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反思和三年的实验探究,笔者总结出“以背导读、以说促写、精讲博览、练用结合”的语文“十六字”教学方法,并运用此法进行初中新教材(语文版)的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以背导读,促进文言诗文研读
以背导读就是在教学中重视对经典范文的全文或重点精彩段落的背诵,并通过熟读背诵来促进对诗文的研读理解。唐彪说:“诵读在幼时,获益在中晚也。”古代许多语文教育家搞集中识字积句,如教《千字文》《增广贤文》等都不以讲解为先,而以朗读背诵开路,因为这一着可让学生积累语汇。现代教育家朱自清先生也同样重视朗读、育读,其《论朗读》《论诵读》中都强调了这一点。再者,从语文教学的任务看,吕叔湘先生曾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而这语感的培养即对语言文字的高度悟性,正是要通过熟读背诵文句才能实现。读出文句的节奏、语调、语气、情味,熟记于心,便可心有余力去体会其含义,品味其辞情。体现新课程目标的语文版教科书非常重视积累、背诵、感悟和欣赏古诗文,因此,在教学中,应首先加强课前熟读背诵。教师指导学生预习,正音扫障,做好范读(或放录音带),要注重文言诗文语句的停顿、语气、语调,文言名字的句读节奏以及文章的感情基调、逻辑顺序等,做到每课都要让学生在授新课前达到熟读能背。其次是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研读课文,从整体感悟到深刻理解,进而品评赏析。同时教给学生翻译文言诗文的方法和技巧。方法要讲直译和意译,技巧要讲保留、增补、省略、替换、调整、变通等,并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质疑释疑。像《行路难》(李白)、《山居秋暝》(王维)、《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等古代诗歌,学生如果上新课前能背诵,那么上课则可重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再造意象,品味辞情,欣赏佳句,教学便得心应手。而像《〈论语〉十则》《三峡》《秋水》《曹刿论战》等文,有了背诵感知的前提,课堂时间就可以主要用来指导学生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方法,翻译、理解文句,引导学生质疑释疑,自主探究,领会其主题、寓意、道理,整个教学自然水到渠成,轻松高效。其三,开展好朗读比赛活动,完成好课后练习,让学生有更新、更深的感受。
二、以说促写,提高表达能力
以说促写训练主要是针对农村学生普通话水平和口语交际能力较差的现实,以锻炼普通话水平和口语交际能力来促进学生书面写作水平的提高。从心理学原理看,思维与语言是紧密联系的,语言所表达的内容是思维活动的结果。一般来说,一个人的见闻感受和思想观点能外化为条理清楚且流畅、准确的口头语言,那他也基本能用文字表达出来。农村学生接近社会、体验生活的机会还是很多,但由于环境与条件诸多原因,在口语表达方面整体水平较差。要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首先就要提高其口头表达能力。学生由获取信息到口头表达的过程至少包含着两方面的训练:一是对信息进行筛选,对思维进行整理,对内容进行成段成章的梳理;二是揣摩用语和遣词造句。这种训练为书面行文提供了可能,能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这也是语文版教材每个单元都安排口语交际与写作训练的原因。为此,首先,应上好每个单元的口语交际与写作课。其次,每天课前用3~5分钟进行说话朗诵训练,内容可配合单元训练。要求学生说话时条理清晰、逻辑严密;朗诵时声情并茂,进入文本角色。第三,上好“说文评文课”。该课型设计为:首先布置作文话题,全体学生各自写作,然后各组推荐最好的文章,由本组代表上讲台朗诵,亦可当堂布置,即席说文。每位读(说)完自己的文章后,先由同学即席点评,然后教师再对该文章和学生的点评进行总结性点评,选一名学生主持。这种训练可循序渐进,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预先布置话题让学生课外先准备,写提要,以期胸有成竹地走上讲台“说文”。第二阶段,当堂布置话题,让学生准备几分钟,打腹稿,再上讲台说文演讲。第三阶段则增加质疑答辩,师生与说文者对话、点评。这种方式,是写作与口语的综合训练,同时又是创作与修改的共同探讨,长期坚持,对学生的口语与写作都有很大裨益。
三、课内教学重精讲,课外阅读求博览
