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书店:最美的书店

来源 :书香两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pbe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在哪儿?
  在不在书店。
  哪里?!
  不在书店!
  ……
  这样的对白,大概是会时时在不在书店听到的。“不在”这个词,在言语的往来间,有趣至极。不在书店的创办人麦子在谈起为书店起名的过程时说,“当初先是定了英文名字Once Bookstore,原因是这是栋老楼,once有‘曾经’的意思。后来想了各种各样的中文名字,最后定了‘不在’。‘不在’还蛮有意味的。比如现在书店一个个不在了;很多人也不在书店、不来书店了;当下书店的经营模式不同于传统书店,传统书店的印记已经不在了;我们也经营一些旧书,很多人买了书之后发现里面有读书笔记,可是你正在读的书的主人已经不在了……你会发现,人生的状态基本上是一个不在的状态。”
  不在书店藏身在一片绿意掩映中,白底绿字的店招自顾自地从绿丛中探出来,留心的人才看得见。店招上“不在书店”四个字,少了三个点,设计得精致、个性和内涵,看得出书店主人的那份用心。麦子原本在上海从事品牌投资管理工作多年,经营书店不过是他的副业——虽然现在看起来,经营书店是副业抑或是主业,大概他自己也分不清了。
  2011年,因为生意上的项目合作,麦子从上海到厦门工作,寻找工作室的无意间,在华新路见到一栋老别墅正在转让租赁,抵不住诱惑,便和朋友一起把它租了下来。
  “华新路”严格说来算不上一个路段名,实际上是一个华侨新村。1950年代,一大批南洋华侨归国立业。厦门市于1956年成立了华侨新村筹建会来筹建华侨的安居之所,其中华新路是厦门市中心首个特批领地,自1957后十年间兴建了五十幢左右的法式、瑞式、德式的西洋别墅(当时还有一批华侨新村建于南华路,这两处连同鼓浪屿成为了现在厦门的三大老别墅区)。如今的华新路,算得上厦门最后一片诗意的图景,有着一番大隐隐于市的味道,漫步其中,自有一份慢生活的从容。
  这些老别墅而今除了华侨后人居住外,大多转卖或出租。厦门颇有名气的创意工作室32HOW、纯真博物馆都曾在此处借居,文化创意的魂魄与老别墅的气质总是能够吸引人慕名来拜访。不过这些年又多销声匿迹,一些老别墅转而经营成咖啡馆、餐厅和旅店,文化意味渐少,商业氛围渐浓,空留了老别墅的外壳在那里供人驻足抬望。现今你若是见到三三两两的人在这一片别墅区穿梭,倒多半是在寻不在书店的。
  不过那个时候,麦子并没有打算开一家书店,只是想将一栋花园别墅作为工作室,多少有些浪费,所以除却三楼作工作室之用,将底下的两层空间设计成了书店。2012年3月试营业,便引来了关注,大概谁都没法抵挡住这样的书店的曼妙;到了4月,索性把三楼辟成一个敞开式空间,作为书店的活动场所。慢慢的,简餐、花店(Oncebloom)、不在电影院部分也陆续加入。那些许久不在书店的人,藉由不在书店,重新回到书店的氛围中。
  不在的美,是迷失的美
  不在书店的墙上贴着一句话:Vivien isn’t here。Vivien是一个让麦子印象深刻的美国客人,她曾经说这是她在亚洲旅行见过的最美的书店。
  不在书店经营一年多,已被盛传为“全国最美的书店”,连书店的招聘标语都是“反正一样是工作,不如选最美的地方!”很多来厦门旅行的人,都将不在书店作为必经的“景点”,甚至一下飞机便直奔书店。不在书店的美,是令人迷失的美。它匿身于老别墅区,总是需要你花点时间寻路找去,一不留意,就迷失在红墙绿径中。当然不唯如是,它的迷失,更因为书店与老别墅叠加的韵味,颠覆了人们对书店的既有印象。
