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一个敛财大亨的时代,一些有权势的人勾结起来建立了更为强大的垄断帝国。然而,在西奥多·罗斯福执政初期,美国出现了一批具有奉献精神的精英新闻记者和出版商,他们努力揭露那些经济巨头的卑劣行径。”《打败洛克菲勒》一书的作者史蒂夫·温伯格说。那一时期的著名黑幕揭发者,代表人物包括林肯·斯蒂芬斯、厄普顿·辛克莱和艾达·塔贝尔。林肯·斯蒂芬斯披露的对象是腐败的城市,厄普顿·辛克莱称自己无意中击中了人们的胃,艾达·塔贝尔调查的对象则是当时为止人类历史上最为庞大的公司:标准石油。
“面对一家披着神秘面纱的公司及其行事隐匿而权势强大的总裁,塔贝尔收集相关信息时所使用的技巧使我领悟到,一个有才华且执着的新闻记者能够通过阅读政府文件、法律诉讼文件,以及采访企业内外知情人士来洞悉事物的本质。”史蒂夫·温伯格说。
艾达·塔贝尔相信,“真相应该得到传播并能加速有意义的社会变革。”从真实的历史进程来看,她的信条并无错误。“艾达·塔贝尔的代表作《标准石油公司史》影响到了美国最高法院—这个机构负责肢解跨国垄断—以及社会公众的观点,而洛克菲勒的名望也在社会公众那里土崩瓦解了。直到21世纪,还没有新闻记者的揭露文章能够肢解沃尔玛或者微软,也不能让山姆·沃尔顿或者比尔·盖茨丧失他们半人半神的声望。”史蒂夫·温伯格写道。
你可以说艾达·塔贝尔和约翰·洛克菲勒之间也有某种“私人恩怨”。艾达·塔贝尔的父亲曾是一名独立石油商。对于约翰·洛克菲勒这样系统性地开采石油的巨头而言,所有的独立石油开采商都因其低效、浪费和不守规矩而让他生厌。他认为它们的低效率最终会损害整个行业的利益—洛克菲勒在这点上倒没有错。而他也开始渐渐具备能力来整合这些零散在油田上的小石油开发商们。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洛克菲勒好像是从地底下钻出来的,一下子就成为石油行业里受人尊敬的体面人物,可以呼风唤雨了。”但洛克菲勒是从一个穷人的孩子一步步成为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商人的。他通过勤奋工作逐渐成为合伙人,再到后来拥有自己的公司。开始时出售面粉和猪肉,再后来洛克菲勒看准了石油的机会,从开始时的运输、后来的加工和开采,并最终成为整个行业的规则制定者。
在人生的很多态度上,艾达·塔贝尔和比她大18岁的洛克菲勒其实极为相似:在求学上极为刻苦、极其聪明、宗教信仰强烈、具有清教徒价值观、极端自负、把工作视为一生的事业而非谋生的手段,坚信人能改变世界。
洛克菲勒和标准石油最让人争议的做法出现在他通过谈判压倒运输油桶的铁路公司上。史蒂夫·温伯格写道,和绝大多数商人不同,洛克菲勒拒绝屈从于铁路公司的经理们。他知道,这些人需要装运货物,并且需要数量可观且运输时间固定的货物。标准石油公司能够提供数量庞大、品种繁多的产品。洛克菲勒深知更低的运费是个具有决定意义的竞争优势。他坚持运费必须打折,还从铁路方面得到了一份单独计算且经秘密协商不对外公开的回扣。这些回扣来自铁路运送的竞争对手的每一桶油里。”便宜的运输价格让洛克菲勒的石油具备了相对于其竞争对手的优势。
但洛克菲勒也的确在收购独立石油生产商时努力造福于后者,如果它们顺从地接受他的安排的话。“与其他炼油厂老板谈判的时候,洛克菲勒暗示他们最好接受标准石油公司的股票,而不是现金。那些接受了股票并且持有了一段时间的人都积累了巨额的财富。”当然也有一些独立的石油生产商并不愿意将公司卖给洛克菲勒。不愿意出售的原因很多:可能是因为它们自己也想成为巨头、可能是因为价格谈不拢,甚至可能仅仅是因为他们希望保持独立。艾达·塔贝尔的父亲和兄弟都是例子。但事实证明,他们最终都没能够在同标准石油公司的竞争中熬下来。
面对着这样强大的对手,艾达只能“眼睁睁看着他的父亲从一个脾气随和的人变成一个寡言少语甚至垂头丧气的人。”
在洛克菲勒的反对者看来,那些可怜地要么被迫将公司卖给洛克菲勒,要么在竞争之下被迫宣布破产的小石油生产者,代表着美国一直推崇的个人主义企业家和市场充分竞争。而在洛克菲勒看来,他们代表的却是浪费、短视和无序。
批评者认为洛克菲勒能够成功依靠的是强硬、诡计、垄断和不公—比如标准石油公司的铁路运输折扣,洛克菲勒的观点则是:标准石油公司“总有成百上千有活力的竞争对手。它之所以能够生存下来,只是它拥有强大的生命力,有条不紊且经济有效地管理好了自己的事情……标准石油公司现在没有,过去也没有通向霸权的捷径。同时,它的成功是靠无数个有才能的人同心协力。”洛克菲勒的口吻这么多年来一直为那些成功的商业巨头所模仿,从山姆·沃尔顿到比尔·盖茨,乃至今天中国互联网世界的BAT三巨头。
