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博物馆藏宋元外销军持赏析

来源 :文物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lexcun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泉州地处福建东南沿海,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这里自古海外交通贸易频繁,唐代泉州港就已成为中国对外贸易的四大港口之一,宋元时期泉州港曾被誉为与埃及亚历山大港齐名的“东方第一大港”,发达的海外交通贸易也使得各种民族和宗教得以传入,多种民族多宗教文化在这里和睦相处,因此素有“世界宗教博物馆”之称。在泉州的各大小博物馆,至今仍保存着许多能见证泉州多宗教融合的文化特色及海外交通发达的重要历史文物。本文仅以泉州市博物馆馆藏的外销军持为例,以此探讨伊斯兰文化与泉州海上丝绸之路陶瓷外销的互动。
  一、伊斯兰文化随着海外交通贸易传入泉州
  泉州是中世纪著名的世界贸易港,商人、旅行家、僧侣及各行各业的外国人汇集于此,带来了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印度教、摩尼教和犹太教文化,他们和中国本土的儒教、道教、民间宗教互相辉映(李玉昆:《泉州海外交通史略》,第133页,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年)。唐代,东方的“大唐帝国”与西方的“大食帝国”交往频繁,而泉州作为伊斯兰教传人中国最早的地区之一,唐代便有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门徒三贤、四贤来泉州传教,死后葬于泉州市区东郊的灵山半山腰中,现今灵山圣墓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宋代泉州海外贸易比唐代更为繁荣,其主要原因:一是中国经济重心整个南移,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发达,政府重视对外贸易市舶之利;二是罗盘广泛用于航海,阿拉伯商人活跃海上。所以宋代的海路交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东西方贸易中心路线从陆地转移到海上,通过海上交通同世界各国进行贸易已是常态,而宋代陶瓷俨然成为连接东西方的主要媒介(庄为玑:《古刺桐港》,第197页,厦门大学出版社,1989年)。另据《福建通志·职官》载:赵汝适以朝散大夫提举福建路市舶,在其任内,普遍走访当时侨居泉州的外国商人,间接得到南海各国的地理形势、物产及人民的社会风俗情况,于宝庆元年(1225)完成《诸蕃志》一书。该书分上下两卷,上卷《志国》,共45篇,下卷《志物》,共41篇,详细记载南宋时泉州港与五六十个国家和地区有经济贸易往来,介绍各地的风土物产,并明确记载了泉州港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许多阿拉伯和波斯的穆斯林来泉州经商、旅游、通婚等,伊斯兰文化与泉州的本土文化逐步相融。至元代,泉州伊斯兰教达到鼎盛,信奉伊斯兰教者数以万计,伊斯兰教文化在泉州流传极广。
  二、见证泉州与伊斯兰文化交流的外销军持
