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中国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必然发生的一些形式上的变化和自己民族对它的改良,把起源于中国的文化说成是自己民族的创造,是一些韩国人将中国文化韩国化最主要的手段和形式。
去年3月,韩国政府决定把“暖炕”(火炕)向联合国申请人类文化遗产。韩国国际温突(暖炕)协会会长、韩国温突专家金俊峰(音)在出席韩国世界文化遗产报告会上演讲时说:“在世界范围内这么普遍使用‘温突’(暖炕)的国家仅有韩国。”“中国的‘土炕’(火炕)也是古代从高句丽国经过演变传向中国,并且现在渐渐已经不使用了。我们(韩国)应该作为世界‘温突’的宗主国,一定要将我们的‘温突’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观察韩国向联合国申遗的有关中国文化的遗产项目,可以发现一个规律,即:利用中国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必然发生的形式上的一些变化和自己民族对它的改良,把起源于中国的文化说成是自己民族的创造,是一些韩国人将中国文化韩国化最主要的手段和形式。
例如韩国申请的“端午祭”,韩国的端午祭无论在庆祝方式还是节日意义上都与中国不同:中国的端午文化是与屈原和粽子相联系的,但是韩国人强调的是,自己庆祝节日的形式和中国完全不同:韩国是吃松饼、摔跤、荡秋千和用药草的水洗头发来庆祝这个节日;而中国是划龙舟、吃粽子等。但在日期上,中韩端午却是同一天。
韩国意在“建立独立自主的文化圈”
对于韩国把“暖炕”向联合国申请为自己的文化遗产一事,身为满族人的东北民俗专家李果钧表示:“应该这样理解: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自尊心,所以对和自己有关联的文化,往上靠,可以理解。”
从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成功申遗至今,韩国给世人留下了热衷申遗的印象。截至2014年,韩国有11个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多数国人对韩国成功申请“端午祭”难以接受。而自申请“端午祭”后,韩国少数人更是干脆将孔子、李白、曹操等中国历史名人归入韩国,从而在中国舆论界掀起了轩然大波,中韩民间更是因此矛盾加深,两国人民尤其是两国年轻人之间越来越不信任。
一个国家在经济强大之后,就会想办法去捍卫自己的民族形象,而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无疑是打造民族形象的关键因素。
吉林省社科院韩国朝鲜研究所所长韩忠富表示,韩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宣传下功夫,意在“建立独立自主的文化圈”,有意识的“去中国化”,通过政治领域扩及到文化领域,来达成国家的政治和文化的完全独立。
韩国在“去中国化”过程中有些做法较为激进,有些较为温和。
韩国去汉化的最明显的举动就是极力消除汉字,而大家印象最深的就是“汉城”改名为“首爾”。
1948年10月9日,刚成立两个月的大韩民国政府颁布了第六号法律“韩文专用法”,在小学教育中完全废除汉字教育。在1980年代的韩国民主化运动后,韩国首都的中文名称更从原来的汉城改为首尔(韩文的音译),意在向世界宣告摆脱中华文化的束缚,并建立独特的民族文化。
可问题在于:在学习朝鲜语言文字时如果不掌握一定数量的汉字,在使用朝鲜语言文字时常常会觉得不够用、不够表达。
据来北京工作的朝鲜企业人员介绍:他们在中小学学习自己民族语言时,必须掌握700到900个汉字,否则就无法学好和运用自己的民族语言文化!而北方朝鲜在去除汉字方面,比南方更早、更彻底。
2013年12月,为了将本国“泡菜”与中、日泡菜区别开,韩国有关部门甚至绞尽脑汁地将“韩国泡菜”命名为“辛奇”。
中国文化“被韩国化”:为历史,也为现实
对于中国文化“被韩国化”现象和韩国的“去中国化”现象,在中国文化和历史方面的专家看来,最突出的原因有二,即历史原因和现实需要。
韩忠富所长说,在历史上,中国和朝鲜半岛的交往是非常密切的,从殷人箕子东来构成了今天朝鲜民族祖先,到汉武帝在朝鲜半岛设郡治理,从朱元璋为朝鲜钦定国号到明王朝与李氏王朝联合抗倭,以及导致近代中国深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日甲午战争等等,无数历史事实表明中国和朝鲜半岛在历史文化的渊源是极其深厚的,时至今日,朝鲜民族仍然如过去一样,谁认识的汉字多,谁的文化就高。而这在部分韩国人看来,和当前韩国的国际地位不相配,而只去除中国文化又未免消极,韩国需要有自己的文化。所以把中国文化“韩国化”,“就成了有力的方法和途径。”韩忠富说。
