魅力瑞士之“奇趣博物馆”

来源 :艺术启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qly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贵精致的机械表、锋利耐用的军刀一直是瑞士的代名词,不过,你不知道瑞士还有着“博物馆之国”的美称吧?世界上有千奇百怪的博物馆:德国的“分手博物館”、美国的“芥末博物馆”、比利时的“薯条博物馆”,日本的“饺子博物馆”,法国的“下水道博物馆”……而瑞士的博物馆以数量多取胜,仅四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竟有九百多座博物馆!
   巴伦伯格露天博物馆
   巴伦伯格露天博物馆依山而建,展示了工业文明之前当地人在乡村劳作和生活的图景。这座博物馆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未把历史封存在玻璃柜之中,而是最大限度地还原了一个世纪前瑞士人的生活方式。所以它是“露天”的,博物馆由二百多种活生生的动物和一百多栋样式各异的房屋组成,而且最厉害的是,这些房屋不是现代人仿造的,而是馆长费尽心思把遍布于瑞士不同地区、不同年代的普通民居完整搬迁而来的。恰如那句谚语:瑞士人懂得什么不得不放弃,同时也懂得怎样好好保存。
   沿着砂石小路慢走便可以欣赏一栋栋古老的木屋、石屋,每一栋老屋仿佛都在诉说着自己的故事。室内陈列着主人当年使用过的各种生活用品。还有一些木屋是仍在营业的奶酪作坊、面包房,面包房里的炉火熊熊燃烧,刚刚揉好的厚实的面包坯正被厨师送进烤炉,厨房的土灶台上还炖着香气扑鼻的浓汤。
   你可以在有几百岁高龄的老木屋里喝上一碗热汤,看厨师用古法烤面包,还能走进木匠的工作室,使用古老的工具刨削木料!
   瑞士交通博物馆
   瑞士交通博物馆位于卢塞恩,是欧洲最大的交通博物馆。它不像普通的博物馆那样严肃静谧,而像一座大型主题乐园,按火车、汽车、船、缆车、飞机等划分为几个展区。这座可供观赏、游玩的展馆完整呈现了一个国家的交通发展历程。当观众置身新奇有趣的互动体验、品味着历经时光洗礼的遗存,便能感受到交通工具设计的奥妙。
   最初,瑞士是一个交通闭塞的国家,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人们第一次见识到了火车的威力。1847年8月9日,瑞士第一条铁路在苏黎世与巴登之间通车,密切了城镇之间的往来,缩短了人们的距离,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在铁路展厅,这段历史通过各类展品以鲜活的形式呈现给观众。从用马拉动的有轨车到现代的电气化机车,从视频、文物、模型,到可以一览全貌的“原装”列车,观众得以直观感受火车对瑞士人生活的影响。
   在我看来,瑞士交通博物馆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还不是珍贵、丰富的展品,而是它寓教于乐的布展模式。孩子们可以亲自开赛车、开火车,还可以登上飞机模拟舱体验开飞机的乐趣!参观者身临其境,完美实现了馆长奥博汉斯利所倡导的理念:“可以感受的东西,就无须解释。”
   刚进展馆,你就被各式各样的路牌带入“高速世界”,二十世纪的火车头和悬挂着的飞机正在里面等着你!
   口袋博物馆
   在瑞士巴塞尔古城的小巷深处隐藏着一家“迷你”博物馆——口袋博物馆。这座小小的博物馆其貌不扬,它的展厅就是门上的小橱窗,却呈现出一种袖珍之美。这里展出的是某位收藏家珍藏的圣母像——既有立体的塑像也有平面的照片,既有欧洲的作品也不乏来自亚洲、非洲各地的物件。口袋博物馆欢迎艺术家们来展出自己的作品,他们只需提前预约,不用缴纳任何费用。博物馆“后面”是主人的私人藏室,里面汇集了他收藏的各种艺术品,唯一遗憾的是其私人藏室并不对外开放。
   透过口袋博物馆的那一扇窗,我们发现瑞士国民的性格和我们有些不同,瑞士人似乎并不觉得“小”代表“小气”,有时候甚至热衷于一些“小事”,比如制造举世闻名的钟表。正如余秋雨所说的那样:“人家在制造枪炮,他们在制造手表,等到硝烟终于散去,人们定睛一看,只有瑞士设定的指针,游走在世界的手腕上。”
   未来需要历史,而历史就在博物馆里。那些改变了人们生活的物品,同样保存着时代的记忆。如果我们不能了解过去,也就不能掌握现在,更无法展望未来。所以如果有一天你真的去了瑞士,一定要记得选几家博物馆看看哟!
