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诗教学的有效策略

来源 :教师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TTR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赏: 丰富的想象激发情感
  新课标对儿童诗的教学要求是: 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由此可见,想象是体会文字的一个很好的方法,那如何用好“想象”呢?从儿童诗所特有的文字特色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生发想象:
  1. 从诗歌插图处想象
  《大海睡了》课堂片段:
  师: 小朋友们看课文的插图,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 风儿轻轻吹,大海不动了,他肯定睡着了。
  生: 我看到星星出来了,它们正在打瞌睡呢!
  师: 你从哪看出它们打瞌睡呀?
  生: 星星眼睛一眨一眨的,就快要闭上了。
  生: 是呀,星星倒映在大海里,好像躺在大海里睡
  觉呢!
  生: 月亮也闭上了眼睛,它还在跟大海说晚安呢!
  ……
  诗歌的插图,往往能激发出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在图画中寻找心灵的生发点,一句句充满童稚的语言,把心中的想法用语言表达了出来。就在这样无限的想象中,夜晚大海平静、安宁、舒适的样子在儿童面前活灵活现起来。
  2. 从诗歌留白处想象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课堂片段:
  师: 荷叶举着,让小鱼嬉戏,让雨点唱歌,给它们带来了欢乐。只是给这两个小伙伴带来欢乐吗?从哪儿看出?
  生: 省略号。
  师: 对呀,这省略号里藏着许多小精灵要和荷叶姐姐玩呢!小朋友把他们叫出来。
  出示: ( 来了,在荷叶上 。)
  生: 小蜻蜓来了,在荷叶上面休息。
  生: 小鸟来了,在荷叶上唱歌。
  生: 小乌龟来了,在荷叶下乘凉。
  师: 荷叶不仅美丽可爱,还给那么多的小伙伴带来了快乐。它感受着伙伴们的开心,荷叶的心里一定也很快乐,怪不得我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
  儿童诗是写儿童敏感而丰富的活动的创作,相应的留白较多,会给儿童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儿童对于儿童诗的理解往往是出于本真的体验,学生只有走入诗歌的情境才能领略诗歌的感情。作为教育者要把握好诗歌的情境,理解时不能仅仅只抓住字句去分析和把握。教师可以抓住诗歌中的留白,激发学生的想象,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进入情境的阶梯,让学生在自己的想象中走进文本,进一步深入文本体验。
  二、 品: 有效朗读激发感悟
  《鲜花和星星》课堂片段:
  师: 你能把你看到的这么多鲜花读出来吗?
  (指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评价: 你的朗读把老师带入了开满鲜花的野外。
  师: 作者还有为什么喜欢鲜花?是呀,让我们走近一些,去看看满地的鲜花。
  出示图片和句式: 鲜花的颜色真多呀: 有( )的、( )的、( )的,真是( )。
  师: 鲜花不仅颜色美,还姿态万千呢!
  出示图片和句式: 鲜花姿态万千: 有的( ),有的( ),还有的( )。
  学生观察完成练习。
  师: 满地的鲜花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真是—美。谁来把这么美的鲜花读出来?
  (指读、分小组读、齐读。)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感性思维阶段,学习语言要能透过文字本身进入文字本后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鲜花的颜色和姿态体会鲜花的美,并由此进行相应的句式练习,训练语言,事半功倍。在学生充分体悟的文字背后的情感后再通过自己的朗读把它外化。这样,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品味就能做到是内在情感的真切流露,真正与课文产生了共鸣,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与文本对话的目的。
  儿童诗教学,应该从抓“诗眼”入手。例如《鲜花和星星》一课,抓住“作者为什么喜欢满地的鲜花和漫天的星星”这个问题,由“喜欢”二字入手,扣住鲜花和星星的“多”和“美”体会。为了进一步提升孩子们的感悟,针对低年段孩子的特点,用句式的形式帮助学生展开想象体味鲜花的颜色多、姿态美和星星的调皮有趣。把语言文字还原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让学生眼中的鲜花丰满起来,星星跳跃起来,充分地感受到鲜花的数不胜数、争奇斗艳和星星纷繁可爱的情景。在此基础上分层朗读,学生在一遍又一遍目标明确的朗读中,真实感受到了诗歌的情感变化。学生在想象中感悟语言,在朗读中想象画面,两者相辅相成,最终切实感悟到诗歌所表达的意境和神韵。
  三、 创: 创编诗歌培养能力
  《鲜花和星星》课堂片段:
  師: 学到这里,你是否也想来当一回小诗人,说说你喜欢的景色呢?让老师来帮助你。出示: 我最喜欢
  春天满树的梅花,:
  这里( ),
  那里( ),
  真比( )。
  我最喜欢
  草原上遍地的羊儿:
  这里( ),
  那里( ),
  真比( )。
  为了提高孩子的语言实践能力,在课堂中设计“做小诗人”这一环节。结合前面学过的知识和内容,请孩子们仿照课文的样子来创作属于自己的小诗。为了帮助孩子更好地完成,可以给他们一些提示: 我最喜欢春天满树的梅花和我最喜欢草原上遍地的羊儿。学生很容易联想到《春到梅花山》和《草原的早晨》等学过的课文,写起来得心应手,再此基础上,再发挥想象,创作属于自己的小诗。语言也就在这样的反复实践中得到提高和锻炼,语言真正地走进孩子,和他们相遇。
  低年级是语言积累的起始阶段,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训练。让学生在学习完课文后进行仿写,不但可以创设一个预言训练的环境,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互相启发,自觉习得语言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用好词、用准词的习惯。
