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赏: 丰富的想象激发情感
新课标对儿童诗的教学要求是: 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由此可见,想象是体会文字的一个很好的方法,那如何用好“想象”呢?从儿童诗所特有的文字特色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生发想象:
1. 从诗歌插图处想象
《大海睡了》课堂片段:
师: 小朋友们看课文的插图,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 风儿轻轻吹,大海不动了,他肯定睡着了。
生: 我看到星星出来了,它们正在打瞌睡呢!
师: 你从哪看出它们打瞌睡呀?
生: 星星眼睛一眨一眨的,就快要闭上了。
生: 是呀,星星倒映在大海里,好像躺在大海里睡
觉呢!
生: 月亮也闭上了眼睛,它还在跟大海说晚安呢!
……
诗歌的插图,往往能激发出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在图画中寻找心灵的生发点,一句句充满童稚的语言,把心中的想法用语言表达了出来。就在这样无限的想象中,夜晚大海平静、安宁、舒适的样子在儿童面前活灵活现起来。
2. 从诗歌留白处想象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课堂片段:
师: 荷叶举着,让小鱼嬉戏,让雨点唱歌,给它们带来了欢乐。只是给这两个小伙伴带来欢乐吗?从哪儿看出?
生: 省略号。
师: 对呀,这省略号里藏着许多小精灵要和荷叶姐姐玩呢!小朋友把他们叫出来。
出示: ( 来了,在荷叶上 。)
生: 小蜻蜓来了,在荷叶上面休息。
生: 小鸟来了,在荷叶上唱歌。
生: 小乌龟来了,在荷叶下乘凉。
师: 荷叶不仅美丽可爱,还给那么多的小伙伴带来了快乐。它感受着伙伴们的开心,荷叶的心里一定也很快乐,怪不得我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
儿童诗是写儿童敏感而丰富的活动的创作,相应的留白较多,会给儿童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儿童对于儿童诗的理解往往是出于本真的体验,学生只有走入诗歌的情境才能领略诗歌的感情。作为教育者要把握好诗歌的情境,理解时不能仅仅只抓住字句去分析和把握。教师可以抓住诗歌中的留白,激发学生的想象,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进入情境的阶梯,让学生在自己的想象中走进文本,进一步深入文本体验。
二、 品: 有效朗读激发感悟
《鲜花和星星》课堂片段:
师: 你能把你看到的这么多鲜花读出来吗?
(指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评价: 你的朗读把老师带入了开满鲜花的野外。
师: 作者还有为什么喜欢鲜花?是呀,让我们走近一些,去看看满地的鲜花。
出示图片和句式: 鲜花的颜色真多呀: 有( )的、( )的、( )的,真是( )。
师: 鲜花不仅颜色美,还姿态万千呢!
出示图片和句式: 鲜花姿态万千: 有的( ),有的( ),还有的( )。
学生观察完成练习。
师: 满地的鲜花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真是—美。谁来把这么美的鲜花读出来?
(指读、分小组读、齐读。)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感性思维阶段,学习语言要能透过文字本身进入文字本后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鲜花的颜色和姿态体会鲜花的美,并由此进行相应的句式练习,训练语言,事半功倍。在学生充分体悟的文字背后的情感后再通过自己的朗读把它外化。这样,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品味就能做到是内在情感的真切流露,真正与课文产生了共鸣,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与文本对话的目的。
儿童诗教学,应该从抓“诗眼”入手。例如《鲜花和星星》一课,抓住“作者为什么喜欢满地的鲜花和漫天的星星”这个问题,由“喜欢”二字入手,扣住鲜花和星星的“多”和“美”体会。为了进一步提升孩子们的感悟,针对低年段孩子的特点,用句式的形式帮助学生展开想象体味鲜花的颜色多、姿态美和星星的调皮有趣。把语言文字还原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让学生眼中的鲜花丰满起来,星星跳跃起来,充分地感受到鲜花的数不胜数、争奇斗艳和星星纷繁可爱的情景。在此基础上分层朗读,学生在一遍又一遍目标明确的朗读中,真实感受到了诗歌的情感变化。学生在想象中感悟语言,在朗读中想象画面,两者相辅相成,最终切实感悟到诗歌所表达的意境和神韵。
三、 创: 创编诗歌培养能力
《鲜花和星星》课堂片段:
師: 学到这里,你是否也想来当一回小诗人,说说你喜欢的景色呢?让老师来帮助你。出示: 我最喜欢
春天满树的梅花,:
这里( ),
那里( ),
真比( )。
我最喜欢
草原上遍地的羊儿:
这里( ),
那里( ),
真比( )。
为了提高孩子的语言实践能力,在课堂中设计“做小诗人”这一环节。结合前面学过的知识和内容,请孩子们仿照课文的样子来创作属于自己的小诗。为了帮助孩子更好地完成,可以给他们一些提示: 我最喜欢春天满树的梅花和我最喜欢草原上遍地的羊儿。学生很容易联想到《春到梅花山》和《草原的早晨》等学过的课文,写起来得心应手,再此基础上,再发挥想象,创作属于自己的小诗。语言也就在这样的反复实践中得到提高和锻炼,语言真正地走进孩子,和他们相遇。
低年级是语言积累的起始阶段,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训练。让学生在学习完课文后进行仿写,不但可以创设一个预言训练的环境,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互相启发,自觉习得语言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用好词、用准词的习惯。
(作者单位: 江苏省无锡师范附属小学)
新课标对儿童诗的教学要求是: 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由此可见,想象是体会文字的一个很好的方法,那如何用好“想象”呢?从儿童诗所特有的文字特色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生发想象:
1. 从诗歌插图处想象
《大海睡了》课堂片段:
师: 小朋友们看课文的插图,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生: 风儿轻轻吹,大海不动了,他肯定睡着了。
生: 我看到星星出来了,它们正在打瞌睡呢!
