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所吃过最美味的面包,是在我很小的时候,面包房里卖的小圆面包,由透明塑料袋装着,没粘芝麻也没嵌葡萄干……总之,是那种最普通的面包,嚼起来有小麦香,有淡淡的甜。
小时候,我有一次在外婆家过年,本来和表弟相处得很融洽。有一天,我忽然想吃小圆面包,找了很久都没找到,后来才知道是被表弟吃完了。舅妈抱歉地解释说她不知道我喜欢吃那种面包,早上看到只剩两个,就让表弟吃了……那会儿正值春节,所有面包店都关门了,所以小圆面包我是怎么都吃不到了。我不懂事,发了一通脾气后回了家,好几天没再去外婆家。后来,妈妈特意让我打电话向表弟道新年好,免得他难过。
还有一次,妈妈把我从幼儿园接出来,带我回家。当时,我手里拎着一袋小圆面包,边走边欢快地甩着两只胳膊,幅度很大。忽然,我觉得手中一轻,接着看到前方路上满是小圆面包——它们铆足劲滚啊滚,像调皮的鼹鼠跑啊跑。原来是袋子不结实,底部裂开了一条长口子,像咧着嘴对我笑。妈妈哈哈大笑,半天挪不动步。我也一边笑一边想,该怎么处置那些不听话的四处逃窜的面包呢?
这样简单的面包,便是我十九年来吃过最棒的面包。如今,在修建一新的街道上,我再也找不到记忆里那看上去有些简陋的面包房;搜索了无数家知名烘焙坊后,发现尽管小圆面包常常现身,但大都闪着油光,点缀繁多,少了一种清淡、简单、温馨的美。经过时间的发酵,我在小时候吃过的那再平凡不过的面包,竟成了求之不得的宝贝。
小学四年级时,我的视力下降得厉害,可我迟迟不愿戴眼镜。眼镜对于我而言,是一种恐怖的提醒——我本不觉得看不清,戴上眼镜后才知道自己离真实的世界如此遥远,瞬间变得清晰的一切让我惊慌失措。之后我虽然配了眼镜,但也只在看不清黑板时才戴一会儿。
有一次买面包,我在货架前扫一眼后,选了一个黑皮的——我以前吃过巧克力外壳的面包,很喜欢。付款时,店员沉默地看了我半天,才给我结账。回到家,妈妈在厨房远远地瞟了我一眼,惊讶地问:“呀,你怎么买了个烤煳的面包啊?”
我将信将疑地把塑料袋撕开一个小口,再低头一嗅,天哪,确实飘出一股煳味!我一时间对店员的做法感到愤怒不已。后来我再一想,面包是我自己挑的,人家好像也没责任提醒——唉,谁让我没看清呢,要是当时戴着眼镜或凑近了细看,也不至于闹这么大的笑话……
我曾一度喜欢吃椰蓉口味的面包。
八岁,我跟着李老师学画画。暑假里,他和师母带着我们一群小孩子上龙门山写生。那天上午,我们坐在通往香山寺的台阶上描画远处的龙门桥。那张画我现在还找得到,它是我速写本里最棒的一张。中午,大家席地而坐,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食物、饮料,互相交换着吃,不亦乐乎。我生性内向,坐在一旁安静地吃着自带的食物。正当我觉得已被大家忽略时,李老师和师母凑过来和我说话,让我尝他们的食物。
“高源,喜欢吃椰蓉面包吗?”李老师笑着问。
我摇头,因为没尝过那种味道。
“尝尝吧!你李老师最喜欢吃这种面包。你看,我买了这么大一个,给你掰点儿……”师母边说边慷慨地掰了面包的四分之三,塞到我手里。
我无法推脱,轻声道谢,然后有些慌乱地低头咬着。
“好吃吧?”李老师自信地问,好像面包是他亲手做的。
“嗯……”我腼腆地笑笑,心想味道还真不错,以前怎么就错过了呢?
