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上半年,中国石油表观消费量增速呈大幅下降趋势。但专家指出,石油实际消费量增速大大高于表观消费量增速,国内石油市场仍呈供应偏紧状态。
上半年需求增速为5.6%
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经济技术研究中心提供的数字,2005年1至5月中国总的石油表观消费量为13324.9万吨,同比仅增长0.11%,而去年同期增速为21.74%。其中,原油表观消费量为12441.7万吨,同比增长5%。中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龚金双指出,上半年虽然石油需求增速下降,但仍保持5.6%的增长速度,其增速大大高于表观消费量增速,使上半年中国原油和成品油库存有所下降,国内石油市场呈现供应偏紧状态。表观消费量是指产量加上净进口量或产量减去净出口量。由于表观消费量并不反映库存变化因素,只有当库存无变化时,它才等于实际消费量。也就是说,当库存下降时,它小于实际消费量;当库存上升时,它大于实际消费量。
龚金双说,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固定资产投资和重化工业生产增速放慢;发电用油需求下降;燃料乙醇等替代燃料较快发展;高油价对需求产生抑制作用;以及去年同期基数偏高等因素,是上半年中国石油表观消费量增速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
专家建议用价格进行调控
但他指出,由于国内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和重工业增加值以及一些主要的重化工类产品近几个月增速有上升趋势,以及三季度以来,全国天气普遍升温,电力供应紧张等都将拉动石油需求增长。因此,可以预计,下半年中国对原油和成品油的需求仍将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
同时,由于油价在下半年可能继续保持高位运作,原油和成品油进口增速将放缓,各油品产量由于国内外价格差异会趋于下降,原油生产增速也因受到资源限制难以大幅度增长,因而限制国内石油市场供应。
龚金双认为,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下半年中国石油市场仍会呈现供应偏紧状态。国家应根据国内石油市场供需状况,利用价格等手段进行有效调控,使国内石油市场在偏紧状态下保持相对稳定。发改委称“既不彻底放手,也不会管得过多”。
发改委不能“缺席”定价机制
目前,中国的石油定价机制是各方面都不讨好,中石油、中石化和民营企业、消费者都不满意,此种现状还遭到国务院和发改委领导的责问。为此,发改委价格司曾向石油领域内的专家请教:“难道我们真的管得太多?我们是否该彻底撒手不管?”学者们虽然一致认为,现有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问题很多,改革势在必行,但他们并不认为发改委在定价领域就应该“抽身而退”。
石油管理干部学院的教授韩学功认为,目前我国成品油市场尚未十分成熟,完全依靠分散市场自主地形成价格,势必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另外,石油作为战略性物资,维系着国民经济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即便石油市场竞争相对充分,价格也不能完全放开,政府在必要时仍可干预。同时,成品油价格改革“宜稳不宜乱”,完全开放确实需要一个过程。
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董秀成则坚持:将来市场形成了充分竞争关系后,石油定价机制就可脱离政府管制,“自由发展”。“在石油定价机制上,国家最终会完全放开,即完全市场化。”
韩、董两人虽在“定价机制是否彻底放开”上发生分歧,但他们都认为,在目前石油定价机制改革过程中,发改委绝不能“缺席”。
专家眼中的理想定价机制
韩学功认为,现有成品油定价机制存在的具体问题包括:油价滞后不能及时反映市场变化;国内影响成品油供求的因素很多,单一与国际价格接轨,不能真实反映国内市场的供求状况;透明之后的定价机制,刺激投机,干扰正常的经营和市场秩序等。
韩学功理想中的石油定价机制应该是:将滞后价格变为适时价格,建立与国际市场变动相适应,反映国内市场供求特征的原油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并要有利于保证国内石油供应稳定性。
上半年需求增速为5.6%
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经济技术研究中心提供的数字,2005年1至5月中国总的石油表观消费量为13324.9万吨,同比仅增长0.11%,而去年同期增速为21.74%。其中,原油表观消费量为12441.7万吨,同比增长5%。中油集团经济技术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龚金双指出,上半年虽然石油需求增速下降,但仍保持5.6%的增长速度,其增速大大高于表观消费量增速,使上半年中国原油和成品油库存有所下降,国内石油市场呈现供应偏紧状态。表观消费量是指产量加上净进口量或产量减去净出口量。由于表观消费量并不反映库存变化因素,只有当库存无变化时,它才等于实际消费量。也就是说,当库存下降时,它小于实际消费量;当库存上升时,它大于实际消费量。
龚金双说,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固定资产投资和重化工业生产增速放慢;发电用油需求下降;燃料乙醇等替代燃料较快发展;高油价对需求产生抑制作用;以及去年同期基数偏高等因素,是上半年中国石油表观消费量增速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
专家建议用价格进行调控
但他指出,由于国内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速,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和重工业增加值以及一些主要的重化工类产品近几个月增速有上升趋势,以及三季度以来,全国天气普遍升温,电力供应紧张等都将拉动石油需求增长。因此,可以预计,下半年中国对原油和成品油的需求仍将保持一定的增长速度。
同时,由于油价在下半年可能继续保持高位运作,原油和成品油进口增速将放缓,各油品产量由于国内外价格差异会趋于下降,原油生产增速也因受到资源限制难以大幅度增长,因而限制国内石油市场供应。
龚金双认为,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下半年中国石油市场仍会呈现供应偏紧状态。国家应根据国内石油市场供需状况,利用价格等手段进行有效调控,使国内石油市场在偏紧状态下保持相对稳定。发改委称“既不彻底放手,也不会管得过多”。
发改委不能“缺席”定价机制
目前,中国的石油定价机制是各方面都不讨好,中石油、中石化和民营企业、消费者都不满意,此种现状还遭到国务院和发改委领导的责问。为此,发改委价格司曾向石油领域内的专家请教:“难道我们真的管得太多?我们是否该彻底撒手不管?”学者们虽然一致认为,现有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问题很多,改革势在必行,但他们并不认为发改委在定价领域就应该“抽身而退”。
石油管理干部学院的教授韩学功认为,目前我国成品油市场尚未十分成熟,完全依靠分散市场自主地形成价格,势必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另外,石油作为战略性物资,维系着国民经济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即便石油市场竞争相对充分,价格也不能完全放开,政府在必要时仍可干预。同时,成品油价格改革“宜稳不宜乱”,完全开放确实需要一个过程。
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董秀成则坚持:将来市场形成了充分竞争关系后,石油定价机制就可脱离政府管制,“自由发展”。“在石油定价机制上,国家最终会完全放开,即完全市场化。”
韩、董两人虽在“定价机制是否彻底放开”上发生分歧,但他们都认为,在目前石油定价机制改革过程中,发改委绝不能“缺席”。
专家眼中的理想定价机制
韩学功认为,现有成品油定价机制存在的具体问题包括:油价滞后不能及时反映市场变化;国内影响成品油供求的因素很多,单一与国际价格接轨,不能真实反映国内市场的供求状况;透明之后的定价机制,刺激投机,干扰正常的经营和市场秩序等。
韩学功理想中的石油定价机制应该是:将滞后价格变为适时价格,建立与国际市场变动相适应,反映国内市场供求特征的原油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并要有利于保证国内石油供应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