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年前,上海、浙江宣布新高考正式启动。那时候我还是一个置身事外的吃瓜群众,以为不分文理科就等于新高考。两年前,山东宣布新高考正式启动。
那时候我结束了中考,刚好赶上新政策,发现变化并不小。外界对新高考赞扬、批判,各种声音都有,到底该信谁?没有经历前,不要被传言妖魔化。
作为过来人,只想说一句——去发现它的好,并适应它。”
关注:26,667帖子:391
我是浙江考生,接触新高考应该算是比较早的。高一那年,面对“选课”“赋分”这些全然陌生的概念,大家都是一头雾水。何为新高考,何为赋分制,也成了我们课后闲聊的话题。先来说选科。在选科这件事上,物理科目牢牢占据了C位,因为选择物理,基本上能选择各类专业,而不选物理,则可能会与许多理工科专业完美错过。但物理是有一定难度的,并且赋分制下,要拿到一个好分数,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当所有人都告诉你“选物理吧物理重要”时,你还是会很纠结。
我觉得在选科上,其实不必一味迁就新政策。譬如我就是一个选了政史地的纯文科生。选科的时候我也有过迷茫,因为既然文理都能选,一般人肯定会觉得文理兼修好,但偏偏我的文科成绩又都比理科成绩好出不少。我的老师给我吃下一剂强心剂,她建议我,
“不必去管政策,遵从自己的本心就好,哪一门课成绩好,喜欢哪一门课,就选哪一门,毕竟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于是和父母商议后,我选择了政史地。
再来说学考和选考。新高考政策下,我们从高二开始就要面临学考,不学的课在学考结束后就能够抛之脑后了,接下来,便开始忙碌于自己的选择。因为新的考试将在高三开学不久后到来。选考和英语有两次机会,取分数较高的一次,我当时第一次选考是在高三上学期十一月,第二次是在高三下学期四月;第一次英语考试是高三上学期十一月,第二次就是六月普通高考的时间。两次机会缓解了“一考定终身”的压力,并且方便我们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选择先考哪一门,主攻哪一门。
最后是赋分,三分为一档,满分为一百。赋分的初衷是平衡试卷难度与分数的关系,但赋分有许多不稳定因素,它有可能会缩小差距,也有可能会增大差距。也许你和别人的卷面分相差三分,而赋分却是一样;也许你和别人卷面分相差一分,而赋分相差三分……
我很感谢新高考,尽管它曾带给了我一些困惑,但也给了我更多的机会去取得好成绩。浙江考生在此答题。
过来人经验之谈,如果你所在省市的新高考选考考试也有两次机会,在第一次选考考试时,一定不要想着“这次考不好也没关系,反正还有下一次”,于是备考时松懈了,因为第二次不见得会比第一次成绩好!第二次考试时会很紧张,因为没下次了,反而第一次考试时心态上会有较大优势。新高考把考试的战线拉长了,所以得提前进入考试状态才行啊,同志们!
对于自己可以参加新高考这件事,我真的很激动,想着“太好了,我以后可以学我喜欢的课程了,我要选物理生物和历史”!一直以为我们会和之前其他地IXE,经在进行的新高考一样,是6选3,结果政策下来后,发现是3+1+2的选法,规定物理和历史只能选其一,我之前期盼了很久的选科组合还没有选就宣告破灭了。选科的时候就很犹豫,我爸妈劝我选物理,因为物理以后选专业的时候“腿长”,我第一次选的时候填了物理,选了之后内心就是犹豫、后悔、忐忑,因为物理其实并不是我的强项,思来想去在第二次选择时我将物理换成了历史,给自己的理由是:虽然物理比历史可选专业多,但我选历史考上大学几率比物理大!去换历史的时候,发现除了我还有很多人也来默默更正自己的选择了。(物理:我太难了。我:我们知难而退orz)匿了!
2018年入学,2021年高考,坐标湖北。
我是我们省参加新高考的第一届考生,这边采用的是3+1+2模式,语数外必选,物理历史二选一,剩下四科选其二。其实选物理还是选历史,从一定程度上就已经暗示了你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
想想以前的考生其实挺幸福的,高考完才考虑选什么专业,即便自己所选的和父母意见不一致,也有大把时间去为自己争取,现在其实是把这纠结的一步提前到选科了,如果父母和自己的意见不一致且比较固执,就会比较烦恼。我有一个朋友(这个朋友不是我自己)叫她小熙吧,她想选历史、政治、地理这样的纯文科组合,她的妈妈认为这样选根本体会不到新高考的变化,坚持让她选一门理科。反正最后弄得挺不开心的,她妥协之后带着叛逆的情绪去学那门理科,成绩一直不乐观。
这样的家长虽然是少数,但总也存在。如果你刚好遇到了且选择了妥协,尽量不要带着情绪去学,学科本身是无辜的。要不然就坚持不选好了,既然选了,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都要对自己负责呀!
