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我国收入差距在民间存在不断扩大的趋势已是不争的事实,对这一现象应该怎么看,是关系到未来我国收入分配政策调整的问题,也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问题。我认为,对这一问题,我们也应当本着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态度,全面客观地加以分析。
关键词: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中图分类号:F1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1)12-038-2
1 目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存在过大现象,但是并没有导致两极分化的出现
衡量收入差距的指标主要是基尼系数。虽然近几年我国的基尼系数都处于0.4—0.5之间,居民收入差距存在过大的问题,但还是没有导致两极分化。两极分化既有质的规定性,又有量的规定性,只有既满足质的规定性条件,又满足量的规定性条件,才能叫做两极分化。从质的规定性来说,由于收入差距过于扩大而直接影响社会安定,社会成员的心理极不平衡,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各种社会冲突出现,整个社会动荡不安;从量的规定性来说,社会成员的总体差距已经足够大并进入两极分化的界区。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整个社会总体是安定的,社会成员之间虽有矛盾,但大多是人民内部矛盾,总体上是和谐的,因此还不能做出两极分化的判断。当然,从发展趋势上看,我国目前的收入差距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如果不能从政策上、制度上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控,则进入两极分化的区间就指日可待了。
2 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不是绝对差距,而是相对差距
目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从总体来看是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产生的有快有慢、有先有后的差距,是相对差距,而不是一部分人越来越富、一部分人越来越穷的绝对差距。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产生了许许多多的高收入者,他们大多是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的途径获得收入。我们考察收入差距不能仅就收入而论收入,那就陷入了片面性,必须把收入与贡献结合起来加以考察。美国经济学家保罗•A•萨缪尔森在流传甚广的《经济学》一书中是这样给收入下定义的:“收入是指在一定时期(通常是1年)内赚得的或取得的货币总量。”这说明,收入是一种结果,而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则是收入的占有者通过为生活做贡献而获得的报酬的货币化。只有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才可能获得更多的收入。可见,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了,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绝大多数高收入者的收入都是通过正常途径获得的,他们的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是取得高收入的根本原因,他们比一般人付出的劳动和智慧更多。因此,我们不能只看到他们的高收入,更要看到他们的高付出,在这里,收入和投入是成正比例关系的。我们说缩小收入差距并不是要实现收入的完全均等化,而是要在保护合法收入和效率不断提高的前提下,通过收入的再分配来确保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要把社会成员引导到通过贡献获得合法收入的轨道上来,而不是简单地比较收入本身。从总体上看,虽然产生了不少的高收入者,但数量仍然很少,高收入者的财富仍然很小。高收入者的合法收入越多,他们对国家的税收、就业等贡献就越大,低收入者的收入就越能更快地提高。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这些年,低收入者的收入也有了很大提高,即使是贫困人口,他们的生活与以前相比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可以说,以前的贫困是吃不饱、穿不暖的贫困,而现在的贫困则是温饱中的贫困,缺钱的贫困。
3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存在,应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来看
凡事有利有弊。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可以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加以考察,这是客观事物发展的辩证法。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这一现象,从积极影响来看,适当的收入差距打破了长期以来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分配方式,体现了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多贡献多得,少贡献少得。正是这种收入和劳动付出的正相关关系,有利于调动和刺激广大人民群众的劳动、生产经营的积极性,鼓励广大人民群众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去获取高收入。从总体上来说,就是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而在过去平均主义分配体制下,劳动付出与收入没有多大的关系,出工不出力的现象普遍存在,最终结果是共同贫穷。改革开放之后,打破了大锅饭的平均主义分配方式,把收入与贡献挂起钩来,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劳动积极性,也促进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极大发展。
从消极影响来看,过大的收入差距的存在,确实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利因素。
