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又是一个植树造林、播种绿色的季节。
3月24日上午,“共建绿色家园——共和国部长义务植树活动”在京郊门头沟区永定镇卧龙岗村永定河西侧举行。记者就如何进一步推进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加快国土绿化进程等问题,采访了参加此次活动的国家林业局副局长李育材。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我国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开展情况及取得的主要成绩。
李育材:我国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已持续开展26年,“共和国部长义务植树活动”也连续在北京开展了6年,共有1000多人次的部级领导参加植树,植树11540株。中央和各部门领导的率先垂范,为全国人民作出了表率,有力推动了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向纵深发展。
全民义务植树运动以其特有的法定性、义务性、全民性,已经成为适龄公民履行法定义务、投身绿化事业的一个途径。广大公民以多种形式履行植树义务,铭志于树,寄情于林,植纪念树、造纪念林蔚然成风,建成了一大批“部长林”、“将军林”、“党员林”、“青年林”、“妇女林”、“记者林”、“友谊林”、“生日林”和“结婚纪念林”、“参军林”、“退伍林”,开展了古树认养、绿地认养、捐资绿化等活动,义务植树的形式不断创新,活力不断增强,成效不断提升。
26年来,全国参加义务植树的人数达104亿多人次,累计义务植树492亿多株,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达到55%。全国森林覆盖率已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12%提高到现在的18.21%;城市建成区的绿化覆盖率由10.1%上升到32.5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从3.45平方米提高到7.89平方米,城区园林化、郊区森林化、道路林荫化、庭院花园化的格局正在形成。
记者: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开展,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作用?
李育材: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的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开展,为保护和改善我国生态,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推动了社会生态意识的形成。植树节的确立特别是全国人大作出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本身就标志着全国人民对森林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26年来,亿万人民经过年年履行法定植树义务,亲身经历了植树造林的生动场面,亲眼看到了造林绿化带来的巨大效益,也更深切地体验了亲近自然、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特殊意义,从而大大增强了改善生态的责任意识、破坏生态的忧患意识和保护生态的法律意识,逐步强化了全社会的生态道德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普遍形成了爱绿、植绿、护绿的社会风尚。
第二,改善了我国生态状况。我国森林面积现已达到26.2亿亩,活立木蓄积量达到136.18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8.21%。在世界森林资源日益减少的情况下,我国实现森林资源的持续增长。森林植被状况的改善,不仅美化了家园,减轻了水土流失和风沙对农田的危害,而且还有效提高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储碳能力。
第三,促进了经济发展。造林绿化的发展,为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提供了大量的林产品。仅以生产提供木材为例,50多年来,全国累计消耗森林资源高达130.12亿立方米,相当于全国森林资源已基本采伐利用了一遍。
第四,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活动在全国各地扎实推进,建设了一批高标准的绿化生态示范村屯和绿化示范乡镇。另外,2006年,全国林业总产值超过9000亿元,木材产量7802万立方米,人造板产量6380万立方米,干鲜果品产量9000多万吨,林产品贸易额突破470亿美元。木基复合、竹纤维等生物材料已初步实现规模化生产。林产工业、干鲜果品和竹产业、森林药材等已成为一些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
第五,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不仅推动了生态文化建设,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且增加了社会就业,促进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目前,全国已建立各级森林公园1928处,2006年有2亿人次到森林公园观光旅游,享受新鲜的空气和大自然的美景。从促进社会就业看,我国森林资源开发利用对就业的贡献就达到4217.6万人,加上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农民就业的作用,林业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和潜力都是十分巨大的。
