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将传统城镇化和新型城镇化进行比较的过程中得出,新型城镇化是在总结和吸取了传统城镇化的多方面经验教训基础上提出的,它是我国当前必行之路。但当务之急,新型城镇化必须面对现实、面对问题,用新的思维观念、科学理论知识做不断的实践探索研究,要不走老路,敢于创新理论和体制,走出一条人性化、生态绿化、具有现代城市文明精神的道路,同时对世界城镇化进程有所贡献。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问题;路径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028-01
一、传统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的比较
(一)传统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提出就是相对于传统城镇化而言的,历来的研究也是对传统的城镇化进行了激烈的批评,“1949年以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一直是不健康的”(闫小培,2008),我们只有总结分析传统城镇化各种问题,我们才能具建立新型城镇化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在对过去各种文献研究总结的基础上,传统城镇化的问题概括如下:1.城镇化与工业化不相匹配;2.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不相适应;3.不完全城市化导致城镇化的畸形,各种土地资源浪费、土地上人的角色转变混乱等;4.城市扩张导致的耕地资源被挤压和侵占、环境污染、农民农村不断被边缘化等。
(二)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最早出现在2008年,目前各种研究主要倾向于新型城镇化定义为将人、经济、社会、环境、城乡一体化向良好的动态发展的过程。所谓新型城镇化是体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以市场机制为主导,大中小城市规模适当、合理布局,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相适应,走出一条人性化、现代化、生态文明、城乡一体、具有现代城市文明精神的健康发展道路。
二、新型城镇化面临的问题
(一)城乡发展不平等。我国长期的发展战略也是导致这种不平等重要因素。我国长期实行工业优先发展和农业支持工业的战略,导致大量的农村资源流向城市,牺牲农村,发展城市,造成了不平等的城乡与工农发展态势,城乡收入差距大,农村被边缘化等严重现象,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这种战略随是极大促进了我国工业和经济的发展,但这种局面需要重新审视和彻底改变,目前我们城市发展水平已经赶上世界的城市文明发展水平,接下来需要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乡村”承诺。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必然阻碍中国城市文明的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实施。
(二)城镇化的空间分布失衡。城镇化的空间分布失衡很明显,呈现出东高、中部发展、西低的态势。东部地区有京津城市圈、长三角、珠三角引领城市化的发展,走在中国城镇化的最前面;中部地区以各省的核心城市带动城镇化,形成点、线、面的发展势头;而西部地区由于多种原因的阻碍,城镇化的发展速度缓慢,城镇数量基数少,增加缓慢,规模较小,是中国城镇化水平最低的区域。2010年,我国东部地区城镇化率平均为60%,而中部、西部只有45%和41%。这种东中西城镇化阶梯态势导致一系列问题:中西部人力资源向东部长距离流动,中西部资源大跨度调度支援东部发展,极大增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成本;中西部地区留守儿童、留守老人问题严重,导致当地经济发展缓慢,城镇化速度慢、水平低、规模小。
(三)市民化过程缓慢。对于东部地区而言,是一条腿肥胖,另一条瘦小,正在想尽办法健康。东部地区追求经济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极高,而市民的城市文化精神层面追求明显简单、低水准,“广场舞”的流行正是一个很好的佐证。中西部地区基本上都是两条腿瘦小,急需营养。需要加大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想尽办法丰富市民的精神追求,积极健康的推动市民化过程和现代城市文明精神建设。但总体上我国的城镇化呈现的是追求经济快速发展和GDP,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忽视市民城市文明精神追求,导致“贪大求洋”、“攀高比新”,城市冷漠病,人文关怀缺乏,市民幸福指数不高。
三、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
(一)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当务之急,必须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的结构,继续发扬城市在城镇化过程中的优势,带动城市周边地区和乡村的城镇化,同时把更多的资源倾向于乡村的城镇化,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为此,1.我们要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真正做到“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对农村要多予少取,在保持城市城镇化的成绩基础上,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使农村现代化跟上人口城镇化;2.让广大农民参与到农村现代化、城乡规划、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来,分享新型城镇化的成果;3.国家在政策上加大惠农、富农的力度,确保每年的财政预算、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引进外资等更多的支援“三农”。
(二)空间布局合理。从全国空间上看,我国东中西的城镇化平均水平呈现阶梯式局面;从各个局部区域来看,即使是同一个区域,城镇化水平也是层次不齐,有的省份、州、市也呈现南北、东西城镇化水平差异大。对此,应按照国家发展的科学、合理的总体规划,加强对我国东、中、西地区城镇化的分类指导,综合考虑各自区域内的经济、文化、行政区划和生态环境等因素,出台全国统一、科学合理的、可持续的总体空间规划和发展方案,使各个区域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宜。
(三)市民化建设。新型城镇化是伴随着基础设施建设和市民化、城市文明精神建设同时进行的,纵观全国,目前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我们的成绩有目共睹,越来越多的人享受这种“硬件城镇化”的成果,而在“软件”市民化城市文明精神建设上我们处在一个借鉴、探索、实践、再探索、再实践的循环中,城镇必须要承载一定的城市文明、人文精神和理性价值内涵,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土地城镇化,更多的是人口城镇化、市民化过程。对此,新型城镇化应该按照建设现代文明城镇的要求,从传统城镇化中转型,走上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我们要更多去满足市民的生活、交往、精神文化需求,通过政府宣传、市民自主学习、媒体引导等措施,提高市民的改革意识、开放意识、创新意识、法治意识,生态意识,传播现代城市文明精神,完成市民化。
参考文献:
[1]徐宪平.面向未来的中国城镇化道路[J].求是,2012.