第一,不利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邓小平同志说过:“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但也不是一部分富裕、一部分贫穷的两极分化。目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已经达到警戒线,进入过大区间,如不加以调整,就可能会出现二极分化,而这种现象的出现,是有违共同富裕的目标的,不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
第二,不利于社会的长期稳定。尽管收入差距和社会稳定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但都是正相关关系。这种正相关性关系主要从两个层面来影响社会的稳定:其一,从收入差距与社会稳定的逻辑关系来看,直接影响人们的心理平衡。收入差距是客观现象,反应到人的头脑中来就形成了社会心理。长期过大的收入差距的信号积累在人的大脑里,当积累到一定程度时,突破了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就有可能做出行为反应,轻则表现为对社会的不满,重则产生过激行为,破坏社会稳定。其二,从收入差距与社会稳定的历史来看,不难发现,收入差距越大,社会越不稳定。例如18世纪和19世纪,之所以当时生产力相对发达的欧洲工人游行、罢工、示威不断,一浪高过一浪,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收入出现了两极分化,形成工人与资本家的严重对立,社会矛盾异常尖锐。从现实来说,近30多年来 ,我国收入差距总体上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社会治安案件总体上也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虽然这些社会问题并不完全是由收入差距所引发的,但二者之间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老百姓多年来一直关注收入差距问题,而且是最为关注的问题就可以印证这一点。
第三,不利于启动消费。经济危机之后,如何启动内需?关键就是要启动消费。而消费为什么老是启而不动?一个关键问题就是收入问题,尤其是收入差距过大,直接制约了消费需求的扩大。我国目前形成了三大收入群体,即高收入、中等收入和低收入群体,他们各自有不同的消费特点:高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呈递减规律,有消费能力,无消费欲望;中等收入者有一定的消费能力,但没有良好的收入预期而不敢消费;低收入者虽有消费欲望,但缺乏收入而无力消费。因此形成了三大消费断层。要扩大消费需求,真正启动消费,必须大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改善中等收入者的收入预期,引导高收入者健康消费。
4 我国收入差距扩大有一定的必然性,这就是市场经济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市场经济规律特别是竞争规律的存在天然具有优胜劣汰的作用,适应市场经济就能够生存、发展,不适应市场经济就会遭到淘汰,即使是完全公平的竞争也会产生一个不公平的结果,也会导致收入差距。我们不能空想市场经济条件下全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趋向于零,每个社会成员的收入都完全平等。因为每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工作性质不同、天然禀赋不同、付出的劳动量以及劳动的复杂程度都不相同,作为社会回报的收入必然是有差距的。我们既然走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就必然要承认收入差距,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平等竞争而产生的收入差距要比计划经济条件下平均主义分配公平。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从怎么看到怎么办.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2011(第1版).
关键词:收入差距;扩大趋势
中图分类号:F12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1)12-038-2
1 目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存在过大现象,但是并没有导致两极分化的出现
衡量收入差距的指标主要是基尼系数。虽然近几年我国的基尼系数都处于0.4—0.5之间,居民收入差距存在过大的问题,但还是没有导致两极分化。两极分化既有质的规定性,又有量的规定性,只有既满足质的规定性条件,又满足量的规定性条件,才能叫做两极分化。从质的规定性来说,由于收入差距过于扩大而直接影响社会安定,社会成员的心理极不平衡,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各种社会冲突出现,整个社会动荡不安;从量的规定性来说,社会成员的总体差距已经足够大并进入两极分化的界区。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整个社会总体是安定的,社会成员之间虽有矛盾,但大多是人民内部矛盾,总体上是和谐的,因此还不能做出两极分化的判断。当然,从发展趋势上看,我国目前的收入差距还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如果不能从政策上、制度上采取有效措施加以防控,则进入两极分化的区间就指日可待了。
2 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不是绝对差距,而是相对差距
目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从总体来看是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产生的有快有慢、有先有后的差距,是相对差距,而不是一部分人越来越富、一部分人越来越穷的绝对差距。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产生了许许多多的高收入者,他们大多是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的途径获得收入。我们考察收入差距不能仅就收入而论收入,那就陷入了片面性,必须把收入与贡献结合起来加以考察。美国经济学家保罗•A•萨缪尔森在流传甚广的《经济学》一书中是这样给收入下定义的:“收入是指在一定时期(通常是1年)内赚得的或取得的货币总量。”这说明,收入是一种结果,而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则是收入的占有者通过为生活做贡献而获得的报酬的货币化。只有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才可能获得更多的收入。可见,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了,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绝大多数高收入者的收入都是通过正常途径获得的,他们的诚实劳动、合法经营是取得高收入的根本原因,他们比一般人付出的劳动和智慧更多。因此,我们不能只看到他们的高收入,更要看到他们的高付出,在这里,收入和投入是成正比例关系的。我们说缩小收入差距并不是要实现收入的完全均等化,而是要在保护合法收入和效率不断提高的前提下,通过收入的再分配来确保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要把社会成员引导到通过贡献获得合法收入的轨道上来,而不是简单地比较收入本身。从总体上看,虽然产生了不少的高收入者,但数量仍然很少,高收入者的财富仍然很小。高收入者的合法收入越多,他们对国家的税收、就业等贡献就越大,低收入者的收入就越能更快地提高。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这些年,低收入者的收入也有了很大提高,即使是贫困人口,他们的生活与以前相比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可以说,以前的贫困是吃不饱、穿不暖的贫困,而现在的贫困则是温饱中的贫困,缺钱的贫困。