记者:26年来,我们取得的成绩令人鼓舞,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许多地方义务植树宣传发动不深入,组织不到位、城乡绿化发展不协调、绿化水平有待加强等。“十一五”期间,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引导并动员全社会力量,推进国土绿化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李育材:“十一五”期间,要紧紧围绕“以人为本,共建绿色家园”这一主题,从六个方面进一步推进国土绿化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让神州大地充满浓浓的绿意。
一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坚持不懈地抓好全民义务植树。通过开展“关注森林”、“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营造加快国土绿化的社会氛围,充分调动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的积极性,以加强生态道德建设为重点,大力弘扬生态文明,推动全社会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创新义务植树管理机制,拓宽实现形式,建立健全义务植树制度体系。落实义务植树属地管理的规定,建立地方各级政府义务植树责任制,严格执行义务植树登记卡制度,拓展和丰富义务植树的实现形式,加强监督、检查,严格兑现奖惩,不断提高义务植树尽责率。
二是大力推进城乡绿化协调发展。坚持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联动、总体推进,实现城区园林化、郊区森林化、道路林荫化、庭院花园化。推进“五个转变”,即由“见空补绿”向“规划建绿”转变,由追求绿化面积向平面绿化、垂直绿化、屋顶绿化等立体绿化格局转变,由追求绿化景观效果向提高生态功能转变,由注重城区绿化向城乡绿化一体化转变,由注重绿化建设向建设与管护并重转变。
三是全面加强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加大对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建设,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防护林体系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草原保护、水土流失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启动石漠化防治等新的生态建设工程,尽快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林草结合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
四是进一步提高部门绿化水平。按照部门绿化分工负责制,加快各部门所辖区域的造林绿化和单位庭院绿化美化,充分发挥各部门在国土绿化中的重要作用。继续推进绿色通道建设,按照宜宽则宽、宜窄则窄的原则,把公路、铁路、江河、堤坝沿线尽快绿起来,改善沿线生态景观。
五是建立长效机制,巩固国土绿化成果。把加强保护管理与林业分类经营改革、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广大群众自觉植树造林、管护森林的长效机制。
六是加强对国土绿化工作的领导。认真落实领导干部任期绿化目标责任制,充分发挥绿化委员会的重要职能作用,加强各级绿化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建设。各级绿化委员会要做好宏观指导、宣传发动、组织协调、督促检查、评比表彰等工作,推进全民义务植树工作。
“这些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了、做好了,履行植树义务的公民越来越多了,我们的神州大地才会越来越绿,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的目标才会越来越近。”李育材语气坚定地说。
3月24日上午,“共建绿色家园——共和国部长义务植树活动”在京郊门头沟区永定镇卧龙岗村永定河西侧举行。记者就如何进一步推进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加快国土绿化进程等问题,采访了参加此次活动的国家林业局副局长李育材。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我国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开展情况及取得的主要成绩。
李育材:我国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已持续开展26年,“共和国部长义务植树活动”也连续在北京开展了6年,共有1000多人次的部级领导参加植树,植树11540株。中央和各部门领导的率先垂范,为全国人民作出了表率,有力推动了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向纵深发展。
全民义务植树运动以其特有的法定性、义务性、全民性,已经成为适龄公民履行法定义务、投身绿化事业的一个途径。广大公民以多种形式履行植树义务,铭志于树,寄情于林,植纪念树、造纪念林蔚然成风,建成了一大批“部长林”、“将军林”、“党员林”、“青年林”、“妇女林”、“记者林”、“友谊林”、“生日林”和“结婚纪念林”、“参军林”、“退伍林”,开展了古树认养、绿地认养、捐资绿化等活动,义务植树的形式不断创新,活力不断增强,成效不断提升。
26年来,全国参加义务植树的人数达104亿多人次,累计义务植树492亿多株,全民义务植树尽责率达到55%。全国森林覆盖率已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12%提高到现在的18.21%;城市建成区的绿化覆盖率由10.1%上升到32.54%;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从3.45平方米提高到7.89平方米,城区园林化、郊区森林化、道路林荫化、庭院花园化的格局正在形成。
记者: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开展,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作用?
