候生活在“样板戏”时代。那时候,街道乡里演出的全是八个样板戏,我特别喜欢看。后来“文革”结束,传统戏曲恢复,我同时报考了三个剧团——温州越剧团、浙江昆剧团和中国戏曲学校京剧班。结果我被三所学校同时录取。其实我的父母是不太希望我学戏的,因为在他们的观念中“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但是我喜欢戏曲,一心想要扎到戏曲里。于是家里就开讨论会讨论我应该去哪所学校。中国戏曲学校是学京剧的,但那时候大家觉得北京很远,天寒地冻的。再加上戏校毕业以后,也不知道我会分配到哪里。而昆剧团就在杭州,离家比较近,他们觉得我应该去昆剧团。
  我从小就对高大的英雄形象有浓烈的钦慕之情。所以让我自己选择就很简单,哪里有英雄可以演,我就去哪里。昆曲里都是英雄,比如林冲、赵子龙,京剧里演的好多古代英雄人物也都是从昆曲文本那儿传过去的,所以我选择了昆剧团,这也是我选择做武生的原因。
  记:进入昆剧团后就开始了正式的学徒生涯。您还记得当时在昆剧团上的第一节课吗?
  林:记得。第一堂课是我们老团长周传瑛老师上的。他是苏州人,用苏州话和我们讲:“要学好戏,首先要做好宁(人)。”按照现在的话说,就是要德艺双馨。因为传统的戏里有好人、坏人,你要区别得了不同的人,才演得了好人。做了好人,再去演坏人,也能演出坏人的味道。他是用很朴素的语言讲很哲理的话。那时候我们“秀”字辈60个学生,一人一个小板凳,坐下抬头听老团长讲课。
  昆曲的授徒方法很特别,是口口相传的。练功房里有一张乒乓球桌,学生围在一起,有一位老先生,拿了一块惊堂木,给我们上课授曲。他唱的还不是简谱,而是工尺谱。工尺谱是一种比较原始的记谱方法。简谱是1234567,工尺谱是上、尺、工、凡、六、五、乙。老师先给我们排工尺谱,然后再一板一眼地教曲。
  记:您学的是武生行当,需要掌握扎实的武术功底。课上和课下,您和同学们都是怎样刻苦练习这些基本功的呢?
  林:到了剧团以后,因为喜欢,再加上正好赶上样板戏结束、传统戏恢复的时代,所以我们练得还挺狠的。除了白天的练功学习,晚上大家还会练私功。那时也没有条件好的练功房,我们武生组只能露天练。到了夏天,老师也好,学生也好,都戴着草帽、斗笠,穿着遮阳用的厚呢料工人劳保服,汗如雨下。一个动作,我们就要耗上半个小时。几个动作,就要练习一上午。所以现在有人问我:“林老师,您怎么什么动作都那么美,那么帅?”我会笑着回答,这都是半小时半小时耗出来的成果。
  记:出师后,您开始登台表演,21岁时便在北京人民剧院演出《界牌关》,并在之后获得了戏曲界最高奖项——梅花奖。当时站在台上,您的心情如何?
  林:浙江昆剧团是1955年成立,到了1985年,刚好30周年。1985年11月,浙江昆剧团赴京演出,庆祝昆剧团成立30周年。我在北京人民剧院演《界牌关》时,一出三四十分钟的戏,台下爆发了26次掌声。当时《人民日报》写了一篇报道,说我是“轰动京华一武生”,《戏剧报》专访我,给我“江南一条腿”的称号。当时北京的一些老艺术家、戏曲评论家评论说:“从林为林身上看到了中国戏曲的前景与希望。”天上还掉了个“馅饼”给我,给我颁了个梅花奖。那时候,我还不知道梅花奖是什么荣誉,因为我得奖的时候才21岁。和我一起领奖的都是三四十岁的老艺术家,比如裴艳玲老师、汪世瑜老师,还有我从小最喜欢看的李光老师,他们很早就扬名天下了。当时我站在台上往前后一看,哇,这些都是我仰慕已久的偶像,粉丝和偶像站在一起领奖,压力得多大。领完奖以后,领奖者要演出,我演了《界牌关》,后来中央电视台把我们的演出录了像,连播了9次。
  记:您怎样看待昆曲?它对您意味着什么?
  林:昆曲是我生命的一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我的生命是父母给的,但再造我生命的是昆曲艺术。你看我这么大年纪,还在练功、学艺、学戏、教戏、导戏、演戏,一生永远离不开昆曲。
  记:2002年,您担任浙江昆剧团团长。当团长的第一年,您安排的第一件事就是询问了“世”“盛”“秀”“万”字辈的艺人,并整理、录制了100出折子戏。当初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计划?