  沿着华新路一路寻到13号,早有绿叶翻滚着越墙而出,院墙上还挂着早先举办的北邦“漂流动物园”和正在举行的“本”类型展览活动的海报。别墅的改造并未动到早先建筑的风貌,水磨石的外墙已变得斑驳,石柱上的纹饰依然分明。若有机会俯视这一建筑,会发现它的布局是呈船型的。船头甲板部分是花园,船舷上一围七里香飘着香;中心是错落有致的三层建筑体,周边当年栽下的牛油果树、菩提树、释迦树、心果树早已高过屋顶,叶落下来,惊吓了环形水池的几尾红鱼。绿意从花园蔓到屋内。进了屋,一楼大厅特造的一墙书架,书架中间镂空的ONCE字型中,几片嫩叶窜出来,装点着。架上的书集中在人文艺术类图书,精装书和套书居多,“蜜蜂文库·当代艺术”(《语境提供者》、《参与的恶梦》等)、“木心作品八种”(《我纷纷的情欲》等)、“关于书的书”(《译书记》、《编书记》等)、《听园》等等,更高处虽瞧不清具体书名,但满架的书看着总归是赏心悦目;书架底下是被客人翻旧了的一册《莱昂内往事》。另一些书则陈列在柜台前的几个破旧的行李箱内,多是新进入店的书,如《杀戮的艰难》、《碧山02:去国还乡》、《夜幕降临》。总也有人说,不在书店的书不够多,书店的氛围不够浓,麦子说,因为书分散在各个房间里,所以很难是寻常书店平面展示的模样。其实店里目前也有二万多册书,你只要放慢步伐,走到其中一个房间坐下来,总会遇见你要的那一本。
  卤猫画展结束后还来不及撤走的画还留在墙上,大厅船形的茶几,楼道的铁丝灯罩,陪衬着书籍沉淀下来的旧打字机、电视机……每一个物件随意的惊喜,都是一番精心的布置。所以当碎花(书店里那只猫的名字)在花砖上踩着碎步或迷着眼睛赖上客人怀抱的时候,当每一寸日光沾过叶的绿,窗棂的蓝,窗帘的白,落在酒红色的椅子上时,书香穿堂而过,而那些逗留在不在书店的每一个人,捧起书的那一瞬间,必定又成为了别人镜头下的风景,令人迷失。
  寻找一个点爆发
  与其他书店业者不同,麦子并不介意不在书店成为“旅游景点”,他说,“不管是成为旅游景点或者其他,只要有人走进来,感受一下不在书店的氛围,我觉得未尝不可,书店并不一定要做得冷冷清清。而且大部分人还是会坐下来看看书,或者买一本书带走。”从目前的运营状况来看,图书的销售只占到书店营业额的15~20%,并不是书店的主要赢利点,但麦子认为这并不是重点,“关键是看抱着什么心态,如果抱着玩的心态,就没有那么急功近利,压力也没有那么大,就可以沉下来做许多小事情。”   但图书销售一直是作为书店核心部分在经营。不在书店的售书是不打折扣的。在当下无论网络或实体书店都以价格战促销的环境下,麦子坚持让不在书店原价销售,即使是书店的会员也只是在其他消费上享受优惠。“这当然让很多人不愿意,但是在不在书店,这是对作者的尊重。一本书出来,作者写了那么久,编辑了那么久,最后还要讨价还价?这个过程直接省掉。我觉得聪明的书店,不应该通过书的折扣来竞争,独立书店的态度是核心。”这一态度,虽然获得不少人的赞许和支持,但的确使得不在书店第一年的图书销售并不乐观,大多数到访的客人只是拍拍照就离开,或者常碰到一些客人向书店询问是否有某本书售卖,在得知是以全价销售后再无下文。不过,逼仄的生存空间,也让不在书店在后来转入更为独特独立的发展途径。
  不在书店与厦门早年的光合作用或者琥珀书店不同,它并非社区型书店,并不植根于本土社区和人群,盛名带来的人气让它定位在一个很不同的点,每日从全国慕名而来的客流量绝对大过一般独立书店的本土客群。但名气并不一定产生消费,“即使全国都知道不在书店,又有多少人来消费?”麦子也自知当中的疑虑,至少并不见得有多少人愿意再买一本书,带上旅途。于是后来不在书店针对性地选择一些旅行者喜爱的旅行书,或者小开本的便于携带的图书,这是书店的客人偏爱的。
  另一方面,不在书店开始销售限量的独立出版物,比如寄售烟囱的漫画《叙事癖》,假杂志出版的刘垣摄影集《DIGITAL BUILDING》等作品。近期又与联邦走马、不是出版等几家极具特色的独立出版机构合作,通过网络预订的形式销售图书。麦子介绍说,前几日与不是出版合作的第一批五种独立出版物,包括宇向的诗集《给今夜写诗的人》,恶鸟的实验小说《Shining4》,预订第一日的数量便超过80本,效果喜人。预订形式不但保证了图书的销售,而且书店也能很快支付出版社书款,更重要的是,不在书店的气质,让其成为独立出版物推广销售的最佳实体平台。麦子说,未来不在书店会尝试利用网络平台,不仅仅是预订,也包括为读者提供个性化选书的服务,将作为实体书店的服务平台放大。“曾经有人对不在书店有一种传统观念上的抵触,觉得你一天到晚在卖漂亮在卖萌,不好好做书,但是我觉得独立书店要理解自己,要找到一个点爆发出去。”而现在,不在书店正在引爆这个点。
