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提要】在融媒体时代,不同媒体间相互融合互动,新闻制作与传播的方式与理念发生了深刻变革。媒体对全能型人才的需要要求民族院校传统的新闻采访学在培养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都做出及时改革。而这些变迁的根基,来自于理念的转变,来自于融媒体时代下全媒体理念的建构。
【关键词】媒介融合 民族院校新闻采访学 全媒体理念
《新闻采访学》是研究新闻采访这一社会活动特殊的本质、规律、方法、途径以及新闻活动方式的应用科学,属于新闻专业的核心课程。其学科本身具备完整的理论体系,同时具有实践性极强的突出特点。媒介融合时代,不同媒体间相互融合互动,新闻制作与传播的方式与理念发生深刻变革。在此背景下,民族院校新闻采访学课程的教学理念也需要与时俱变。
一、媒介融合语境下全媒体新闻采访理念建构的背景
媒介融合,是指不同的媒介结合,最终组成一种非传统的、复合型的媒介共同体。这种融合集中体现在新闻传播活动过程中的两个层面。一是信息渠道的融合,即报纸、广播、电视、网站、手机等原本各自独立的信息采集者的融合,具有兼容与包容性。二是媒体传播终端的融合,即传播平台的多元化,最终生产出不同媒介形式的信息产品。在这种融合的模式下,新闻的制作与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不同的媒体集中在一个信息操作平台上,统一策划,相互协调,取长补短,根据各自媒体和受众特点对信息进行分类”①,实现了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相较于传统媒体,融媒体背景下要求的新闻人才需要熟悉不同媒介环境,具备跨媒体采访能力,成为能够为全媒体服务的复合型人才。“以往媒体都是‘单介质’记者,即电视记者、广播记者、文字记者、摄影记者等,而在‘融媒体’时代,媒介技术的物理割裂被打破,不同媒体通过生产流程再造,实现资源重整。②这种融合人才既需要熟悉传统媒体新闻生产的流程与方式,又需要具备新媒体运行理念与技术操作能力。“只有具备了跨媒体新闻采访能力,才能适应一次采集、多媒体故事讲述、多媒介渠道发布的融合新闻生产流程。”③
在较长一段时间里,民族院校《新闻采访学》的主要教学理念与方法为:按照教材中不同媒介形式的采访分章节讲授,即要求学生掌握平面媒体、电子媒体、网络媒体等采访技巧与方法。目前的教学方式主要问题在于:理论内容过多,学生实践环节没有跟上课程理论步伐;教师还是课堂的绝对主体,交互性、参与性、自主性不明显;课程内容未根据融媒体时代特点进行调整,全媒体特征没有体现;未从民族院校的特殊性出发,很多特色资源没有充分利用等。因此,民族院校的新闻采访课程需要首先从教学理念做出变革,让学生从单一型向能够为全媒体服务的复合型人才转变,以顺应融媒体时代新闻生产需要。
二、全媒体理念建构:“大采访”理念思维下的“分”与“合”
在融媒体时代,我们需要建立“大新闻”与“大采访”的理念。一方面,需要强调不同媒体的特征与优势,使学生利用各自的传播优势,有针对性地传播给特定受众。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明白“跨媒体新闻采访能力并非对不同类型媒介新闻采访技巧的简单相加,而力求解决跨媒体之间新闻报道内容与形式的有效转化问题,追求媒介的融合与互补。” ④要培养学生树立“一种全媒体的思维方式,使他们面对一个新闻题材时可以很快做出判断与选择,规划出用多種媒体手段进行报道的方案。”⑤这其实是“分”与“合”的一种辩证统一思维。它既需要在讲授时强调各种媒体的优势与差异化,注重学生某一特定领域能力的培养;又需要让学生掌握融媒体新闻采访能力,增强对不同媒体技术平台的融会贯通与整合互补的技巧。
这种“合”的理念还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在新闻传播领域内的“合”,打通课程之间的关联。如相关专业之间打通,学生通过组团队、完成大作业的方式锻炼自己成为多面手:能写、能摄影摄像、能做后期编辑、能做网站、能出境采访等等。二是在教学中需要渗透进其他人文学科的内容,搭建学科之间的桥梁。新闻学本身涉及了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符号学等众多领域,在讲授时不能仅局限于新闻采访的方法与技巧,需要将更多其他相关人文学科内容引入。因此需要提升学生新闻专业素养、分析与解释社会现象的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与理论修养。
三、全媒体理念下“融合新闻采访报道”多元化实践模式
《新闻采访学》课程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我们在教学中逐步开发完善了“老师讲授——学生讨论——拓展研究——实践训练”的互动授课模式。通过学生讨论、分组设计、个人和小组报告、师生互动、实地调查采访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为“课堂——课外——校外”三位一体的建设框架,建构了“融合新闻采访报道”的多元化实践模式。
