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提高技能和形成思想观念的主渠道。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基本前提条件,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要关注学生的自主发展。本文主要围绕五个“学”探讨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几点策略。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自主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1)04—0030—0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现代意义的教育境界中,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体性并不是相互对立的,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兼容,相互融合的,把教师的主体性发挥纳入到学生的主体性发展的轨道,形成学生主体性发展目标指导下的。教师主体性主导之中的双主体性的协调与统一。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需要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转变观念,真正树立起学生主体的思想,围绕如何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来组织教学、开展教学,以学生的素质提高和成长来衡量我们的教学。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怎样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教师可以在五个“学”上下功夫,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自主获取新知,自主全面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学得主动
课堂教学是中小学生生活的主要内容,占了他们青春生命中的大部分宝贵时空。所以,我们在继承发扬中外课堂教学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必须让学生做主人,加强主体意识,发挥主体作用,展示主体人格,才能达到提高全面素质的目的。学生的学习活动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展开。时代精神所要求的学生的自主能力,只有在自主活动中才能充分展示和培育。教师的作用只有推动学生自主学习才能真正变成教学的一种动力。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不能把学生看作是简单的认知体,要把他们看成是有完整生命的人。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懂得教师只是他们的疏导者和助学者。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从被动的接受中走出来。有关调查研究发现,影响学习的几个主要因素是:动机占33%,才能占33%,智力占20%,其他占14%。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动机,使其主观上产生动力,要让每一位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帮助学生强化主体意识,帮助学生对自己提出适当要求,督促自己主动学习,以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学得明白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为发展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往往提倡运用研究性学习、任务型学习和主题式学习等多种方式组织课堂。施教内容与过程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但是,从一些教育现状来看,如果教与学的线索不够明朗、知识与技术不够明确,再好的过程与方法都较难有效地让全体学生受益,更无法促进基础较弱的学生夯实基础。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所在。因此要求教师并结合各学科经验,综合分析与阐释如何才能把课上更清楚,如何才能让学生学得更明白。
(一)应该让学生明白,这堂课我应该“学什么”
这表现在课堂上教师的导语、目标要求上,也表现在教师的过程设计上,还表现在教师学生的及时评价、鼓励上。一个学生,甚至到了初中、高中阶段,还不知道自己一节课都干了什么,干的效果如何,不能及时控制自己的情绪、意念,放任自己混日子,得过且过。这恐怕与教师的课堂教学有很大关系。儿童不是生而知之者,是在环境的熏陶下,教师、父母的教育下逐渐习得知识、能力、方法。同样学生一节课要学习什么,学习目标是一定要有的,目标还要分几个层次,最低层次是什么,最高层次是什么,都要心中有数。
(二)应该让学生明白这节课我该“怎么学”
“怎么学”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过程和习惯。狭义的理解为学习质量,认真地学、注意地学、不遗余力地学、好好学等,这只是主观方面的愿望,还有客观方面的具体操作要求。因此,教师要不断教给学生方法,在实践中反复强调好方法,或者让部分学生做,部分学生看,让看的同学主动发现问题,从而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做锻炼,培养学生善于倾听、善于观察、善于表达、善于动脑的习惯,让怎么学逐渐成为学生的心中的明确要求,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三)应该让学生明白“学得怎样”,形成自主评价的能力和习惯
自主评价是建立在学生自我学习目标理解基础上的,我们很有必要关注课程目标的达成问题,关心学生是否加深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程体验。比如语言的理解、语言的掌握与积累、语言运用是三个层次的学习结果,同样的一个数学知识点也分为理解、掌握内化、实际应用三个层次的要求。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向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以求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教师不仅要及时评价学生是学习结果。还要组织学生之间进行互相评价,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教给学生能进行自我正确评价。
如果学生本人知道了每节课自己应该“学什么”“怎么学”。并能正确评价自己“学得怎样”,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能力、习惯将大大增强,那么课堂教学的效率也肯定大大提高。
三、学得有方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的翅膀和车轮,是“学会学习”的时代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不仅是现代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未来现代化建设和新技术革命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让学生满足于记住现成的结论,而是要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维、学会记忆、学会操作。学生的学习不是给与,而是自主创造。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主人,不是信息被动吸收者,而是主动选择和加工者。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评价方式,都应有助于自主、合作、探究方式的形成。例如语文的综合性学习能充分体现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它是改变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自主探索,成为主动获取知识的个体。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的个性受到尊重,在学会学习的同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懂得协作的重要性,能为小组的成功而喝彩,为自己是小组的一员而自豪。生生互动的形式,凝聚了集体的智慧,“人人教我,我教人人”,有利于优势互补,缩小个体差异。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要避免简单的知识传授,要结合实际向学生介绍学法,帮助学生总结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就是教师针对学生的特点采取灵活的方法,使学生独立地进行 智力操作和行动,掌握并运用符合各学科特点的学习方法去发现、去学习、去掌握新知识。
