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媒体间融合的深入,新闻套用网络流行语的现象近年来呈现出井喷式发展。当下,随意打开一份新闻报纸或是浏览网络新闻页面,含有“给力”、“浮云”、“被XX”、“史上最...”等字眼的新闻标题当即引入眼帘。网络用语适时适当的出现在纸媒新闻标题中,能给传统媒体新闻实践注入新鲜生机,展现新时代纸媒的活力。然而不经思索简单盲从,让网络流行语泛滥于报端并呈方兴未艾之势,不仅会因恶俗令人厌烦,无法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同时也折射出部分媒体人的思维惰性和把关失职。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报纸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5-0-01
一、研究方法
本次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同时结合比较研究法进行调查研究。在研究背景下提出假设,研究随机抽取一定时期内的五种都市报,进行编码,选取标题中带有网络流行语的新闻,对这些文章的题材、内容、规范性等进行阅读、统计、分析;分析文本,将用言语表达的文献内容转换成用数量表达的资料,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进而完成质变的飞跃。
二、研究步骤
(一)概念界定
网络流行语,从字面上解释,就是流行于博客、论坛、网络社区、即时聊天工具等网络虚拟环境中、由网民们创造并广泛使用的一系列约定俗称的文字、符号、句式。
本次研究的是在一定时期内被报纸新闻媒体广泛引用的网络流行语。这些语言流行于网络,流传时间较短,传播速度快,语言形式多样,通常有固定的构词和句法格式。语言使用灵活,意义丰富且飘忽不定,一般体现了对一定社会现象的情感态度和心理倾向。
(二)研究假设
1、都市报在新闻报道中套用了大量的网络流行语
2、都市报将读者等同为经常使用网络的人群,忽略了对流行信息不敏感的群体
3、都市报新闻标题对网络流行语使用不当,存在望文生义、张冠李戴、过度渲染、以及模式化等现象,容易引起读者误读。
三、研究结论
笔者参考了大量带有网络流行语的新闻标题,总结出新闻标题引用网络语言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数量上:铺天盖地趋之若鹜
网络语言的流行,让报纸媒体认识到它的传播价值,各类纸媒趋之若鹜的要搭上这班顺风车,对网络流行语的追捧达到白热化。在2010年11月13日中国新闻网转载《扬子晚报》的一篇报道中说,仅仅就在进入11月以来的10多天里,标题里含有“给力”一词的新闻条数竟然就已多达600多条。[1]有了第一党报《人民日报》的例子做典型,随后几天中,“给力”这个词在各大报纸频频亮相,使用程度无以复加。
(二)形式上:潜入生硬模式单调
网络流行语的构词和句法具有相对固定的模式,这是其特点之一。在追捧引用时,传统纸媒并没有对这一特点加以鉴别,没有针对报纸传播特点进行“本土化”改进,而是形而上的“拿来主义”,模式化的套用。
例如“XX门”事件在新闻标题中频繁出现,许多事件的新闻要素与“门”字并无牵连,但为了制造轰动效应夺人眼球,在政治、经济、娱乐等领域内,但凡重要新闻一律被以“门”冠名,经常让人一头雾水。
类似的模式化套用还有很多,不一而足。“被XX”的模式,千篇一律的表达民主权利的剥夺和某些社会群体的无力感;“我爸是李刚”以及以此为模板所造出的句式,用来表达在“拼爹时代”公权力滥用的愤慨。
(三)内容上:盲目套用题文不符
新闻标题对网络流行语的模式化套用必然带来内容上题文不符的矛盾。为了追求新闻标题的吸引力,报纸用网络流行语搭建的劲爆标题与实际内容之间风马牛不相及。陈建飞在《报纸标题傍网络流行语的现象辨析》中所举的一例非常有代表性。“有的‘被’字新闻却显得牵强附会。如《奥运冠军何雯娜“被世界杯”》《一位“被足球”父亲的口述实录》。”[2]前者讲的是原本不是球迷的何雯娜在男友的影响下也看了几场世界杯比赛,后者说的是一位父亲替上学的儿子观看世界杯,并从中获取乐趣。这两处套用流行的“被XX”模式,与他们自愿接触世界杯的事实相悖。
盲目的套用让人不知所云,这些标题让人一头雾水,倘若不细致的阅读文章内容,仅按照标题意思理解,便与文章所写的内容南辕北辙。
(四)效果上:引发误读厌倦抵触
能够引起广泛关注的网络流行语主要来源于网络交流或某社会热点的延伸,经由网络传播发掘潜藏在语言背后的更多意味。网络流行语的意义不在字面本身,认知能力和阅历不同的人对于相同的网络用语也会产生大相径庭的解读。对于意义飘忽不定的网络语言,新闻媒体不加甄别地使用,必然会造成传播者预设信息编码与接收者解读信息解码的格差。
连篇累牍的套用让读者产生厌倦,每每表达面对某种压力的无力感就用“被XX”,企图渲染某事件的爆炸性就冠之“XX门”。同一个构词模式被反复套用,再流行的语言、再贴近的心理距离也会让受众产生厌烦,新奇和有趣的传播目标荡然无存,更有甚者还会激发人们产生抵触情绪。
四、结语
作为新闻眼的标题在传递信息时同样具有导向、控制、教育和娱乐等功能。笔者并不反对在报纸新闻标题中引用网络流行语,它的传播价值不容否认,但是对于网络时代的流行不能盲从,要遵循有选择的“拿来主义”。报纸媒介要真正担当起“把关人”的职责,适时适当地选择那些符合语言表达规范、已经约定俗成的表达。让引用流行能够超越粗糙的套用模仿,在更大的空间里展现报纸新闻标题独特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中国新闻网.
