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东方电影频道近日举行年度颁奖活动。现场众星汇聚,星光灿烂。但是,当主持人在台上徐徐展示丁申阳草书作品时,引来了比之前任何一位巨星出场都热烈得多的掌声甚至欢呼的尖叫声。
对于电影界来说,丁申阳并非圈外人,他原本就是上海电影集团知名高级美术师,曾在一系列名闻遐迩的影视剧中出任美术师,而书法则是他的“业余爱好”。哪承想,如今在江湖上,丁申阳书法家的名声早就盖过了他电影美术师的名头。
我与丁申阳交往近二十年,其为人行事的风格始终未变,诚恳,低调,散淡。在他的人生词典中,诚恳待人永远放在第一位,书法不过被他视作修身养性的“小技而已”。在文人相轻、名利熏心、派系林立的书法圈,他更是少有的没有争议受到各方称誉的艺术家。
我初识丁申阳时,他才三十岁左右。在丁申阳平静的外表下,人们忽略了他骨子里豪放纵逸、汪洋恣肆、骚动不已的气质。丁申阳有侠气,不管是过去做上海青年书法家协会的秘书长,还是现在担任上海书协副主席分管草书委员会,他都勇于担当,乐于牺牲个人利益,从不拘泥于一时一事一人一物,而是放眼长远,抓“大”放“小”,得“意”忘“形”,非常人所能及。因此,他的草书,有法度而无约束,或在静穆中求飞动,或在飞动中求顿挫,或从常态中超然逸出,纵肆狂舞;或于断处缺处,追求一脉生命的清流。总之,静处就是动处,动处即起静思,动静变化,含道飞舞,大巧若拙,以达到最畅然的生命呈现,在空白的世界中舞出有意味的线条来。
丁申阳的书法在同辈人中是出类拔萃的,有扎实的基本功,对书法艺术的传统始终怀有敬畏之心。细品他的书法,可以清晰看出传统的脉络。有不少书家,笔墨线条有特色,但短于结构(结体);或书法的结构差强人意,可笔墨线条苍白无味。丁申阳的书法难得在结构和线条两方面都比较均衡。书法诸体之中,草书的书写更讲究灵性,光有技巧并不解决问题。不管是书法的结构还是线条,都只是外在表现形式,背后体现出的是书写者书法之外的“软实力”:格局、气息、学养、阅历、悟性。有些书家读了几本书,会诌几句旧体诗词,就到处显摆,唯恐他人不知。丁申阳为人散淡、低调,平时说的是家常话,谈的是身边事,不做作,不摆谱,不故作深奥。但他的中国传统文化学养,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传统书画的理解,要超过许多“二把刀”式的所谓的书画家和学人。他遍览历代碑帖法书,取宏用精;又喜中国古典文学,无数名篇佳诗烂熟于胸。因此,丁申阳书法的笔墨线条是有内容有内涵有意味的。中国人民大学陈传席教授认为书法的最高境界是散和淡。散是散怀抱,淡是自然自如。这是以艺术家的为人和学养作为基础的。我觉得拿来评价丁申阳其人其艺真是恰如其分。 丁申阳出了不少书法作品集,但我最喜欢的是那本薄薄的近作《丁申阳草书苏轼词卷》。《丁申阳草书苏轼词卷》以长卷的方式展示了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苏轼的这两首豪放词是丁申阳的情之所钟,原本就具有歌唱性,而词句里情绪的起落、节奏的快慢、旋律的高低,都经由丁申阳枯淡、疏密、错落的笔墨得到准确、传神的体现。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开首“明月几时有”几个字,似拨弦三两声,笔势较缓,轻轻起调;“把酒问青天”之后渐行渐快,笔走龙蛇,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及至“高处不胜寒”处,笔头突然凝滞,几枚枯点止住了原先明快的升调,沉郁顿挫。全篇一气呵成,变化多端,似拙实巧,精彩纷呈。
对于电影界来说,丁申阳并非圈外人,他原本就是上海电影集团知名高级美术师,曾在一系列名闻遐迩的影视剧中出任美术师,而书法则是他的“业余爱好”。哪承想,如今在江湖上,丁申阳书法家的名声早就盖过了他电影美术师的名头。
我与丁申阳交往近二十年,其为人行事的风格始终未变,诚恳,低调,散淡。在他的人生词典中,诚恳待人永远放在第一位,书法不过被他视作修身养性的“小技而已”。在文人相轻、名利熏心、派系林立的书法圈,他更是少有的没有争议受到各方称誉的艺术家。
我初识丁申阳时,他才三十岁左右。在丁申阳平静的外表下,人们忽略了他骨子里豪放纵逸、汪洋恣肆、骚动不已的气质。丁申阳有侠气,不管是过去做上海青年书法家协会的秘书长,还是现在担任上海书协副主席分管草书委员会,他都勇于担当,乐于牺牲个人利益,从不拘泥于一时一事一人一物,而是放眼长远,抓“大”放“小”,得“意”忘“形”,非常人所能及。因此,他的草书,有法度而无约束,或在静穆中求飞动,或在飞动中求顿挫,或从常态中超然逸出,纵肆狂舞;或于断处缺处,追求一脉生命的清流。总之,静处就是动处,动处即起静思,动静变化,含道飞舞,大巧若拙,以达到最畅然的生命呈现,在空白的世界中舞出有意味的线条来。
丁申阳的书法在同辈人中是出类拔萃的,有扎实的基本功,对书法艺术的传统始终怀有敬畏之心。细品他的书法,可以清晰看出传统的脉络。有不少书家,笔墨线条有特色,但短于结构(结体);或书法的结构差强人意,可笔墨线条苍白无味。丁申阳的书法难得在结构和线条两方面都比较均衡。书法诸体之中,草书的书写更讲究灵性,光有技巧并不解决问题。不管是书法的结构还是线条,都只是外在表现形式,背后体现出的是书写者书法之外的“软实力”:格局、气息、学养、阅历、悟性。有些书家读了几本书,会诌几句旧体诗词,就到处显摆,唯恐他人不知。丁申阳为人散淡、低调,平时说的是家常话,谈的是身边事,不做作,不摆谱,不故作深奥。但他的中国传统文化学养,他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传统书画的理解,要超过许多“二把刀”式的所谓的书画家和学人。他遍览历代碑帖法书,取宏用精;又喜中国古典文学,无数名篇佳诗烂熟于胸。因此,丁申阳书法的笔墨线条是有内容有内涵有意味的。中国人民大学陈传席教授认为书法的最高境界是散和淡。散是散怀抱,淡是自然自如。这是以艺术家的为人和学养作为基础的。我觉得拿来评价丁申阳其人其艺真是恰如其分。 丁申阳出了不少书法作品集,但我最喜欢的是那本薄薄的近作《丁申阳草书苏轼词卷》。《丁申阳草书苏轼词卷》以长卷的方式展示了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和《念奴娇·赤壁怀古》两首词。苏轼的这两首豪放词是丁申阳的情之所钟,原本就具有歌唱性,而词句里情绪的起落、节奏的快慢、旋律的高低,都经由丁申阳枯淡、疏密、错落的笔墨得到准确、传神的体现。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开首“明月几时有”几个字,似拨弦三两声,笔势较缓,轻轻起调;“把酒问青天”之后渐行渐快,笔走龙蛇,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及至“高处不胜寒”处,笔头突然凝滞,几枚枯点止住了原先明快的升调,沉郁顿挫。全篇一气呵成,变化多端,似拙实巧,精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