先来说选科吧,我当时选了一门自己喜欢的、一门学得最好的、一门可选专业多的,算是科学配比,所以到现在也不曾后悔过。
当时我其实没有特别明确的专業,对我来说都行。如果你是有想学的特定专业的,文科专业倒还好,很少有科目限制,理科专业的要求会细致一点,大多会要求学物理,这点要特别注意。我们学校之前就出过一个化学+生物+政治的组合,因为完美错过了物理导致所选专业极为受限,所以他们后来干脆统一换成了更硬核的纯理科组合了。
至于其他方面的体验,就是要重视生涯规划,很多学校都开设了这门课,不要觉得高考不考,它就鸡肋。很多时候,当若干年再回头看,会发现现在的每个选择都发挥着巨大能量。广东考生,选的是历史政治生物组合。
因为一直梦想着进入传媒行业,当记者、编辑都可以,而这些职业对应的专业往往是没有任何选科限制的,所以就由着内心来,选了自己喜欢的科目。如果没有新高考,我铁定是个文科生,因为虽然对生物特别感兴趣,但物理和化学成绩差到从没及格过,所以我真的很感谢新高考,让我有机会扔掉物理化学的同时捡起生物。能学自己感兴趣的科目,也同时能拿高分,美滋滋。
任何制度都有利弊吧,大家都在感慨以前的高考选择太少太死板,现在选择放开了,你又说选择太多了不知道该怎么选。高考:“你到底要我怎样!”
选择多必定是耗时耗精力的,以前的高考模式就是蒙着头学,只为考个好成绩上个好大学,为了能上好大学,去个不了解或是不喜欢的专业也行,大学也没有想清楚自己要干嘛,摸着石头过河呗。现在提前了,又是给你上生涯规划课,又是提前选专业匹配的学科,短期看是“浪费”了你高考复习的时间,长期来看,是为了你今后的人生路走得更顺更明确。我觉得新高考挺好的,我现在还没开始选科,但已经想好了自己要走的路。希望一切顺利吧!
新高考政策下来后,我们在学习时有时候就容易松解下来。比如说在选科前,我对科目的掌握度就会比较“佛系”,及其擅长自我安慰。物理学不会?没事,我到时候不选它就是了!化学成绩差?没事我又不会选!生物课偷看小说?没事,我决定不选它!觉得政治枯燥?没事,我到时候不选它就是了!历史背不下来?没事,实在不行可以不选它!搞不懂地理的径流、支流?没事,实在不行可以不选它!
于是,每个科目都可以给自己找理由,到选科时,发现无科可选了,怂了。即便是选择变多了也变灵活了,大家还是要稳住心态啊,要有自制力,可不要像我一样。
那时候我结束了中考,刚好赶上新政策,发现变化并不小。外界对新高考赞扬、批判,各种声音都有,到底该信谁?没有经历前,不要被传言妖魔化。
作为过来人,只想说一句——去发现它的好,并适应它。”
关注:26,667帖子:391
我是浙江考生,接触新高考应该算是比较早的。高一那年,面对“选课”“赋分”这些全然陌生的概念,大家都是一头雾水。何为新高考,何为赋分制,也成了我们课后闲聊的话题。先来说选科。在选科这件事上,物理科目牢牢占据了C位,因为选择物理,基本上能选择各类专业,而不选物理,则可能会与许多理工科专业完美错过。但物理是有一定难度的,并且赋分制下,要拿到一个好分数,更是难上加难。所以当所有人都告诉你“选物理吧物理重要”时,你还是会很纠结。
我觉得在选科上,其实不必一味迁就新政策。譬如我就是一个选了政史地的纯文科生。选科的时候我也有过迷茫,因为既然文理都能选,一般人肯定会觉得文理兼修好,但偏偏我的文科成绩又都比理科成绩好出不少。我的老师给我吃下一剂强心剂,她建议我,
“不必去管政策,遵从自己的本心就好,哪一门课成绩好,喜欢哪一门课,就选哪一门,毕竟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于是和父母商议后,我选择了政史地。
再来说学考和选考。新高考政策下,我们从高二开始就要面临学考,不学的课在学考结束后就能够抛之脑后了,接下来,便开始忙碌于自己的选择。因为新的考试将在高三开学不久后到来。选考和英语有两次机会,取分数较高的一次,我当时第一次选考是在高三上学期十一月,第二次是在高三下学期四月;第一次英语考试是高三上学期十一月,第二次就是六月普通高考的时间。两次机会缓解了“一考定终身”的压力,并且方便我们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选择先考哪一门,主攻哪一门。
最后是赋分,三分为一档,满分为一百。赋分的初衷是平衡试卷难度与分数的关系,但赋分有许多不稳定因素,它有可能会缩小差距,也有可能会增大差距。也许你和别人的卷面分相差三分,而赋分却是一样;也许你和别人卷面分相差一分,而赋分相差三分……
我很感谢新高考,尽管它曾带给了我一些困惑,但也给了我更多的机会去取得好成绩。浙江考生在此答题。
过来人经验之谈,如果你所在省市的新高考选考考试也有两次机会,在第一次选考考试时,一定不要想着“这次考不好也没关系,反正还有下一次”,于是备考时松懈了,因为第二次不见得会比第一次成绩好!第二次考试时会很紧张,因为没下次了,反而第一次考试时心态上会有较大优势。新高考把考试的战线拉长了,所以得提前进入考试状态才行啊,同志们!
