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二十四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维度、社会维度和个人维度勾勒出了国家的价值内核、社会的共同理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导航灯”,是维系社会团结和谐的“稳定器”,是人们守望心灵、涵养道德的“栖息地”,是多元化社会中凝聚共识的“最大公约数”。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五四青年节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习总书记在讲话中鼓励广大青年学生積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提出了“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四点殷切期望。怎样在广大青年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这是我们作为辅导员在工作中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前不久有这样一则新闻,92岁高龄的国家科技奖得主吴良镛院士在人民大会堂为首都高校近6000名新入学的研究生做了题为《志存高远身体力行》的报告。这位年近百岁的老人坚持站着做完了报告。但放眼台下,就在吴老做报告的过程中,大批学生一片片“倒”下,趴在桌上沉沉睡去。
此新闻一出,立刻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有人说,从学术层面讲,面对九旬院士,沉睡的不仅仅是学生,还有高校学子的学术精神;从道德层面讲,台下学生的酣睡,无疑丧失了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而我认为,对于这些“沉睡者”,该“叫醒”的还有理想信念。无视“尊师重道”,其背后映射的正是理想信念的缺失。
2014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实现中国梦充满信心。虽然在他们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失等消极因素,但我们也应该看到,青年正处于价值观形成时期,仍然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因此,在广大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激发崇德向善的强大正能量,只有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才能更加坚定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我们辅导员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推动力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组织者和参与者,我们应该本着“矢志忠诚,立德树人;敬业爱生,明理笃行”的原则,做到从思想上引导学生,从学习上辅导学生,从行为上督导学生,从就业上指导学生,着力搭建好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
前不久,一位女同学找到了我,她对是否申请入党有困惑,来向我寻求意见和建议。她说父母希望她将来考公务员,因此要求她申请入党,而她自己想出国读研,所以很犹豫。面对这样的发问,我深思了许久,近年来像这样“入党动机功利化”的现象时有发生,对于这名女同学,我没有选择对她进行严厉批评或者理论教育,而是带她听取了一场感动校园师生事迹报告会。这其中,一位年逾古稀、白发苍苍的英语系老教授,每天早上乘一个多小时公交车来校参加学生的英语角;一位母亲为了圆满完成到西部基层挂职锻炼的任务,毅然将不满两周岁的孩子送回老家,在自己丈夫突发脑梗、言语和行动能力丧失时,她也因为放不下工作而没有能够陪伴照顾;一名身患重症的在校大学生,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到:“我的中国梦就是我的医师梦,我自己的力量很弱小,可这个梦想却很伟大,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使盲的孩子看到光明,使绝症的尿毒症病人获得新生,这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我愿为我的中国梦而奋斗终生!如果挺不过明天,按照我的遗愿,把能捐献的全部捐献,让我的爱继续留在这个美丽的人间。”听到这样一个个身边的故事,这位女同学感动的热泪盈眶,她羞愧的对我说:“以前,我的眼光太狭隘了,只关注自己能得到什么,却从没想过为别人做些什么,从今天起,我要做出改变”。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今年暑假,她报名参加了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奔赴甘肃天水开展扶贫支教活动。开学后她神采奕奕的向我讲述了支教过程中的苦与乐,并郑重的向我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通过这件事情,我深有体会:其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犹如空气、阳光一样,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它不是遥不可及的空洞口号,而是切切实实存在于人们的心中、生活中,须臾而不可少。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要融入社会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只有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深深植根于广大学生的思想,融入广大学生的灵魂。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五四青年节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正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习总书记在讲话中鼓励广大青年学生積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提出了“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四点殷切期望。怎样在广大青年学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这是我们作为辅导员在工作中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
前不久有这样一则新闻,92岁高龄的国家科技奖得主吴良镛院士在人民大会堂为首都高校近6000名新入学的研究生做了题为《志存高远身体力行》的报告。这位年近百岁的老人坚持站着做完了报告。但放眼台下,就在吴老做报告的过程中,大批学生一片片“倒”下,趴在桌上沉沉睡去。
此新闻一出,立刻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有人说,从学术层面讲,面对九旬院士,沉睡的不仅仅是学生,还有高校学子的学术精神;从道德层面讲,台下学生的酣睡,无疑丧失了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而我认为,对于这些“沉睡者”,该“叫醒”的还有理想信念。无视“尊师重道”,其背后映射的正是理想信念的缺失。
2014年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实现中国梦充满信心。虽然在他们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失等消极因素,但我们也应该看到,青年正处于价值观形成时期,仍然具有较大的可塑性。因此,在广大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激发崇德向善的强大正能量,只有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旋律,才能更加坚定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我们辅导员是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推动力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组织者和参与者,我们应该本着“矢志忠诚,立德树人;敬业爱生,明理笃行”的原则,做到从思想上引导学生,从学习上辅导学生,从行为上督导学生,从就业上指导学生,着力搭建好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
前不久,一位女同学找到了我,她对是否申请入党有困惑,来向我寻求意见和建议。她说父母希望她将来考公务员,因此要求她申请入党,而她自己想出国读研,所以很犹豫。面对这样的发问,我深思了许久,近年来像这样“入党动机功利化”的现象时有发生,对于这名女同学,我没有选择对她进行严厉批评或者理论教育,而是带她听取了一场感动校园师生事迹报告会。这其中,一位年逾古稀、白发苍苍的英语系老教授,每天早上乘一个多小时公交车来校参加学生的英语角;一位母亲为了圆满完成到西部基层挂职锻炼的任务,毅然将不满两周岁的孩子送回老家,在自己丈夫突发脑梗、言语和行动能力丧失时,她也因为放不下工作而没有能够陪伴照顾;一名身患重症的在校大学生,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到:“我的中国梦就是我的医师梦,我自己的力量很弱小,可这个梦想却很伟大,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使盲的孩子看到光明,使绝症的尿毒症病人获得新生,这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我愿为我的中国梦而奋斗终生!如果挺不过明天,按照我的遗愿,把能捐献的全部捐献,让我的爱继续留在这个美丽的人间。”听到这样一个个身边的故事,这位女同学感动的热泪盈眶,她羞愧的对我说:“以前,我的眼光太狭隘了,只关注自己能得到什么,却从没想过为别人做些什么,从今天起,我要做出改变”。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今年暑假,她报名参加了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奔赴甘肃天水开展扶贫支教活动。开学后她神采奕奕的向我讲述了支教过程中的苦与乐,并郑重的向我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通过这件事情,我深有体会:其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犹如空气、阳光一样,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它不是遥不可及的空洞口号,而是切切实实存在于人们的心中、生活中,须臾而不可少。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要融入社会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只有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深深植根于广大学生的思想,融入广大学生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