而且,“洛克菲勒痛恨任何形式的竞争,他认为‘垄断者’这个名词其实是一种褒扬。”这一点在当代资本主义的代表人物彼得·蒂尔看来也并无不当之处。彼得·蒂尔在他备受欢迎的《从0到1》中非常直白地指出,公司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垄断。
在他生命中的大部分时期,洛克菲勒都极力地保持着低调。而艾达·塔贝尔则在《麦克卢尔》杂志上说:“我们不允许拥有这种影响力的人藏在暗处。公众有权利也有责任去了解他是怎样一个人。”艾达·塔贝尔用自己的笔向洛克菲勒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她写道:“他的重要性并不在于他是世上最富有的人……而在于他的财富以及由此产生的力量,他对世上最广泛、最强烈欲望的吸引力—对金钱的欲望。狂热的年轻人不停地问他是如何成功的,并在自己能力和耐心允许的情况下努力去效仿。因此洛克菲勒成为了美国理想的启发者,他的方法也被确定为伟大的国家商业行为守则。”
他是商业世界的拿破仑,“他不是匈奴人,因为他的破坏力充满了更多的智慧。他更像萧伯纳笔下的拿破仑。对于他自己,他并不遵循传统和道德的一般规则,但却使这些规则在其他人身上生效。他是一台庞大的精神机器。试问,如何从蒸汽机那里博取同情?发电机又怎会有所顾忌?”
洛克菲勒从未正面回应过任何关于他的指责。但在他晚年接受的采访中,这位世界首富说:“有时关于我们的传言挺残酷也挺伤人的。但我从来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我从不绝望。我决定保持沉默,希望在我死后真相能逐渐浮出睡眠,后人们能作出严格的判断”;“一个人不能同时将精力放在两件截然相反的事情上,我选择专注于如何扩张、发展并完善我的事业,而不是停在路旁与一些造谣中伤的人争吵”。
这场记者与首富之间的战争一直延续,联邦法院分拆标准石油公司的决定没有能结束这场战争,甚至两个人各自的死亡也没有能够结束这场战争。直到今天,人们在谈论起洛克菲勒和艾达·塔贝尔时仍然各执一词。洛克菲勒是一位伟大的企业家,还是一个垄断帝国的缔造者和该受谴责的强盗大亨?塔贝尔是一个伟大的调查记者,还是一个对商业充满了不客观的偏见的记录者?这种战争也一直延续到现代商业报道之中。
“面对一家披着神秘面纱的公司及其行事隐匿而权势强大的总裁,塔贝尔收集相关信息时所使用的技巧使我领悟到,一个有才华且执着的新闻记者能够通过阅读政府文件、法律诉讼文件,以及采访企业内外知情人士来洞悉事物的本质。”史蒂夫·温伯格说。
艾达·塔贝尔相信,“真相应该得到传播并能加速有意义的社会变革。”从真实的历史进程来看,她的信条并无错误。“艾达·塔贝尔的代表作《标准石油公司史》影响到了美国最高法院—这个机构负责肢解跨国垄断—以及社会公众的观点,而洛克菲勒的名望也在社会公众那里土崩瓦解了。直到21世纪,还没有新闻记者的揭露文章能够肢解沃尔玛或者微软,也不能让山姆·沃尔顿或者比尔·盖茨丧失他们半人半神的声望。”史蒂夫·温伯格写道。
你可以说艾达·塔贝尔和约翰·洛克菲勒之间也有某种“私人恩怨”。艾达·塔贝尔的父亲曾是一名独立石油商。对于约翰·洛克菲勒这样系统性地开采石油的巨头而言,所有的独立石油开采商都因其低效、浪费和不守规矩而让他生厌。他认为它们的低效率最终会损害整个行业的利益—洛克菲勒在这点上倒没有错。而他也开始渐渐具备能力来整合这些零散在油田上的小石油开发商们。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洛克菲勒好像是从地底下钻出来的,一下子就成为石油行业里受人尊敬的体面人物,可以呼风唤雨了。”但洛克菲勒是从一个穷人的孩子一步步成为有史以来最强大的商人的。他通过勤奋工作逐渐成为合伙人,再到后来拥有自己的公司。开始时出售面粉和猪肉,再后来洛克菲勒看准了石油的机会,从开始时的运输、后来的加工和开采,并最终成为整个行业的规则制定者。
在人生的很多态度上,艾达·塔贝尔和比她大18岁的洛克菲勒其实极为相似:在求学上极为刻苦、极其聪明、宗教信仰强烈、具有清教徒价值观、极端自负、把工作视为一生的事业而非谋生的手段,坚信人能改变世界。
