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朗读训练无论是在过去传统的教学中,还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都始终深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被作为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又常常发现部分教师虽安排了朗读训练这一环节,却忽视了训练的实效,存在“走过场”的现象。为此,在语文教学中,要有实效地训练学生的朗读技巧,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朗读积极性保持持久。
关键词:语文教学;朗读训练;朗读技巧;朗读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0)02-0033-02
传统教学认为:朗读有助于发展思维,丰富想象,形成语感,激发情感,增强理解力和记忆力,因此成了教学的主要内容;而如今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朗读训练同样备受关注。语文新课标强调“以读促说,以读促写、以读促思”,强调语文教学要重视对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要求把话说得合乎规范,合乎逻辑,能够清楚地表情达意;还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使学生的思维更加连贯,对文章结构和节奏的把握更加准确,促进学生对文章的思考,理解文章的层次,把握文章的脉络,体会文章的主旨。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又常常发现部分教师虽安排了朗读训练这一环节,却往往忽视了训练的实效,大都只是为读而读,乍听起来,学生读得很整齐;细听起来,却并未读出节奏、韵味和感情。有时甚至将其忽略掉,存在“走过场”的现象。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进行朗读训练,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呢?
一、加强吐字发音的训练,让学生做到字正腔圆,按词停顿
正确的发音、清楚的吐字是朗读的基本条件,所以在教学各环节中教师都要注意让学生把字读准,一些容易读错的字或发音不准的字要及时加以纠正,特别是形似字、多音字和一些音调、轻声、儿化等词要严格纠正发音。此外,小学生刚入学不久,识字不多,朗读时常把注意力集中在读准字音上,而忽略了词与词的联系,忽略了句子意思的表达。因此,在朗读时常将一字一拍拖腔拉调地唱读。对此,从一年级开始教师就应该对学生进行按词停顿的训练。如:第一册“汉语拼音”,每节课都设计了短文、儿歌,教学时可通过教师的范读来加以训练。教师范读时应要求学生注意听,同时让学生用铅笔划出词语,然后跟读,并注意按词停顿。在教学课文时,对一些较长的句子可先让学生自行用铅笔划出词语,如“老师 教 我们 用 计算机画画”再行朗读,读时不要拖腔拉调,语速要略快些。训练一段时间后,学生就能自觉做到按词停顿、分节朗读了。
二、增强标点意识,指导学生领会根据标点朗读的方法
标点符号不但表示不同程度的停顿,还标志着一定的读法。在教学第一册时就应向学生讲清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等标点符号停顿时间的长短,并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掌握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的不同读法。如:《一去二三里》这一课可侧重指导逗号和句号的读法,《比尾巴》则应侧重指导问句的读法,《小山羊》侧重指导感叹句的读法。随着年级的增高,认识了各种标点符号,学生就会逐步知道并懂得各种不同标点所表示的停顿时间,并按标点停顿进行朗读。此外,还要训练学生根据句子的内容或说话人的意图、情感作适当的强调停顿。
三、指导学生品味文章句意和情绪色彩,掌握语调语速变化规律,有节奏地进行朗读
朗读的最高境界是要在朗读时表达出作者在文章中所蕴含的意旨、情趣,从整体上体现出文章的人、情、事、理。入情入境的朗读技巧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把握是朗读的艺术要求,简而言之,就是朗读必须做到声情并茂,正确、流利、有感情。“正确”与“流利”的朗读容易检测,也易指导,而“有感情”的朗读指导,则难度较大。怎样读才算是“有感情”的读?关键是要启发学生通过认真的思考,仔细的品味,从中领悟出文章语言的内在含义和作者表达的情绪色彩,然后根据这种内在含义和情绪色彩,再想想应该采用怎样的语调、语气和速度,使学生通过变化的节奏,把书面语言的思想感情用有声的语言真切地表达出来。具体该怎么读,应结合课文内容加以体会,如:《小灰雀》一课中列宁和小男孩的对话,必须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探讨文章中人物形象的特征,恰当地加以处理。
朗读时要让学生明确,一般情况下描写突然发生变化、着急或遇到险情的句子,常读得快些、急促些;表现高兴、兴奋、夸耀的句子,朗读时音调要略高;表示悲痛、沮丧的语句可读得低沉些、缓慢些。此外,还要随着文章的内容、作者的情感来变化语气。如:老年人的话可用缓慢、低沉的语气来读;年青人的话要用高昂、明快的语气来读;小孩的话则要读得天真活泼些;对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的描写也要用不同的语气来区分。
四、采取多样化的朗读形式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朗读训练效果
