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年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会发现自己在教学方面不断涌现一些心得,也会发现自己的不足,自己深深感觉到要想做好一个老师,还有太多的专业知识需要来补充,太多的教学经验要学习。教学经历逼迫自己思考,不断思考就会让自己偶尔获得一些体会,这些都应该是一个历史教学者的基本心得,笔者由此提出几点看法和做法,以求得同仁的指正。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看法;激情;架设;兴趣
作为一名年轻的高一历史教师,在一年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学习和钻研教育教学方法,以及与同学们的接触交流,了解到许多学生甚至教师在教学中存在不少认识上的误区,主要有以下几点看法。
1.高一年级的学习阶段标志着学生学习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在学习的方法上,学习的认识上,学习的深度上与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完全不同,但是从学生的角度讲,很多学生将高一中国近现史当作是炒初中历史的“冷饭”,普遍学习兴趣不高。学生自认为已经学习过了,没有必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也可以轻松地完成历史课程学习,上课也好,作业也好,时常不认真对待,马虎应付,主动性差。
2.对学生来讲,初中历史学习的机械记忆方法,存在着学习的惯性,依然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法。到了高一阶段,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仍然停留在单纯的机械记忆的层次上,难以适应高中的历史学习,很多学生对我讲,平时花费了相当多的时间背,记历史知识,可考试成绩还是不见长进,不知道为什么?显得很苦恼,学习的兴趣一天天被消磨掉了。
3.从学校角度讲,历史学科在高一年级向来被认为是一门辅助课程,学校上至领导,下至各班班主任都抱着一种轻视的态度应付了事,是极为不对的。
通过这一年的教学实践,我个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做到:
一、激情教学,营造氛围
想要在课堂上顺利开展教学活动,作为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创造良好的氛围,活跃学生的思维,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教师就必须全情投入。相信大家都会有这样的一些体会:如果在课上,我们始终以同一种平和的语调上课,这节课肯定是哈欠声不断,一会儿,班上的同学就“倒下一大片”了。我们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自己就必须保证在每节课上都充满激情,通过我们激昂的,抑扬顿挫的语调及丰富多彩的身体语言,使学生深受感染,进入学习角色,这样良好的课堂氛围很容易就营造出来了,也意味着这一节课已成功了一半。
二、架设知识“桥梁”,引生入胜
要使学生真正学好历史,提高教学质量,光有激情的语言是不够的,还必须借助知识“桥梁”,调动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
现行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的特点之一,即是结论性内容较多。这很容易使老师产生错误的看法,认为历史课没有什么内容好讲,只须向学生灌输结论,使他们记住该记的内容就行了。其实高中历史课的教学不仅是让学生认识教材上的结论,还要使之理解、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初步分析历史问题,从而认识社会。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只充当专家学者的传声筒,简单地将知识“冷饭”加热复制到学生的脑中,而是要充当学生与知识之间的媒介,帮助学生架设通向教材结论的桥梁,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培养历史思维。在课堂上,要多利用一些知识媒介,使枯燥的历史课变得“有血有肉”,让学生产生求知欲。
三、“欲说还休”,引导学生规范用词
在课堂上,教师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让学生谈自己对某个历史问题的认识时,不少学生常因不能使用恰当地词语或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憋红了脸。这时教师需慢慢引导他们,使之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当然这里不需直接告诉他们用什么词语,只须以间接的方式帮他们捅破“那层纸”就行了。例如:在学习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法西斯国家的扩张和反法西斯斗争的开始”这一节内容时,我让学生找出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国家扩张的代表事例,然后故意问他们:“法西斯国家的这些扩张都……?”,“成功了!”学生就会习惯性地脱口而出,但很快他们又会感到把“成功”这一词语用于法西斯国家的扩张显然是不合适的。我接着鼓励他们思考:应怎样表达才是准确的。学生自然会借鉴书本,实在不行,教师再给予暗示,这样他们很快就学会了用“法西斯扩张的阴谋得逞”正确的语句来表述,而且能牢牢记在脑海中。类似的方式有很多,通过这样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规范的、恰当的文字来表述历史,效果是比较好的。
四、平时多积累,课堂有“料”讲
教师在课堂上只是一味地讲纯理论的东西,很容易使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学生听了也会感到没趣。我在课堂上,偶尔会“天马行空”:在讲述美利坚民族的形成时,会顺带告诉学生种族与民族的区别与联系,让学生“长”了一点见识;在讲解“绥靖政策”的影响时,我给学生念了美国波士顿犹太屠杀纪念碑前马丁牧师的一段铭文:“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我不说话;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不是犹太人,我不说话;……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再也没有人起来为我说话了。”他们听后沉默无言;……课堂上多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助于他们了解历史的“课外话题”常能让学生听得津津有味甚至着迷,这既增长他们的见识,拓宽他们的视野,无形中也增加了他们对学习历史的兴趣。