(一)案例、团队、情境:课堂全媒体教学的构成形式
在新闻采访学的课堂,我们采取分小组的团队教学方式,选择热点新闻事件展开相关练习。第一步,确定选题。如我们已经做过的“美国大选事件”“韩国总统梨花门事件”“双十一购物节现象”“校园网贷现象”“小黄车校园”“大学生微商”等选题。第二步,将学生划分为“平面媒体组”“广播电视组”“网络媒体组”等并做出采访策划。确定采访对象、采访方式,撰写采访提纲,设计调查采访路径等。第三步,由学生和老师共同进入模拟环境,教师模拟示范、学生模拟操作。之后学生自己总结、互评,教师进行指导。第四步,观摩名记者、名栏目对此事件的采访报道,分析对比,找到不足,汇报交流。
(二)引导、分享、自创:课外社交媒体教学的三个维度
将社交媒体融入《新闻采访学》的课程改革,是新闻媒体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QQ教学群、微信、微博、网站、论坛等方式,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前设置议题,学生提前进入学习情境,带着解决问题的目的去听课。同时学生可以从中寻找新闻线索与采访对象,并利用网络查询有关资料。这是利用社交媒体的第一个维度。第二维度可以建立专门的《新闻采访学》课程网站分享资源,内容可包括自学知识、先修课程、学科拓展、案例展示、交流互动、作品观摩等。同时通过Facebook小组、Twitter账户等发布教学信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将社交平台作为自己实践成果的发表阵地。在学生采访实践中,通过社交软件以图文、视频形式进行直播,上传至相关视频网站。教师可实时监控学生实践的进度,了解其参与程度及理论知识转化程度,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第三维度,指导学生制作手机报、电子杂志、网络专题、微信公众号等,打造融媒体新闻采访的实践平台,将课堂学习与实际操作有机结合。如西北民族大学学生建立的自媒体公众号“媒妁之言”,在学生中间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在建设过程中,加强了学生的新闻采写编评的业务能力,以及版面编排、网页设计、新媒体相关的专业操作技能等。 (三)民族性、联动性、地域性:校外实践的关键因素
1.民族性:熟悉民族地区新闻规律,讲好民族地区中国故事
民族地区急需掌握少数民族语言、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等特殊素质的新闻人才。因此,新闻课程理念改革也需要探索其本土化特色。我们新闻采访课程的校外实践注重结合了少数民族新闻教育的培养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熟悉民族地区新闻采访的特殊规律,学会讲好民族地区的中国故事。
民族院校在处理《新闻采访学》课外实践性教学时,更应突出其民族性。选择实践的地点、采访对象、采访主题的确立等都可结合具体的民族性做设计与安排。如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以“甘肃临夏地区伊斯兰文化和民族文化发展研究”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确定选题为当地民族文化继承与发展情况、少数民族地区如何在现代化教育中保留自身民族特性、探索现代媒介技术对当地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影响等。学生在采访的同时教师采取辅助教学法,及时发现并纠正问题,之后学生进行总结,通过社交媒体分享、交流,反思得失。通过采访调查,学生了解到了少数民族宗教文化的传承手段和方式变更,理解了现代媒介如何促进宗教文化继承与传播。
2.联动性:综合不同专业与课程,培养融合新闻人才
除了新闻专业外,《新闻采访学》课程在很多高校的广播电视学、广告学、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主持等专业中也均有开设。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在实践时充分发挥各自的專业优势,通过团队合作让学生体会“全媒体”人才素质的要求。实践的成果分别以纪录片、摄影、人物专访、消息、通讯、深度报道、评论、旅游宣传片、广告策划案等不同形式展现,既有影视资料,也有文字内容,并通过互联网上传至网页展示。这种联动的概念一方面体现在实践教学团队成员是由学院不同专业学生构成,这种结构有助于相互间的学习;另一方面,这种实践已经突破了《新闻采访学》一门课程,与其相关的采写编评的课程、广播电视的课程、摄录制作的课程等内容学生都得到了具体的实践。因此,实践最终的成果也是打通各门课程、各个专业的“大作业”成果展示,而这也正是融媒体背景下对综合性人才的最好锻炼机会。