心理学表明:7~10岁儿童的集中注意只能持续20分钟左右,10~12岁儿童在25分钟左右。所以,小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常会不由自主地“开小差”或做小动作。因此,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心理,按照学生的兴趣来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在朗读训练中应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采取形式多样、趣味性强的朗读方式来增强学生的兴趣,以提高朗读训练效果。具体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范读。教师的范读或听录音范读是学生学习朗读的范例,学生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模仿、借鉴。
2.赛读。让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朗读比赛,在读中赛,在赛中读,激活学生的朗读欲望。
3.分角色读。对一些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文章,可采取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入情入境,深入体会。
除此之外,还可采用指名读、分小组读、帮读等不同形式,也可以搞一些有利于朗读训练的比赛,如开展一些小型演讲、故事会等活动,也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培养兴趣阶段,教师要把具体、严格的指导渗透到每一篇课文、每一段文字、每一句话中,把语言文字与学生生活结合起来,把学生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联系起来。
五、发挥教学评价的功能,激发学生浓厚的朗读兴趣
在朗读时,常有“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现象。要让学生“当局者不迷”,可指导学生对朗读进行评价。朗读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要切实针对每一位学生的情况,正视他们的差异。读后评无论对读者、评者还是听者,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能有效地提高学生朗读水平。一方面能使学生在评议中加深理解课文,进一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另一方面能使学生在评议中认识到自己朗读的成功和不足之处,有利于总结经验,提高朗读能力。在评价时要注意做好如下几点:
1. 教师的评价应以鼓励性的评价为主。新《课标》指出:“朗读评价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应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因为各人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存在差异。因此评价时不能只注重结果,也要看其过程。教师对学生朗读可围绕正确、流利、有感情方面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对学生应给予诚恳鼓励的评语,学生发表了有独到见解的评语,教师应大力表扬,充分肯定。评价用语应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多一些指导,少一些批判;多一些情趣,少一些教条。如当学生读完后,教师的一句“好”“真棒”“读出
了……感情”“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也到了那个美丽的地方”等评价,会给学生带来无限的喜悦,会给他们增添百倍信心。这样能更好地激起学生的朗读热情,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2.采取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教学中应尽可能先让每个朗读者自读后进行自我评价,促使学生自我反思。如哪儿读得最好,哪儿读得不甚理想,哪读得超过别人,哪儿读得有问题等等,引导学生回忆读的过程,评价读的努力过程,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朗读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通过朗读者的理性思考,以减少朗读的盲目性。在朗读者欲评无言或评而不准时,再采用他人评价,可安排同桌学生朗读课文后相互评议,这样能大大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和参与意识,也可以让学生当众进行读后评。这样他能更好地让学生认识自己,改进自己,提高自己。
3.教学中还应根据不同的朗读要求,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如:要求学生“读通”课文的,可采用直接评价;要求学生“读懂”课文的,应该采用启发评价,即通过启发性的问题或体态语言引导学生自己表达,自己思考,自己理解,自己感悟,自己体验,这样既评价了朗读,又指导了朗读。
综上所述,朗读能力需要长期的艰苦训练。首先,教师的训练意识要强,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其次,要想方设法努力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的朗读积极性保持持久。
参考文献:
[1]李建成.阅读教学中朗读评价的策略[J].小学语文教学,2002,(5).
[2]冯荷霞.浅谈小学生朗读水平的培养[J].小学语文教学,2003,(3).
[3]杨芝.低年级的朗读指导[J].福建教育,2000,(12).
