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走进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核心区,一个个错落排布的运算机柜映入眼帘,繁星般闪烁的指示灯透着一丝神秘,折射出其强大的计算能力。40年前,美国企业推出世界首台超级计算机,在生命科学、军事、航天等领域大显身手;如今,“神威·太湖之光”冲破技术封锁,以核心部件全国产化的姿态登顶全球超算排行榜,成为具有世界速度、领先水准的国之重器。
记者注意到,不仅是超级计算机,无锡市滨湖区集聚了19家省部级科研院所、7家产学研合作重大研发机构,通过将院所的科研、人才、产业、资金等优势与地方经济结合,让“深闺”中的先进技术不断转化为本地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2016年1-8月,滨湖区“院所经济”实现入库税收近3.42亿元,同比增长24.79%。
增强“第一动力”,崛起“院所经济”新高地
外依太湖、内拥蠡湖,山色葱郁、水光潋滟……走在滨湖的大街小巷,你一定惊艳于“江南第一山”的风光、“太湖佳绝处”的秀美、“最美湖湾新城”的独特魅力。滨湖区一半以上的面积是水,剩下的面积四分之一是山,然而就在这里,集聚了全市约90%的科研院所,据不完全统计,总数处于全国区县前列。是什么让如此众多的科研院所在此集聚?
“滨湖科研院所集聚的优势,是经过历史的积淀形成的。”在滨湖区委办副主任李晓敏看来,众多科研院所集聚于此,既是科研院所慧眼独具的选择,也是滨湖发展理念变更的必然。
滨湖地处长江三角洲腹地,区位条件优越,水陆交通便捷。这是吸引早些年落户的军工企业如中船重工702研究所等的一个重要原因。制造业是无锡的优势,滨湖则连续多年获评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良好的产业基础,为科研院所的高端平台、高端要素与本土企业、本地产业融合嫁接创造了条件。
但有着得天独厚生态资源的滨湖人,也有过刻骨铭心的“生态之痛”。10年前,太湖蓝藻爆发给滨湖人留下了永远的“黑色记忆”。痛定思痛,滨湖决心走出一条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的绿色发展之路。而引进科技创新的主力军——科研院所,并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正与此发展理念契合。为此,近年来滨湖对原有产业政策进行梳理、整合和完善,形成了“1+3”的政策体系,即1个区级综合性产业扶持政策和3个重点园区,使产业导向更加明确,扶持政策更加规范。
滨湖区科技局副局长袁珺进一步补充道:“从近两年新引进的清华大学研究院、复旦大学研究院等7家产学研合作重大研发机构来看,科研院所本身有着成果转化的需求,而滨湖区正好提供了适宜的条件。”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聚力创新,大势使然。经过多年深耕,滨湖区科研院所在计算机系统、航空电子、船舶动力、智能交通等行业中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其中计算机系统、载人深潜器等10余项处于国内顶尖水平,船舶动力系统、热能电力等超过30项名列前茅。强大的“院所经济”成为滨湖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发挥“溢出效应”,形成“院所经济”新优势
“运行速度超过10亿亿次每秒,一分钟的计算能力相当于全球72亿人同时用计算器不间断计算32年。”这是“神威·太湖之光”的速度优势,而如何将速度优势转化为应用优势则是最急迫的任务。
超级计算属于战略高技术领域。目前,已有100多家科研单位和企业的大型应用在“神威·太湖之光”系统上运行,涉及气候气象、航空航天、生物、材料、高能物理等19个领域,其中一项获国际高性能计算应用领域最高奖——戈登贝尔奖,实现了我国高性能计算应用在此奖项上零的突破。有了这种超级计算机进行模拟,可以省去过去需要很多试验才能获得的参数,这对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在滨湖,科研院所与本土产业的良性互动,使得科技成果的“源头活水”汩汩涌动,汇聚成“院所经济”奔流不息的“江河”,其“溢出效应”也逐步显现。
