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作文,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奠基上,已有相当的基础。面对初入高中的学生,大多数的学生基本在作文中表现出如下的能力:一,围绕一个中心,能基本清楚的叙述事情的来龙去脉,适当的表达其中的意义;二,能针对一些事情、观点,去谈看法,议论褒贬;三,能够说明、描写或是抒情。对于五种表达方式,学生既能分清,也能运用。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智的开化和高中阶段更高的作文技能要求,高中阶段的作文出现了很多问题困扰学生,作文水平难于提高。
面对问题,静下心来思考,我们发现了问题的实质——学生作文缺乏个性张扬。这不仅源于老师的教,而且更离不开学生的学和写!
一.反思教师的教
1.教师模式化的作文教学叙事使得大多数学生形成了作文三段式的定势思维。叙事,往往开头先慨叹,第二段就是叙述其经过,第三段揭示这件事对自己产生的影响和教训。总是处在一个需要改正错误的角色中。议论总是提一个观点,举一个事例,得一个结论。套板作文,又以虚假的事例为依托,所以大量的虚情假意的事例和思想充斥在学生作文中。
2.长期或明或暗地灌输作文思想健康的概念。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歌颂的主题或符合政治说教的主题才是健康的,如果说了真话,被认为思想不健康就跑题了。所以宁肯说虚话假话也要迎合“老师”的胃口。当虚话假话说到一定火候,随着心智的成长,学生对作文也就开始丧失兴趣。
“技巧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但学生却正被扼杀在了那条条框框中。在这条条框框中,感情得不到流露。可没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又怎能算是打动人心的文章呢?
二.反思学生的学和写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的话正是学生作文学和写中欠缺的。
1.“知之者”不能“好之”
学生的作文中常常叙事概括,缺乏细节。懂得叙述,但却不知道单一的用梗概的叙事方式,只叙述事件的线性发展过程,缺少跌宕起伏的情节变化,涉及的人物形象模糊,概念化,不能明确通过人的语言、动作、神情语态、行为处事多角度去刻画人物形象,以致于人物好,好到无缺点,坏,坏到无优点。
2.“好之者”不能“乐之”
在学生的作文中,抒情中叙事与情理能够做到一定的结合,但情与理、情与景难以融为一体,致使缺少贴切的感受或真实的情感思想,难以引起共鸣。作文思想感情要么沉湎于以往个人的学习生活的小圈子中难以自拔,表达强烈的失落感;要么对问题作空泛的政治说教,满篇宣传腔调。个人生活和社会真实生活被架空,作文视野狭窄。纯议论式的宣传腔调,假、大、空。思想政治教育的味道十足。这种作文的思维定势,语言干涩枯燥,仿佛生产流水线上的作品,缺乏自我的个性。
教条式的文章,没有一丝生命力,感动不了别人,也使自己厌弃,又如何肯多写多练。长此以往,即使“好之”也不可能“乐之”,
最终,内容苍白无力,结构千篇一律,作文兴趣枯竭。
如何改变现状,救活作文?让我们教师先做起,用充满个性张扬的教去引领学生真正学好作文、写好作文、在作文中张扬出自我个性。
一.创新意识,激活思维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首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不同于教师的思想,学习中大胆想象,逐步形成创造性思维,使创新成为一种自觉行动。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处处留意挖掘教材中的训练点,适时对学生进行字、词、句、段、篇和听说读写的作文综合能力训练,在训练中让学生张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意识,激活思维。
二.优化指导,激发热情
学生的头脑中蕴藏着巨大的创造潜能,具有无限的创造力,这就要求教师优化作文指导,做好“开源”,就是作文题要出在学生的生活和语言的积累上,出在学生写作的兴奋点上,教材中的作文,大都是范围话题,虽然少了限制,却有些不着边际,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引导学生根据写作范围和自己的兴趣,自行拟题,从而激发学生表达的冲动。
三.鼓励观察,流露内心
只有要求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成为生活的有心人,才能使学生在作文中真情流露。只有留心身边的事,才会发现真情就在身边。把一些触动内心的事及时记下来,时时积累素材,在写作时就不怕“无米之炊”。再加上自己的感悟,真情表白,就可以写出一篇篇好文章。
“情动于中,而发之于外”,学生作为一个有着独立人格的人,他有着自己的的喜怒哀乐,他有倾诉和表达的渴望,只要教师们不要教条呆板,而是多花心思,切合学生实际,张扬个性,诱导有方,重视阅读和积累,给学生搭建张扬个性的舞台,让他们在作文中畅所欲言,学生是完全能写出文情俱美的文章的。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让作为教师的我们互勉,重还学生们一个张扬个性的舞台——作文,让他们在作文中成长为不拘一格的人才。
李中发,语文教师,现居湖北襄樊;张相龙,语文教师,现居湖北宜城。本文编校:老 猛
面对问题,静下心来思考,我们发现了问题的实质——学生作文缺乏个性张扬。这不仅源于老师的教,而且更离不开学生的学和写!
