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今世界,伴随着失学失业青年数量的增加,“家里蹲”群体(学界又称“尼特族”)不断壮大,早在20多年前就成为困扰韩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的难题,并有全球性蔓延的趋势。
当前,“尼特族”现象在国内已出现苗头,折射出一些领域社会矛盾突出、大众心理防御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对于这一苗头性问题,社会要予以正视,综合施策,帮助“尼特族”激发奋斗精神,回归职场,融入社会,摘掉“尼特”帽。
“尼特族”背后隐藏社会风险
何为“尼特族”?目前,学界公认“尼特族”(“NEET”音译而成,NEET为Not in Education,EmploymentorTraining)泛指16岁至35岁、不升学、不就业、未在接受培训的青年群体。“尼特族”几乎没有工作、社交,“焦虑”“痛苦”“失眠”“孤独”等字眼高频率地出现于他们的精神世界。
心月(化名)毕业于一所普通本科院校,考研二次失败后开始求职。她曾成功拿到新东方和高途教育的录用通知书,却因为没有编制而遭到家里人反对。2020年,她参加公务员考试,省考以一分之差落榜,国考又在700∶1的报录比下出局。这期间,她被诊断出中度抑郁症,事与愿违地成为一名“尼特族”。
对外经贸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廉思推算,我国这一群体规模为500万人至600万人,其中20岁至24岁的比例最高。廉思指出,他们主要生活在城镇地区,家庭经济状况普遍较差,却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等原因赋闲在家,在经济上依赖家庭,“啃老”过活。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吴强曾在2019年对广东4个县的“尼特族”群体进行调研。他告诉记者,“尼特族”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对中国养老保险体系和传统的养老观念产生冲击,对社会而言,更是造成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引起就业人口的结构失衡,成为社会治理和国家发展的潜在风险。
对抗“内卷”需要助力
相较于西方国家的“尼特族”,我国的“尼特族”呈现两大特点。首先,就业意愿强烈,体现出主动化的倾向。吴强说,长久的居家生活令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感到焦灼,超过半数的“尼特青年”对当前生活不满意,希望在1年内实现就业。在失业过渡期,许多人曾积极寻求再就业、考研、考证等新出路,体现出一定的自主性和不安于现状的奋斗精神。其次,學历层次高知化,属于有发展潜力的高素质人才。以广东省为例,在2019年的抽样调查中,近63%的“尼特族”接受过高等教育(大专、本科、研究生),初中学历以下人员比例不到10%。
然而,在高素质、高就业意愿“尼特族”面临就业难的另一端,是许多企业面临“用工荒”的窘境。
“‘尼特族’的产生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劳动力升级速度快于产业结构升级速度。”廉思说,当下,我国经济结构正处于战略性调整时期,产业结构处在转型升级阶段,存在大量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有待进一步发展。而高校教育培养模式超前,社会无法提供与现有劳动力数量和质量相匹配的就业岗位。
部分受访“尼特族”表示,高校扩招、学历提升的同时,他们对就业回报的期望值也在提升。北京一位财会专业毕业的“尼特族”告诉记者,自己曾在一家小公司工作,因公司知名度不高,待遇一般,就辞职在家等好机会,结果一等就是五六年,如今30岁了,不工作逐渐成了习惯。
帮助“尼特族”回归职场,高校和招聘单位应该加强思想引导,在注重知识技能提升的同时,重视学生尤其是应届毕业生的职业观教育。社会应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再就业培训体系。现有的培训方式存在简单粗放、层次不高问题,未能同劳动力市场形成供求信息反馈体系。在“尼特族”中,主动接受培训的很少,接受培训后也很难满足市场需求。为此,应搭建网络就业平台,鼓励各大就业平台利用“互联网+就业”方式,发掘青年个性特点,将其优势与用人单位需求进行匹配,让“尼特族”重新融入社会,成就精彩人生。
(摘自《半月谈》10.16 )
当前,“尼特族”现象在国内已出现苗头,折射出一些领域社会矛盾突出、大众心理防御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对于这一苗头性问题,社会要予以正视,综合施策,帮助“尼特族”激发奋斗精神,回归职场,融入社会,摘掉“尼特”帽。
“尼特族”背后隐藏社会风险
何为“尼特族”?目前,学界公认“尼特族”(“NEET”音译而成,NEET为Not in Education,EmploymentorTraining)泛指16岁至35岁、不升学、不就业、未在接受培训的青年群体。“尼特族”几乎没有工作、社交,“焦虑”“痛苦”“失眠”“孤独”等字眼高频率地出现于他们的精神世界。
心月(化名)毕业于一所普通本科院校,考研二次失败后开始求职。她曾成功拿到新东方和高途教育的录用通知书,却因为没有编制而遭到家里人反对。2020年,她参加公务员考试,省考以一分之差落榜,国考又在700∶1的报录比下出局。这期间,她被诊断出中度抑郁症,事与愿违地成为一名“尼特族”。
对外经贸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教授廉思推算,我国这一群体规模为500万人至600万人,其中20岁至24岁的比例最高。廉思指出,他们主要生活在城镇地区,家庭经济状况普遍较差,却因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等原因赋闲在家,在经济上依赖家庭,“啃老”过活。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吴强曾在2019年对广东4个县的“尼特族”群体进行调研。他告诉记者,“尼特族”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对中国养老保险体系和传统的养老观念产生冲击,对社会而言,更是造成人力资源的严重浪费,引起就业人口的结构失衡,成为社会治理和国家发展的潜在风险。
对抗“内卷”需要助力
相较于西方国家的“尼特族”,我国的“尼特族”呈现两大特点。首先,就业意愿强烈,体现出主动化的倾向。吴强说,长久的居家生活令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感到焦灼,超过半数的“尼特青年”对当前生活不满意,希望在1年内实现就业。在失业过渡期,许多人曾积极寻求再就业、考研、考证等新出路,体现出一定的自主性和不安于现状的奋斗精神。其次,學历层次高知化,属于有发展潜力的高素质人才。以广东省为例,在2019年的抽样调查中,近63%的“尼特族”接受过高等教育(大专、本科、研究生),初中学历以下人员比例不到10%。
然而,在高素质、高就业意愿“尼特族”面临就业难的另一端,是许多企业面临“用工荒”的窘境。
“‘尼特族’的产生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劳动力升级速度快于产业结构升级速度。”廉思说,当下,我国经济结构正处于战略性调整时期,产业结构处在转型升级阶段,存在大量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有待进一步发展。而高校教育培养模式超前,社会无法提供与现有劳动力数量和质量相匹配的就业岗位。
部分受访“尼特族”表示,高校扩招、学历提升的同时,他们对就业回报的期望值也在提升。北京一位财会专业毕业的“尼特族”告诉记者,自己曾在一家小公司工作,因公司知名度不高,待遇一般,就辞职在家等好机会,结果一等就是五六年,如今30岁了,不工作逐渐成了习惯。
帮助“尼特族”回归职场,高校和招聘单位应该加强思想引导,在注重知识技能提升的同时,重视学生尤其是应届毕业生的职业观教育。社会应健全一套行之有效的再就业培训体系。现有的培训方式存在简单粗放、层次不高问题,未能同劳动力市场形成供求信息反馈体系。在“尼特族”中,主动接受培训的很少,接受培训后也很难满足市场需求。为此,应搭建网络就业平台,鼓励各大就业平台利用“互联网+就业”方式,发掘青年个性特点,将其优势与用人单位需求进行匹配,让“尼特族”重新融入社会,成就精彩人生。
(摘自《半月谈》10.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