清华大学无锡应用技术研究院2012年在滨湖落户,从事应用研发、项目孵化和项目投资。副院长姜永镔告诉记者:“我们的核心特点就是靠技术取胜,用科技的力量将优势点连成线,形成带动作用。目前,研究院已孵化科技型企业30多家。”例如,取意“源自清华”的源清慧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杨华中为领军人物,进行大桥结构力学监测产品的研发,在低功耗传感器这一核心部件上的技术水平行业领先,产品已应用于无锡、南通及北京、山东等地的多座桥梁。公司成立之初注册资本1000万元,现估值达7600万元,相关产品在无锡良好的物联网产业中得到了充分应用。
坐落于太湖城的智能交通产业园则借助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的影响力,吸引了一批优秀企业纷至沓来。园区去年引进了10家企业,其中就有5家是上市公司,今年预计还将引进19家企业。站在智能交通的发展前沿,入驻企业以车辆电子标识项目为主攻方向,并参与到行业标准的制定中。无锡(滨湖)国家传感信息中心管理处副主任崔洪亮介绍说,“车辆电子标识是车辆的‘电子身份证’,类似公民的‘二代证’,可解决车辆真实身份识别问题,实现城市智能交通精细化管理,同时也可用于公路不停车收费、加油、洗车、保养等服务领域。”目前,汽车电子标识已在国内多个城市应用,同时一些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也表达了入驻园区意向。崔洪亮信心满满地表示,园区2017年销售收入将达100亿元。
不难看出,滨湖“院所经济”凸显自身特色,亮点频出、成果丰硕,一批高端人才在这里集聚,一批优秀企业在这里成长,一批新兴产业在这里壮大……
营造“创新生态”,推动“院所经济”新发展
创新的历史告诉我们,最伟大的创新是不可预见的。从创新规律上看,规划创新方向很重要,完善创新生态更重要。为此,滨湖区委区政府以激发创新激情为目标,下大气力营造创新生态,甘做推进经济发展的“店小二”,为科研院所和企业提供周到的服务。
能解决的解决到位。深化院所“联络员”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协调解决院所的问题。中船重工702研究所产业处经理黄以吉举了个简单的例子,“政府在后勤方面给予了充分的保障,以前职工都住在家属区,现在都住到地方上来了”。这家研制出“蛟龙号”的研究所,也拿出自己的技术和产品,为无锡民企提供了合作的平台。
能争取的全力争取。对重大创新平台的建设,给予三分之一项目经费的扶持,同时每年向上争取约2亿元。华测电子系统有限公司在产品中试阶段转批量生产的过程中,得到了大量的扶持,如在申报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等方面得到帮助。这家200人不到的公司,去年的产值为1.2亿元,预计今年将达2亿元。
能协调的尽量协调。建立了多层次无障碍的沟通平台,每年开展1-2次党政主要领导与驻区院所负责人的交流活动。对科研院所大的方面需求如供地等采取一事一议,小的方面需求如子女入学、停车场设置等则尽可能满足。
此外,滨湖一直致力于营造聚力创新的环境和氛围。滨湖区委宣传部副部长蒋锦告诉记者,滨湖从十年之前就坚持“山水之间兴产业”的发展理念,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区75%的区域已纳入“生态红线”,区内优质工业企业通过退城进园模式集中安置进“无锡新城工业安置区”,并在迁建过程中推动传统工业提升改造,先后关停“三高两低”企业2000多家,手笔之大前所未有,也为“院所经济”发展确立了导向、创造了条件。
技术与市场的对接,院所与企业的牵手,造就了生机勃勃的“院所经济”,为滨湖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创新动能。创新之光已在太湖之畔点亮,必将引领滨湖走向美好的明天。
责任编辑:尤 展
记者注意到,不仅是超级计算机,无锡市滨湖区集聚了19家省部级科研院所、7家产学研合作重大研发机构,通过将院所的科研、人才、产业、资金等优势与地方经济结合,让“深闺”中的先进技术不断转化为本地产业转型升级的动力。2016年1-8月,滨湖区“院所经济”实现入库税收近3.42亿元,同比增长24.79%。
增强“第一动力”,崛起“院所经济”新高地
外依太湖、内拥蠡湖,山色葱郁、水光潋滟……走在滨湖的大街小巷,你一定惊艳于“江南第一山”的风光、“太湖佳绝处”的秀美、“最美湖湾新城”的独特魅力。滨湖区一半以上的面积是水,剩下的面积四分之一是山,然而就在这里,集聚了全市约90%的科研院所,据不完全统计,总数处于全国区县前列。是什么让如此众多的科研院所在此集聚?