李育材:根植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的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开展,为保护和改善我国生态,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重要贡献。具体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推动了社会生态意识的形成。植树节的确立特别是全国人大作出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决议,本身就标志着全国人民对森林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26年来,亿万人民经过年年履行法定植树义务,亲身经历了植树造林的生动场面,亲眼看到了造林绿化带来的巨大效益,也更深切地体验了亲近自然、回归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特殊意义,从而大大增强了改善生态的责任意识、破坏生态的忧患意识和保护生态的法律意识,逐步强化了全社会的生态道德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普遍形成了爱绿、植绿、护绿的社会风尚。
第二,改善了我国生态状况。我国森林面积现已达到26.2亿亩,活立木蓄积量达到136.18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8.21%。在世界森林资源日益减少的情况下,我国实现森林资源的持续增长。森林植被状况的改善,不仅美化了家园,减轻了水土流失和风沙对农田的危害,而且还有效提高了森林生态系统的储碳能力。
第三,促进了经济发展。造林绿化的发展,为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提供了大量的林产品。仅以生产提供木材为例,50多年来,全国累计消耗森林资源高达130.12亿立方米,相当于全国森林资源已基本采伐利用了一遍。
第四,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活动在全国各地扎实推进,建设了一批高标准的绿化生态示范村屯和绿化示范乡镇。另外,2006年,全国林业总产值超过9000亿元,木材产量7802万立方米,人造板产量6380万立方米,干鲜果品产量9000多万吨,林产品贸易额突破470亿美元。木基复合、竹纤维等生物材料已初步实现规模化生产。林产工业、干鲜果品和竹产业、森林药材等已成为一些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
第五,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不仅推动了生态文化建设,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而且增加了社会就业,促进了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目前,全国已建立各级森林公园1928处,2006年有2亿人次到森林公园观光旅游,享受新鲜的空气和大自然的美景。从促进社会就业看,我国森林资源开发利用对就业的贡献就达到4217.6万人,加上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对农民就业的作用,林业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和潜力都是十分巨大的。
记者:26年来,我们取得的成绩令人鼓舞,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许多地方义务植树宣传发动不深入,组织不到位、城乡绿化发展不协调、绿化水平有待加强等。“十一五”期间,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引导并动员全社会力量,推进国土绿化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李育材:“十一五”期间,要紧紧围绕“以人为本,共建绿色家园”这一主题,从六个方面进一步推进国土绿化事业更好更快地发展,让神州大地充满浓浓的绿意。
一是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坚持不懈地抓好全民义务植树。通过开展“关注森林”、“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营造加快国土绿化的社会氛围,充分调动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的积极性,以加强生态道德建设为重点,大力弘扬生态文明,推动全社会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价值观。在此基础上,创新义务植树管理机制,拓宽实现形式,建立健全义务植树制度体系。落实义务植树属地管理的规定,建立地方各级政府义务植树责任制,严格执行义务植树登记卡制度,拓展和丰富义务植树的实现形式,加强监督、检查,严格兑现奖惩,不断提高义务植树尽责率。
二是大力推进城乡绿化协调发展。坚持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联动、总体推进,实现城区园林化、郊区森林化、道路林荫化、庭院花园化。推进“五个转变”,即由“见空补绿”向“规划建绿”转变,由追求绿化面积向平面绿化、垂直绿化、屋顶绿化等立体绿化格局转变,由追求绿化景观效果向提高生态功能转变,由注重城区绿化向城乡绿化一体化转变,由注重绿化建设向建设与管护并重转变。
三是全面加强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加大对生态脆弱地区的生态建设,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防护林体系建设、京津风沙源治理、草原保护、水土流失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启动石漠化防治等新的生态建设工程,尽快建立以森林植被为主体、林草结合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
四是进一步提高部门绿化水平。按照部门绿化分工负责制,加快各部门所辖区域的造林绿化和单位庭院绿化美化,充分发挥各部门在国土绿化中的重要作用。继续推进绿色通道建设,按照宜宽则宽、宜窄则窄的原则,把公路、铁路、江河、堤坝沿线尽快绿起来,改善沿线生态景观。
五是建立长效机制,巩固国土绿化成果。把加强保护管理与林业分类经营改革、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紧密结合起来,建立广大群众自觉植树造林、管护森林的长效机制。
六是加强对国土绿化工作的领导。认真落实领导干部任期绿化目标责任制,充分发挥绿化委员会的重要职能作用,加强各级绿化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建设。各级绿化委员会要做好宏观指导、宣传发动、组织协调、督促检查、评比表彰等工作,推进全民义务植树工作。
“这些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了、做好了,履行植树义务的公民越来越多了,我们的神州大地才会越来越绿,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的目标才会越来越近。”李育材语气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