【责任编辑 王开贵】
关键词:语文教学;朗读训练;朗读技巧;朗读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0)02-0033-02
传统教学认为:朗读有助于发展思维,丰富想象,形成语感,激发情感,增强理解力和记忆力,因此成了教学的主要内容;而如今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朗读训练同样备受关注。语文新课标强调“以读促说,以读促写、以读促思”,强调语文教学要重视对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要求把话说得合乎规范,合乎逻辑,能够清楚地表情达意;还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使学生的思维更加连贯,对文章结构和节奏的把握更加准确,促进学生对文章的思考,理解文章的层次,把握文章的脉络,体会文章的主旨。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又常常发现部分教师虽安排了朗读训练这一环节,却往往忽视了训练的实效,大都只是为读而读,乍听起来,学生读得很整齐;细听起来,却并未读出节奏、韵味和感情。有时甚至将其忽略掉,存在“走过场”的现象。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地进行朗读训练,以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呢?
一、加强吐字发音的训练,让学生做到字正腔圆,按词停顿
正确的发音、清楚的吐字是朗读的基本条件,所以在教学各环节中教师都要注意让学生把字读准,一些容易读错的字或发音不准的字要及时加以纠正,特别是形似字、多音字和一些音调、轻声、儿化等词要严格纠正发音。此外,小学生刚入学不久,识字不多,朗读时常把注意力集中在读准字音上,而忽略了词与词的联系,忽略了句子意思的表达。因此,在朗读时常将一字一拍拖腔拉调地唱读。对此,从一年级开始教师就应该对学生进行按词停顿的训练。如:第一册“汉语拼音”,每节课都设计了短文、儿歌,教学时可通过教师的范读来加以训练。教师范读时应要求学生注意听,同时让学生用铅笔划出词语,然后跟读,并注意按词停顿。在教学课文时,对一些较长的句子可先让学生自行用铅笔划出词语,如“老师 教 我们 用 计算机画画”再行朗读,读时不要拖腔拉调,语速要略快些。训练一段时间后,学生就能自觉做到按词停顿、分节朗读了。
二、增强标点意识,指导学生领会根据标点朗读的方法
标点符号不但表示不同程度的停顿,还标志着一定的读法。在教学第一册时就应向学生讲清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等标点符号停顿时间的长短,并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理解掌握陈述句、疑问句、感叹句的不同读法。如:《一去二三里》这一课可侧重指导逗号和句号的读法,《比尾巴》则应侧重指导问句的读法,《小山羊》侧重指导感叹句的读法。随着年级的增高,认识了各种标点符号,学生就会逐步知道并懂得各种不同标点所表示的停顿时间,并按标点停顿进行朗读。此外,还要训练学生根据句子的内容或说话人的意图、情感作适当的强调停顿。
三、指导学生品味文章句意和情绪色彩,掌握语调语速变化规律,有节奏地进行朗读
朗读的最高境界是要在朗读时表达出作者在文章中所蕴含的意旨、情趣,从整体上体现出文章的人、情、事、理。入情入境的朗读技巧和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把握是朗读的艺术要求,简而言之,就是朗读必须做到声情并茂,正确、流利、有感情。“正确”与“流利”的朗读容易检测,也易指导,而“有感情”的朗读指导,则难度较大。怎样读才算是“有感情”的读?关键是要启发学生通过认真的思考,仔细的品味,从中领悟出文章语言的内在含义和作者表达的情绪色彩,然后根据这种内在含义和情绪色彩,再想想应该采用怎样的语调、语气和速度,使学生通过变化的节奏,把书面语言的思想感情用有声的语言真切地表达出来。具体该怎么读,应结合课文内容加以体会,如:《小灰雀》一课中列宁和小男孩的对话,必须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探讨文章中人物形象的特征,恰当地加以处理。
朗读时要让学生明确,一般情况下描写突然发生变化、着急或遇到险情的句子,常读得快些、急促些;表现高兴、兴奋、夸耀的句子,朗读时音调要略高;表示悲痛、沮丧的语句可读得低沉些、缓慢些。此外,还要随着文章的内容、作者的情感来变化语气。如:老年人的话可用缓慢、低沉的语气来读;年青人的话要用高昂、明快的语气来读;小孩的话则要读得天真活泼些;对正面人物和反面人物的描写也要用不同的语气来区分。
四、采取多样化的朗读形式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朗读训练效果