  泉州陶瓷生产历史悠久,考古发现泉州地区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有陶器,商周时期德化就开始生产瓷器,唐代泉州瓷器通过泉州港运往世界各地,包括阿拉伯人在内的许多外国人通过泉州海外交通带来香料、珠宝等商品,用于交换丝绸、瓷器等。宋元随着泉州海外交通的发达,泉州陶瓷生产和外销达到鼎盛时期。泉州窑址遍布各县,尤以德化窑和晋江磁灶窑为典型代表,以生产青白瓷为主,远销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菲律宾、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不少国家和地区均发现有宋元时期泉州德化窑和磁灶窑的瓷器,器形有军持壶、罐、瓶、粉盒、碗、碟、杯等。元代北非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到泉州等地旅行,在游记中记载“中国瓷器,仅产于刺桐、兴克兰(广州)二城。得诸山上之土,焚烧而成者。……中国人将瓷器转运出口至印度诸国,以达非洲摩洛哥。此种瓷器,是世界最佳者”。元代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马可波罗游记》中说:“刺桐城附近有一别城,名称迪云州(指德化),制造碗及瓷器,既多且美……购价甚贱”(李玉昆:《泉州海外交通史略》,第34页,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年)。
  泉州外销瓷受到亚、非、欧等各国人民的欢迎、喜爱,特别是对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影响极大,一些外销瓷甚至直接改变了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习惯,在陶瓷传人前,许多东南亚国家是以植物叶子为食物盛器,赵汝适的《诸蕃志》记载登流眉国“饮食以葵叶为碗,不施匙筋,掬而食之”。渤泥国“无器皿,以竹编、贝多叶为器,食叶则弃之”。苏丹吉“饮食不用器皿,缄树叶以从事,食已则弃之。”陶瓷的传人改变了这一切。具有贮水功能的军持尤其受到东南亚人民的喜爱,因为它还是东南亚伊斯兰教徒的必需品。
  军持,源于印度,梵语是“澡罐”或“净瓶”之意,又名军墀、君迟、群持、捃稚迦等,原系佛教徒随身携带用以贮水和净手用的,后来伊斯兰穆斯林也广泛使用,伊斯兰教的信众们在念诵古兰经前先用之净手。宋元时期,东南亚等国信奉伊斯兰教,伊斯兰文化成为当地的主导文化,东南亚国家伊斯兰教徒在宗教活动中需要使用军持,因此德化和晋江磁灶大批生产军持外销,体现了宋元时期泉州与东南亚地区伊斯兰文化的交流(李玉昆:《泉州海外交通史略》,第37页,厦门大学出版社,1995年)。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地都有发现晋江磁灶窑和德化窑生产的军持,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军持连纹饰都是顺应伊斯兰教徒的喜好而设计,例如,使用莲瓣纹,代表了伊斯兰教徒的清净与纯洁。因此,当时泉州的外销军持颇受伊斯兰教徒的喜爱,外销量多,范围广。
  现就泉州市博物馆藏的八件宋元时期德化窑和晋江磁灶窑的外销军持器型,介绍如下:
  1.宋德化窑白釉莲瓣纹军持(图一)。口径5.8、底径6.8、腹径14厘米,高14、通长16.2厘米。喇叭口,长颈,折腹,长直流,实足平底。颈部饰数圈弦纹,腹部印莲瓣纹。军持内外施白釉,釉光亮莹润,底露胎,胎色洁白,胎质坚实、细腻。
  2.元德化窑白釉印花军持(图二)。口径7、腹径12.8、底径6.3、高10.2、通长16.2厘米。喇叭口,长颈,折扃腹,实足平底,长直流。下腹部印折枝花卉纹,近底处印一圈弦纹。军持内外施釉,釉未及底。釉呈白色微泛黄,底露胎,胎色洁白、细腻,胎体较轻。
  3.元德化窑白釉印花军持(图三)。口径8、底径6.7、腹径12.5、高10.8、通长16.8厘米。喇叭口,长颈,折扁腹,长直流,实足平底。颈部饰一圈弦纹,腹部印折枝花卉纹,近底处印一圈弦纹,弦纹内印一圈莲瓣纹。军持内外施釉,釉未及底。釉呈白色微泛黄,底露胎,胎色洁白,胎质细腻、坚实。   4.元磁灶窑绿釉褐彩军持(图四)。口径7、底径7、腹径10.9、高12.4、通长15.7厘米。盘口,长直颈,斜肩,肩附长直流,圆鼓腹,实足。通体饰凸弦纹,上腹部饰褐彩花卉纹。军持外壁施釉,釉呈军绿色,现釉已基本脱落,底露胎,胎呈灰色,胎质坚实,胎体较轻。