四、学得愉快
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素养”:“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两句话都提及了“学生”,都揭示了一个基本的教育规律:“教育要着眼于学生,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李镇西老师曾说:“一堂课的成功,不在于你讲了多少,要追求引导学生自己悟出了多少。教师营造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舒展的心灵、思考的大脑,然后用感情融会感情、让思想碰撞思想。”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学习过程中,“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要在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下功夫。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把握机会及时进行激发及启示,创造条件为学生的“想”与“说”提供机会,使他们产生“说”的欲望。特别是面对着大多数是基础差,底子薄,起点低的学生。我们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让大部分同学有“说”的机会,要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如果我们能把中下水平的学生也能调动起来,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那课堂气氛一定会活跃,教学质量随之就能提高。学生带着兴趣去听课。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自然就会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得津津有味。
五、学得适度
同样的教材,同样的45分钟,有的教师课堂教学任务明确、内容集中、讲练结合切当,师生配合默契,课堂浑然一体,真正上成了师生共悦、富于艺术性的课。另外一些教师,课堂上或内容偏少、速度过J陕,应该完成的任务没完成;或气氛沉闷,内容面面俱到,甚至超纲离本,置学生于不顾。为什么有这样的差异?这就涉及到教师对课堂教学“度”的把握了。首先,课堂的容量要适度。适度的课堂容量是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的首要条件。课堂的容量适度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整体把握教纲要求的知识点的具体分布;二是弄清每单元每课时的重点、难点;三是明确各相关单元、各课时知识的衔接与过渡;四是要符合学情。其次,课堂节奏要适度。适度的课堂节奏,是完成容量设计任务的根本保证。有效的课堂教学对每节课容量分布及张弛度,以及教师的语速语调都在考虑范围。确定课堂节奏首先要顾及本节课的容量和学生对这课时知识及能力训练的可能承受力,不然就会出现想快快不起来,想慢慢不下去的尴尬局面。第三、教师主导要适度。适度的主导,是点燃学生兴趣之火,是跟上节奏、完成课堂教学容量的津梁。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是要讲究“度”的,“度”就是恰到好处,就是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任务的完成,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自主能力。
总之,学生的自主发展应该成为我们整个教育的自觉追求。因为只有学生的自主发展,才能促进学生积极地、乐观地面对生活与世界的品质和能力,也只有学生的自主发展,才能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兴趣、愿望和能力,让学生在学校中,以至走向社会或升入高一级学校以后,能够安全地生活、健康地生活、文明地生活、负责任地生活、有尊严地生活、有爱心地生活和有创意地生活。
[关键词]课堂教学;有效性;自主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1)04—0030—02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现代意义的教育境界中,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的主体性并不是相互对立的,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兼容,相互融合的,把教师的主体性发挥纳入到学生的主体性发展的轨道,形成学生主体性发展目标指导下的。教师主体性主导之中的双主体性的协调与统一。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需要广大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转变观念,真正树立起学生主体的思想,围绕如何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来组织教学、开展教学,以学生的素质提高和成长来衡量我们的教学。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怎样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笔者认为要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教师可以在五个“学”上下功夫,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自主获取新知,自主全面发展,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学得主动
课堂教学是中小学生生活的主要内容,占了他们青春生命中的大部分宝贵时空。所以,我们在继承发扬中外课堂教学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必须让学生做主人,加强主体意识,发挥主体作用,展示主体人格,才能达到提高全面素质的目的。学生的学习活动就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展开。时代精神所要求的学生的自主能力,只有在自主活动中才能充分展示和培育。教师的作用只有推动学生自主学习才能真正变成教学的一种动力。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精神,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不能把学生看作是简单的认知体,要把他们看成是有完整生命的人。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要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懂得教师只是他们的疏导者和助学者。教师要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从被动的接受中走出来。有关调查研究发现,影响学习的几个主要因素是:动机占33%,才能占33%,智力占20%,其他占14%。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动机,使其主观上产生动力,要让每一位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教师要帮助学生强化主体意识,帮助学生对自己提出适当要求,督促自己主动学习,以发展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学得明白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为发展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我们往往提倡运用研究性学习、任务型学习和主题式学习等多种方式组织课堂。施教内容与过程正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但是,从一些教育现状来看,如果教与学的线索不够明朗、知识与技术不够明确,再好的过程与方法都较难有效地让全体学生受益,更无法促进基础较弱的学生夯实基础。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所在。因此要求教师并结合各学科经验,综合分析与阐释如何才能把课上更清楚,如何才能让学生学得更明白。