一.反思教师的教
1.教师模式化的作文教学叙事使得大多数学生形成了作文三段式的定势思维。叙事,往往开头先慨叹,第二段就是叙述其经过,第三段揭示这件事对自己产生的影响和教训。总是处在一个需要改正错误的角色中。议论总是提一个观点,举一个事例,得一个结论。套板作文,又以虚假的事例为依托,所以大量的虚情假意的事例和思想充斥在学生作文中。
2.长期或明或暗地灌输作文思想健康的概念。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为歌颂的主题或符合政治说教的主题才是健康的,如果说了真话,被认为思想不健康就跑题了。所以宁肯说虚话假话也要迎合“老师”的胃口。当虚话假话说到一定火候,随着心智的成长,学生对作文也就开始丧失兴趣。
“技巧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但学生却正被扼杀在了那条条框框中。在这条条框框中,感情得不到流露。可没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又怎能算是打动人心的文章呢?
二.反思学生的学和写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的话正是学生作文学和写中欠缺的。
1.“知之者”不能“好之”
学生的作文中常常叙事概括,缺乏细节。懂得叙述,但却不知道单一的用梗概的叙事方式,只叙述事件的线性发展过程,缺少跌宕起伏的情节变化,涉及的人物形象模糊,概念化,不能明确通过人的语言、动作、神情语态、行为处事多角度去刻画人物形象,以致于人物好,好到无缺点,坏,坏到无优点。
2.“好之者”不能“乐之”
在学生的作文中,抒情中叙事与情理能够做到一定的结合,但情与理、情与景难以融为一体,致使缺少贴切的感受或真实的情感思想,难以引起共鸣。作文思想感情要么沉湎于以往个人的学习生活的小圈子中难以自拔,表达强烈的失落感;要么对问题作空泛的政治说教,满篇宣传腔调。个人生活和社会真实生活被架空,作文视野狭窄。纯议论式的宣传腔调,假、大、空。思想政治教育的味道十足。这种作文的思维定势,语言干涩枯燥,仿佛生产流水线上的作品,缺乏自我的个性。
教条式的文章,没有一丝生命力,感动不了别人,也使自己厌弃,又如何肯多写多练。长此以往,即使“好之”也不可能“乐之”,
最终,内容苍白无力,结构千篇一律,作文兴趣枯竭。
如何改变现状,救活作文?让我们教师先做起,用充满个性张扬的教去引领学生真正学好作文、写好作文、在作文中张扬出自我个性。
一.创新意识,激活思维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首先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他们不同于教师的思想,学习中大胆想象,逐步形成创造性思维,使创新成为一种自觉行动。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处处留意挖掘教材中的训练点,适时对学生进行字、词、句、段、篇和听说读写的作文综合能力训练,在训练中让学生张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意识,激活思维。
二.优化指导,激发热情
学生的头脑中蕴藏着巨大的创造潜能,具有无限的创造力,这就要求教师优化作文指导,做好“开源”,就是作文题要出在学生的生活和语言的积累上,出在学生写作的兴奋点上,教材中的作文,大都是范围话题,虽然少了限制,却有些不着边际,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引导学生根据写作范围和自己的兴趣,自行拟题,从而激发学生表达的冲动。
三.鼓励观察,流露内心
只有要求学生学会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成为生活的有心人,才能使学生在作文中真情流露。只有留心身边的事,才会发现真情就在身边。把一些触动内心的事及时记下来,时时积累素材,在写作时就不怕“无米之炊”。再加上自己的感悟,真情表白,就可以写出一篇篇好文章。
“情动于中,而发之于外”,学生作为一个有着独立人格的人,他有着自己的的喜怒哀乐,他有倾诉和表达的渴望,只要教师们不要教条呆板,而是多花心思,切合学生实际,张扬个性,诱导有方,重视阅读和积累,给学生搭建张扬个性的舞台,让他们在作文中畅所欲言,学生是完全能写出文情俱美的文章的。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让作为教师的我们互勉,重还学生们一个张扬个性的舞台——作文,让他们在作文中成长为不拘一格的人才。
李中发,语文教师,现居湖北襄樊;张相龙,语文教师,现居湖北宜城。本文编校:老 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