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桑儿吐绿春渐浓,油菜花黄祭英魂。
冬去春来,转眼又一个清明节来临。在苏北里下河地区腹部重要泄洪河道新洋港畔北岸,素有“全国优质蚕桑之乡”美誉的射阳县特庸镇境内,一座耸立醒目镌刻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大字纪念碑的烈士陵园里,每天清晨都有一位年愈8旬的老人,带着家人肃立碑前先行注目鞠躬礼,再分头清扫园内外卫生、擦洗大小石碑。早饭后,老人等候在陵园中接待着一批又一批前来祭扫的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学生,一遍又一遍地介绍胡特庸与园中115位革命先烈,为了民族解放、新中国诞生以及穷苦大众幸福,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事迹。
这个家庭,就是为了一个承诺、几代人坚守,入围“感动中国”候选人、荣获“江苏好人”、被表彰为“盐城市道德模范”等誉满盐阜老区的射阳县特庸镇九里村农民孟金开一家。
战友情深允守墓
1957年秋天,转业军人、时任特庸人民公社民政助理孙新,突然来到九里村新四军老战士王万龙家中,问道:
“你与胡特庸烈士是不是战友?”
“怎么不是,这有什么可怀疑的?”王万龙感到不解。
“那你能说得出他的历史和牺牲时的经过吗?”
“莫说我曾是他的战友,即使每一个特庸人也都应该知道这些历史。”王万龙激动起来。
1912年9月出生的胡特庸,原名胡太阳,湖北省大冶县人。受“五四运动”思潮影响和得到革命家陶铸引导,在校时就加入党组织参加了革命。1940年11月,根据党组织安排,他来到盐阜地区,历任盐城一区区委书记及建阳、盐城县委组织部长,1947年春调任盐东县委书记兼县独立团政委。他工作扎实细致,关心爱护同志,善于发动群众,深受干群官兵拥护爱戴。
1948年5月,国民党黄伯韬兵团疯狂地对盐阜地区串场河东进行梳篦式清剿。27日中午,正在新洋港北今盘湾、洋马镇境内查看公粮损失的胡特庸及县总队负责人程步风等,得知清剿的敌军已离开盐东县,便决定赶回县委所在地南洋岸召开会议,及时总结反清剿斗争的经验教训。
不料,狡猾奸诈的敌人突然伪装成我军部队潜回扼守交通要道,捕杀我地方干部与共产党员。不知此情的胡特庸等人刚从北洋登上渡船就觉情况异常,当即纵身跳入水中,被船上早有准备的敌人开枪击中,壮烈牺牲,年仅36岁。同行的程步风反击不济被捕,最终被敌杀害。6月22日,盐东县委隆重召开追悼大会,将烈士牺牲地分别命名为特庸区、步风区,即现在的特庸镇、步风镇。
“是呀!为能让后人永远铭记住胡特庸烈士,我们准备将之前安葬在偏僻闭塞洋河边上的烈士墓,迁移到便于人们祭扫的九里大队这边。我们知道你与他是战友,想委托你平时关心照应一下他的墓地。”孙新动情地说明了来意。
“胡书记是外来的烈士,这里没有他的家人,坟墓迁过来后,你们就放心地交给我吧!”王万龙二话没说,一口应允。
赘婿孝顺替岳丈
“胡书记呀!当年为了盐阜地区解放,你带领我们风餐露宿、出生入死,打日寇、抗顽敌、反扫荡、搞土改,救人民群众于水深火热之中,难得有个清闲时候。现在不一样了,日本小鬼子早已投降离开中国,国民党反动派又被撵上台湾岛,是共产党让人民群众当家作了主人……”新墓落成,王万龙按照当地习俗,带着老伴及女儿、女婿拎着酒菜到了墓前,边眼含热泪诉说边点燃纸钱。从此,他便经常到墓地说说话、拔拔草、填填土,每逢清明等特殊节日及胡特庸烈士出生日、牺牲日等纪念日,王万龙总要带着家人“上坟”烧纸。
1966年秋,地方民政部门决定将胡特庸墓地扩建成烈士陵园,并为其他115位特庸籍革命烈士分别立碑纪念。墓地变陵园,管理看護更需专人负责,信守诺言的王万龙再次义务挑起这副担子。随着年龄渐大和战争年代留下的伤痛,不愿家中、陵园两地奔走的王万龙,不听家人劝说毅然在陵园旁自建起两间房子,一间自己居住,一间收集张贴宣传胡特庸及其他烈士的生平事迹,日夜守护在烈士身边,不时向他们叙说国家尤其是家乡的变化。