3.地域性: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实践活动的地点与主题除考虑民族性外,还可以考虑地域性特征。如西北民族大学《新闻采访学》课程的实践注重梳理、挖掘甘肃地域文化资源优势,落脚点放在华夏文明的传承和创新,并利用全媒体报道平台进行展示。2016年为纪念《中国的西北角》正式出版80周年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西北民族大学还与四川大学共同组织了“滚滚长江,致敬长征!——‘重走范长江之路’大型新闻教育实践活动”。在四川大学师生完成四川段的新闻实践活动之后,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师生接力甘肃段,奔赴临潭县、卓尼县,追寻范长江先生在甘肃留下的足迹,以真实的田野经历和实际行动,探索新闻教育与实践的结合。这也是《新闻采访学》课程校外实践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新闻学子实地走访过程中,通过网络展示行程中的风土人情,交流采访心得,分享精彩故事,增强了互动性与参与性。
四、结语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新闻教育,一方面需要紧跟新闻事业的发展,适应数字时代的新闻教育变革;另一方面又需要有针对性与特殊性,以利于培养的毕业生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民族新闻事业。融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新闻采访学》课程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也带来了挑战与机遇。我们应顺应融媒体发展趋势,建构全媒体人才培养思维理念,以培养跨媒体、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推进民族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
注释:
{1}郭菁.探讨网络融合新闻对新闻传播的影响[J].商情,2012(28).
{2}王如一.“融媒体”时代新闻采访教学改革的目标与路径[J].科教文汇,2013(03).
{3}{4}苗伟、王兆屹.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采访教学的创新与探索[J].新闻知识,2013(08).
{5}彭兰.媒介融合方向下的四个关键变革[J].青年记者,2009(4).
【本文系2015年国家民委教改项目《“融媒体”语境下<新闻采访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2015MXJG-1001670122)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本课程系甘肃省级精品课程】
作者简介:王玉,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广播电视艺术学
编辑:孟凌霄
【关键词】媒介融合 民族院校新闻采访学 全媒体理念
《新闻采访学》是研究新闻采访这一社会活动特殊的本质、规律、方法、途径以及新闻活动方式的应用科学,属于新闻专业的核心课程。其学科本身具备完整的理论体系,同时具有实践性极强的突出特点。媒介融合时代,不同媒体间相互融合互动,新闻制作与传播的方式与理念发生深刻变革。在此背景下,民族院校新闻采访学课程的教学理念也需要与时俱变。
一、媒介融合语境下全媒体新闻采访理念建构的背景
媒介融合,是指不同的媒介结合,最终组成一种非传统的、复合型的媒介共同体。这种融合集中体现在新闻传播活动过程中的两个层面。一是信息渠道的融合,即报纸、广播、电视、网站、手机等原本各自独立的信息采集者的融合,具有兼容与包容性。二是媒体传播终端的融合,即传播平台的多元化,最终生产出不同媒介形式的信息产品。在这种融合的模式下,新闻的制作与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不同的媒体集中在一个信息操作平台上,统一策划,相互协调,取长补短,根据各自媒体和受众特点对信息进行分类”①,实现了资源的整合与共享。
相较于传统媒体,融媒体背景下要求的新闻人才需要熟悉不同媒介环境,具备跨媒体采访能力,成为能够为全媒体服务的复合型人才。“以往媒体都是‘单介质’记者,即电视记者、广播记者、文字记者、摄影记者等,而在‘融媒体’时代,媒介技术的物理割裂被打破,不同媒体通过生产流程再造,实现资源重整。②这种融合人才既需要熟悉传统媒体新闻生产的流程与方式,又需要具备新媒体运行理念与技术操作能力。“只有具备了跨媒体新闻采访能力,才能适应一次采集、多媒体故事讲述、多媒介渠道发布的融合新闻生产流程。”③
在较长一段时间里,民族院校《新闻采访学》的主要教学理念与方法为:按照教材中不同媒介形式的采访分章节讲授,即要求学生掌握平面媒体、电子媒体、网络媒体等采访技巧与方法。目前的教学方式主要问题在于:理论内容过多,学生实践环节没有跟上课程理论步伐;教师还是课堂的绝对主体,交互性、参与性、自主性不明显;课程内容未根据融媒体时代特点进行调整,全媒体特征没有体现;未从民族院校的特殊性出发,很多特色资源没有充分利用等。因此,民族院校的新闻采访课程需要首先从教学理念做出变革,让学生从单一型向能够为全媒体服务的复合型人才转变,以顺应融媒体时代新闻生产需要。