“滨湖科研院所集聚的优势,是经过历史的积淀形成的。”在滨湖区委办副主任李晓敏看来,众多科研院所集聚于此,既是科研院所慧眼独具的选择,也是滨湖发展理念变更的必然。
滨湖地处长江三角洲腹地,区位条件优越,水陆交通便捷。这是吸引早些年落户的军工企业如中船重工702研究所等的一个重要原因。制造业是无锡的优势,滨湖则连续多年获评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良好的产业基础,为科研院所的高端平台、高端要素与本土企业、本地产业融合嫁接创造了条件。
但有着得天独厚生态资源的滨湖人,也有过刻骨铭心的“生态之痛”。10年前,太湖蓝藻爆发给滨湖人留下了永远的“黑色记忆”。痛定思痛,滨湖决心走出一条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的绿色发展之路。而引进科技创新的主力军——科研院所,并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正与此发展理念契合。为此,近年来滨湖对原有产业政策进行梳理、整合和完善,形成了“1+3”的政策体系,即1个区级综合性产业扶持政策和3个重点园区,使产业导向更加明确,扶持政策更加规范。
滨湖区科技局副局长袁珺进一步补充道:“从近两年新引进的清华大学研究院、复旦大学研究院等7家产学研合作重大研发机构来看,科研院所本身有着成果转化的需求,而滨湖区正好提供了适宜的条件。”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聚力创新,大势使然。经过多年深耕,滨湖区科研院所在计算机系统、航空电子、船舶动力、智能交通等行业中技术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其中计算机系统、载人深潜器等10余项处于国内顶尖水平,船舶动力系统、热能电力等超过30项名列前茅。强大的“院所经济”成为滨湖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
发挥“溢出效应”,形成“院所经济”新优势
“运行速度超过10亿亿次每秒,一分钟的计算能力相当于全球72亿人同时用计算器不间断计算32年。”这是“神威·太湖之光”的速度优势,而如何将速度优势转化为应用优势则是最急迫的任务。
超级计算属于战略高技术领域。目前,已有100多家科研单位和企业的大型应用在“神威·太湖之光”系统上运行,涉及气候气象、航空航天、生物、材料、高能物理等19个领域,其中一项获国际高性能计算应用领域最高奖——戈登贝尔奖,实现了我国高性能计算应用在此奖项上零的突破。有了这种超级计算机进行模拟,可以省去过去需要很多试验才能获得的参数,这对先进制造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在滨湖,科研院所与本土产业的良性互动,使得科技成果的“源头活水”汩汩涌动,汇聚成“院所经济”奔流不息的“江河”,其“溢出效应”也逐步显现。
清华大学无锡应用技术研究院2012年在滨湖落户,从事应用研发、项目孵化和项目投资。副院长姜永镔告诉记者:“我们的核心特点就是靠技术取胜,用科技的力量将优势点连成线,形成带动作用。目前,研究院已孵化科技型企业30多家。”例如,取意“源自清华”的源清慧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以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杨华中为领军人物,进行大桥结构力学监测产品的研发,在低功耗传感器这一核心部件上的技术水平行业领先,产品已应用于无锡、南通及北京、山东等地的多座桥梁。公司成立之初注册资本1000万元,现估值达7600万元,相关产品在无锡良好的物联网产业中得到了充分应用。
坐落于太湖城的智能交通产业园则借助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的影响力,吸引了一批优秀企业纷至沓来。园区去年引进了10家企业,其中就有5家是上市公司,今年预计还将引进19家企业。站在智能交通的发展前沿,入驻企业以车辆电子标识项目为主攻方向,并参与到行业标准的制定中。无锡(滨湖)国家传感信息中心管理处副主任崔洪亮介绍说,“车辆电子标识是车辆的‘电子身份证’,类似公民的‘二代证’,可解决车辆真实身份识别问题,实现城市智能交通精细化管理,同时也可用于公路不停车收费、加油、洗车、保养等服务领域。”目前,汽车电子标识已在国内多个城市应用,同时一些产业链上下游配套企业也表达了入驻园区意向。崔洪亮信心满满地表示,园区2017年销售收入将达100亿元。
不难看出,滨湖“院所经济”凸显自身特色,亮点频出、成果丰硕,一批高端人才在这里集聚,一批优秀企业在这里成长,一批新兴产业在这里壮大……
营造“创新生态”,推动“院所经济”新发展
创新的历史告诉我们,最伟大的创新是不可预见的。从创新规律上看,规划创新方向很重要,完善创新生态更重要。为此,滨湖区委区政府以激发创新激情为目标,下大气力营造创新生态,甘做推进经济发展的“店小二”,为科研院所和企业提供周到的服务。
能解决的解决到位。深化院所“联络员”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协调解决院所的问题。中船重工702研究所产业处经理黄以吉举了个简单的例子,“政府在后勤方面给予了充分的保障,以前职工都住在家属区,现在都住到地方上来了”。这家研制出“蛟龙号”的研究所,也拿出自己的技术和产品,为无锡民企提供了合作的平台。
能争取的全力争取。对重大创新平台的建设,给予三分之一项目经费的扶持,同时每年向上争取约2亿元。华测电子系统有限公司在产品中试阶段转批量生产的过程中,得到了大量的扶持,如在申报省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等方面得到帮助。这家200人不到的公司,去年的产值为1.2亿元,预计今年将达2亿元。
能协调的尽量协调。建立了多层次无障碍的沟通平台,每年开展1-2次党政主要领导与驻区院所负责人的交流活动。对科研院所大的方面需求如供地等采取一事一议,小的方面需求如子女入学、停车场设置等则尽可能满足。
此外,滨湖一直致力于营造聚力创新的环境和氛围。滨湖区委宣传部副部长蒋锦告诉记者,滨湖从十年之前就坚持“山水之间兴产业”的发展理念,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区75%的区域已纳入“生态红线”,区内优质工业企业通过退城进园模式集中安置进“无锡新城工业安置区”,并在迁建过程中推动传统工业提升改造,先后关停“三高两低”企业2000多家,手笔之大前所未有,也为“院所经济”发展确立了导向、创造了条件。
技术与市场的对接,院所与企业的牵手,造就了生机勃勃的“院所经济”,为滨湖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创新动能。创新之光已在太湖之畔点亮,必将引领滨湖走向美好的明天。
责任编辑:尤 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