李老师和师母一边吃面包一边聊天,不时有其他小孩子凑过来,但已经没有椰蓉面包可以分给他们了。我忽然觉得自己很幸运,心里暖暖的。
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面包美味与否并不单单取决于它的选材与制作,更取决于食客品味它的心情和氛围。后来,由于很久没吃,我渐渐淡忘了椰蓉面包的味道,不学画画也很多年了,但李老师和师母慈祥可亲的样子仍清晰地留在我的脑海中。
椰蓉面包再次进入我的生活,是在我念高三那年。
那天是周日,是我一周一次睡懒觉的时间。妈妈知道我平时学习辛苦,因此周日上午从不打扰我,走路时也放慢脚步,避免家中发出杂声。我舒舒服服地睡到将近十点才起床,起床后发现桌上放着一个大面包,上面铺着一层厚厚的金色椰蓉,看上去十分甜腻。
“刚才你外婆来了。”妈妈告诉我。
“是么?我一点儿都不知道。”我答道。
“外婆知道你喜欢吃自家种的青菜,就拔了新鲜的送来,还给你买了面包当早餐。我想着你没醒,就没让她上来,怕吵着你休息……”妈妈解释说。
我愣住,像没睡醒似的,脑子转了半天才明白过来,心里酸酸的——我好久没去探望外婆、外公了,今天外婆特意过来,却连门都没进……
我撕下一块椰蓉面包放进嘴里,很甜,却不腻。吃着外婆送来的爱心早餐,我感到知足又幸福。金色椰蓉粘在我脸上,像凝固的阳光。
还有一种面包,也曾陪我走过一段单调的高中生活。
那是一种形状不太不规则的面包圈,不经油炸,没有多余点缀,看起来十分朴素,口感像细腻的馒头,柔软香甜,和我怀念的小圆面包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面包我只在学校附近的超市见过,而且大概由于买的人不多,超市并不天天做,所以要想买到它,得有十足的耐心,要像碰运气那样去碰。每天晚上,我写完作业,陪妈妈出门散步,几乎都会去超市“碰运气”,若真碰上,一定欢天喜地地买一袋回来。
现在,我住得离那家超市远了,偶尔去一次,仍会习惯性地跑到面包区瞅瞅,希望好运降临,同时回味一下那段温馨的过往。
由于在远方上大学,没有妈妈相伴,我只能独自一人在周末逛超市。
超市里的面包区,面包种类多,香气弥漫,给人温馨之感。每次挑面包,我都会像选拔人才那样郑重其事,把所有面包都浏览一遍。其实,我最后都会买白吐司这种最简单的切片面包。既然如此,我为什么还要选呢?因为我觉得这样对面包们比较公平,而且我享受在货架前徘徊的过程,享受这个过程所带给我的温情。
这对我来说是一种习惯,一种放松,是生活的一部分。食物的气味让我恍惚有回家的感觉,好像我正在家附近的超市里选购明天的早餐。
放假回家,我终于可以过一段闲适的生活,可以从从容容地坐在饭桌前吃早餐,而不是一边咬着面包一边向教室奔走,或在嘈杂的食堂里草草应付。
我买了一瓶蓝莓果酱,想尝试一下精致的早餐。清晨,我慢条斯理地把蓝紫色的酸甜果酱细细涂抹在两片吐司上,夹着妈妈刚做好的还冒着热气的煎蛋,露出满足的神色。那感觉好像不是在吃早饭,而是在完成一件艺术品。其实,生活中最普通的事物都可以成为艺术品,哪怕是一片普通的白吐司,只要我们拥有明朗的心情,便能感觉到它的美好。
最近,我在杂志上看了一篇关于面包师傅的文章,讲的是台湾一群曾是工程师、老板、老师的人放弃了油、糖、蛋、奶……在山上亲手搭建烤面包的石窑,用天然酵母与面粉烹制美味的有机面包。
文章里写了这么一句话:“因为面包,人与自然如此亲密。”
我好羡慕他们的生活——他们耐心地揉面,调节石窑温度……这样简单的生活在身处“石头森林”里的上班族看来,如遥不可及的星空那样美好、洁净、浪漫。
我也想建造这样的石窑,用简单的面粉和水,精心烹制健康的面包。
我也想住在山上,与大自然用同一种节奏呼吸,为一个好吃的面包等上两天。
我也想回归简单,寻找天然又纯粹的快乐。
我知道很多人都这样想。
面包并不是一个特别的词语。每天都有无数个新鲜面包获得生命,在咀嚼中散发香味与温情。它是普通的食物,远没有美酒那样高贵,也没有精神食粮——书,那样深刻。它简单、朴实,像花朵一样芬芳、甜美。
对我来说,面包与多少美好的往事与憧憬息息相关呀!