“精讲”是课堂教学的一个主要环节,“博览”则是课内教学的必要补充。“精讲”即教师在学生自主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课文的重要内容,重点、难点问题等进行精要的讲解、分析、点拨,达到落实教学目标和解决学生疑难问题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精讲要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按课标、教材的要求范围和学生经过预习后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确定内容。语文版教材的选文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既有名家名篇,如鲁迅的《风筝》、冰心的《忆读书》等,更有象黄蓓生的《心声》、漆孝诗的《基因畅想》等新选佳作,还有外国名家名篇《我的老师》《犟龟》等,按明晰的体例分成单元。在进行这些范文的教学中,根据单元编排的特点和文章题材、体裁的不同,设计、组织教学,搞好精讲。特别是非传统篇目,资料较少,学生自学难度大,更要注重引导和点拨。其一,在学生自主预习阅读的基础上,对课文的背景、写作目的、重点难点、预习中存在的问题等进行精当的讲解、分析和点拨,包括激情有趣的导入、精彩片段的赏析、深难语句的点拨、主旨要点的概括等。设计课题的导入,打开学生的思路,奠定氛围基调;讲清学法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集中讨论意见,归纳学生研习的成果;总揽课堂全局,做好点评鼓励。其二,注重单元整合,对本单元所有的课文拟设问题,并组织一次讨论,作好单元学习小结,归纳讲解一些相关文体、文学知识等,让学生由感性到理性,对本单元课文有一个全面整体的把握。其三,对具体文章的学习,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指导学生学会对课文质疑释疑,学会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
博览,就是指导学生在课外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广泛阅读各类文章和经典文学作品,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学语文的能力,拓宽其知识视野,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习惯,增强鉴赏能力。这里,教给学生正确高效的阅读方法是前提,务使他们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同时通过系列训练指导学生阅读时抓住文章的不同特征进行整体阅读,在此基础上,进行广泛的阅读积累。为了不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而又有系统性、有针对性,教师要精心指导课外阅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阅读材料的选择,要注意与课文的联系性,考虑难易程度;二是思想内容、人文价值及品位风格的取向;三是各类文章与各类文学作品的比例适度;四是时间的安排,主要利用课余、双休日及寒暑假,让学生“以最少的时间读最多的书”。密切配合课内教学,科学安排课外阅读,组织读书小组,召开读书汇报交流会,同学间交流读书心得,开展竞赛。
四、练用结合,开展综合性学习
有语文创造能力的人应善听会说,善读会写,善思会做。练用结合是巩固语文知识,运用语文知识,培养创造能力的途径。练是基础,用是能力的现实表现,二者结合起来,能使学生明确目的,提高兴趣,寻找规律,领悟方法。这里所说的练用结合也就是加强语文能力的各种练习,让学生完成好识字写字、词汇积累、背诵默写等各种基础习题,这是巩固语文基础、运用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在教学中,应注重加强语文基础练习,尤其是加强知识运用能力的训练,做到有针对性。精心设计和选用课后的习题,合理安排抄写、背诵、阅读、片段写作、听说等训练,指导学生做好课后“说明”“理解”“品味”“体会”“讨论”等类型的习题,尤其是开放性题目,多作迁移训练。另一方面,尽可能创设机会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语文知识,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加学习兴趣,同时醒悟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从而促使其努力学习语文。要配合单元安排,搞好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或自行设计补充一些语文活动。新版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设计新颖、活泼,如:“调查社会用字情况”“旅游资源调查”“收集交流对联”等,既有趣味性,实践性又强,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应用语文。(作者单位:江西省铜鼓县实验中学)■
