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传统的辅导员教育方式在日益革新的时代弊病凸显,采取创新的工作方式有利于解决大学生存在的种种问题及心理症结,保证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辅导员;创新;教育方式
一、引言
在社会转型与网络时代交汇的变革期,大学生在提高自身知识修养的同时,也在信息嘈杂的社会环境中产生了很多问题。在校期间,打架斗殴、考试作弊等扰乱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行为屡禁不止,偷窃抢劫、酗酒赌博等危害社会秩序的行为更是时有发生。而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教育教师队伍中的不可或缺一份子,兼顾着教学与思想教育的重任,是指引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方向标。
辅导员制度历史由来已久,早在1952年中央即提出在高校设立辅导员一职,并于1953年首先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进行试点,随后在全国范围内部分高校逐渐普及。然而命途多舛、发展多有曲折,“文化大革命”时经历了数年的间隔期,于1978年国家教委宣布重启高校辅导员制度。辅导员制度设立的本意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随改革开放和社会进步,辅导员更多的是参与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之中,为学生排忧解难,尤其为提升学生德育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创新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方式,对于维护正常的学校及社会秩序,保障学生成为真正的国家栋梁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辅导员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盲人摸象、箭不对靶
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辅导员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学生心理状况及行为习惯不甚了解,摸底不够。一方面,无论是学校管理者、还是教师辅导员对于“问题学生”的现状不清晰,对“责任田”的尽职义务欠缺。一个普遍的现象是,辅导员经常会诧异一些学生做出的出格行为,因为自己对这个学生还持有不错的印象。另一方面,高校辅导员对学生所出现的问题的原因认识不清。局限性的认识就导致了学生工作人员在处理相关问题时找不准方向,无法真正的触及到问题的根源,更不摊不上彻底解决了。
2.方法强硬、学生抵触
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抑或是老师对学生,往往都是以一种简单生硬的方式来训导。尤其在学校管理方面,辅导员经常采用传统的“堵”的方式,往往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效果反倒適得其反。这种情况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校疏于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分配的重点落在了思想政治课、专业课以及辅导员的课堂教育上。
3.机制缺失、乏善可陈
传统的思想教育方式和问题解决办法,与时代进步有所脱节。高校普遍存在着思想教育体制零散化、心理疏导途径单一化的问题。一个普遍的现象是,高校在构建学生心理辅导机制和辅导员工作体系建设时,并不重视人力、物力及财力在渠道上的布局,学校层面缺少统一有序、长远有效的规划设计,实践层面上缺少专业机构、专业人才及专业知识的设立和推广。对传统的“堵”式工作方式的依赖,造成了科学有效机制的构建,比如大学生心理预警机制、帮扶机制及合力机制等。
三、辅导员教育工作方式转变途径
1.知根知底、有的放矢
对教育对象也即大学生进行情况摸底。了解学生的所想所思及处境是解决学生问题的关键所在。包括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家庭环境、经济状况、品德表现等。首先,建立学生档案。辅导员对其负责班级的学生要尽量了解全面,知悉基本情况,为下一步工作做好铺垫;其次,积极组织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参与集体活动,以便在活动中更好地判断学生的性格、心理素质、人际交往等人性特点,一方面可以发现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潜力;第三,联系同学与家长。对于可能有问题的学生,要做好积极沟通。同时,有必要的话,辅导员要主动向目标学生的同学、舍友甚至是家长了解相关信息,以便为问题的解决做好准备。
2.由“堵”为“疏”、标本兼治
在做好信息准备的基础上,改变传统的说教方式,以走进学生内心为原则,深入学生群体,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用疏通引导的方式促进问题的最终解决。
第一,做好前提。“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缺点和优点,在对学生成绩优异的同学表扬的同时,要顾及成绩相对较差同学的感受。可能存在一部分同学由于成绩不理想而导致心理不积极苗条的滋生,这时就需要辅导员积极引导。平等是基准,是心中的秤杆,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要保证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
第二,主动交流。倾听,是“疏”的关键。一方面,发挥“朋辈群体效应”,同辈间的交流对个体的影响更为巨大,交往更亲切、更直接,是获得经验的主要渠道。辅导员组织好学生交流会,有利于学生解开心结,也有利于辅导员掌握情况;另一方面,发挥倾听这个重要的工具,做学生的听众,取得学生的信任。既有利于问题解决,也有利于防患于未然。
第三,疏通引导。疏通引导是在德育及心理教育中坚持用正确的理论、事实和榜样等来教育学生。应注意以下几方面:①正面教育要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学生自觉认识问题;②为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正面教育,还要注意疏通他们的思想障碍;③正面教育除了用先进的理论、事实,以良好的榜样去激发学生、教育学生外,还要对学生的思想行为给予肯定赞赏。
3.长效机制、体系保障
学校要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制度和心理咨询体系,保证人力、物力和财力基本到位。一方面,要提高辅导员工作能力的改进,增强与时俱进的理念,改变以往作风,顺应新机制体制要求;另一方面,要制定问题解决的规程和监管制度,做好学生的保密工作。通过制度建设,在能够有效解决学生问题、排忧解难的同时,又能及时发现问题、未雨绸缪。
参考文献:
[1]王奥.高职个性化教育与辅导员工作创新浅谈[J].教育理论研究,2011(9):186-187.
[2]吴林龙,王立仁.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解读[J].教育评论,2013(5):102-104.