越简单,越美好——面包是这样的,也许,生活也是。
小时候,我有一次在外婆家过年,本来和表弟相处得很融洽。有一天,我忽然想吃小圆面包,找了很久都没找到,后来才知道是被表弟吃完了。舅妈抱歉地解释说她不知道我喜欢吃那种面包,早上看到只剩两个,就让表弟吃了……那会儿正值春节,所有面包店都关门了,所以小圆面包我是怎么都吃不到了。我不懂事,发了一通脾气后回了家,好几天没再去外婆家。后来,妈妈特意让我打电话向表弟道新年好,免得他难过。
还有一次,妈妈把我从幼儿园接出来,带我回家。当时,我手里拎着一袋小圆面包,边走边欢快地甩着两只胳膊,幅度很大。忽然,我觉得手中一轻,接着看到前方路上满是小圆面包——它们铆足劲滚啊滚,像调皮的鼹鼠跑啊跑。原来是袋子不结实,底部裂开了一条长口子,像咧着嘴对我笑。妈妈哈哈大笑,半天挪不动步。我也一边笑一边想,该怎么处置那些不听话的四处逃窜的面包呢?
这样简单的面包,便是我十九年来吃过最棒的面包。如今,在修建一新的街道上,我再也找不到记忆里那看上去有些简陋的面包房;搜索了无数家知名烘焙坊后,发现尽管小圆面包常常现身,但大都闪着油光,点缀繁多,少了一种清淡、简单、温馨的美。经过时间的发酵,我在小时候吃过的那再平凡不过的面包,竟成了求之不得的宝贝。
小学四年级时,我的视力下降得厉害,可我迟迟不愿戴眼镜。眼镜对于我而言,是一种恐怖的提醒——我本不觉得看不清,戴上眼镜后才知道自己离真实的世界如此遥远,瞬间变得清晰的一切让我惊慌失措。之后我虽然配了眼镜,但也只在看不清黑板时才戴一会儿。
有一次买面包,我在货架前扫一眼后,选了一个黑皮的——我以前吃过巧克力外壳的面包,很喜欢。付款时,店员沉默地看了我半天,才给我结账。回到家,妈妈在厨房远远地瞟了我一眼,惊讶地问:“呀,你怎么买了个烤煳的面包啊?”
我将信将疑地把塑料袋撕开一个小口,再低头一嗅,天哪,确实飘出一股煳味!我一时间对店员的做法感到愤怒不已。后来我再一想,面包是我自己挑的,人家好像也没责任提醒——唉,谁让我没看清呢,要是当时戴着眼镜或凑近了细看,也不至于闹这么大的笑话……
我曾一度喜欢吃椰蓉口味的面包。
八岁,我跟着李老师学画画。暑假里,他和师母带着我们一群小孩子上龙门山写生。那天上午,我们坐在通往香山寺的台阶上描画远处的龙门桥。那张画我现在还找得到,它是我速写本里最棒的一张。中午,大家席地而坐,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食物、饮料,互相交换着吃,不亦乐乎。我生性内向,坐在一旁安静地吃着自带的食物。正当我觉得已被大家忽略时,李老师和师母凑过来和我说话,让我尝他们的食物。
“高源,喜欢吃椰蓉面包吗?”李老师笑着问。
我摇头,因为没尝过那种味道。
“尝尝吧!你李老师最喜欢吃这种面包。你看,我买了这么大一个,给你掰点儿……”师母边说边慷慨地掰了面包的四分之三,塞到我手里。
我无法推脱,轻声道谢,然后有些慌乱地低头咬着。
“好吃吧?”李老师自信地问,好像面包是他亲手做的。
“嗯……”我腼腆地笑笑,心想味道还真不错,以前怎么就错过了呢?