由于一些人对历史课的偏见,中学历史课的地位大大受到影响,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对之深感痛心,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一些尝试,以图找到能改变历史课被轻视的方法,但个人的努力是有限的,在此把自己在实践中得到的一点看法和做法介绍给大家,只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有更多的历史教师加入到历史教学改革的尝试中来,介绍自己的经验,共同努力,彻底地改变历史课的现状。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看法;激情;架设;兴趣
作为一名年轻的高一历史教师,在一年的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学习和钻研教育教学方法,以及与同学们的接触交流,了解到许多学生甚至教师在教学中存在不少认识上的误区,主要有以下几点看法。
1.高一年级的学习阶段标志着学生学习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在学习的方法上,学习的认识上,学习的深度上与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完全不同,但是从学生的角度讲,很多学生将高一中国近现史当作是炒初中历史的“冷饭”,普遍学习兴趣不高。学生自认为已经学习过了,没有必要投入更多的精力也可以轻松地完成历史课程学习,上课也好,作业也好,时常不认真对待,马虎应付,主动性差。
2.对学生来讲,初中历史学习的机械记忆方法,存在着学习的惯性,依然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法。到了高一阶段,大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仍然停留在单纯的机械记忆的层次上,难以适应高中的历史学习,很多学生对我讲,平时花费了相当多的时间背,记历史知识,可考试成绩还是不见长进,不知道为什么?显得很苦恼,学习的兴趣一天天被消磨掉了。
3.从学校角度讲,历史学科在高一年级向来被认为是一门辅助课程,学校上至领导,下至各班班主任都抱着一种轻视的态度应付了事,是极为不对的。
通过这一年的教学实践,我个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做到:
一、激情教学,营造氛围
想要在课堂上顺利开展教学活动,作为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创造良好的氛围,活跃学生的思维,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教师就必须全情投入。相信大家都会有这样的一些体会:如果在课上,我们始终以同一种平和的语调上课,这节课肯定是哈欠声不断,一会儿,班上的同学就“倒下一大片”了。我们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自己就必须保证在每节课上都充满激情,通过我们激昂的,抑扬顿挫的语调及丰富多彩的身体语言,使学生深受感染,进入学习角色,这样良好的课堂氛围很容易就营造出来了,也意味着这一节课已成功了一半。
二、架设知识“桥梁”,引生入胜
要使学生真正学好历史,提高教学质量,光有激情的语言是不够的,还必须借助知识“桥梁”,调动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
现行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的特点之一,即是结论性内容较多。这很容易使老师产生错误的看法,认为历史课没有什么内容好讲,只须向学生灌输结论,使他们记住该记的内容就行了。其实高中历史课的教学不仅是让学生认识教材上的结论,还要使之理解、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初步分析历史问题,从而认识社会。所以在课堂上教师不能只充当专家学者的传声筒,简单地将知识“冷饭”加热复制到学生的脑中,而是要充当学生与知识之间的媒介,帮助学生架设通向教材结论的桥梁,使他们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培养历史思维。在课堂上,要多利用一些知识媒介,使枯燥的历史课变得“有血有肉”,让学生产生求知欲。
三、“欲说还休”,引导学生规范用词
在课堂上,教师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让学生谈自己对某个历史问题的认识时,不少学生常因不能使用恰当地词语或句子来表达自己的想法而憋红了脸。这时教师需慢慢引导他们,使之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当然这里不需直接告诉他们用什么词语,只须以间接的方式帮他们捅破“那层纸”就行了。例如:在学习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法西斯国家的扩张和反法西斯斗争的开始”这一节内容时,我让学生找出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国家扩张的代表事例,然后故意问他们:“法西斯国家的这些扩张都……?”,“成功了!”学生就会习惯性地脱口而出,但很快他们又会感到把“成功”这一词语用于法西斯国家的扩张显然是不合适的。我接着鼓励他们思考:应怎样表达才是准确的。学生自然会借鉴书本,实在不行,教师再给予暗示,这样他们很快就学会了用“法西斯扩张的阴谋得逞”正确的语句来表述,而且能牢牢记在脑海中。类似的方式有很多,通过这样帮助学生学会运用规范的、恰当的文字来表述历史,效果是比较好的。
四、平时多积累,课堂有“料”讲
教师在课堂上只是一味地讲纯理论的东西,很容易使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学生听了也会感到没趣。我在课堂上,偶尔会“天马行空”:在讲述美利坚民族的形成时,会顺带告诉学生种族与民族的区别与联系,让学生“长”了一点见识;在讲解“绥靖政策”的影响时,我给学生念了美国波士顿犹太屠杀纪念碑前马丁牧师的一段铭文:“起初他们追杀共产主义者,我不是共产主义者,我不说话;接着他们追杀犹太人,我不是犹太人,我不说话;……最后,他们奔我而来,再也没有人起来为我说话了。”他们听后沉默无言;……课堂上多向学生介绍一些有助于他们了解历史的“课外话题”常能让学生听得津津有味甚至着迷,这既增长他们的见识,拓宽他们的视野,无形中也增加了他们对学习历史的兴趣。
由于一些人对历史课的偏见,中学历史课的地位大大受到影响,作为高中历史教师,对之深感痛心,不断地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一些尝试,以图找到能改变历史课被轻视的方法,但个人的努力是有限的,在此把自己在实践中得到的一点看法和做法介绍给大家,只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希望有更多的历史教师加入到历史教学改革的尝试中来,介绍自己的经验,共同努力,彻底地改变历史课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