广州日报国际新闻资深编辑赵海建在此前对韩国“去中国化”发表文章称:朝鲜半岛一直活在大国的影子里,但作为单一民族国家,韩国的自我意识比较强。韩国人试图增强本国文化的主体性。
从现实原因上讲,韩忠富所长认为,近代以来随着中国国力的衰弱和上世纪“汉江奇迹”后韩国国力的增强,韩国开始维护韩国文化的独立性,发展自己的文化事业,提高国际形象和国家“软实力”。而随着韩国国力在当今的进一步增强,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显得越发迫切了,“而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文化一词早突破狭义范畴,具有经济的内涵,并能在特定的条件下创造出巨大的经济价值。”韩忠富说。
韩国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洪杓昔说:韩国和中国文化在历史上有很多交集,不可否认古代的韩国历史和文化发展受到了中国很大的影响,但是并不代表中韩的历史文化是相同的。韩国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自己民族固有的传统文化。
他还认为:古代文化在特定领域界限是很模糊的,现在随着人们国家和民族意识的增强,国家成为一个政治概念,用一个政治概念去争论文化的归属地,我认为是没有意义的。另外,韩国人每个人都知道汉字是中国人发明创造的,在韩国朝鲜时代有很多朝鲜经典的儒教典籍是用汉字写成的。
他表示:少数(韩国)极端分子称孔子、李白是韩国人等言论是站不住脚的,这种想法不被韩国主流所接受,正常人都知道孔子、李白是中国人。我们学习儒家经典,孔孟之道,但是韩国有属于自己民族对于儒教的理解,也发展了韩国化的儒家文化。
对此韩忠富表示,中华文化是经历数千年历史沉淀下来的精华,不是随便哪个人哪个国家偷换概念和断章取义、混淆是非就能窃取的。而延边大学教授高敬洙则指出:韩国在“去中国化”的路上,确实有意识改变了中国文化的表现形式,对自身民族文化有意识地进行了很多有创造性的发挥。
我国对自身文化保护不够
韩国申遗风波,唤起国人开始更加珍视数千年来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面对中韩之间的“被韩国化”和“去中国化”的争论,中国专家表示,在中国文化“被韩国化”现象中重要的原因是:我国文化发展的现状和对自身文化的保护力度不够。
多数国人对韩国端午祭申遗成功难以接受,面对韩国申遗的项目中存在着中国元素,中国国民对于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被别国发扬光大深表忧虑。
对韩国申请暖炕,中国北京民俗学会秘书长高巍就表示,我国每年在文化部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都有几百个,在决定何种项目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时须有“轻重缓急”。换言之,比土炕(暖炕)更值得申遗的遗产太多了。
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拥有30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约有二百个申遗项目,其中一百个进入预备申遗清单。
吉林省社科院韩国朝鲜研究所所长韩忠富表示,20世纪初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破坏,而改革开放前期,经济建设是重中之重,没有足够的财力投入文化保护与文化建设。打开国门后,西方文化大举而来,使得很多年轻人忽视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保护不力也是目前在传承中国文化方面面临的问题。
韩国梨花女子大学社会学教授金贤姝说:韩国的“端午祭”只是韩国江陵地区的一个传统节日,是一个特有的地区的文化。我认为韩国不断在申请类似世界文化遗产其实是和韩国的地方自治体制相有密切关系的。每个地方的人要自给自足,要创造各地方的文化认同感。而江陵“端午祭”也是在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后获得了很多经济利益,例如吸引外国游客。