  只要百分之六十的过程享受
  8月,台湾角头音乐创始人、海洋音乐创办人张四十三将再次来到不在书店开一场音乐讲座。去年,张四十三受邀来书店做了音乐纪录片《很久没有敬我了你》放映会后,一直念念不忘,这一次主动安排了这场活动。除了这样的音乐活动,不在书店更频繁地举办新书签售会,一年间包括马原、杨早、卤猫、李承鹏、谢咏、冉云飞、阿丁、阿SAM等作家的签售,“碧山与《碧山》”这样的活动也几乎都是场场爆棚,甚至有远方的客人专门掐准不在书店活动的日期安排旅程赶过来。定期也会举行主题电影的放映会、音乐专场,或者举办北邦“漂流动物园”这样的艺术展览。这样的活动不是轻易可以在厦门见到,并且聚合那么多人参加。
  “不在书店不只是书店,是更综合的文化空间。”麦子说。他的初衷便是“让每一个来厦门的人都有一个可以看书的地方停留,让每一个纯粹的作家或是艺术家都有一个地方可以交流。”
  目前,不在书店正在筹建“不在书店图书馆”。这个图书馆的有趣之处,是由私人书架架构的,书店将一批书架开放给个人或出版社,接受图书捐赠,“每个人都有一个书店梦想,你可以成为不在书店的主人,找到属于自己的书架。这些书放到这里来,设立专门的书柜,书店会提供私人书架的名片,贴在专属的书柜上。你可以在这边交换书,或者一起开拓更好玩的内容,交流和互动。”他希望,这一切变得有趣和丰富,不要变得沉重和痛苦。
  麦子计划用三年的时间打造不在书店,希望“被别人认可,赢利方面还可以真正的持平”。不久前,他在微博上说,三年后或许不在书店真的不在了。或许已经过去的一年半时间的勉力经营,让他也有了忧虑;但或许应该这样说,“时间只是过去了一半”,因为将有更多的期许。“其实你有百分之百的希望,但是到了百分之六十,你的满意度已经达到了。你要享受这个过程,不是非要到一百分。”
其他文献
在与张之杰联系采访的过程中,他很热心地把以前的相关采访文章一一发给我,并且认真地把采访提纲做了书面回答。在邮件里,他写道:“我简要地回答了一下你的问题,你可以根据我的回答再作准备。”这让我在感激于他的热情协助之外,也感叹于他做事的严谨态度。虽然他在学术研究和写作方面几易方向,但或许正是因为内里的这份对待工作的积极和严谨,让他终能闯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从文艺青年到科普作家  看张之杰之前的教育履历
期刊
张今亮当初学美术,只是想学一门手艺,从山东到宁夏,学了四年的设计。大学期间,跟从著名设计师胡国旺学过图书装帧设计的专业课程,但他的意向并不在此。2006年,张今亮的油画老师孙立人先生的《游移与转换》出版时,向前来宁夏举办新书发布活动的北京贝贝特总经理刘瑞琳女士,引荐了他。就这样,他进了出版社,有幸受教于蔡立国先生,成为一名书籍装帧设计师。  2006~2009年在北京贝贝特的三年间,张今亮做了上百
期刊
科普书的呈现方式,你能想到几种?也许,“用科学的角度,来分析卡通、特摄(“特摄”,原义泛指为各种电影拍摄的特殊技术,现在的特摄片特指由日本拍摄的以奥特曼、假面骑士、超级战队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影片)中的设定到底有哪些不合理处”这样的方式,只会出现在《空想科学读本》一书中。  日本作家柳田理科雄的《空想科学读本》是一本科幻科学考据书,此书的目的似乎是集中“吐槽”,被吐的对象有奥特曼、哥斯拉、阿童木等科幻
期刊