其他文献
在20世纪80年代,几乎所有做当代艺术的人都想去纽约和巴黎。蔡国强先去了上海——他藝术生涯中第一个远方——学习舞美设计。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又去了日本。从这里开始,蔡国强正式启动自己的艺术活动,频繁在美术馆办展,规模不断变大。确立了自己的艺术基底之后,蔡国强最终去到了美国,继而走向了世界。他的艺  术不局限于地域与主题,始终关乎“看不见的世界”,无论在日本、美国,还是别的什么地方。在日本时,“我受
期刊
“中华传统文化的溯源与创新”研讨会于2020年12月31日在中国艺术研究院举办,笔者有幸受邀参加。[1]经过认真聆听大家的精彩发言,在比较、参照自身既有的中西美学史、艺术理论史知识的基础上,笔者倾向于将这场研讨视作各类艺术批评话语交汇、交织的场域。作为“当代艺术人类学论坛”系列活动之一,它的确当得起“批评话语”之“田野调查”的一个绝佳样本。通过对现场各种艺术批评做出分析与归类,笔者尝试探究学院艺术
期刊
《春天終将到来》《金色餐桌》
期刊
太庙历史文化展設计图、非洲木雕展设计图
期刊
方物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水土也出一方方物。  方物是人、劳动与天地的合作。人类文明的千姿百态,源自劳动的千姿百态。不同文明各具特色,各有胜出,面貌迥异,在观念、制度、器物、文化、社会和心理上别具一格、多姿多彩,是不同生产、生活条件下,不同劳动方式、个性、特点缓慢积淀的历史结晶。它们之间的一致性、相似性也源于此。近代以降的全球化、现代化,生产生活方式的趋同,工艺、机器和产品的集中化、规模化、标
期刊
对比秦汉至隋唐时期中国古代器物的艺术风格不难发现,秦汉显得古朴、厚重,南北朝隋唐则变得新颖、开放,中外文化交流应该说是促成这种变化的重要因素。南北朝隋唐艺术风格的转变早已受到研究者关注,但由于研究领域和视野等原因,当时艺术创作对于南欧、西亚文化元素的吸收没有被正确认知,甚至有时被错误地认为这些文化元素来自中亚、南亚等地,这导致长期以来这方面的研究进展缓慢。本项目针对目前学界存在的诸问题,基于多年实
期刊
笑,是一个表情,一个动作,甚至可以成为一种人生态度,它已经超越语言、文字,成为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传达善意的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   审视漫长的审美历史,我们似乎已经达成了共识:一个人笑起来,总是比不笑时更好看。所以在艺术史里,笑是艺术家眼中“美”的象征。   最神秘的笑   说到微笑,我们一定会想到蒙娜丽莎。她浅浅的卧蚕、饱满的苹果肌、微微上扬的嘴角、圆润的下颌,千百年来引发着无数观赏者对她的猜
期刊
《荷風秋月》《黄河九天上》
期刊
《牧场掠影六》《牧場掠影一》
期刊
天气渐渐热起来,暑假也离我们越来越近,如果把快乐的暑假时光比作艺术史上的一个时期,那肯定是巴洛克时期,因为那段时间(十七世纪左右)艺术世界才开始出现了普通人的“歡声笑语”,而这一切的原点还要从达·芬奇著名的画作,那幅有着神秘笑容的《蒙娜丽莎》说起。   此前“黑暗的中世纪”,画家笔下的人物几乎不带任何表情,欢喜之情更是无从寻觅,但达·芬奇想要改变现状。当时的艺术史学家瓦萨里曾在《艺苑名人传》写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