但是,“我认为与民族主义的意义相比经济方面的理由更大。”金教授最后说。
(《南方周末》 刘迪/文)
去年3月,韩国政府决定把“暖炕”(火炕)向联合国申请人类文化遗产。韩国国际温突(暖炕)协会会长、韩国温突专家金俊峰(音)在出席韩国世界文化遗产报告会上演讲时说:“在世界范围内这么普遍使用‘温突’(暖炕)的国家仅有韩国。”“中国的‘土炕’(火炕)也是古代从高句丽国经过演变传向中国,并且现在渐渐已经不使用了。我们(韩国)应该作为世界‘温突’的宗主国,一定要将我们的‘温突’申请世界文化遗产。”
观察韩国向联合国申遗的有关中国文化的遗产项目,可以发现一个规律,即:利用中国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必然发生的形式上的一些变化和自己民族对它的改良,把起源于中国的文化说成是自己民族的创造,是一些韩国人将中国文化韩国化最主要的手段和形式。
例如韩国申请的“端午祭”,韩国的端午祭无论在庆祝方式还是节日意义上都与中国不同:中国的端午文化是与屈原和粽子相联系的,但是韩国人强调的是,自己庆祝节日的形式和中国完全不同:韩国是吃松饼、摔跤、荡秋千和用药草的水洗头发来庆祝这个节日;而中国是划龙舟、吃粽子等。但在日期上,中韩端午却是同一天。
韩国意在“建立独立自主的文化圈”
对于韩国把“暖炕”向联合国申请为自己的文化遗产一事,身为满族人的东北民俗专家李果钧表示:“应该这样理解: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自尊心,所以对和自己有关联的文化,往上靠,可以理解。”
从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成功申遗至今,韩国给世人留下了热衷申遗的印象。截至2014年,韩国有11个项目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多数国人对韩国成功申请“端午祭”难以接受。而自申请“端午祭”后,韩国少数人更是干脆将孔子、李白、曹操等中国历史名人归入韩国,从而在中国舆论界掀起了轩然大波,中韩民间更是因此矛盾加深,两国人民尤其是两国年轻人之间越来越不信任。
一个国家在经济强大之后,就会想办法去捍卫自己的民族形象,而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无疑是打造民族形象的关键因素。
吉林省社科院韩国朝鲜研究所所长韩忠富表示,韩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宣传下功夫,意在“建立独立自主的文化圈”,有意识的“去中国化”,通过政治领域扩及到文化领域,来达成国家的政治和文化的完全独立。
韩国在“去中国化”过程中有些做法较为激进,有些较为温和。
韩国去汉化的最明显的举动就是极力消除汉字,而大家印象最深的就是“汉城”改名为“首爾”。
1948年10月9日,刚成立两个月的大韩民国政府颁布了第六号法律“韩文专用法”,在小学教育中完全废除汉字教育。在1980年代的韩国民主化运动后,韩国首都的中文名称更从原来的汉城改为首尔(韩文的音译),意在向世界宣告摆脱中华文化的束缚,并建立独特的民族文化。
可问题在于:在学习朝鲜语言文字时如果不掌握一定数量的汉字,在使用朝鲜语言文字时常常会觉得不够用、不够表达。
据来北京工作的朝鲜企业人员介绍:他们在中小学学习自己民族语言时,必须掌握700到900个汉字,否则就无法学好和运用自己的民族语言文化!而北方朝鲜在去除汉字方面,比南方更早、更彻底。
2013年12月,为了将本国“泡菜”与中、日泡菜区别开,韩国有关部门甚至绞尽脑汁地将“韩国泡菜”命名为“辛奇”。
中国文化“被韩国化”:为历史,也为现实
对于中国文化“被韩国化”现象和韩国的“去中国化”现象,在中国文化和历史方面的专家看来,最突出的原因有二,即历史原因和现实需要。
韩忠富所长说,在历史上,中国和朝鲜半岛的交往是非常密切的,从殷人箕子东来构成了今天朝鲜民族祖先,到汉武帝在朝鲜半岛设郡治理,从朱元璋为朝鲜钦定国号到明王朝与李氏王朝联合抗倭,以及导致近代中国深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日甲午战争等等,无数历史事实表明中国和朝鲜半岛在历史文化的渊源是极其深厚的,时至今日,朝鲜民族仍然如过去一样,谁认识的汉字多,谁的文化就高。而这在部分韩国人看来,和当前韩国的国际地位不相配,而只去除中国文化又未免消极,韩国需要有自己的文化。所以把中国文化“韩国化”,“就成了有力的方法和途径。”韩忠富说。