心理学表明:7~10岁儿童的集中注意只能持续20分钟左右,10~12岁儿童在25分钟左右。所以,小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常会不由自主地“开小差”或做小动作。因此,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心理,按照学生的兴趣来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在朗读训练中应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采取形式多样、趣味性强的朗读方式来增强学生的兴趣,以提高朗读训练效果。具体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范读。教师的范读或听录音范读是学生学习朗读的范例,学生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模仿、借鉴。
2.赛读。让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朗读比赛,在读中赛,在赛中读,激活学生的朗读欲望。
3.分角色读。对一些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文章,可采取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入情入境,深入体会。
除此之外,还可采用指名读、分小组读、帮读等不同形式,也可以搞一些有利于朗读训练的比赛,如开展一些小型演讲、故事会等活动,也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培养兴趣阶段,教师要把具体、严格的指导渗透到每一篇课文、每一段文字、每一句话中,把语言文字与学生生活结合起来,把学生的感情与作者的感情联系起来。
五、发挥教学评价的功能,激发学生浓厚的朗读兴趣
在朗读时,常有“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现象。要让学生“当局者不迷”,可指导学生对朗读进行评价。朗读评价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朗读水平的提高,要切实针对每一位学生的情况,正视他们的差异。读后评无论对读者、评者还是听者,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能有效地提高学生朗读水平。一方面能使学生在评议中加深理解课文,进一步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另一方面能使学生在评议中认识到自己朗读的成功和不足之处,有利于总结经验,提高朗读能力。在评价时要注意做好如下几点:
1. 教师的评价应以鼓励性的评价为主。新《课标》指出:“朗读评价应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应尽量从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因为各人的口语表达能力也存在差异。因此评价时不能只注重结果,也要看其过程。教师对学生朗读可围绕正确、流利、有感情方面进行恰如其分的评价,对学生应给予诚恳鼓励的评语,学生发表了有独到见解的评语,教师应大力表扬,充分肯定。评价用语应多一些鼓励,少一些批评;多一些指导,少一些批判;多一些情趣,少一些教条。如当学生读完后,教师的一句“好”“真棒”“读出
了……感情”“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也到了那个美丽的地方”等评价,会给学生带来无限的喜悦,会给他们增添百倍信心。这样能更好地激起学生的朗读热情,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2.采取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结合。教学中应尽可能先让每个朗读者自读后进行自我评价,促使学生自我反思。如哪儿读得最好,哪儿读得不甚理想,哪读得超过别人,哪儿读得有问题等等,引导学生回忆读的过程,评价读的努力过程,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朗读过程中的成功和不足之处。通过朗读者的理性思考,以减少朗读的盲目性。在朗读者欲评无言或评而不准时,再采用他人评价,可安排同桌学生朗读课文后相互评议,这样能大大激发学生的朗读热情和参与意识,也可以让学生当众进行读后评。这样他能更好地让学生认识自己,改进自己,提高自己。
3.教学中还应根据不同的朗读要求,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如:要求学生“读通”课文的,可采用直接评价;要求学生“读懂”课文的,应该采用启发评价,即通过启发性的问题或体态语言引导学生自己表达,自己思考,自己理解,自己感悟,自己体验,这样既评价了朗读,又指导了朗读。
综上所述,朗读能力需要长期的艰苦训练。首先,教师的训练意识要强,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其次,要想方设法努力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使学生的朗读积极性保持持久。
参考文献:
[1]李建成.阅读教学中朗读评价的策略[J].小学语文教学,2002,(5).
[2]冯荷霞.浅谈小学生朗读水平的培养[J].小学语文教学,2003,(3).
[3]杨芝.低年级的朗读指导[J].福建教育,2000,(12).
【责任编辑 王开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