作者简介:中学高级教师,江西省特级教师,宜春市优秀青年科技后备人才,铜鼓县初中语文兼职教研员。2004年被评为“全国农村中学优秀语文教师”。有20多篇教研论文在刊物上发表,有10余篇论文在省级以上获奖。
□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email protected]
一、以背导读,促进文言诗文研读
以背导读就是在教学中重视对经典范文的全文或重点精彩段落的背诵,并通过熟读背诵来促进对诗文的研读理解。唐彪说:“诵读在幼时,获益在中晚也。”古代许多语文教育家搞集中识字积句,如教《千字文》《增广贤文》等都不以讲解为先,而以朗读背诵开路,因为这一着可让学生积累语汇。现代教育家朱自清先生也同样重视朗读、育读,其《论朗读》《论诵读》中都强调了这一点。再者,从语文教学的任务看,吕叔湘先生曾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而这语感的培养即对语言文字的高度悟性,正是要通过熟读背诵文句才能实现。读出文句的节奏、语调、语气、情味,熟记于心,便可心有余力去体会其含义,品味其辞情。体现新课程目标的语文版教科书非常重视积累、背诵、感悟和欣赏古诗文,因此,在教学中,应首先加强课前熟读背诵。教师指导学生预习,正音扫障,做好范读(或放录音带),要注重文言诗文语句的停顿、语气、语调,文言名字的句读节奏以及文章的感情基调、逻辑顺序等,做到每课都要让学生在授新课前达到熟读能背。其次是在熟读背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研读课文,从整体感悟到深刻理解,进而品评赏析。同时教给学生翻译文言诗文的方法和技巧。方法要讲直译和意译,技巧要讲保留、增补、省略、替换、调整、变通等,并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质疑释疑。像《行路难》(李白)、《山居秋暝》(王维)、《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等古代诗歌,学生如果上新课前能背诵,那么上课则可重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再造意象,品味辞情,欣赏佳句,教学便得心应手。而像《〈论语〉十则》《三峡》《秋水》《曹刿论战》等文,有了背诵感知的前提,课堂时间就可以主要用来指导学生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方法,翻译、理解文句,引导学生质疑释疑,自主探究,领会其主题、寓意、道理,整个教学自然水到渠成,轻松高效。其三,开展好朗读比赛活动,完成好课后练习,让学生有更新、更深的感受。
二、以说促写,提高表达能力
以说促写训练主要是针对农村学生普通话水平和口语交际能力较差的现实,以锻炼普通话水平和口语交际能力来促进学生书面写作水平的提高。从心理学原理看,思维与语言是紧密联系的,语言所表达的内容是思维活动的结果。一般来说,一个人的见闻感受和思想观点能外化为条理清楚且流畅、准确的口头语言,那他也基本能用文字表达出来。农村学生接近社会、体验生活的机会还是很多,但由于环境与条件诸多原因,在口语表达方面整体水平较差。要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首先就要提高其口头表达能力。学生由获取信息到口头表达的过程至少包含着两方面的训练:一是对信息进行筛选,对思维进行整理,对内容进行成段成章的梳理;二是揣摩用语和遣词造句。这种训练为书面行文提供了可能,能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目的。这也是语文版教材每个单元都安排口语交际与写作训练的原因。为此,首先,应上好每个单元的口语交际与写作课。其次,每天课前用3~5分钟进行说话朗诵训练,内容可配合单元训练。要求学生说话时条理清晰、逻辑严密;朗诵时声情并茂,进入文本角色。第三,上好“说文评文课”。该课型设计为:首先布置作文话题,全体学生各自写作,然后各组推荐最好的文章,由本组代表上讲台朗诵,亦可当堂布置,即席说文。每位读(说)完自己的文章后,先由同学即席点评,然后教师再对该文章和学生的点评进行总结性点评,选一名学生主持。这种训练可循序渐进,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预先布置话题让学生课外先准备,写提要,以期胸有成竹地走上讲台“说文”。第二阶段,当堂布置话题,让学生准备几分钟,打腹稿,再上讲台说文演讲。第三阶段则增加质疑答辩,师生与说文者对话、点评。这种方式,是写作与口语的综合训练,同时又是创作与修改的共同探讨,长期坚持,对学生的口语与写作都有很大裨益。
三、课内教学重精讲,课外阅读求博览
