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必须通过生活实践才能显示力量而真正成为教学。学习地理的目的,就是要感悟、发展、完善生活。充分挖掘教材,提炼生活因素,感悟生活化的地理;创设问题情景,营造在生活中学习的氛围;教会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地理的用途并增强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初中地理生活化实施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强调“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因而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从生活出发,从中发掘素材与文本知识的融通之处,将教学内容纳学生的生活之中。
一、充分挖掘教材,提炼生活因素,感悟生活化的地理
新课程强调“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分析教材,帮助学生找到课本知识与生活间的联系,在讲清知识点的同时,通过生活实例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例如:讲地图概念时,我首先问学生:“你在哪里见过地图?”马上就会有许多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我再问:“你什么时候用过地图?”同学们答的更起劲了。再问:“那么什么是地图?”这时候学生全盯着我,此时无声胜有声,可以意味,难以言全,如何表达这个概念,等待我的点拨。
于是我拿出一张准备好的照片,要学生比较:“地图与普通的照片有什么异同?”(都有方向、都缩小,但地图上有符号、有注记),这时地图三要素水到渠成。然后引导学生绘制从家到学校经过的主要街道,标出主要的标志性建筑物位置,从而让学生意识到地图在生活中的作用,自觉地去学会阅读地图,应用地图。可见教学过程是一个“由简到繁”的“还原生活”的过程。
二、创设问题情景,营造在生活中学习的氛围
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只要善于创设新颖别致的问题情境、巧妙设疑,从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
例如在《地球和地球仪》的内容中讲到了经纬线和经纬网定位的知识,学生需要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与思维能力才能理解与把握。而对于初一学生来说,空间想象能力是一个难点,至于虚拟的立体图像,那就是难上加难。为帮助学生突破此难点,我的方法是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设计实验把抽象问题具体化。多媒体电脑大屏幕显示:一艘正航行在大海中的轮船,在狂风暴雨的夜晚,波涛汹涌的海面被阵阵闪电撕碎。在狂风巨浪中喘息的豪华巨轮被翻天巨浪吞噬。倾斜不定的船舱里是一片狼籍,船长拼命地呼救:“星球号遇险,我是星球号,请求支援,我们的位置是……”。国际救援总部内一片忙碌的身影,墙上喇叭里传来船长嘶哑的声音:“东经105°,南纬35°,请求支援,请求支援”。救援工作人员迅速地围在一个大型地球仪前,通过一番熟练的点画后果断地说:“它们位于南半球A国附近的海域,立即命令A国救援分部立即行动!”。
提问:救援部怎样迅速地判断出“星球号”的位置 自然 进入经纬网教学中,遵循反映论的原理,充分利用形象,创设一个具体形象的经纬网现场——教室。具体实施步骤是把标有经纬度的标牌放置在课桌上:1、让学生说出自己在教室内的准确位置。2、让学生用经纬网说出自己的位置。3、找朋友:找一位你的朋友,并说出其经纬度位置。4、搭快车: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指令做出相应的反应,看谁又快又准(位于赤道、本初子午线、东经20°、西经30°的同学等)。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把那些不知与已知,浅知与深知带到一定情景中去,用感性的、生动的、丰富的生活世界去满足学生的需要。把抽象的文字知识转化为具体鲜活的情景,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把学生的思维引到现实生活中去,让学生有话可说,让学生自己想说,积极主动。这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发展思维,而且也保证了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从而达到师生相互促动,教学相长。
三、教会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地理的用途并增强社会责任感
郑州的学生对农业没有感性的认识,“同学们都听说过,郑州要努力发展成一流的大都市,第一产业——农业要不要发展呢?”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学生们都认为应该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工业及第三产业上。“郑州的近郊种植了大面积的大棚蔬菜,这又是什么原因呢?”通过分析让学生知道农业与城市、工业有着内在联系,在城市和工矿区周围,为满足城市人口日常的大量需要,多形成以乳、蛋、菜等农产品为重点的农业基地,这就是经济地理位置对农业的重要影响。这样,既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也是对学生地理规律和原理的应用能力直接的检验,让学生更自觉地在生活中应用地理。
学习长江之时,当提到“就在我们重新审视母亲河长江的时候,另一条河流也同样孕育了另一个优秀民族,听说那里 历史 悠久,是迄今为止欧洲最早人类的发源地;听说那里文化灿烂,从科学到艺术 ,许多学说推进了世界的进程。那里是人类最早进入工业文明的大河流域,相信同学们都知道——这就是莱茵河。这两条大河有很多话要说,今天就在这里实现他们的愿望——让长江与莱茵河对话。”学生都非常踊跃,立刻就分成了两大组,分别代表长江和莱茵河。代表莱茵河的同学提到:莱茵河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水道,它是欧洲的大动脉,可以见到很多国家的航船。代表长江的同学们提到:逶迤的长江,浩浩荡荡,与莱茵河有着不同的景致。壮丽的河流赋予两地相同的内涵。培育出了“苏湖熟,天下足”、“日出万匹,衣被天下”、“十朝都会”等灿烂文化,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要注意合理利用,切忌变成第二条黄河,这样长江才能继续参与竞争。
同学们热烈地讨论后,需在总结时让学生明白:我们走进莱茵河,就是想探寻另一个民族崛起的奥秘,研究另一条河流兴旺发展的原因,让莱茵河与长江快乐地牵手。现在长江岸边树木葱茏,企业茁壮,中国制造的产品已飞洋渡海,中国文化声名远播。希望在不远的将来,长江两岸赶超世界、实现飞越!