二、全媒体理念建构:“大采访”理念思维下的“分”与“合”
在融媒体时代,我们需要建立“大新闻”与“大采访”的理念。一方面,需要强调不同媒体的特征与优势,使学生利用各自的传播优势,有针对性地传播给特定受众。另一方面,要让学生明白“跨媒体新闻采访能力并非对不同类型媒介新闻采访技巧的简单相加,而力求解决跨媒体之间新闻报道内容与形式的有效转化问题,追求媒介的融合与互补。” ④要培养学生树立“一种全媒体的思维方式,使他们面对一个新闻题材时可以很快做出判断与选择,规划出用多種媒体手段进行报道的方案。”⑤这其实是“分”与“合”的一种辩证统一思维。它既需要在讲授时强调各种媒体的优势与差异化,注重学生某一特定领域能力的培养;又需要让学生掌握融媒体新闻采访能力,增强对不同媒体技术平台的融会贯通与整合互补的技巧。
这种“合”的理念还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在新闻传播领域内的“合”,打通课程之间的关联。如相关专业之间打通,学生通过组团队、完成大作业的方式锻炼自己成为多面手:能写、能摄影摄像、能做后期编辑、能做网站、能出境采访等等。二是在教学中需要渗透进其他人文学科的内容,搭建学科之间的桥梁。新闻学本身涉及了社会学、文化学、心理学、符号学等众多领域,在讲授时不能仅局限于新闻采访的方法与技巧,需要将更多其他相关人文学科内容引入。因此需要提升学生新闻专业素养、分析与解释社会现象的能力,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与理论修养。
三、全媒体理念下“融合新闻采访报道”多元化实践模式
《新闻采访学》课程具有鲜明的实践特色,我们在教学中逐步开发完善了“老师讲授——学生讨论——拓展研究——实践训练”的互动授课模式。通过学生讨论、分组设计、个人和小组报告、师生互动、实地调查采访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为“课堂——课外——校外”三位一体的建设框架,建构了“融合新闻采访报道”的多元化实践模式。
(一)案例、团队、情境:课堂全媒体教学的构成形式
在新闻采访学的课堂,我们采取分小组的团队教学方式,选择热点新闻事件展开相关练习。第一步,确定选题。如我们已经做过的“美国大选事件”“韩国总统梨花门事件”“双十一购物节现象”“校园网贷现象”“小黄车校园”“大学生微商”等选题。第二步,将学生划分为“平面媒体组”“广播电视组”“网络媒体组”等并做出采访策划。确定采访对象、采访方式,撰写采访提纲,设计调查采访路径等。第三步,由学生和老师共同进入模拟环境,教师模拟示范、学生模拟操作。之后学生自己总结、互评,教师进行指导。第四步,观摩名记者、名栏目对此事件的采访报道,分析对比,找到不足,汇报交流。
(二)引导、分享、自创:课外社交媒体教学的三个维度
将社交媒体融入《新闻采访学》的课程改革,是新闻媒体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QQ教学群、微信、微博、网站、论坛等方式,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前设置议题,学生提前进入学习情境,带着解决问题的目的去听课。同时学生可以从中寻找新闻线索与采访对象,并利用网络查询有关资料。这是利用社交媒体的第一个维度。第二维度可以建立专门的《新闻采访学》课程网站分享资源,内容可包括自学知识、先修课程、学科拓展、案例展示、交流互动、作品观摩等。同时通过Facebook小组、Twitter账户等发布教学信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将社交平台作为自己实践成果的发表阵地。在学生采访实践中,通过社交软件以图文、视频形式进行直播,上传至相关视频网站。教师可实时监控学生实践的进度,了解其参与程度及理论知识转化程度,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第三维度,指导学生制作手机报、电子杂志、网络专题、微信公众号等,打造融媒体新闻采访的实践平台,将课堂学习与实际操作有机结合。如西北民族大学学生建立的自媒体公众号“媒妁之言”,在学生中间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在建设过程中,加强了学生的新闻采写编评的业务能力,以及版面编排、网页设计、新媒体相关的专业操作技能等。 (三)民族性、联动性、地域性:校外实践的关键因素
1.民族性:熟悉民族地区新闻规律,讲好民族地区中国故事
民族地区急需掌握少数民族语言、了解少数民族文化等特殊素质的新闻人才。因此,新闻课程理念改革也需要探索其本土化特色。我们新闻采访课程的校外实践注重结合了少数民族新闻教育的培养目标,强调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提高学生的民族文化素养,熟悉民族地区新闻采访的特殊规律,学会讲好民族地区的中国故事。