  5.元磁灶窑酱釉瓷军持(图五)。口径6.9、底径6.9、腹径10.4、高14.8、通长14.4厘米。盘口,长直颈,斜肩,肩附长直流,流由下至上渐窄,折腹,实足。下腹部饰数圈凸弦纹。军持外壁施酱釉,釉光亮莹润,釉未及底,底露胎,胎呈灰黄色,胎质较稀松,胎体较轻。
  6.元磁灶窑绿釉军持(图六)。口径6.6、腹径11、足径6、高16.6、通长12.3厘米。盘口,长直颈,斜肩,折腹,实足。颈部饰两圈弦纹,器身施军绿釉,釉色光亮,釉不均匀,里不施釉,底露胎,胎呈灰黄色,胎质较稀松,胎体较轻。
  7.元磁灶窑绿釉军持(图七)。口径5.9、腹径11.2、底径7、高16.5、通长15.3厘米。盘口,长直颈,斜肩,折腹,实足,底微凹。肩附长直流,颈部饰两圈弦纹,腹部饰数圈弦纹。军持外壁及内口沿施釉,釉呈草绿色,釉未及底,施釉不均,底露胎,胎呈灰黄色,胎质较稀松,胎体较轻。
  8.元磁灶窑绿釉瓷军持(图八)。口径5.6、底径7.6、腹径12、高17、通长16.5厘米。盘口,长颈,斜肩,肩附长直流,折腹,实足。颈部饰两圈弦纹,腹部饰一圈弦纹。军持外壁施绿釉,双侧腹部带部分酱釉,釉未及底,施釉不均,底露胎,胎呈灰黄色,胎质较稀松,胎体较轻。
  四、小结
  宋元时期,在海上丝绸之路发展与繁荣的背景下,泉州与世界多元文化形成互动,其中宗教文化独具特色,丰富多彩,他们的传播和交流,对社会生活、民俗风情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如泉州的阿拉伯、波斯穆斯林与泉州本地人通婚后的后代主要有金、丁、郭等姓,他们有不少人始终保持伊斯兰教的习俗,婚丧仪式采用伊斯兰礼节。不仅如此,在物质方面,许多见证泉州与阿拉伯人民友好往来的历史实物也被保存下来,军持便是其中的一种,通过海外交通贸易外销的军持是泉州本土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相互连接的实物载体,见证了两种文化的相互融合,是泉州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陶瓷外销与伊斯兰教文化互动的重要实物资料。
  (责任编辑:阮富春)
其他文献
盛京皇宫(沈阳故宫),是清王朝于关外崛起的肇基之地,它创建于后金天命十年(1625),清太祖努尔哈赤迁都沈阳后,利用汉族工匠与技术,融入女真(满)、蒙古、藏族少数民族文化,修建了沈阳故宫大政殿、十王亭等东路“大衙门”建筑。清崇德元年(1636),清太宗皇太极基本完成中路“前朝后寝”皇宫建筑后,将国名“大金”正式更定为“大清”,自己则由“天聪汗”改称“宽温仁圣皇帝”,从此拉开清朝历史的帷幕。1644
期刊
服饰,从最初的御寒蔽体到对美学的追求,再到对文化的承载,发展到清代,已经具备了丰富的内容,成为一个庞杂的体系。清代服饰,源于满族服饰,以满族便于骑射的独有样式为蓝本,不断借鉴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形成了自身的鲜明特点。从概念上讲,清官服饰是指清代生活和服务于宫廷的人士的衣冠鞋帽、服饰佩饰等,属于清代服饰的宫廷部分。沈阳故宫作为清初开国宫殿和入关后的陪都宫殿,辟为博物馆后以收藏清代宫廷遗物、明清艺术
期刊
沈阳是清王朝的发祥地,也是清文化的发源地,沈阳故宫则是清入关前的王朝统治中心。从明万历十一年(1583)清太祖努尔哈赤起兵至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1644年)清入关迁都北京,短短六十多年,清王朝确立起自身政权的中央中枢机构和国家雏形,从赫图阿拉(新宾)到东京(辽阳),最后定都盛京(沈阳)。正是在这里,太祖努尔哈赤和太宗皇太极创建了盛京宫殿(沈阳故宫),使之成为新王朝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
期刊
