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课程标准》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心灵的乐园。作为音乐老师应如何巧妙地引导学生去体会音乐所包含的丰富的情感、多彩的画卷,从而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放飞美好的心灵?
一、巧设情景,激发兴趣
创设音乐教学情境,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意识。首先,音乐教室是学生的音乐天地,教室的布置至关重要。优雅、整洁、美观、多变的环境会给师生带来一种健康向上的心理影响,唤起学生对美的共鸣与追求。教室的墙壁上有跳动的音符、唱歌的黄鹂鸟、弹琴的狗熊、跳舞的小兔、黄绿相间的树叶、音乐家的画像和民族器乐介绍图等等,当学生进入音乐室的一刹那,便被这优美而富有艺术氛围的教学环境所感染,使他们个个兴趣盎然,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活动中。其次,是教学过程中情境的创设。
1.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如欣赏《春天悄悄来临》一课时,教师动情地朗诵“蒙蒙的细雨拉开了春的帷幔,低垂的柳梢换上了动人的新绿,粉红的花蕾竞相开放,潺潺的溪水唱着欢乐的歌,田野间孩子们跳着、笑着……”教师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到一个春光美景中。学生聆听优美的音乐,看着栩栩如生的画面,感受着教师生动而又富于情感的语言,完全沉浸在美的情境之中。
2.妙趣横生的气氛渲染。有一则《叫卖调》的欣赏课例:为了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教师特意在课堂上创设了“集市一角”的叫卖场景,让学生扮演小贩和购物者。一时间,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打招呼声等交织在一起,有效地创设了一种“叫卖场景”,使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审美情趣得到了发展。
3.丰富体验的电教手段。现代电教手段通过视、听的共同作用,将学生带入一种特定的情境。如在学习歌曲《傣家欢庆泼水节》时,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现了傣族风土人情和傣族歌舞,让学生身临其境,走进这块陌生而又神奇的土地的同时,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也激发了学习歌曲的强烈愿望。当然,教师的言行也会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使其产生良好的音乐审美心境。总之,创设美好的情境,对优化审美教育效应起着一个重要的铺垫、烘托和促进作用,既体现了教师美好的形象和修养,给学生带来快乐,又体现了美的教学过程。
二、创新教法,渐入佳境
音乐教育不是单纯的教授学生唱唱跳跳,要根据音乐作品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精心选择、灵活运用有助于学生审美体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渐入佳境,步步感受音乐美。
1.共同参与审美体验。小学生的直观思维占主导地位,对美丽的事物兴致颇浓,图画的导入效果很好。如上《小白船》一课时,在教师的引导下,伴着轻柔的歌曲旋律,学生置身于一个安静、祥和的环境。师生共同来完成一幅美丽的夜空图:弯弯的月儿,悠悠白云,桂花树,游玩的白兔等。美的色彩、美的造型、美的风景,这种潜在的美感转移为对歌曲的兴趣,使他们演唱时也是带着轻柔优美的声音,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2.教学形式要生动活泼。例如在枯燥的多声部节奏教学环节中,先让学生按座位轮流,每个人和着电子琴的节奏说出自己的名字,再从学生的名字中选出两个字和三个字的两位:|××|、|×××|,将全班分成两组进行二声部练习。待基本念齐节奏后,加上身势(跺脚、拍腿)并变换速度,再过渡到三个声部的练习。如《农场的早晨》中的小羊“咩—”|×—|、小鸭“嘎嘎”|××|、小鸡“叽叽叽”|×××|的节奏训练。这种练习贴近学生生活,由易到难,化解难点。此时学生的情感伴随着他们内心的心理体验,自然地流露出来,节奏的练习也伴随着生动的情感体验水到渠成。
三、挖掘内涵,升华情感
音乐是一门高度浓缩的艺术,在短短的歌词曲调中往往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深刻地挖掘、延伸。有些作品与历史联系在一起,有些与特殊背景联系在一起,它们有着特殊的内涵。而学生阅历少,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吃透”作品,然后结合学生的知识层次、认知能力,指导学生去挖掘作品的内涵,深刻体会,使学生进一步感悟人生,熏陶心灵,升华情感。如在初听木琴独奏曲《我是人民的小骑兵》时,学生只能对乐曲的情绪做出初步判断,而对作品内涵难以深刻理解,因此,在欣赏主题音乐部分时,教师引导学生从乐曲节奏、力度变化上进行分析,并带学生作骑马动作,使他们联想到|×××××|的节奏像马蹄声,音量由弱到强,好似骑兵由远而近出现在草原上。中间部分主题节奏拉宽,学生在欣赏时能感受到乐曲旋律优美,婉转如歌,但对音乐形象理解得较为肤浅。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做骑马、遛马观望的动作,将学生引入美丽大草原的情景中,使他们联想到小骑兵对草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再用打击器乐和其他音源模仿表现暴风雨来了,让学生感受到小骑兵与困难英勇搏斗的情景,从而达到欣赏的效果。
总之,音乐教育要紧扣教学内容,从巧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到带领学生步入情感世界,应以审美为核心,精心选择教学角度,层层推进,让学生深入体会音乐的内涵,陶冶情操,放飞心灵,张扬个性,使他们充满热情地去体验、去追求美和创造美的生活。