转眼到了1986年,王万龙的伤腿已严重至不能行走,经家人、亲友及镇村干部反复劝说,尤其是在上门女婿、民兵孟金开向他作出郑重承诺后,老人方才同意离开陵园搬回家中。从此,孟金开成为胡特庸烈士的第二代守墓人。
机缘巧合,孟金开与胡特庸烈士有着非同寻常的缘分。孟金开出生于1940年,恰巧是胡特庸烈士来到盐阜地区的那一年,且他任职的盐城县一区就是孟金开老家所在地。后来入赘异乡,巧的是岳父又与胡特庸烈士系战友。众多巧合,让孟金开对从未见过面的胡特庸烈士亲近了许多。
孟金开深知岳父是一个一诺千金、重情重义之人。为让老人放心,孟金开接手看护任务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向村、镇申请将自家住房搬迁到烈士陵园隔壁。
从那以后,不用岳父吩咐督促,无论田里农活多忙,孟金开坚持每天早上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带着扫帚、抹布等工具到陵园,清理杂草、垃圾,确保园内园外环境清爽整洁。
1989年初,69岁的王万龙在弥留之际,颤抖着双手将他珍藏的一张胡特庸烈士小照片交到孟金开手上。
懂得老人心思的孟金开当即去了集镇照相馆。当看到女婿捧着胡特庸烈士的大幅加框照片来到自己床前时,已说不出话来的王万龙欣慰含笑,安详地合上了双眼。
儿孙争相抢接捧
四季轮回,日月如梭。在不知不觉中,胡特庸烈士陵园的第一代守护人王万龙已去世30多年。如果说,之前的陵墓看护功在王万龙,那么他仙逝后的看护成绩则是女婿孟金开的。30多年,11000多天,在浩瀚漫长的时间长河中或许仅是一瞬,然而对于一个人来说,人生一辈子能有几个30多年?!30多年间,孟金开变化的是年龄与精力,不变的是继承岳父看守烈士陵园的诺言。30多年来,他不计得失,不求回报,日复一日重复着相同的事情,按照岳父当年形成的习惯,像对待自家过世的老人一般对待先烈们。 在此期间,也由于孟金开的坚守,使得他家有幸与胡特庸烈士的遗孤、随母姓的女儿陆胡英建立了深厚情谊。亲切尊他为哥的陆胡英比孟金开小一岁,过去几乎每年都要从湖北过来一趟祭扫父亲的墓,每次就好似回到娘家一般落脚孟家。随着年老多病,这两年老人已不方便长途跋涉。
“当初若不是我父亲果断阻止、陆大姑及时出面,这个陵园早就不存在了。”一旁孟金开的大儿子王勇介绍到。
那是20年前的事情。当时,省、市民政部门组织实施“慰烈工程”,意在把散落在乡野荒山中的革命烈士坟墓迁移集中到一起,这的确是一件“褒扬烈士英名、开展红色教育”的好事。然而,当孟金开看到有关部门派来的挖掘机开始挖碑动土时,才知这是要把胡特庸烈士墓迁往30多公里外的县烈士陵园,感到不能理解和接受,当即拦住不让施工,责问“胡特庸烈士陵园都拆了,我们镇还能再叫特庸吗?”同时,他赶紧打电话联系陆胡英。陆胡英闻讯,随即与江苏省有关部门联系反映情况,表达自己不希望迁移父亲坟墓的愿望,从而留下了这座特殊的陵园。
多少年来耳濡目染,受到外祖父及父亲深深影响和经常参与看护行動的王勇、王兵兄弟俩,也早已把看护烈士陵园当作自己应尽的义务。2006年,王勇注意到通往陵园的道路坑坑洼洼,而且一下雨就泥泞不堪,中小学生难以过来祭扫,便一下拿出3.5万元积蓄,自费浇筑了一条2.5公里长的水泥路。这笔钱在当时,可在村里盖上几间房子。
老二王兵更是向家人宣称,他准备接下父亲班看护陵园。“还有我们呢!”王万龙的第四代、孟金开的第三代也纷纷要求加入。尽管他们现在有的在外经商、有的还在读书,但是只要在家,他们便主动参与到看护陵园的工作中。他们所拥有的这份特殊心愿,却是那么地令人动容。
一个承诺,农民孟金开家几代人60多年的义务坚守和付出,为的是让革命先烈英名得以传承发扬。
“烈士们当年为了国家和穷苦大众,连自己的生命都奉献出来了,我们家人做这点事还不是应该的嘛?!”这是孟金开老人去年在出席“盐城市道德模范”表彰大会时,对采访记者说的一句话。2016年,孟金开当选为“最美射阳人”,2019年又先后获得“感动中国”提名奖和“江苏好人”殊荣。
红色家风有来人,烈士英名永相传。
(作者单位:射阳县水利局)(编辑:徐仕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