3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存在,应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来看
凡事有利有弊。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可以从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加以考察,这是客观事物发展的辩证法。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这一现象,从积极影响来看,适当的收入差距打破了长期以来平均主义吃大锅饭的分配方式,体现了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多贡献多得,少贡献少得。正是这种收入和劳动付出的正相关关系,有利于调动和刺激广大人民群众的劳动、生产经营的积极性,鼓励广大人民群众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去获取高收入。从总体上来说,就是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而在过去平均主义分配体制下,劳动付出与收入没有多大的关系,出工不出力的现象普遍存在,最终结果是共同贫穷。改革开放之后,打破了大锅饭的平均主义分配方式,把收入与贡献挂起钩来,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产劳动积极性,也促进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极大发展。
从消极影响来看,过大的收入差距的存在,确实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不利因素。
第一,不利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邓小平同志说过:“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不是同步富裕,但也不是一部分富裕、一部分贫穷的两极分化。目前我国居民收入差距已经达到警戒线,进入过大区间,如不加以调整,就可能会出现二极分化,而这种现象的出现,是有违共同富裕的目标的,不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
第二,不利于社会的长期稳定。尽管收入差距和社会稳定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但都是正相关关系。这种正相关性关系主要从两个层面来影响社会的稳定:其一,从收入差距与社会稳定的逻辑关系来看,直接影响人们的心理平衡。收入差距是客观现象,反应到人的头脑中来就形成了社会心理。长期过大的收入差距的信号积累在人的大脑里,当积累到一定程度时,突破了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就有可能做出行为反应,轻则表现为对社会的不满,重则产生过激行为,破坏社会稳定。其二,从收入差距与社会稳定的历史来看,不难发现,收入差距越大,社会越不稳定。例如18世纪和19世纪,之所以当时生产力相对发达的欧洲工人游行、罢工、示威不断,一浪高过一浪,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收入出现了两极分化,形成工人与资本家的严重对立,社会矛盾异常尖锐。从现实来说,近30多年来 ,我国收入差距总体上呈现出不断扩大的趋势,社会治安案件总体上也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虽然这些社会问题并不完全是由收入差距所引发的,但二者之间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老百姓多年来一直关注收入差距问题,而且是最为关注的问题就可以印证这一点。
第三,不利于启动消费。经济危机之后,如何启动内需?关键就是要启动消费。而消费为什么老是启而不动?一个关键问题就是收入问题,尤其是收入差距过大,直接制约了消费需求的扩大。我国目前形成了三大收入群体,即高收入、中等收入和低收入群体,他们各自有不同的消费特点:高收入者的边际消费倾向呈递减规律,有消费能力,无消费欲望;中等收入者有一定的消费能力,但没有良好的收入预期而不敢消费;低收入者虽有消费欲望,但缺乏收入而无力消费。因此形成了三大消费断层。要扩大消费需求,真正启动消费,必须大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改善中等收入者的收入预期,引导高收入者健康消费。
4 我国收入差距扩大有一定的必然性,这就是市场经济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
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市场经济规律特别是竞争规律的存在天然具有优胜劣汰的作用,适应市场经济就能够生存、发展,不适应市场经济就会遭到淘汰,即使是完全公平的竞争也会产生一个不公平的结果,也会导致收入差距。我们不能空想市场经济条件下全社会成员的收入差距趋向于零,每个社会成员的收入都完全平等。因为每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不同、受教育程度不同、工作性质不同、天然禀赋不同、付出的劳动量以及劳动的复杂程度都不相同,作为社会回报的收入必然是有差距的。我们既然走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就必然要承认收入差距,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平等竞争而产生的收入差距要比计划经济条件下平均主义分配公平。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从怎么看到怎么办.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2011(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