洛克菲勒和标准石油最让人争议的做法出现在他通过谈判压倒运输油桶的铁路公司上。史蒂夫·温伯格写道,和绝大多数商人不同,洛克菲勒拒绝屈从于铁路公司的经理们。他知道,这些人需要装运货物,并且需要数量可观且运输时间固定的货物。标准石油公司能够提供数量庞大、品种繁多的产品。洛克菲勒深知更低的运费是个具有决定意义的竞争优势。他坚持运费必须打折,还从铁路方面得到了一份单独计算且经秘密协商不对外公开的回扣。这些回扣来自铁路运送的竞争对手的每一桶油里。”便宜的运输价格让洛克菲勒的石油具备了相对于其竞争对手的优势。
但洛克菲勒也的确在收购独立石油生产商时努力造福于后者,如果它们顺从地接受他的安排的话。“与其他炼油厂老板谈判的时候,洛克菲勒暗示他们最好接受标准石油公司的股票,而不是现金。那些接受了股票并且持有了一段时间的人都积累了巨额的财富。”当然也有一些独立的石油生产商并不愿意将公司卖给洛克菲勒。不愿意出售的原因很多:可能是因为它们自己也想成为巨头、可能是因为价格谈不拢,甚至可能仅仅是因为他们希望保持独立。艾达·塔贝尔的父亲和兄弟都是例子。但事实证明,他们最终都没能够在同标准石油公司的竞争中熬下来。
面对着这样强大的对手,艾达只能“眼睁睁看着他的父亲从一个脾气随和的人变成一个寡言少语甚至垂头丧气的人。”
在洛克菲勒的反对者看来,那些可怜地要么被迫将公司卖给洛克菲勒,要么在竞争之下被迫宣布破产的小石油生产者,代表着美国一直推崇的个人主义企业家和市场充分竞争。而在洛克菲勒看来,他们代表的却是浪费、短视和无序。
批评者认为洛克菲勒能够成功依靠的是强硬、诡计、垄断和不公—比如标准石油公司的铁路运输折扣,洛克菲勒的观点则是:标准石油公司“总有成百上千有活力的竞争对手。它之所以能够生存下来,只是它拥有强大的生命力,有条不紊且经济有效地管理好了自己的事情……标准石油公司现在没有,过去也没有通向霸权的捷径。同时,它的成功是靠无数个有才能的人同心协力。”洛克菲勒的口吻这么多年来一直为那些成功的商业巨头所模仿,从山姆·沃尔顿到比尔·盖茨,乃至今天中国互联网世界的BAT三巨头。
而且,“洛克菲勒痛恨任何形式的竞争,他认为‘垄断者’这个名词其实是一种褒扬。”这一点在当代资本主义的代表人物彼得·蒂尔看来也并无不当之处。彼得·蒂尔在他备受欢迎的《从0到1》中非常直白地指出,公司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垄断。
在他生命中的大部分时期,洛克菲勒都极力地保持着低调。而艾达·塔贝尔则在《麦克卢尔》杂志上说:“我们不允许拥有这种影响力的人藏在暗处。公众有权利也有责任去了解他是怎样一个人。”艾达·塔贝尔用自己的笔向洛克菲勒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她写道:“他的重要性并不在于他是世上最富有的人……而在于他的财富以及由此产生的力量,他对世上最广泛、最强烈欲望的吸引力—对金钱的欲望。狂热的年轻人不停地问他是如何成功的,并在自己能力和耐心允许的情况下努力去效仿。因此洛克菲勒成为了美国理想的启发者,他的方法也被确定为伟大的国家商业行为守则。”
他是商业世界的拿破仑,“他不是匈奴人,因为他的破坏力充满了更多的智慧。他更像萧伯纳笔下的拿破仑。对于他自己,他并不遵循传统和道德的一般规则,但却使这些规则在其他人身上生效。他是一台庞大的精神机器。试问,如何从蒸汽机那里博取同情?发电机又怎会有所顾忌?”
洛克菲勒从未正面回应过任何关于他的指责。但在他晚年接受的采访中,这位世界首富说:“有时关于我们的传言挺残酷也挺伤人的。但我从来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我从不绝望。我决定保持沉默,希望在我死后真相能逐渐浮出睡眠,后人们能作出严格的判断”;“一个人不能同时将精力放在两件截然相反的事情上,我选择专注于如何扩张、发展并完善我的事业,而不是停在路旁与一些造谣中伤的人争吵”。
这场记者与首富之间的战争一直延续,联邦法院分拆标准石油公司的决定没有能结束这场战争,甚至两个人各自的死亡也没有能够结束这场战争。直到今天,人们在谈论起洛克菲勒和艾达·塔贝尔时仍然各执一词。洛克菲勒是一位伟大的企业家,还是一个垄断帝国的缔造者和该受谴责的强盗大亨?塔贝尔是一个伟大的调查记者,还是一个对商业充满了不客观的偏见的记录者?这种战争也一直延续到现代商业报道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