李老师和师母一边吃面包一边聊天,不时有其他小孩子凑过来,但已经没有椰蓉面包可以分给他们了。我忽然觉得自己很幸运,心里暖暖的。
通过这件事,我明白了面包美味与否并不单单取决于它的选材与制作,更取决于食客品味它的心情和氛围。后来,由于很久没吃,我渐渐淡忘了椰蓉面包的味道,不学画画也很多年了,但李老师和师母慈祥可亲的样子仍清晰地留在我的脑海中。
椰蓉面包再次进入我的生活,是在我念高三那年。
那天是周日,是我一周一次睡懒觉的时间。妈妈知道我平时学习辛苦,因此周日上午从不打扰我,走路时也放慢脚步,避免家中发出杂声。我舒舒服服地睡到将近十点才起床,起床后发现桌上放着一个大面包,上面铺着一层厚厚的金色椰蓉,看上去十分甜腻。
“刚才你外婆来了。”妈妈告诉我。
“是么?我一点儿都不知道。”我答道。
“外婆知道你喜欢吃自家种的青菜,就拔了新鲜的送来,还给你买了面包当早餐。我想着你没醒,就没让她上来,怕吵着你休息……”妈妈解释说。
我愣住,像没睡醒似的,脑子转了半天才明白过来,心里酸酸的——我好久没去探望外婆、外公了,今天外婆特意过来,却连门都没进……
我撕下一块椰蓉面包放进嘴里,很甜,却不腻。吃着外婆送来的爱心早餐,我感到知足又幸福。金色椰蓉粘在我脸上,像凝固的阳光。
还有一种面包,也曾陪我走过一段单调的高中生活。
那是一种形状不太不规则的面包圈,不经油炸,没有多余点缀,看起来十分朴素,口感像细腻的馒头,柔软香甜,和我怀念的小圆面包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面包我只在学校附近的超市见过,而且大概由于买的人不多,超市并不天天做,所以要想买到它,得有十足的耐心,要像碰运气那样去碰。每天晚上,我写完作业,陪妈妈出门散步,几乎都会去超市“碰运气”,若真碰上,一定欢天喜地地买一袋回来。
现在,我住得离那家超市远了,偶尔去一次,仍会习惯性地跑到面包区瞅瞅,希望好运降临,同时回味一下那段温馨的过往。
由于在远方上大学,没有妈妈相伴,我只能独自一人在周末逛超市。
超市里的面包区,面包种类多,香气弥漫,给人温馨之感。每次挑面包,我都会像选拔人才那样郑重其事,把所有面包都浏览一遍。其实,我最后都会买白吐司这种最简单的切片面包。既然如此,我为什么还要选呢?因为我觉得这样对面包们比较公平,而且我享受在货架前徘徊的过程,享受这个过程所带给我的温情。
这对我来说是一种习惯,一种放松,是生活的一部分。食物的气味让我恍惚有回家的感觉,好像我正在家附近的超市里选购明天的早餐。
放假回家,我终于可以过一段闲适的生活,可以从从容容地坐在饭桌前吃早餐,而不是一边咬着面包一边向教室奔走,或在嘈杂的食堂里草草应付。
我买了一瓶蓝莓果酱,想尝试一下精致的早餐。清晨,我慢条斯理地把蓝紫色的酸甜果酱细细涂抹在两片吐司上,夹着妈妈刚做好的还冒着热气的煎蛋,露出满足的神色。那感觉好像不是在吃早饭,而是在完成一件艺术品。其实,生活中最普通的事物都可以成为艺术品,哪怕是一片普通的白吐司,只要我们拥有明朗的心情,便能感觉到它的美好。
最近,我在杂志上看了一篇关于面包师傅的文章,讲的是台湾一群曾是工程师、老板、老师的人放弃了油、糖、蛋、奶……在山上亲手搭建烤面包的石窑,用天然酵母与面粉烹制美味的有机面包。
文章里写了这么一句话:“因为面包,人与自然如此亲密。”
我好羡慕他们的生活——他们耐心地揉面,调节石窑温度……这样简单的生活在身处“石头森林”里的上班族看来,如遥不可及的星空那样美好、洁净、浪漫。
我也想建造这样的石窑,用简单的面粉和水,精心烹制健康的面包。
我也想住在山上,与大自然用同一种节奏呼吸,为一个好吃的面包等上两天。
我也想回归简单,寻找天然又纯粹的快乐。
我知道很多人都这样想。
面包并不是一个特别的词语。每天都有无数个新鲜面包获得生命,在咀嚼中散发香味与温情。它是普通的食物,远没有美酒那样高贵,也没有精神食粮——书,那样深刻。它简单、朴实,像花朵一样芬芳、甜美。
对我来说,面包与多少美好的往事与憧憬息息相关呀!
越简单,越美好——面包是这样的,也许,生活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