师: 你从哪看出它们打瞌睡呀?
生: 星星眼睛一眨一眨的,就快要闭上了。
生: 是呀,星星倒映在大海里,好像躺在大海里睡
觉呢!
生: 月亮也闭上了眼睛,它还在跟大海说晚安呢!
……
诗歌的插图,往往能激发出学生极大的兴趣,他们在图画中寻找心灵的生发点,一句句充满童稚的语言,把心中的想法用语言表达了出来。就在这样无限的想象中,夜晚大海平静、安宁、舒适的样子在儿童面前活灵活现起来。
2. 从诗歌留白处想象
《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课堂片段:
师: 荷叶举着,让小鱼嬉戏,让雨点唱歌,给它们带来了欢乐。只是给这两个小伙伴带来欢乐吗?从哪儿看出?
生: 省略号。
师: 对呀,这省略号里藏着许多小精灵要和荷叶姐姐玩呢!小朋友把他们叫出来。
出示: ( 来了,在荷叶上 。)
生: 小蜻蜓来了,在荷叶上面休息。
生: 小鸟来了,在荷叶上唱歌。
生: 小乌龟来了,在荷叶下乘凉。
师: 荷叶不仅美丽可爱,还给那么多的小伙伴带来了快乐。它感受着伙伴们的开心,荷叶的心里一定也很快乐,怪不得我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
儿童诗是写儿童敏感而丰富的活动的创作,相应的留白较多,会给儿童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儿童对于儿童诗的理解往往是出于本真的体验,学生只有走入诗歌的情境才能领略诗歌的感情。作为教育者要把握好诗歌的情境,理解时不能仅仅只抓住字句去分析和把握。教师可以抓住诗歌中的留白,激发学生的想象,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进入情境的阶梯,让学生在自己的想象中走进文本,进一步深入文本体验。
二、 品: 有效朗读激发感悟
《鲜花和星星》课堂片段:
师: 你能把你看到的这么多鲜花读出来吗?
(指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评价: 你的朗读把老师带入了开满鲜花的野外。
师: 作者还有为什么喜欢鲜花?是呀,让我们走近一些,去看看满地的鲜花。
出示图片和句式: 鲜花的颜色真多呀: 有( )的、( )的、( )的,真是( )。
师: 鲜花不仅颜色美,还姿态万千呢!
出示图片和句式: 鲜花姿态万千: 有的( ),有的( ),还有的( )。
学生观察完成练习。
师: 满地的鲜花五颜六色,千姿百态,真是—美。谁来把这么美的鲜花读出来?
(指读、分小组读、齐读。)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处于感性思维阶段,学习语言要能透过文字本身进入文字本后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通过观察鲜花的颜色和姿态体会鲜花的美,并由此进行相应的句式练习,训练语言,事半功倍。在学生充分体悟的文字背后的情感后再通过自己的朗读把它外化。这样,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品味就能做到是内在情感的真切流露,真正与课文产生了共鸣,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与文本对话的目的。
儿童诗教学,应该从抓“诗眼”入手。例如《鲜花和星星》一课,抓住“作者为什么喜欢满地的鲜花和漫天的星星”这个问题,由“喜欢”二字入手,扣住鲜花和星星的“多”和“美”体会。为了进一步提升孩子们的感悟,针对低年段孩子的特点,用句式的形式帮助学生展开想象体味鲜花的颜色多、姿态美和星星的调皮有趣。把语言文字还原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让学生眼中的鲜花丰满起来,星星跳跃起来,充分地感受到鲜花的数不胜数、争奇斗艳和星星纷繁可爱的情景。在此基础上分层朗读,学生在一遍又一遍目标明确的朗读中,真实感受到了诗歌的情感变化。学生在想象中感悟语言,在朗读中想象画面,两者相辅相成,最终切实感悟到诗歌所表达的意境和神韵。
三、 创: 创编诗歌培养能力
《鲜花和星星》课堂片段:
師: 学到这里,你是否也想来当一回小诗人,说说你喜欢的景色呢?让老师来帮助你。出示: 我最喜欢
春天满树的梅花,:
这里( ),
那里( ),
真比( )。
我最喜欢
草原上遍地的羊儿:
这里( ),
那里( ),
真比( )。
为了提高孩子的语言实践能力,在课堂中设计“做小诗人”这一环节。结合前面学过的知识和内容,请孩子们仿照课文的样子来创作属于自己的小诗。为了帮助孩子更好地完成,可以给他们一些提示: 我最喜欢春天满树的梅花和我最喜欢草原上遍地的羊儿。学生很容易联想到《春到梅花山》和《草原的早晨》等学过的课文,写起来得心应手,再此基础上,再发挥想象,创作属于自己的小诗。语言也就在这样的反复实践中得到提高和锻炼,语言真正地走进孩子,和他们相遇。
低年级是语言积累的起始阶段,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训练。让学生在学习完课文后进行仿写,不但可以创设一个预言训练的环境,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互相启发,自觉习得语言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用好词、用准词的习惯。
(作者单位: 江苏省无锡师范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