《道德动物》初版于1994年,彼时的社会进化论学科在经历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指控期后,随着乔治·威廉姆斯、罗伯特·特里弗斯、威尔逊、道金斯等学者的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著作的发表,随着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现象在当代西方社会不断涌现,已经显露出了这一学科在分析社会心理、判断社会行为方面强大的力量。  而这部长达18章、30余万字的著作则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它几乎涉及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从两性关系、婚
期刊
人类透过说故事的方法,组织发生在生活周遭的事件,赋予事件意义,理解发生之事,且藉此建构生活世界的秩序,不至于落入混沌无序的迷乱之中。透过故事的分享,人与人得以共生、交流。说故事或许不是人与生俱来的天性,却是生而为人必须学习的技能。因此,关键就不在说故事与否,而是在于“故事怎么说?”  麦克鲁汉说:“媒介即讯息”,媒介是身体器官的延伸,不同的媒介有不同的特性。如今我们都知道,不同的传播媒介,会造就不
期刊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的这句醒世恒言似乎可以作为日本著名电影导演小津安二郎的特别注解。小津死时寂寥,一定想不到自己墓碑上的一个“無”字日后能生出普遍性、永久性和世界性的声名来。且不说那些殿堂级的荣誉一个接一个令人望而生畏,单是关于他的传记一本接一本就已经让人眼花缭乱。半个多世纪来,分析和解读他的著作汗牛充栋,美国作家为他立传,德国大导演向他致敬,这是一个神化小津的过程,也是误会小津的过
期刊
《卑微的套套——安全套进化史》属于近十几年来比较流行的面向大众的文化史读物。亚马逊美国网页上对此书颇有好评,比较有代表性的评价是“这是一本轻阅读读物”。安全套本身材料形态的演变,人类在安全套使用上的纠结心理和观念反复,构成了该书的骨架,而神话传说、考古发现、历史文本、民间段子、小说诗歌、政治斗争、法律诉讼、道德辩论、商业贸易等方面的资料则于骨架之上铺就了该书的血肉,可谓是此类书的一种典型的建构方式
期刊
一本看似卿卿我我的书,却未拘泥于男欢女爱的清谈或旅游攻略的流水账,而是以文化散文的高度,来审理中华文化与东欧文化之间的差异。作者在度蜜月的十余天里,考察了捷克的社会制度与城市建设,谈论了中国社会发展建设的可能向度。用这样的宏大叙事,来纪念自己的蜜月,《布拉格之夜》就是一本这样的书。  当然,你千万不要认为这只是一部说教的书。作者韩晗虽是一位文学博士,却没有让这本书变为一本艰涩的博士论文,而是采取散
期刊
灰蒙蒙的天,我挣扎着起床洗漱,穿上来北京后买的军绿色长风衣,套好靴子,睡眼惺忪地站到了崇文门新景家园西区4号楼的电梯间门口,从11楼下到1楼,然后抬眼一看,不得了,外头在飘雪。  2009年的11月1日,据说是北京近三十多年来最早的一场雪,完全始料未及。  彼时我从沪来京工作也不过5个月,和一群朋友做着科学松鼠会的网站。从入秋开始,我们就筹划了一个叫做“科学嘉年华”的活动,希望藉此可以扩大这个民间
期刊
2009年6月13日是我国第四个“文化遗产日”,“仙岳山福德信俗”被正式公布为厦门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1年“仙岳山福德信俗”被省政府公布为福建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所谓“福德信俗”,就是老百姓“土地公”民间信仰习俗。土地公可以说是闽南最普遍的民间信仰。若不以宫庙大小计,只算数量,土地公庙绝对排第一。尤其在闽南、台湾,不但村头田间、山头道旁几乎无处不有土地公庙,就连家家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