一、巧设情景,激发兴趣
创设音乐教学情境,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唤起学生的音乐审美意识。首先,音乐教室是学生的音乐天地,教室的布置至关重要。优雅、整洁、美观、多变的环境会给师生带来一种健康向上的心理影响,唤起学生对美的共鸣与追求。教室的墙壁上有跳动的音符、唱歌的黄鹂鸟、弹琴的狗熊、跳舞的小兔、黄绿相间的树叶、音乐家的画像和民族器乐介绍图等等,当学生进入音乐室的一刹那,便被这优美而富有艺术氛围的教学环境所感染,使他们个个兴趣盎然,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活动中。其次,是教学过程中情境的创设。
1.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如欣赏《春天悄悄来临》一课时,教师动情地朗诵“蒙蒙的细雨拉开了春的帷幔,低垂的柳梢换上了动人的新绿,粉红的花蕾竞相开放,潺潺的溪水唱着欢乐的歌,田野间孩子们跳着、笑着……”教师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到一个春光美景中。学生聆听优美的音乐,看着栩栩如生的画面,感受着教师生动而又富于情感的语言,完全沉浸在美的情境之中。
2.妙趣横生的气氛渲染。有一则《叫卖调》的欣赏课例:为了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教师特意在课堂上创设了“集市一角”的叫卖场景,让学生扮演小贩和购物者。一时间,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打招呼声等交织在一起,有效地创设了一种“叫卖场景”,使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审美情趣得到了发展。
3.丰富体验的电教手段。现代电教手段通过视、听的共同作用,将学生带入一种特定的情境。如在学习歌曲《傣家欢庆泼水节》时,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现了傣族风土人情和傣族歌舞,让学生身临其境,走进这块陌生而又神奇的土地的同时,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也激发了学习歌曲的强烈愿望。当然,教师的言行也会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使其产生良好的音乐审美心境。总之,创设美好的情境,对优化审美教育效应起着一个重要的铺垫、烘托和促进作用,既体现了教师美好的形象和修养,给学生带来快乐,又体现了美的教学过程。
二、创新教法,渐入佳境
音乐教育不是单纯的教授学生唱唱跳跳,要根据音乐作品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精心选择、灵活运用有助于学生审美体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渐入佳境,步步感受音乐美。
1.共同参与审美体验。小学生的直观思维占主导地位,对美丽的事物兴致颇浓,图画的导入效果很好。如上《小白船》一课时,在教师的引导下,伴着轻柔的歌曲旋律,学生置身于一个安静、祥和的环境。师生共同来完成一幅美丽的夜空图:弯弯的月儿,悠悠白云,桂花树,游玩的白兔等。美的色彩、美的造型、美的风景,这种潜在的美感转移为对歌曲的兴趣,使他们演唱时也是带着轻柔优美的声音,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
2.教学形式要生动活泼。例如在枯燥的多声部节奏教学环节中,先让学生按座位轮流,每个人和着电子琴的节奏说出自己的名字,再从学生的名字中选出两个字和三个字的两位:|××|、|×××|,将全班分成两组进行二声部练习。待基本念齐节奏后,加上身势(跺脚、拍腿)并变换速度,再过渡到三个声部的练习。如《农场的早晨》中的小羊“咩—”|×—|、小鸭“嘎嘎”|××|、小鸡“叽叽叽”|×××|的节奏训练。这种练习贴近学生生活,由易到难,化解难点。此时学生的情感伴随着他们内心的心理体验,自然地流露出来,节奏的练习也伴随着生动的情感体验水到渠成。
三、挖掘内涵,升华情感
音乐是一门高度浓缩的艺术,在短短的歌词曲调中往往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感情,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深刻地挖掘、延伸。有些作品与历史联系在一起,有些与特殊背景联系在一起,它们有着特殊的内涵。而学生阅历少,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吃透”作品,然后结合学生的知识层次、认知能力,指导学生去挖掘作品的内涵,深刻体会,使学生进一步感悟人生,熏陶心灵,升华情感。如在初听木琴独奏曲《我是人民的小骑兵》时,学生只能对乐曲的情绪做出初步判断,而对作品内涵难以深刻理解,因此,在欣赏主题音乐部分时,教师引导学生从乐曲节奏、力度变化上进行分析,并带学生作骑马动作,使他们联想到|×××××|的节奏像马蹄声,音量由弱到强,好似骑兵由远而近出现在草原上。中间部分主题节奏拉宽,学生在欣赏时能感受到乐曲旋律优美,婉转如歌,但对音乐形象理解得较为肤浅。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做骑马、遛马观望的动作,将学生引入美丽大草原的情景中,使他们联想到小骑兵对草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再用打击器乐和其他音源模仿表现暴风雨来了,让学生感受到小骑兵与困难英勇搏斗的情景,从而达到欣赏的效果。
总之,音乐教育要紧扣教学内容,从巧设情景激发学生兴趣,到带领学生步入情感世界,应以审美为核心,精心选择教学角度,层层推进,让学生深入体会音乐的内涵,陶冶情操,放飞心灵,张扬个性,使他们充满热情地去体验、去追求美和创造美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