关键词:辅导员;创新;教育方式
一、引言
在社会转型与网络时代交汇的变革期,大学生在提高自身知识修养的同时,也在信息嘈杂的社会环境中产生了很多问题。在校期间,打架斗殴、考试作弊等扰乱学校正常教学秩序的行为屡禁不止,偷窃抢劫、酗酒赌博等危害社会秩序的行为更是时有发生。而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教育教师队伍中的不可或缺一份子,兼顾着教学与思想教育的重任,是指引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方向标。
辅导员制度历史由来已久,早在1952年中央即提出在高校设立辅导员一职,并于1953年首先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进行试点,随后在全国范围内部分高校逐渐普及。然而命途多舛、发展多有曲折,“文化大革命”时经历了数年的间隔期,于1978年国家教委宣布重启高校辅导员制度。辅导员制度设立的本意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随改革开放和社会进步,辅导员更多的是参与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之中,为学生排忧解难,尤其为提升学生德育素质起到了重要作用。因此,创新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方式,对于维护正常的学校及社会秩序,保障学生成为真正的国家栋梁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辅导员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盲人摸象、箭不对靶
在日常的教学生活中,辅导员在一定程度上对于学生心理状况及行为习惯不甚了解,摸底不够。一方面,无论是学校管理者、还是教师辅导员对于“问题学生”的现状不清晰,对“责任田”的尽职义务欠缺。一个普遍的现象是,辅导员经常会诧异一些学生做出的出格行为,因为自己对这个学生还持有不错的印象。另一方面,高校辅导员对学生所出现的问题的原因认识不清。局限性的认识就导致了学生工作人员在处理相关问题时找不准方向,无法真正的触及到问题的根源,更不摊不上彻底解决了。
2.方法强硬、学生抵触
上级对下级、长辈对晚辈抑或是老师对学生,往往都是以一种简单生硬的方式来训导。尤其在学校管理方面,辅导员经常采用传统的“堵”的方式,往往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效果反倒適得其反。这种情况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学校疏于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分配的重点落在了思想政治课、专业课以及辅导员的课堂教育上。
3.机制缺失、乏善可陈
传统的思想教育方式和问题解决办法,与时代进步有所脱节。高校普遍存在着思想教育体制零散化、心理疏导途径单一化的问题。一个普遍的现象是,高校在构建学生心理辅导机制和辅导员工作体系建设时,并不重视人力、物力及财力在渠道上的布局,学校层面缺少统一有序、长远有效的规划设计,实践层面上缺少专业机构、专业人才及专业知识的设立和推广。对传统的“堵”式工作方式的依赖,造成了科学有效机制的构建,比如大学生心理预警机制、帮扶机制及合力机制等。
三、辅导员教育工作方式转变途径
1.知根知底、有的放矢
对教育对象也即大学生进行情况摸底。了解学生的所想所思及处境是解决学生问题的关键所在。包括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家庭环境、经济状况、品德表现等。首先,建立学生档案。辅导员对其负责班级的学生要尽量了解全面,知悉基本情况,为下一步工作做好铺垫;其次,积极组织活动。通过组织学生参与集体活动,以便在活动中更好地判断学生的性格、心理素质、人际交往等人性特点,一方面可以发现学生可能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潜力;第三,联系同学与家长。对于可能有问题的学生,要做好积极沟通。同时,有必要的话,辅导员要主动向目标学生的同学、舍友甚至是家长了解相关信息,以便为问题的解决做好准备。
2.由“堵”为“疏”、标本兼治
在做好信息准备的基础上,改变传统的说教方式,以走进学生内心为原则,深入学生群体,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用疏通引导的方式促进问题的最终解决。
第一,做好前提。“天生其人必有才,天生其才必有用”。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缺点和优点,在对学生成绩优异的同学表扬的同时,要顾及成绩相对较差同学的感受。可能存在一部分同学由于成绩不理想而导致心理不积极苗条的滋生,这时就需要辅导员积极引导。平等是基准,是心中的秤杆,在日常的教育过程中要保证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
第二,主动交流。倾听,是“疏”的关键。一方面,发挥“朋辈群体效应”,同辈间的交流对个体的影响更为巨大,交往更亲切、更直接,是获得经验的主要渠道。辅导员组织好学生交流会,有利于学生解开心结,也有利于辅导员掌握情况;另一方面,发挥倾听这个重要的工具,做学生的听众,取得学生的信任。既有利于问题解决,也有利于防患于未然。
第三,疏通引导。疏通引导是在德育及心理教育中坚持用正确的理论、事实和榜样等来教育学生。应注意以下几方面:①正面教育要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学生自觉认识问题;②为使学生更好地接受正面教育,还要注意疏通他们的思想障碍;③正面教育除了用先进的理论、事实,以良好的榜样去激发学生、教育学生外,还要对学生的思想行为给予肯定赞赏。
3.长效机制、体系保障
学校要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询制度和心理咨询体系,保证人力、物力和财力基本到位。一方面,要提高辅导员工作能力的改进,增强与时俱进的理念,改变以往作风,顺应新机制体制要求;另一方面,要制定问题解决的规程和监管制度,做好学生的保密工作。通过制度建设,在能够有效解决学生问题、排忧解难的同时,又能及时发现问题、未雨绸缪。
参考文献:
[1]王奥.高职个性化教育与辅导员工作创新浅谈[J].教育理论研究,2011(9):186-187.
[2]吴林龙,王立仁.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解读[J].教育评论,2013(5):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