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系统框架结构的设计

来源 :中国信息导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_chen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子政务的出现对政府传统运作模式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不仅提高了政府在行政、服务和管理方面的工作效率,而且在政府部门之间以及政府与企业、用户之间开辟了电子化的沟通渠道,从而大大增强政府协调和管理职能。为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本文就电子政务系统的框架结构设计提出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
  
  一、电子政务系统的设计原则
  
  电子政务系统的设计要本着为政府机关、企业、公众提供便捷、易用、安全的信息化服务的思想,结合行政审批事项改革,优化政府业务处理流程,使企业、居民足不出户便可办理专项业务、报表申报、网上缴费等各种企业运营、居民生活中经常涉及的工作。具体地说,要体现如下原则:
  
  1.先进性原则
  主体建设包括主机、数据库、存储设备、网络、网管、开发运行,都要采用高性能、高可靠性的技术和设备平台。应用开发整体构架要选择符合主流设计思想并经过验证完全可靠的技术方案,以保证系统各项功能、性能指标都达到较高水平。
    2.实用性原则  系统的实用性原则是指提供友好的用户操作界面。对企业、审批人员、机关工作人员等各类系统用户来说,要操作简便、易用,效率显著。系统还要根据各种不同的用户类型提供合适和恰当的交互方式。
  
  3.安全性原则
  由于系统提供面向Internet/ Intranet各个方向的信息服务,所以既要向各类用户提供各种方式的信息服务,也要保护系统数据的安全。系统在硬件、网络、数据库和数据、应用操作权限和身份认证方面,要加载全面的安全措施,在信息流的各个层面和角度都具有相应的安全机制。
  
  4.兼容性与可扩展性原则
  系统建设要充分考虑到现有环境和未来可能建设的电子平台的接入方式,并考虑数字化政府的整体构架,使政府能够相对平稳地向电子化过渡。系统在保护既有投资环境的同时,应注重系统的开放性。
  系统平台的搭建除保证本系统重点模块网上申报、审批业务和内部办公自动化的进行外,还应为其它业务(如:呼叫中心、电子商务、电子社区)的开展和面向消费者的业务提供支持,并为电子商务和电子社区提供扩展的空间预留充足的软硬件接口。
  
  二、电子政务框架结构设计
  
  电子政务系统构架的设计(见示意图)遵循多层结构系统模型,即在用户操作界面层和最终数据存储层之间布署一个基于组件化技术的应用层。这种结构模型与传统模型相比,具有软件发布更为灵活、程序开发更为高效、重负载下性能更好、系统安全性更强等优点。
  多层体系结构的核心是在 Web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之间构架应用服务器,并在应用服务器上封装业务逻辑,以有效减轻数据库服务器的连接压力,改善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和性能。由于分离了业务逻辑和页面逻辑,在软件开发和应用过程中,系统的可维护性得到了良好的保证,从而使得项目实施过程中的“需求→分析→设计→开发”能够进入良性循环,最大限度地保证系统的易用性。
  目前,实用的三(多)层结构系统模型主要有两种:一是IBM、SUN等众多业界巨头联合开发的基于中间件的J2EE模型,二是Microsoft独家提出的Microsoft.NET模型。后者只能运行在Windows平台下,而且目前还不太成熟;前者基于跨平台的Java技术,可以在几乎所有主流平台上运行。综合考虑办公系统未来业务的扩展和业务的多样性,以及对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的较高要求,因此建议选用J2EE模型。
  电子政务系统的框架建议采用支持J2EE模型的IBM Web Sphere Application Server为主要的中间层应用服务器,在WebSphere Application Server上开发部署办公自动化、信息发布、数据整合、电子商务、信息门户等应用服务组件。
  系统构架的前端部署用户的 Web界面,由Web服务器及运行在应用服务器上的Web组件提供支持。系统构架的后端数据库采用功能强大的DB2数据库,确保数据库系统的扩展、安全以及性能。数据库存储各类信息数据,并由数据库管理系统完成对各类信息数据的采集、分析、表现和管理。数据库管理系统还可以完成从多个数据源中提取数据,并可进行对外数据连接及对已有数据的分析表达。
  整个系统支持来自广域网、内部网以及移动用户的各类访问。用户的各类访问请求首先通过Internet提交给Web服务器,由Web服务器解析后汇总给门户服务器。门户服务器根据用户的访问请求、用户的类别及权限为用户提供统一的个性化界面,并通过应用服务器对下层核心的数据库服务器以及其他各类服务器进行调用,为用户提供综合的、个性化的服务响应。当然,由用户提交给Web服务器的访问请求也可以直接提交给应用服务器,由应用服务器直接调用数据库服务器为用户提供服务响应。
  这一体系结构的特点是:技术先进,符合国际规范及发展的潮流;具有良好的扩展性,方便与各种现有及未来的系统集成;便于维护,客户端无需安装客户端软件;具有很好的统一性,为用户可能的各种综合应用服务请求提供了一个统一的“窗口”,提高了整个系统使用的方便性和友好性,提升了系统的服务品质。
  电子政务不等于一个现代化的网络、计算机信息系统,而是一个涉及面广泛的系统工程。除基础设施平台、政府资源库和应用系统外,它还需要一个完善的电子政务运行支撑软环境,以保证电子政务有效、持续的实施和开展。因此,电子政务系统需要整个政府的职能部门协调一致,共同来做,才能真正实现电子办公、网上业务审批。
  
  参考文献
  
  1 盛翊智等.电子商务网络中的三层体系结构.信息技术,2001(11)
  2 周显锋等.基于三层体系结构的数据压缩方法.计算机应用, 2000(20)
  3 John Carnell Bjarki Holm.Oracle8i应用高级编程——Java,PL/SQL和XML深入开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4 胡涵景.国电子政务标准体系结构的研究.中国标准化,2003(4)
其他文献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近年来,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遵循“建设科技信息资源,做强科技信息服务,发展科技信息事业”的宗旨,在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创新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一、发展阶段    经过几年的发展,我国电子政务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截止到2004年6月底,各级政府申请的互联网中文域名 (gov.cn)达13963个。从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历程来看,大致可以分为如下3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萌芽发展阶段。20世纪 80年代,中央和地方党政机关就已经开始利用计算机辅助实施一些最基本的政务活动,即“办公自动化”,这是电子政务的雏形。进入20世纪90年代政府启动了“三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战略信息管理是管理学研究的一个新兴领域,它是由信息管理和战略管理交叉而形成的。欧美的战略信息管理理论发展较早,20世纪90年代之后战略信息管理日渐成熟,形成了最具代表性且相对完整的战略信息管理理论。目前,我国战略信息管理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相关的文献比较少,也没有受到图书情报领域学者足够的重视。本文运用文献调查方法、比较分析方法梳理了已有的战略信息管理观点,主要研究了战略信息管理的研究范围、战略信息
一、政府信息中心变革的必要性    1.政府信息中心的困境  政府信息中心在我国信息化建设中一直充当着重要的角色,企业门户、局域网、ERP、政府上网、网上办公等推广,都离不开政府信息中心的努力,因此就某种程度而言,政府信息中心可以说是中国信息化的拓荒者和播种者。随着信息化的推进,既有的信息中心的角色定位和职能定位无法充当信息化建设的引擎或助推器,在某些变革情景之中,可能还成为变革的阻力。从目前信息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