  林:保护昆曲的第一步是传承,要传承就要从艺术家身上挖源泉。我当浙江昆剧团团长的第一天就发了4张表。表是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昆曲从业人员设计的:一张表给我们的老师们,比如给我们老团长周传瑛老师的夫人,那时候老太太已经80多岁了;一张表给“世”字輩、“盛”字辈的演员,他们中有些已经退休了,我就把他们请过来;还有一张表给和我同辈的“秀”字辈演员;另外一张表给“万”字辈的小辈演员。我要求大家在表格里填写:你会什么戏?你想学什么戏?你想演什么戏?回收表格后,通过整理,从大家身上收集了200多出折子戏。所以我制了一个三年计划,整理100出折子戏,用摄像机把它们一组一组记录下来。有了这些记录,就算我们这些传承者不在了,看看录像,这些戏都还能被继承下来。
  记:浙江昆剧团历经“传”“世”“盛”“秀”“万”五代人的艺术传承,到了2013年,时隔17年才招收了新一代“代”字辈传承人。您怎么看待现在这批年轻的徒弟?   林:2013年,浙昆招了50个传承人,统一称为“代”字辈,24名男生,16名女生,10名器乐演奏者。他们充满着朝气,情商智商都不低,条件很好。他们具备我们以前没有的东西,比如对多媒体的认识,广博的社会见识。但相比老一代戏曲人,他们缺少一些韧劲。自古华山一条路,那个时候我们要吃饭,只有这一条路。现在社会多元化,选择比较多,但要真正沉下心来做事业就要舍得付出,辛苦汗水自不必说,还要经受伤病的困扰,所以只能爱在其中、苦在其中、乐在其中,才能有所作为。这批孩子还是比较乖的,经过老师的培育,即将完成从学员到演员的过渡。他们是昆曲的未来传承者。
  记:许多年轻人开始热爱和关注昆曲是因为白先勇先生改编的青春版《牡丹亭》,您怎么看待这部剧在年轻人中的热度?
  林:青春版《牡丹亭》在文本上没有多大改编,表演形式也是一脉相传,只是舞台形式有所改变,把55个片段浓缩到3个晚上表演,但也把故事梗概全讲清楚了。我认为这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昆曲比较完整的表现。说是青春版,我的理解是艺术的青春、人的青春、舞台的青春。再加上白先勇本来文学造诣、人格魅力就很高,他是作为义工在传播、推广昆曲。现在,科技进步了,舞台氛围的包装点缀和处理都有助于昆曲剧情的渲染。
  记:您能向我们的读者简单介绍一些昆曲的基础知识吗?
  林:昆曲艺术是程式化、虚拟化最为集中的戏曲表演。昆曲有许多道具,它们在舞台上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比如马鞭,舞台上不可能有马,马鞭就替代马。上马动作,我一转身一跨腿,带四个兵四个将,就意味着将军带领千军万马,一个圆场就表示跨越千山万水。
  昆曲说“男怕夜奔女怕思凡”。《夜奔》与《思凡》都是昆曲里有名的折子戏,《夜奔》讲述的主要是林冲夜奔梁山的故事。为什么会怕呢?因为《夜奔》的文词非常严格,要把文词意境通过演员的表演体现林冲此时有家难回,有国难投,望家乡去路遥的伤心,被高俅迫害的悲愤心理和落魄英雄的释然,这是很难的。
  记:随着“昆曲进校园”活动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同学开始了解昆曲。这个活动的开展听说与您有关,您能聊一聊这个活动的起始和经过吗?
  林:这个活动是从1994年开始做的,那时候浙江昆剧团还是浙江京昆艺术剧院,我是副院长,主要抓高雅艺术进校园的工作。1994年,我们去台湾演出。那时候大陆传统文化萧条,很多戏曲界的同事离开本行“下海”或从事第三产业。而我在台湾演戏时,被当地人比作“刘德华”。演出后,保安要开道护送我才能上车。外面年轻人围着我说“林为林我爱你”,和现在追星的女孩们一样。所以,回来以后,我觉得昆曲的提高不仅仅要专注于專业人士的提高,更要将昆曲普及到校园里,让青年学子了解传统文化,了解昆曲。当时,我们就打报告申请昆曲进校园活动,得到了当时的浙江省长万学远的支持,给了我们专项经费进行公益性的昆曲普及推广活动。
  记:借由昆曲进校园等活动,同学们能从中学到很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内涵吧?
  林:昆曲里有我们传统文化中的忠孝廉义,有对国家的忠诚、对父母的孝顺、对朋友的义气,也有一种民族的气节,借由舞台演释呈现。作为一个国家级非遗传承者,我没有停止过昆曲在学生中的传播。我现在离开剧团在学校教学,也经常反思非遗传承的方法,一个是舞台的传承,一个是精神的传播,还有多媒体的中介都很重要,这是我们作为国家级非遗昆曲传承人目前要担当起的责任,以及我们今后应该努力去做的事。
  记:对于喜欢昆曲而不得门路的行外人,比如中学生,您有什么入门指南吗?