广州日报国际新闻资深编辑赵海建在此前对韩国“去中国化”发表文章称:朝鲜半岛一直活在大国的影子里,但作为单一民族国家,韩国的自我意识比较强。韩国人试图增强本国文化的主体性。
从现实原因上讲,韩忠富所长认为,近代以来随着中国国力的衰弱和上世纪“汉江奇迹”后韩国国力的增强,韩国开始维护韩国文化的独立性,发展自己的文化事业,提高国际形象和国家“软实力”。而随着韩国国力在当今的进一步增强,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显得越发迫切了,“而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文化一词早突破狭义范畴,具有经济的内涵,并能在特定的条件下创造出巨大的经济价值。”韩忠富说。
韩国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洪杓昔说:韩国和中国文化在历史上有很多交集,不可否认古代的韩国历史和文化发展受到了中国很大的影响,但是并不代表中韩的历史文化是相同的。韩国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自己民族固有的传统文化。
他还认为:古代文化在特定领域界限是很模糊的,现在随着人们国家和民族意识的增强,国家成为一个政治概念,用一个政治概念去争论文化的归属地,我认为是没有意义的。另外,韩国人每个人都知道汉字是中国人发明创造的,在韩国朝鲜时代有很多朝鲜经典的儒教典籍是用汉字写成的。
他表示:少数(韩国)极端分子称孔子、李白是韩国人等言论是站不住脚的,这种想法不被韩国主流所接受,正常人都知道孔子、李白是中国人。我们学习儒家经典,孔孟之道,但是韩国有属于自己民族对于儒教的理解,也发展了韩国化的儒家文化。
对此韩忠富表示,中华文化是经历数千年历史沉淀下来的精华,不是随便哪个人哪个国家偷换概念和断章取义、混淆是非就能窃取的。而延边大学教授高敬洙则指出:韩国在“去中国化”的路上,确实有意识改变了中国文化的表现形式,对自身民族文化有意识地进行了很多有创造性的发挥。
我国对自身文化保护不够
韩国申遗风波,唤起国人开始更加珍视数千年来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面对中韩之间的“被韩国化”和“去中国化”的争论,中国专家表示,在中国文化“被韩国化”现象中重要的原因是:我国文化发展的现状和对自身文化的保护力度不够。
多数国人对韩国端午祭申遗成功难以接受,面对韩国申遗的项目中存在着中国元素,中国国民对于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被别国发扬光大深表忧虑。
对韩国申请暖炕,中国北京民俗学会秘书长高巍就表示,我国每年在文化部申请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项目都有几百个,在决定何种项目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时须有“轻重缓急”。换言之,比土炕(暖炕)更值得申遗的遗产太多了。
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拥有30项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约有二百个申遗项目,其中一百个进入预备申遗清单。
吉林省社科院韩国朝鲜研究所所长韩忠富表示,20世纪初中国传统文化遭到破坏,而改革开放前期,经济建设是重中之重,没有足够的财力投入文化保护与文化建设。打开国门后,西方文化大举而来,使得很多年轻人忽视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保护不力也是目前在传承中国文化方面面临的问题。
韩国梨花女子大学社会学教授金贤姝说:韩国的“端午祭”只是韩国江陵地区的一个传统节日,是一个特有的地区的文化。我认为韩国不断在申请类似世界文化遗产其实是和韩国的地方自治体制相有密切关系的。每个地方的人要自给自足,要创造各地方的文化认同感。而江陵“端午祭”也是在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后获得了很多经济利益,例如吸引外国游客。
但是,“我认为与民族主义的意义相比经济方面的理由更大。”金教授最后说。
(《南方周末》 刘迪/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