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采矿业集聚的时空演化特征与驱动力研究

来源 :煤炭工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SH1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河流域矿产资源丰富,合理有序开发矿产资源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综合运用区位商、空间基尼系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标准差椭圆等方法分析了1999—2018年黄河流域采矿业集聚的时空演化特征,并对其驱动力进行地理探测。研究发现:黄河流域采矿业集聚程度总体呈先上升、后波动下降、再快速上升的“N”型发展态势,1998年和2016年两轮去产能政策显著提高了黄河流域采矿业集聚程度;黄河中上游地区采矿业集聚程度明显高于下游地区,采矿业空间相关性逐渐增强,“高-高”类型城市集中分布在山西和陕西
其他文献
为了研究岩石破坏过程中能量的演化规律,从而描述其失稳破坏,更好地进行安全工程稳定性评价,对粉砂岩、粗砂岩、细砂岩等3种常见砂岩分别进行了一次性单轴压缩破坏实验和单轴分级加卸载破坏实验,分析了其破坏特征及能量演化规律,得出以下结论:(1)随着砂岩强度增加(粉砂岩、粗砂岩与细砂岩),砂岩破坏形态转变形式为“剪切张拉破坏→劈裂破坏→弹射破坏”,并且砂岩破碎后的碎块尺度越大;(2)随着卸载点的升高,3种常见砂岩耗散能占总能的比例先降低后升高,三者耗散能占比差距越来越小,最终趋于一致,并且耗散能占比均是粉砂岩&
为了给我国煤火防治技术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决策参考,减轻煤层火灾对宝贵的能源资源,环境以及人类健康和安全构成巨大威胁。阐述国内煤层火灾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煤层火灾分布的原因和分布情况,以及煤层火灾灾害监测与治理技术的研究现状;结合目前我国在煤火防治领域出现的高分子新型复合材料,创新性技术以及治理新方向。阐述了我国在多地应用的地下,地面,空中和星载等四种相关煤层火灾监测技术;系统的论述了煤火治理方法,煤
针对深部近距离煤层群下层沿空留巷大变形控制难题,选择中兴煤矿3203运输巷沿空留巷为研究对象,综合采用现场调研、数值模拟和现场试验等方法,研究了近距离煤层群上层30203工作面开采作用下3203运输巷围岩应力变化特征,以及30203和3203工作面开采后3203运输巷沿空留巷围岩的应力和位移变化特征,得出随3203工作面开采3203运输巷沿空留巷围岩呈显著的应力集中和大变形破坏特征;提出了水力致裂切顶和注浆锚索一体化控制技术,并进行了工业性试验,现场监测结果显示3203运输巷沿空留巷围岩变形得到有效控制,
针对榆树湾煤矿不规则区域煤炭资源的开采难题,结合矿井开采条件提出了双巷条带式开采方法,并根据榆树湾煤矿不规则区域的形状特征对此区域进行了开采方案设计,包括布置方式、巷道规格及支护参数、主要设备选型、顶板管理、回采工艺、生产能力等。现场实践表明,采用双巷条带式开采方法极大地增加了不规则区域煤炭资源的开采效率,为矿井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针对煤矿井下随钻仪器续航时间短的问题,结合涡轮发电技术和井下钻孔内仪器的要求,研制了一种矿用随钻涡轮发电装置。发电装置防爆型式设计为隔爆兼本安型,电机驱动结构采用磁耦合连接方式,电路设计实现装置电池组充电自关断和自恢复、发电过程及电池信息实时监测、充放电双重保护等功能。通过搭建试验平台,对其发电能力和实际工况时的温升进行了试验模拟及验证。设计方法和试验结果表明,该装置符合矿用设备防爆要求和实际工况
针对沿空留巷空间“小”结构稳定性影响因素繁多等问题,提出沿空留巷空间“小”结构稳定性控制技术,确立了顶板下沉量、两帮移近量、充填体最大应力3个留巷空间“小”结构稳定性评价指标,研究了充填体宽度、留巷宽度、采高、留巷顶板支护强度、充填体强度5个关键参数对留巷空间“小”结构稳定性的影响程度;随后采用灰色关联度和组合权重法对评价指标进行了分析,得到沿空留巷空间“小”结构稳定性最优解,并进行了现场应用。结果表明:通过沿空留巷空间“小”结构控制技术设计的关键参数,顶板下沉量和两帮移近量小,充
雾化喷头的内部结构直接影响流体特性。文章详细介绍了一种具有涡旋效应的气水两相流雾化喷头及其内部结构、特性参数以及工作原理,并利用数值模拟辅助表征、研究了内部流场的多级涡旋效应。基于该喷头产生的特性流体,对马脊梁选煤厂的输煤系统进行气水雾化涡旋流体在集尘罩限定空间内降尘处理,并研究了粉尘浓度等相关参数,应用结果表明:在水压为0.24MPa,气压为0.45MPa的工况下可产生55°左右的雾化覆盖面积,单独使用喷头可达到85%以上的降尘率,配合集尘罩的系统整体降尘率可达92%以上,单个喷头耗水量低于1L/min
采用传统捕收剂对龙王沟长焰煤煤泥进行浮选,药剂用量大、分选效果差,为了解决此问题,探究了表面活性剂与传统捕收剂复配对此低阶煤浮选的强化效果。结果显示: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Span80可以增加煤泥表面疏水官能团数量,遮蔽部分含氧官能团,十二烷与其复配后捕收剂用量大幅减少,精煤产率显著提高,当该药剂用量为6kg/t时,精煤产率和浮选完善度达到最大,分别为80.76%和37.03%,最大可燃体回收率由柴油的54.41%提高至复配药剂的92.01%,经典一级动力学模型拟合结果显示浮选速率常数从柴油的0.85s
立足于我国智能化煤矿建设取得长足进步的现状下,分析了智能化煤矿人才的特点、煤炭行业现有劳动力结构现状以及智能化煤矿转型过程中劳动力结构转型的困难,针对智能化煤矿人才的培养落后于实际需要的现状,就煤企现阶段如何谋划人力资源结构转型、智能化煤矿人才培养、结构性冗员解决方案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建议煤企应尽早通过自主培养、院企合作等多种方式培养智能化煤矿人才,从而保证煤炭企业的效益和煤炭工人的就业。
文章基于气化气成分、气化效率和炭转化率等参数研究了当量比对稻壳气化特性的影响;采用化学分馏法和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分析仪测量了气化炉产生的飞灰中的碱金属K总含量和各赋存形态的碱金属K含量,进而计算出碱金属K的释放和转化比例。研究结果表明:当量比对稻壳气化特性及碱金属K释放迁移特性影响较大,且当量比对稻壳气化特性及碱金属K释放迁移特性的影响存在最优值;在低温阶段(<700℃),KCl会与焦炭基体中的羧基官能团反应生成可离子交换态钾;随着反应温度的逐渐升高,可离子交换态钾开始氧化分解成无机钾(如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