对于自己可以参加新高考这件事,我真的很激动,想着“太好了,我以后可以学我喜欢的课程了,我要选物理生物和历史”!一直以为我们会和之前其他地IXE,经在进行的新高考一样,是6选3,结果政策下来后,发现是3+1+2的选法,规定物理和历史只能选其一,我之前期盼了很久的选科组合还没有选就宣告破灭了。选科的时候就很犹豫,我爸妈劝我选物理,因为物理以后选专业的时候“腿长”,我第一次选的时候填了物理,选了之后内心就是犹豫、后悔、忐忑,因为物理其实并不是我的强项,思来想去在第二次选择时我将物理换成了历史,给自己的理由是:虽然物理比历史可选专业多,但我选历史考上大学几率比物理大!去换历史的时候,发现除了我还有很多人也来默默更正自己的选择了。(物理:我太难了。我:我们知难而退orz)匿了!
2018年入学,2021年高考,坐标湖北。
我是我们省参加新高考的第一届考生,这边采用的是3+1+2模式,语数外必选,物理历史二选一,剩下四科选其二。其实选物理还是选历史,从一定程度上就已经暗示了你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
想想以前的考生其实挺幸福的,高考完才考虑选什么专业,即便自己所选的和父母意见不一致,也有大把时间去为自己争取,现在其实是把这纠结的一步提前到选科了,如果父母和自己的意见不一致且比较固执,就会比较烦恼。我有一个朋友(这个朋友不是我自己)叫她小熙吧,她想选历史、政治、地理这样的纯文科组合,她的妈妈认为这样选根本体会不到新高考的变化,坚持让她选一门理科。反正最后弄得挺不开心的,她妥协之后带着叛逆的情绪去学那门理科,成绩一直不乐观。
这样的家长虽然是少数,但总也存在。如果你刚好遇到了且选择了妥协,尽量不要带着情绪去学,学科本身是无辜的。要不然就坚持不选好了,既然选了,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都要对自己负责呀!
先来说选科吧,我当时选了一门自己喜欢的、一门学得最好的、一门可选专业多的,算是科学配比,所以到现在也不曾后悔过。
当时我其实没有特别明确的专業,对我来说都行。如果你是有想学的特定专业的,文科专业倒还好,很少有科目限制,理科专业的要求会细致一点,大多会要求学物理,这点要特别注意。我们学校之前就出过一个化学+生物+政治的组合,因为完美错过了物理导致所选专业极为受限,所以他们后来干脆统一换成了更硬核的纯理科组合了。
至于其他方面的体验,就是要重视生涯规划,很多学校都开设了这门课,不要觉得高考不考,它就鸡肋。很多时候,当若干年再回头看,会发现现在的每个选择都发挥着巨大能量。广东考生,选的是历史政治生物组合。
因为一直梦想着进入传媒行业,当记者、编辑都可以,而这些职业对应的专业往往是没有任何选科限制的,所以就由着内心来,选了自己喜欢的科目。如果没有新高考,我铁定是个文科生,因为虽然对生物特别感兴趣,但物理和化学成绩差到从没及格过,所以我真的很感谢新高考,让我有机会扔掉物理化学的同时捡起生物。能学自己感兴趣的科目,也同时能拿高分,美滋滋。
任何制度都有利弊吧,大家都在感慨以前的高考选择太少太死板,现在选择放开了,你又说选择太多了不知道该怎么选。高考:“你到底要我怎样!”
选择多必定是耗时耗精力的,以前的高考模式就是蒙着头学,只为考个好成绩上个好大学,为了能上好大学,去个不了解或是不喜欢的专业也行,大学也没有想清楚自己要干嘛,摸着石头过河呗。现在提前了,又是给你上生涯规划课,又是提前选专业匹配的学科,短期看是“浪费”了你高考复习的时间,长期来看,是为了你今后的人生路走得更顺更明确。我觉得新高考挺好的,我现在还没开始选科,但已经想好了自己要走的路。希望一切顺利吧!
新高考政策下来后,我们在学习时有时候就容易松解下来。比如说在选科前,我对科目的掌握度就会比较“佛系”,及其擅长自我安慰。物理学不会?没事,我到时候不选它就是了!化学成绩差?没事我又不会选!生物课偷看小说?没事,我决定不选它!觉得政治枯燥?没事,我到时候不选它就是了!历史背不下来?没事,实在不行可以不选它!搞不懂地理的径流、支流?没事,实在不行可以不选它!
于是,每个科目都可以给自己找理由,到选科时,发现无科可选了,怂了。即便是选择变多了也变灵活了,大家还是要稳住心态啊,要有自制力,可不要像我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