教学必须通过生活实践才能显示力量而真正成为教学。学习地理的目的,就是要感悟、发展、完善生活。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再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也有利于增强生活能力。
【关键词】初中地理生活化实施
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强调“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一理念,因而我们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从生活出发,从中发掘素材与文本知识的融通之处,将教学内容纳学生的生活之中。
一、充分挖掘教材,提炼生活因素,感悟生活化的地理
新课程强调“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分析教材,帮助学生找到课本知识与生活间的联系,在讲清知识点的同时,通过生活实例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例如:讲地图概念时,我首先问学生:“你在哪里见过地图?”马上就会有许多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我再问:“你什么时候用过地图?”同学们答的更起劲了。再问:“那么什么是地图?”这时候学生全盯着我,此时无声胜有声,可以意味,难以言全,如何表达这个概念,等待我的点拨。
于是我拿出一张准备好的照片,要学生比较:“地图与普通的照片有什么异同?”(都有方向、都缩小,但地图上有符号、有注记),这时地图三要素水到渠成。然后引导学生绘制从家到学校经过的主要街道,标出主要的标志性建筑物位置,从而让学生意识到地图在生活中的作用,自觉地去学会阅读地图,应用地图。可见教学过程是一个“由简到繁”的“还原生活”的过程。
二、创设问题情景,营造在生活中学习的氛围
教学实践表明,教师只要善于创设新颖别致的问题情境、巧妙设疑,从而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
例如在《地球和地球仪》的内容中讲到了经纬线和经纬网定位的知识,学生需要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与思维能力才能理解与把握。而对于初一学生来说,空间想象能力是一个难点,至于虚拟的立体图像,那就是难上加难。为帮助学生突破此难点,我的方法是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设计实验把抽象问题具体化。多媒体电脑大屏幕显示:一艘正航行在大海中的轮船,在狂风暴雨的夜晚,波涛汹涌的海面被阵阵闪电撕碎。在狂风巨浪中喘息的豪华巨轮被翻天巨浪吞噬。倾斜不定的船舱里是一片狼籍,船长拼命地呼救:“星球号遇险,我是星球号,请求支援,我们的位置是……”。国际救援总部内一片忙碌的身影,墙上喇叭里传来船长嘶哑的声音:“东经105°,南纬35°,请求支援,请求支援”。救援工作人员迅速地围在一个大型地球仪前,通过一番熟练的点画后果断地说:“它们位于南半球A国附近的海域,立即命令A国救援分部立即行动!”。
提问:救援部怎样迅速地判断出“星球号”的位置 自然 进入经纬网教学中,遵循反映论的原理,充分利用形象,创设一个具体形象的经纬网现场——教室。具体实施步骤是把标有经纬度的标牌放置在课桌上:1、让学生说出自己在教室内的准确位置。2、让学生用经纬网说出自己的位置。3、找朋友:找一位你的朋友,并说出其经纬度位置。4、搭快车:请同学们根据老师的指令做出相应的反应,看谁又快又准(位于赤道、本初子午线、东经20°、西经30°的同学等)。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把那些不知与已知,浅知与深知带到一定情景中去,用感性的、生动的、丰富的生活世界去满足学生的需要。把抽象的文字知识转化为具体鲜活的情景,营造良好的学习情感;把学生的思维引到现实生活中去,让学生有话可说,让学生自己想说,积极主动。这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发展思维,而且也保证了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从而达到师生相互促动,教学相长。
三、教会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感受地理的用途并增强社会责任感
郑州的学生对农业没有感性的认识,“同学们都听说过,郑州要努力发展成一流的大都市,第一产业——农业要不要发展呢?”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学生们都认为应该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工业及第三产业上。“郑州的近郊种植了大面积的大棚蔬菜,这又是什么原因呢?”通过分析让学生知道农业与城市、工业有着内在联系,在城市和工矿区周围,为满足城市人口日常的大量需要,多形成以乳、蛋、菜等农产品为重点的农业基地,这就是经济地理位置对农业的重要影响。这样,既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也是对学生地理规律和原理的应用能力直接的检验,让学生更自觉地在生活中应用地理。
学习长江之时,当提到“就在我们重新审视母亲河长江的时候,另一条河流也同样孕育了另一个优秀民族,听说那里 历史 悠久,是迄今为止欧洲最早人类的发源地;听说那里文化灿烂,从科学到艺术 ,许多学说推进了世界的进程。那里是人类最早进入工业文明的大河流域,相信同学们都知道——这就是莱茵河。这两条大河有很多话要说,今天就在这里实现他们的愿望——让长江与莱茵河对话。”学生都非常踊跃,立刻就分成了两大组,分别代表长江和莱茵河。代表莱茵河的同学提到:莱茵河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水道,它是欧洲的大动脉,可以见到很多国家的航船。代表长江的同学们提到:逶迤的长江,浩浩荡荡,与莱茵河有着不同的景致。壮丽的河流赋予两地相同的内涵。培育出了“苏湖熟,天下足”、“日出万匹,衣被天下”、“十朝都会”等灿烂文化,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要注意合理利用,切忌变成第二条黄河,这样长江才能继续参与竞争。
同学们热烈地讨论后,需在总结时让学生明白:我们走进莱茵河,就是想探寻另一个民族崛起的奥秘,研究另一条河流兴旺发展的原因,让莱茵河与长江快乐地牵手。现在长江岸边树木葱茏,企业茁壮,中国制造的产品已飞洋渡海,中国文化声名远播。希望在不远的将来,长江两岸赶超世界、实现飞越!
教学必须通过生活实践才能显示力量而真正成为教学。学习地理的目的,就是要感悟、发展、完善生活。将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知识返回到生活中,再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堂教学中的不足。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也有利于增强生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