“精讲”是课堂教学的一个主要环节,“博览”则是课内教学的必要补充。“精讲”即教师在学生自主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课文的重要内容,重点、难点问题等进行精要的讲解、分析、点拨,达到落实教学目标和解决学生疑难问题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方法。精讲要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按课标、教材的要求范围和学生经过预习后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确定内容。语文版教材的选文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既有名家名篇,如鲁迅的《风筝》、冰心的《忆读书》等,更有象黄蓓生的《心声》、漆孝诗的《基因畅想》等新选佳作,还有外国名家名篇《我的老师》《犟龟》等,按明晰的体例分成单元。在进行这些范文的教学中,根据单元编排的特点和文章题材、体裁的不同,设计、组织教学,搞好精讲。特别是非传统篇目,资料较少,学生自学难度大,更要注重引导和点拨。其一,在学生自主预习阅读的基础上,对课文的背景、写作目的、重点难点、预习中存在的问题等进行精当的讲解、分析和点拨,包括激情有趣的导入、精彩片段的赏析、深难语句的点拨、主旨要点的概括等。设计课题的导入,打开学生的思路,奠定氛围基调;讲清学法方式,让学生自主探究;集中讨论意见,归纳学生研习的成果;总揽课堂全局,做好点评鼓励。其二,注重单元整合,对本单元所有的课文拟设问题,并组织一次讨论,作好单元学习小结,归纳讲解一些相关文体、文学知识等,让学生由感性到理性,对本单元课文有一个全面整体的把握。其三,对具体文章的学习,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指导学生学会对课文质疑释疑,学会自主、合作、探究性地学习。
博览,就是指导学生在课外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广泛阅读各类文章和经典文学作品,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学语文的能力,拓宽其知识视野,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与习惯,增强鉴赏能力。这里,教给学生正确高效的阅读方法是前提,务使他们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同时通过系列训练指导学生阅读时抓住文章的不同特征进行整体阅读,在此基础上,进行广泛的阅读积累。为了不加重学生的学业负担而又有系统性、有针对性,教师要精心指导课外阅读,注意以下几点:一是阅读材料的选择,要注意与课文的联系性,考虑难易程度;二是思想内容、人文价值及品位风格的取向;三是各类文章与各类文学作品的比例适度;四是时间的安排,主要利用课余、双休日及寒暑假,让学生“以最少的时间读最多的书”。密切配合课内教学,科学安排课外阅读,组织读书小组,召开读书汇报交流会,同学间交流读书心得,开展竞赛。
四、练用结合,开展综合性学习
有语文创造能力的人应善听会说,善读会写,善思会做。练用结合是巩固语文知识,运用语文知识,培养创造能力的途径。练是基础,用是能力的现实表现,二者结合起来,能使学生明确目的,提高兴趣,寻找规律,领悟方法。这里所说的练用结合也就是加强语文能力的各种练习,让学生完成好识字写字、词汇积累、背诵默写等各种基础习题,这是巩固语文基础、运用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在教学中,应注重加强语文基础练习,尤其是加强知识运用能力的训练,做到有针对性。精心设计和选用课后的习题,合理安排抄写、背诵、阅读、片段写作、听说等训练,指导学生做好课后“说明”“理解”“品味”“体会”“讨论”等类型的习题,尤其是开放性题目,多作迁移训练。另一方面,尽可能创设机会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语文知识,在这一过程中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加学习兴趣,同时醒悟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从而促使其努力学习语文。要配合单元安排,搞好综合性学习实践活动,或自行设计补充一些语文活动。新版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设计新颖、活泼,如:“调查社会用字情况”“旅游资源调查”“收集交流对联”等,既有趣味性,实践性又强,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语文、应用语文。(作者单位:江西省铜鼓县实验中学)■
作者简介:中学高级教师,江西省特级教师,宜春市优秀青年科技后备人才,铜鼓县初中语文兼职教研员。2004年被评为“全国农村中学优秀语文教师”。有20多篇教研论文在刊物上发表,有10余篇论文在省级以上获奖。
□责任编辑 徐纯军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