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清源科技有限公司海马养殖遇到刚孵出小海马培育不到一个月几乎全部死亡的情况,造成一年共产10万尾,存活300多尾的现象,对2017年生产造成很大压力。我们有幸接触到该公司,针对其养殖工艺进行改进。并着重进行了前期养殖密度试验,得到了根本改变,培育出成品34 000多尾。现将情况介绍如下:
该公司养殖的海马为线纹海马(Hippocampus erectus),是美国品种,从福建东山引进的种海马。海马是雄性有育兒袋,由雄性产仔的硬骨鱼类。雌、雄性开始追逐的水温在22~28 ℃之间。交配后大约20 d左右,雄海马便从育儿袋中产出小海马。一般每尾产仔300~1 000尾之间,产仔量较大,但成活率较低,从近期养殖结果看,养殖水平高的,成活率能达到20%以上。
1 材料与方法
1.1 养殖器具
食品级50 L白色塑料桶。
1.2 密度设置
2016年培育密度为10 000尾/m3,因为密度偏大,成活率不高。因此以10 000尾/m3为最大值,再分别设置4 000尾/m3和6 000尾/m3进行对比试验,对比培育20 d。
1.3 小海马收集
产出的小海马个体在8~10 mm左右用20目左右的捞网轻轻捞出,迅速放入盛有水的小桶中,定量后,放入塑料桶培育。
1.4 培育管理
小海马的培育水温控制在26 ℃左右,但不能低于22 ℃,海水经过滤罐过滤,沉淀池沉淀8~24 h,经过500目滤网过滤后进升温池,升温池内有紫外线杀菌灯,温度升至28 ℃左右,杀菌后再经500目滤网过滤加入塑料桶内。
1.4.1 附着器的投放 小海马产出后,要及时在50 L的塑料桶内投附着器,附着器为2 mm的尼龙绳栓一个坠石,尼龙绳的一头绑在或搭在桶边,坠石坠到桶底一定角度,供小海马附着休息。一般产出后即投放附着器。且附着器随着海马的不断长大用绳越来越粗。
1.4.2 投饵 每天投饵三次,主要投刚孵出的卤虫无节幼体。每次投喂数量为海马体重的5%~10%左右,根据海马的摄食适当增减,投喂时间分别为早上5:00~6:00,中午10:00~11:00,下午15:00~16:00。
1.4.3 吸底 每天投饵后2 h开始吸底,用直径3分或4分塑料管虹吸桶底的剩饵及排泄物,并将死亡个体吸出,但尽量不要吸出活的个体,如吸出应及时用捞网捞回原桶,动作要轻以免损伤海马。
1.4.4 换水 用150目筛涓做成滤鼓,虹吸底部海水,每天换水量为总水体的1/3左右。换水时一定要动作轻,更重要的是要有工人看管,经常摆动滤鼓以免伤害海马。三天全换水一次,即将小海马捞入另一个装有新鲜海水的桶中。
1.4.5 充气 要求24 h充气。充气量不宜太大。换水吸底时可停充气。
2 结果与结论
对比培育结果如表1。从对比结果得出,密度对前期海马养殖成活率影响很大,6 000尾/m3、10 000尾/m3两组分别在18日龄,14日龄全部死亡,与2016年一样。而4 000尾/m3组有131尾存活,经过此试验我们将海马前期养殖密度控制在4 000尾/m3,结果养殖效果较好,从3月9日至8月1日共收集小海马81 921尾,培养成成品海马10 cm以上约17 030尾,未达到成品的4~10 cm约17 000尾,共34 030尾,目前成活率为41%,达到了预期效果。
3 讨论
从对比结果看,试验设计的最小密度效果最好,也就说更小的密度有可能效果更好。但对于养殖单位来说,密度小单位水体培育出来的海马数量就少,经济效益较低,为了追求高的经济效益应选择最佳培育密度。
目前看4 000尾/m3密度组可以解决成活率偏低的问题,但还不算最理想,海马前期育苗的最佳密度有待以后养殖试验继续探讨。
该公司养殖的海马为线纹海马(Hippocampus erectus),是美国品种,从福建东山引进的种海马。海马是雄性有育兒袋,由雄性产仔的硬骨鱼类。雌、雄性开始追逐的水温在22~28 ℃之间。交配后大约20 d左右,雄海马便从育儿袋中产出小海马。一般每尾产仔300~1 000尾之间,产仔量较大,但成活率较低,从近期养殖结果看,养殖水平高的,成活率能达到20%以上。
1 材料与方法
1.1 养殖器具
食品级50 L白色塑料桶。
1.2 密度设置
2016年培育密度为10 000尾/m3,因为密度偏大,成活率不高。因此以10 000尾/m3为最大值,再分别设置4 000尾/m3和6 000尾/m3进行对比试验,对比培育20 d。
1.3 小海马收集
产出的小海马个体在8~10 mm左右用20目左右的捞网轻轻捞出,迅速放入盛有水的小桶中,定量后,放入塑料桶培育。
1.4 培育管理
小海马的培育水温控制在26 ℃左右,但不能低于22 ℃,海水经过滤罐过滤,沉淀池沉淀8~24 h,经过500目滤网过滤后进升温池,升温池内有紫外线杀菌灯,温度升至28 ℃左右,杀菌后再经500目滤网过滤加入塑料桶内。
1.4.1 附着器的投放 小海马产出后,要及时在50 L的塑料桶内投附着器,附着器为2 mm的尼龙绳栓一个坠石,尼龙绳的一头绑在或搭在桶边,坠石坠到桶底一定角度,供小海马附着休息。一般产出后即投放附着器。且附着器随着海马的不断长大用绳越来越粗。
1.4.2 投饵 每天投饵三次,主要投刚孵出的卤虫无节幼体。每次投喂数量为海马体重的5%~10%左右,根据海马的摄食适当增减,投喂时间分别为早上5:00~6:00,中午10:00~11:00,下午15:00~16:00。
1.4.3 吸底 每天投饵后2 h开始吸底,用直径3分或4分塑料管虹吸桶底的剩饵及排泄物,并将死亡个体吸出,但尽量不要吸出活的个体,如吸出应及时用捞网捞回原桶,动作要轻以免损伤海马。
1.4.4 换水 用150目筛涓做成滤鼓,虹吸底部海水,每天换水量为总水体的1/3左右。换水时一定要动作轻,更重要的是要有工人看管,经常摆动滤鼓以免伤害海马。三天全换水一次,即将小海马捞入另一个装有新鲜海水的桶中。
1.4.5 充气 要求24 h充气。充气量不宜太大。换水吸底时可停充气。
2 结果与结论
对比培育结果如表1。从对比结果得出,密度对前期海马养殖成活率影响很大,6 000尾/m3、10 000尾/m3两组分别在18日龄,14日龄全部死亡,与2016年一样。而4 000尾/m3组有131尾存活,经过此试验我们将海马前期养殖密度控制在4 000尾/m3,结果养殖效果较好,从3月9日至8月1日共收集小海马81 921尾,培养成成品海马10 cm以上约17 030尾,未达到成品的4~10 cm约17 000尾,共34 030尾,目前成活率为41%,达到了预期效果。
3 讨论
从对比结果看,试验设计的最小密度效果最好,也就说更小的密度有可能效果更好。但对于养殖单位来说,密度小单位水体培育出来的海马数量就少,经济效益较低,为了追求高的经济效益应选择最佳培育密度。
目前看4 000尾/m3密度组可以解决成活率偏低的问题,但还不算最理想,海马前期育苗的最佳密度有待以后养殖试验继续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