盛京(沈阳)是清朝的发祥之地,也是清朝迁都北京之后的陪都,康熙、乾隆、嘉庆、道光四位皇帝东巡拜谒祖陵期间,每次都要在盛京官殿临政或驻跸。与此同时,清廷将大量皇家珍藏送贮沈阳故宫,鼎盛时期累积已达十几万件之多,使沈阳故宫与北京故官、热河行官(现承德避暑山庄)一起,成为举世瞩目的清代三大皇家官廷文物收藏宝库。后来由于日俄战争期间的部分文物损毁,清末民初国运式微造成的藏品外流,特别是民国初年(1914)
期刊
尽管近现代书画拍卖今春不乏亿元作品,如傅抱石《云中君和大司命》成交价2.3亿元,数千万元成交的作品也不少,但整体看,近现代书画的市场效应还是不敌古代书画作品。  一方面是数量较少的宋元明清时期的书法、绘画作品拍卖,今春呈现一种井喷现象,数量较往年大增,多家公司不约而同加强了古代书画板块的上拍力度,特别是明清时期在书画史上较有名头的书画家,大部分都有作品露面,给热衷古代书画作品的收藏投资者提供了一个
期刊
清代作为中国古代社会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不仅在政治、经济方面有显著发展,更是尤为重视礼制建设。帝后谥法制度是清代宫廷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清代列帝列后的谥宝谥册则是重要的典章文物。谥宝谥册是皇帝为前代帝后进谥号、庙号时制用之物,是推行谥法制度的直接产物。沈阳故宫即作为清朝的发祥重地,也为清官内务府收藏皇室历史典籍或古代器物,诸如清实录、皇室玉牒、圣训、四库全书、满文老档等宫廷文物和工艺精品等。其中,
期刊
沈阳故宫是清入关前建造并使用的皇官,清入关后,作为清王朝的发祥之地,受到历代皇帝的关注。如今,作为一座官廷遗址类博物馆,保存了大量帝后御用器物和皇家艺术品,成为一座艺术的宝库。其中,书画藏品数量丰富,以明清为大宗,既有清代帝王、皇子等皇室成员的书画之作,又不乏“明四家”、“四王吴恽”、“金陵八家”、“晚明四家”及近现代名家艺术珍品,呈现出流派纷呈、笔精墨妙、色彩绚烂的艺术特色。  继承传统的明代书
期刊
6月3日上午,以岫岩玉为材质的首届“玉瑶奖”首饰设计大赛在北京翠钻珠宝展厅启动。  在中国八千年的玉文化发展史上,岫岩玉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并对早期东亚玉文化的产生有重要影响,如兴隆洼文化、红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新石器时代文化,均不同程度地采用岫岩玉琢磨玉器。而现实中,岫岩玉给人们的印象是价格低廉。这些年,凡沾“玉”字边的石头一夜“成金”,新疆和田玉、缅甸翡翠,甚至俄料、韩料以及由黄玉
期刊
玻璃画,又称为镜子画,在欧洲被称为背画,顾名思义,是用水粉或油彩直接在玻璃的背面作画,在着彩的另一面可观赏到精美的画面。英国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院(英国皇家博物院)藏有一张表现正在绘制玻璃画的画工的水彩画,真实地再现了玻璃画的制作情景。画工手中使用的是中国的毛笔,其握笔姿势也是中国式的。玻璃画的创作要经过四个步骤:画稿,先把画样画到纸上;开墨,将画稿铺在玻璃下,选取颜料,基本采用白描画法画出主题
期刊
西安博物院位于丝绸之路的东方重镇——“唐长安城”中轴线朱雀大街东侧,于2007年5月18日正式建成对外开放,2010年3月31日开始对公众免费开放。全院总占地面积16万平方米,其中博物馆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陈列面积5500平方米、文物藏品库面积4500平方米。院址以著名的唐代建筑、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小雁塔为中心,由博物馆、唐荐福寺遗址、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三部分组成。主体建筑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