[2]陈建飞.报纸标题傍网络流行语的现象辨析[J].新闻实践,2010,(9):38-40.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报纸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5-0-01
一、研究方法
本次主要采用内容分析法,同时结合比较研究法进行调查研究。在研究背景下提出假设,研究随机抽取一定时期内的五种都市报,进行编码,选取标题中带有网络流行语的新闻,对这些文章的题材、内容、规范性等进行阅读、统计、分析;分析文本,将用言语表达的文献内容转换成用数量表达的资料,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进而完成质变的飞跃。
二、研究步骤
(一)概念界定
网络流行语,从字面上解释,就是流行于博客、论坛、网络社区、即时聊天工具等网络虚拟环境中、由网民们创造并广泛使用的一系列约定俗称的文字、符号、句式。
本次研究的是在一定时期内被报纸新闻媒体广泛引用的网络流行语。这些语言流行于网络,流传时间较短,传播速度快,语言形式多样,通常有固定的构词和句法格式。语言使用灵活,意义丰富且飘忽不定,一般体现了对一定社会现象的情感态度和心理倾向。
(二)研究假设
1、都市报在新闻报道中套用了大量的网络流行语
2、都市报将读者等同为经常使用网络的人群,忽略了对流行信息不敏感的群体
3、都市报新闻标题对网络流行语使用不当,存在望文生义、张冠李戴、过度渲染、以及模式化等现象,容易引起读者误读。
三、研究结论
笔者参考了大量带有网络流行语的新闻标题,总结出新闻标题引用网络语言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四点:
(一)数量上:铺天盖地趋之若鹜
网络语言的流行,让报纸媒体认识到它的传播价值,各类纸媒趋之若鹜的要搭上这班顺风车,对网络流行语的追捧达到白热化。在2010年11月13日中国新闻网转载《扬子晚报》的一篇报道中说,仅仅就在进入11月以来的10多天里,标题里含有“给力”一词的新闻条数竟然就已多达600多条。[1]有了第一党报《人民日报》的例子做典型,随后几天中,“给力”这个词在各大报纸频频亮相,使用程度无以复加。
(二)形式上:潜入生硬模式单调
网络流行语的构词和句法具有相对固定的模式,这是其特点之一。在追捧引用时,传统纸媒并没有对这一特点加以鉴别,没有针对报纸传播特点进行“本土化”改进,而是形而上的“拿来主义”,模式化的套用。
例如“XX门”事件在新闻标题中频繁出现,许多事件的新闻要素与“门”字并无牵连,但为了制造轰动效应夺人眼球,在政治、经济、娱乐等领域内,但凡重要新闻一律被以“门”冠名,经常让人一头雾水。
类似的模式化套用还有很多,不一而足。“被XX”的模式,千篇一律的表达民主权利的剥夺和某些社会群体的无力感;“我爸是李刚”以及以此为模板所造出的句式,用来表达在“拼爹时代”公权力滥用的愤慨。
(三)内容上:盲目套用题文不符
新闻标题对网络流行语的模式化套用必然带来内容上题文不符的矛盾。为了追求新闻标题的吸引力,报纸用网络流行语搭建的劲爆标题与实际内容之间风马牛不相及。陈建飞在《报纸标题傍网络流行语的现象辨析》中所举的一例非常有代表性。“有的‘被’字新闻却显得牵强附会。如《奥运冠军何雯娜“被世界杯”》《一位“被足球”父亲的口述实录》。”[2]前者讲的是原本不是球迷的何雯娜在男友的影响下也看了几场世界杯比赛,后者说的是一位父亲替上学的儿子观看世界杯,并从中获取乐趣。这两处套用流行的“被XX”模式,与他们自愿接触世界杯的事实相悖。
盲目的套用让人不知所云,这些标题让人一头雾水,倘若不细致的阅读文章内容,仅按照标题意思理解,便与文章所写的内容南辕北辙。
(四)效果上:引发误读厌倦抵触
能够引起广泛关注的网络流行语主要来源于网络交流或某社会热点的延伸,经由网络传播发掘潜藏在语言背后的更多意味。网络流行语的意义不在字面本身,认知能力和阅历不同的人对于相同的网络用语也会产生大相径庭的解读。对于意义飘忽不定的网络语言,新闻媒体不加甄别地使用,必然会造成传播者预设信息编码与接收者解读信息解码的格差。
连篇累牍的套用让读者产生厌倦,每每表达面对某种压力的无力感就用“被XX”,企图渲染某事件的爆炸性就冠之“XX门”。同一个构词模式被反复套用,再流行的语言、再贴近的心理距离也会让受众产生厌烦,新奇和有趣的传播目标荡然无存,更有甚者还会激发人们产生抵触情绪。
四、结语
作为新闻眼的标题在传递信息时同样具有导向、控制、教育和娱乐等功能。笔者并不反对在报纸新闻标题中引用网络流行语,它的传播价值不容否认,但是对于网络时代的流行不能盲从,要遵循有选择的“拿来主义”。报纸媒介要真正担当起“把关人”的职责,适时适当地选择那些符合语言表达规范、已经约定俗成的表达。让引用流行能够超越粗糙的套用模仿,在更大的空间里展现报纸新闻标题独特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中国新闻网.
[2]陈建飞.报纸标题傍网络流行语的现象辨析[J].新闻实践,2010,(9):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