  (作者单位: 江苏省无锡师范附属小学)
其他文献
六年级下册《习作三》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由于笔者已经多次教过读后感写法,学生也经常要在读一本书后进行该项习作练习,所以进行《习作三》教学时,笔者没有多讲,只是让学生读课本上的例文,知道例文写了什么,用的什么方法,是怎样写的,然后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一本书进行习作。在后来的习作批阅中发现,85%的学生习作符合要求,水平一般的学生也能模仿例文写得符合要求。由此笔者觉得,如果教师经常给学生写文质兼美的“
期刊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中的活动是教与学的中介,是学生发展的中介。自主学习活动,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特点,采用自学、讨论、辩论、角色扮演、实践等方式,进行自觉主动学习的学习模式。  一、 自主学习活动的设计  1. 活动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  教学活动目标是教师教学的灵魂,也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成功有效的直接依据。活动是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引领学生达成教学
期刊
近年来,随着无锡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地人员来锡务工、经商和创业,成为新市民,随之而来的是越来越多的新市民子女到无锡学校来就读。目前,我校学生中新市民子女占70%,成为我校的主要生源。不同的地域文化,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的家庭氛围,导致各地孩子在行为习惯、文化素养等方面明显差距。为此,2012年我校申报启动了无锡市“十二五”课题《新市民子女良好习惯的培养研究》,从学生表现中最薄弱也是最基本的
期刊
教育转型呼唤教师发展转型,如果没有教师发展的转型,教育的转型就是一句空话。因此,学校应转变教师教研方式,通过精心引导和管理,为广大教师创建一个学习、实践、交流、互助、竞争的专业发展平台,引领教师在自我反思、名师助长、同伴互助中成长。  一、 教学反思: 增强教师自觉研究的意识  “教学反思”是随着新课程而产生的,也是这几年不斷被凸显的一条走向成功的路径。它被解释为优秀教师成长的一个共性特征。中国有
期刊
优秀班主任的成长过程是一个不断追求崇高与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班主任在成长的过程中,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本文结合自己的教育实践谈谈做好班主任工作的体会。  一、 以智慧化解学生心头的疙瘩  班主任不仅要踏踏实实做事,更要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懂得运用智慧,不急不躁、淡定有序地处理好班主任工作中遇到的难题。  当过班主任的老师都知道,学生排座位不是件轻松的事,劳心费神不
期刊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人们往往将阅读教学的重点放在如何有效地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细细品读和感悟,反复咀嚼和回味上,看似做到了“深耕细作”,却不知白白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效率极为低下。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人们在语文教学中越来越重视阅读教学中语言文字的实践运用,即将重点放在“语用”上。因此,寻找读写结合的衔接点便是阅读教学中值得重视的一个问题,本文谈谈笔者的一些体会。  一、 以课文为范例,在对照
期刊
目前阅读教学中的情感因素和过程被提到一个新的层面来理解,新课程标准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因素,这里的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热情、动机,更是指丰富的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大凡经典佳作,无不包含着作者的强烈深沉的感情,有的直抒胸臆,有的含蓄动人,有的借景抒情。因此,把握文本中作者的情感脉搏,使学生满怀情感来阅读文章就成为提高语文教学中质量和效率的关键。  一、 丰富教师情感,调动学生情感  真挚的情感
期刊
语文教学的感悟,强调“自得自悟”,如何使“感悟”更加有效,需要讲究策略。  一、 做好文本的预习  在预习课文时,首先明确预习要求,然后让学生去读一读、试一试,放手让他们动口、动手、动脑解决一些有价值的、学生能尝试自主完成的问题。如预习《草原》一文,教师稍加提示一下文章的顺序,学生就会在读中勾划出作者的思路: (初入草原→快到公社→蒙古包外→进入蒙古包)这样学生不但为自己获得的成绩而高兴,而且调动
期刊
新课程倡导学生的积极参与,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能建构知识、提高语言能力,而且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探究等活动方式,完成任务和实现目标。苏教版教材第八册课文《祁黄羊》一文介绍了晋国大夫祁黄羊为了国家的利益不计个人恩怨、不避个人亲仇,两度为国家荐贤的故事,表现了祁黄羊出以公心、正直无私的高尚品格。  在教学时,我让学生充分阅读了文本之后,谈谈对祁黄羊的认识。出示: “悼公听了很感动,说“外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反思现在的语文课堂,更多的是老师琐碎的讲解替代了学生的阅读感悟。如果在教学中,能用智慧解读教材,优化教材,找准一些“点”,巧妙点拨,相机诱导,就能使语文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真正的提升。  一、 提出质疑点揣摩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能激起学生追根究源的兴趣。在课堂上,我们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