  林:很多音乐软件都有昆曲经典的唱段,多媒体也有许多传统的戏曲视频,现在也有一些昆曲的入门教材,还有浙江文艺音像出版社的“传世盛秀,幽兰飘香”百折昆曲子戏的录像,感兴趣的同学可以领略一下。
  (整理:金文先 韩 政)
其他文献
我留意你说了这句话:“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这是谁说的?刘伟。  刘伟我不必多介绍,在达人秀舞台上,他用脚趾弹出《爱的代价》的旋律,唱出“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像朵永远不凋零的花……”他的嗓子并不算好,但我的眼泪流下来了。  他本来或许是一个普通的小孩,可以无忧无虑没心没肺地活着,可是在10岁时因触电意外失去双臂,于是,他失去了做一个平凡人的资格。他学游泳,学得不错,都差点拿到残奥会金牌了,
【摘要】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着文化导入“一边倒”的现象,大多数老师只关注英语文化的教学,忽略了本土文化的英语介绍及传播。本文从外语教学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出发,以江西科技学院为例,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学中本土文化缺失的现状及在教学中加强本土文化教学的重要性,论述了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本土文化。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 本土文化 导入  随着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大学英语教学由最初的强调语言形式的教
他从小就过两个生日,一个在8月,另一个在9月。等他大到懂得问为什么,妈妈笑着说:“暑假里不方便请同学吃蛋糕呀。再说了,处女座不好,洁癖、不爽气——你不想当狮子吗?多霸气。”  不知道几时起,他知道了真正的答案:为了让他早一年上学,爸妈想办法改了他的出生日期。他们说:“凡事赶早不赶晚,宁抢一秒,不等三分。早上学早就业,连娶媳妇都比人家早。”  但有些事,注定是“起个大早赶个晚集”。他向来是全班最矮的
鸟叔,真名胡天磊,网易盘古游戏工作室总监 ,大型3D MMORPG游戏《天谕》制作人,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博士后,副教授。  鸟叔的办公室是网易大楼中再普通不过的一间屋子,简洁、干净,和工作室其他成员的办公桌仅一墙之隔。“《天谕》很多次重要讨论都是在这间办公室完成的,因为没有窗户看着特别黑,所以我们习惯叫它小黑屋。”  坐在“小黑屋”里的鸟叔,完全没有想象中游戏“大佬”的姿态,反而更像一个
【Abstract】Learning English is fun, especially when you are exposed to a rich repertoire of different idioms which are closely related to people’s life with the words of animals, plants, parts of the b
泉州市盲聋哑学校的盲童们说:“我看到的世界,和正常世界没有什么区别。”虽然他们大多从一出生就没有好好看过这个世界,更无法告诉你,他们看到的世界和正常的眼睛看到的世界有什么不同。但这并不代表他们的人生就是残缺的。每个人的眼睛里,都有不一样的世界,每双眼睛看到的世界都是不一样的。  据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有盲人4000万到4500万。为了更好地保障盲人权益,呼吁大家关注盲人,1984年,世界盲人联
伴随着成长,友谊的定义好像一直在悄悄变化。它可能是幼儿园里那个和你吃饭吃得一样慢的男孩,也可能是暑假里陪你度过悠长夏日的闺蜜。他愿意借给你笔记,一起打游戏,想办法为一些愚蠢的事编造谎言骗过家长。她和你分享情窦初开的秘密,一起讨论音乐直到面红耳赤……难怪华盛顿会说:“真正的友情,是一株成长缓慢的植物。”  友谊不总是单纯的奉献、帮助、给予,也时常伴随着猜疑、嫉妒、背叛。也许正因为这样,文艺作品中那些
【摘 要】创意写作可以指任何形式的写作,它以一种具有想象力的、通常是独特又赋有诗意的方式,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创造性思维,是指写作主体围绕写作,尤其是在写作进程中,以独特新颖的思维方式,促进思维整合、转化、序化,以完成创新文本的思维。具体而言,就是要培养学生求新、求异和求活的思维能力。就小学创意写作而言,创设轻松的语境氛围,进行科学的模仿训练,组织高效的头脑风暴,完成有效的“主动求异”,是形成创
书,是人生旅途的伴侣。每个人的心里都有那么几本书,字字珠玑,影响我们的人生道路。不同身份、不同年代的人是如何阅读的?他们爱读什么书?随着时代的变迁,他们读书的方式发生改变了吗?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摄影师的一组镜头记录了这些变与不变。  杭州市學军中学心理教室,2001年出生的高一学生朱可正利用午休时间阅读自己喜欢的课外书。她说:“我们平时学业紧张,但我还是会在午休和周末挤出时间看看自己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发展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英语写作是听、说、读、写这四个语言技能之一,是英语学习进步过程中看得见的记录。提高英语写作水平不容忽视。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将英语写作融入课堂教学,以说带写,以写促说,通过英语写作训练使说的训练得到进一步升华,实现口语表达向书面表达的转化,从而增强小学生运用所学语言的能力,有效提高英语水平。  一、小学英语写作教学的重要意义  在小学阶段,大部分英语老师都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