[2]魏人民.新型城镇化建设应解决七个失衡问题[J].经济纵横,2013年第9期.
[3]温铁军,温历.中国的“城镇化”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教训[J].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问题;路径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028-01
一、传统城镇化与新型城镇化的比较
(一)传统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提出就是相对于传统城镇化而言的,历来的研究也是对传统的城镇化进行了激烈的批评,“1949年以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一直是不健康的”(闫小培,2008),我们只有总结分析传统城镇化各种问题,我们才能具建立新型城镇化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在对过去各种文献研究总结的基础上,传统城镇化的问题概括如下:1.城镇化与工业化不相匹配;2.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不相适应;3.不完全城市化导致城镇化的畸形,各种土地资源浪费、土地上人的角色转变混乱等;4.城市扩张导致的耕地资源被挤压和侵占、环境污染、农民农村不断被边缘化等。
(二)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最早出现在2008年,目前各种研究主要倾向于新型城镇化定义为将人、经济、社会、环境、城乡一体化向良好的动态发展的过程。所谓新型城镇化是体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以市场机制为主导,大中小城市规模适当、合理布局,人口城镇化与土地城镇化相适应,走出一条人性化、现代化、生态文明、城乡一体、具有现代城市文明精神的健康发展道路。
二、新型城镇化面临的问题
(一)城乡发展不平等。我国长期的发展战略也是导致这种不平等重要因素。我国长期实行工业优先发展和农业支持工业的战略,导致大量的农村资源流向城市,牺牲农村,发展城市,造成了不平等的城乡与工农发展态势,城乡收入差距大,农村被边缘化等严重现象,形成了“城乡二元结构”。这种战略随是极大促进了我国工业和经济的发展,但这种局面需要重新审视和彻底改变,目前我们城市发展水平已经赶上世界的城市文明发展水平,接下来需要实现“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乡村”承诺。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必然阻碍中国城市文明的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实施。
(二)城镇化的空间分布失衡。城镇化的空间分布失衡很明显,呈现出东高、中部发展、西低的态势。东部地区有京津城市圈、长三角、珠三角引领城市化的发展,走在中国城镇化的最前面;中部地区以各省的核心城市带动城镇化,形成点、线、面的发展势头;而西部地区由于多种原因的阻碍,城镇化的发展速度缓慢,城镇数量基数少,增加缓慢,规模较小,是中国城镇化水平最低的区域。2010年,我国东部地区城镇化率平均为60%,而中部、西部只有45%和41%。这种东中西城镇化阶梯态势导致一系列问题:中西部人力资源向东部长距离流动,中西部资源大跨度调度支援东部发展,极大增加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成本;中西部地区留守儿童、留守老人问题严重,导致当地经济发展缓慢,城镇化速度慢、水平低、规模小。
(三)市民化过程缓慢。对于东部地区而言,是一条腿肥胖,另一条瘦小,正在想尽办法健康。东部地区追求经济快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极高,而市民的城市文化精神层面追求明显简单、低水准,“广场舞”的流行正是一个很好的佐证。中西部地区基本上都是两条腿瘦小,急需营养。需要加大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当地经济发展,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想尽办法丰富市民的精神追求,积极健康的推动市民化过程和现代城市文明精神建设。但总体上我国的城镇化呈现的是追求经济快速发展和GDP,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忽视市民城市文明精神追求,导致“贪大求洋”、“攀高比新”,城市冷漠病,人文关怀缺乏,市民幸福指数不高。
三、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
(一)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当务之急,必须逐步打破城乡二元的结构,继续发扬城市在城镇化过程中的优势,带动城市周边地区和乡村的城镇化,同时把更多的资源倾向于乡村的城镇化,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为此,1.我们要统筹城乡发展一体化,真正做到“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对农村要多予少取,在保持城市城镇化的成绩基础上,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使农村现代化跟上人口城镇化;2.让广大农民参与到农村现代化、城乡规划、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来,分享新型城镇化的成果;3.国家在政策上加大惠农、富农的力度,确保每年的财政预算、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引进外资等更多的支援“三农”。
(二)空间布局合理。从全国空间上看,我国东中西的城镇化平均水平呈现阶梯式局面;从各个局部区域来看,即使是同一个区域,城镇化水平也是层次不齐,有的省份、州、市也呈现南北、东西城镇化水平差异大。对此,应按照国家发展的科学、合理的总体规划,加强对我国东、中、西地区城镇化的分类指导,综合考虑各自区域内的经济、文化、行政区划和生态环境等因素,出台全国统一、科学合理的、可持续的总体空间规划和发展方案,使各个区域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宜。
(三)市民化建设。新型城镇化是伴随着基础设施建设和市民化、城市文明精神建设同时进行的,纵观全国,目前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我们的成绩有目共睹,越来越多的人享受这种“硬件城镇化”的成果,而在“软件”市民化城市文明精神建设上我们处在一个借鉴、探索、实践、再探索、再实践的循环中,城镇必须要承载一定的城市文明、人文精神和理性价值内涵,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土地城镇化,更多的是人口城镇化、市民化过程。对此,新型城镇化应该按照建设现代文明城镇的要求,从传统城镇化中转型,走上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我们要更多去满足市民的生活、交往、精神文化需求,通过政府宣传、市民自主学习、媒体引导等措施,提高市民的改革意识、开放意识、创新意识、法治意识,生态意识,传播现代城市文明精神,完成市民化。
参考文献:
[1]徐宪平.面向未来的中国城镇化道路[J].求是,2012.
[2]魏人民.新型城镇化建设应解决七个失衡问题[J].经济纵横,2013年第9期.
[3]温铁军,温历.中国的“城镇化”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教训[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