(一)应该让学生明白,这堂课我应该“学什么”
这表现在课堂上教师的导语、目标要求上,也表现在教师的过程设计上,还表现在教师学生的及时评价、鼓励上。一个学生,甚至到了初中、高中阶段,还不知道自己一节课都干了什么,干的效果如何,不能及时控制自己的情绪、意念,放任自己混日子,得过且过。这恐怕与教师的课堂教学有很大关系。儿童不是生而知之者,是在环境的熏陶下,教师、父母的教育下逐渐习得知识、能力、方法。同样学生一节课要学习什么,学习目标是一定要有的,目标还要分几个层次,最低层次是什么,最高层次是什么,都要心中有数。
(二)应该让学生明白这节课我该“怎么学”
“怎么学”是一种方法,也是一种过程和习惯。狭义的理解为学习质量,认真地学、注意地学、不遗余力地学、好好学等,这只是主观方面的愿望,还有客观方面的具体操作要求。因此,教师要不断教给学生方法,在实践中反复强调好方法,或者让部分学生做,部分学生看,让看的同学主动发现问题,从而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做锻炼,培养学生善于倾听、善于观察、善于表达、善于动脑的习惯,让怎么学逐渐成为学生的心中的明确要求,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三)应该让学生明白“学得怎样”,形成自主评价的能力和习惯
自主评价是建立在学生自我学习目标理解基础上的,我们很有必要关注课程目标的达成问题,关心学生是否加深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程体验。比如语言的理解、语言的掌握与积累、语言运用是三个层次的学习结果,同样的一个数学知识点也分为理解、掌握内化、实际应用三个层次的要求。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不断向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以求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教师不仅要及时评价学生是学习结果。还要组织学生之间进行互相评价,更为重要的是,教师要教给学生能进行自我正确评价。
如果学生本人知道了每节课自己应该“学什么”“怎么学”。并能正确评价自己“学得怎样”,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能力、习惯将大大增强,那么课堂教学的效率也肯定大大提高。
三、学得有方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的翅膀和车轮,是“学会学习”的时代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不仅是现代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也是未来现代化建设和新技术革命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要让学生满足于记住现成的结论,而是要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维、学会记忆、学会操作。学生的学习不是给与,而是自主创造。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主人,不是信息被动吸收者,而是主动选择和加工者。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设计评价方式,都应有助于自主、合作、探究方式的形成。例如语文的综合性学习能充分体现学习的自主性,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它是改变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自主探索,成为主动获取知识的个体。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己的个性受到尊重,在学会学习的同时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沟通、学会互助、学会分享、懂得协作的重要性,能为小组的成功而喝彩,为自己是小组的一员而自豪。生生互动的形式,凝聚了集体的智慧,“人人教我,我教人人”,有利于优势互补,缩小个体差异。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要避免简单的知识传授,要结合实际向学生介绍学法,帮助学生总结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就是教师针对学生的特点采取灵活的方法,使学生独立地进行 智力操作和行动,掌握并运用符合各学科特点的学习方法去发现、去学习、去掌握新知识。
四、学得愉快
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素养”:“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这两句话都提及了“学生”,都揭示了一个基本的教育规律:“教育要着眼于学生,要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李镇西老师曾说:“一堂课的成功,不在于你讲了多少,要追求引导学生自己悟出了多少。教师营造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舒展的心灵、思考的大脑,然后用感情融会感情、让思想碰撞思想。”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学习过程中,“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就要在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下功夫。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把握机会及时进行激发及启示,创造条件为学生的“想”与“说”提供机会,使他们产生“说”的欲望。特别是面对着大多数是基础差,底子薄,起点低的学生。我们在设计问题时一定要让大部分同学有“说”的机会,要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如果我们能把中下水平的学生也能调动起来,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那课堂气氛一定会活跃,教学质量随之就能提高。学生带着兴趣去听课。变被动的“要我学”为主动的“我要学”。自然就会学得轻松,学得愉快,学得津津有味。
五、学得适度
同样的教材,同样的45分钟,有的教师课堂教学任务明确、内容集中、讲练结合切当,师生配合默契,课堂浑然一体,真正上成了师生共悦、富于艺术性的课。另外一些教师,课堂上或内容偏少、速度过J陕,应该完成的任务没完成;或气氛沉闷,内容面面俱到,甚至超纲离本,置学生于不顾。为什么有这样的差异?这就涉及到教师对课堂教学“度”的把握了。首先,课堂的容量要适度。适度的课堂容量是保质保量完成教学任务的首要条件。课堂的容量适度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整体把握教纲要求的知识点的具体分布;二是弄清每单元每课时的重点、难点;三是明确各相关单元、各课时知识的衔接与过渡;四是要符合学情。其次,课堂节奏要适度。适度的课堂节奏,是完成容量设计任务的根本保证。有效的课堂教学对每节课容量分布及张弛度,以及教师的语速语调都在考虑范围。确定课堂节奏首先要顾及本节课的容量和学生对这课时知识及能力训练的可能承受力,不然就会出现想快快不起来,想慢慢不下去的尴尬局面。第三、教师主导要适度。适度的主导,是点燃学生兴趣之火,是跟上节奏、完成课堂教学容量的津梁。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艺术是要讲究“度”的,“度”就是恰到好处,就是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任务的完成,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自主能力。
总之,学生的自主发展应该成为我们整个教育的自觉追求。因为只有学生的自主发展,才能促进学生积极地、乐观地面对生活与世界的品质和能力,也只有学生的自主发展,才能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兴趣、愿望和能力,让学生在学校中,以至走向社会或升入高一级学校以后,能够安全地生活、健康地生活、文明地生活、负责任地生活、有尊严地生活、有爱心地生活和有创意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