民族院校在处理《新闻采访学》课外实践性教学时,更应突出其民族性。选择实践的地点、采访对象、采访主题的确立等都可结合具体的民族性做设计与安排。如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以“甘肃临夏地区伊斯兰文化和民族文化发展研究”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确定选题为当地民族文化继承与发展情况、少数民族地区如何在现代化教育中保留自身民族特性、探索现代媒介技术对当地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影响等。学生在采访的同时教师采取辅助教学法,及时发现并纠正问题,之后学生进行总结,通过社交媒体分享、交流,反思得失。通过采访调查,学生了解到了少数民族宗教文化的传承手段和方式变更,理解了现代媒介如何促进宗教文化继承与传播。
2.联动性:综合不同专业与课程,培养融合新闻人才
除了新闻专业外,《新闻采访学》课程在很多高校的广播电视学、广告学、广播电视编导、播音主持等专业中也均有开设。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在实践时充分发挥各自的專业优势,通过团队合作让学生体会“全媒体”人才素质的要求。实践的成果分别以纪录片、摄影、人物专访、消息、通讯、深度报道、评论、旅游宣传片、广告策划案等不同形式展现,既有影视资料,也有文字内容,并通过互联网上传至网页展示。这种联动的概念一方面体现在实践教学团队成员是由学院不同专业学生构成,这种结构有助于相互间的学习;另一方面,这种实践已经突破了《新闻采访学》一门课程,与其相关的采写编评的课程、广播电视的课程、摄录制作的课程等内容学生都得到了具体的实践。因此,实践最终的成果也是打通各门课程、各个专业的“大作业”成果展示,而这也正是融媒体背景下对综合性人才的最好锻炼机会。
3.地域性: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实践活动的地点与主题除考虑民族性外,还可以考虑地域性特征。如西北民族大学《新闻采访学》课程的实践注重梳理、挖掘甘肃地域文化资源优势,落脚点放在华夏文明的传承和创新,并利用全媒体报道平台进行展示。2016年为纪念《中国的西北角》正式出版80周年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西北民族大学还与四川大学共同组织了“滚滚长江,致敬长征!——‘重走范长江之路’大型新闻教育实践活动”。在四川大学师生完成四川段的新闻实践活动之后,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师生接力甘肃段,奔赴临潭县、卓尼县,追寻范长江先生在甘肃留下的足迹,以真实的田野经历和实际行动,探索新闻教育与实践的结合。这也是《新闻采访学》课程校外实践内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在新闻学子实地走访过程中,通过网络展示行程中的风土人情,交流采访心得,分享精彩故事,增强了互动性与参与性。
四、结语
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新闻教育,一方面需要紧跟新闻事业的发展,适应数字时代的新闻教育变革;另一方面又需要有针对性与特殊性,以利于培养的毕业生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民族新闻事业。融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新闻采访学》课程的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平台,也带来了挑战与机遇。我们应顺应融媒体发展趋势,建构全媒体人才培养思维理念,以培养跨媒体、复合型人才为目标,推进民族新闻传播教育的发展。
注释:
{1}郭菁.探讨网络融合新闻对新闻传播的影响[J].商情,2012(28).
{2}王如一.“融媒体”时代新闻采访教学改革的目标与路径[J].科教文汇,2013(03).
{3}{4}苗伟、王兆屹.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采访教学的创新与探索[J].新闻知识,2013(08).
{5}彭兰.媒介融合方向下的四个关键变革[J].青年记者,2009(4).
【本文系2015年国家民委教改项目《“融媒体”语境下<新闻采访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2015MXJG-1001670122)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本课程系甘肃省级精品课程】
作者简介:王玉,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广播电视艺术学
编辑:孟凌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