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教学回归本真

来源 :教师·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lp520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的实践常以课堂为载体,课堂上的四十分钟教学过程对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关键。教学是“教”和“学”的有机统一。教师既是学生的引导者,又是合作者。因此教师要把握自己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角色,既不能成为课堂的主体,也不能成为课堂的附属。语文教学常常围绕“教什么”“怎样教”这两个方面展开探讨。2012年《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而大多数老师都将目光放在了“怎样教”这个问题上,往往忽视了“教什么”这个关键性的问题。结果很多老师走入了一些语文课堂教学的误区中。
  一、注重教学方法,忽视教学内容
  教什么,即教学内容。怎样教,则是教学方法和过程。很多教师都尝试不同的教学方法,以便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学习兴趣。可激发兴趣并不是几句简单的表扬,或是机械重复的游戏就能做到的,这一点大家都有很清楚的认识。于是在教法上不断创新、求突破。动辄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声光电的结合,的确吸引了很多学生的目光;要不就是情境表演,或是热热闹闹的讨论,课堂上热闹非凡,学生热情高涨。一时间我们都走入了一种误区:重教学方式,轻教学内容。都认为一堂精彩的语文课离不开多媒体的运用,学生的讨论是必要的教学环节。甚至一些高规格的教学竞赛都硬性规定课堂必须使用多媒体教学。随之而来的便是全国上下都追求高科技、高品位的课堂教学,而不运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课堂是上不了台面的。但我们却忽略了语文教学的根本——教学内容。
  重形式,轻内容,是当前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误区。新课标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何谓基本的语文素养?这里就强调了语文教师的教学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如何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感情,发展思维。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能力。
  除此之外,语文课堂教学还应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从而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很多教师却曲解了这一观点,他们认为语文教学就是将教材中的内容全部灌输给学生,甚至有部分老师认为,教学内容就是为考试服务,教学生也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考试的内容。所以常常听到老师的抱怨声此起彼伏:“学生真的懒惰,要背的课文都不主动背,考试怎么办?”“这么简单的题目做了这么多遍,考试时还有人会做错!”老师们的用心良苦,固然可以理解。但这种错误认识导致学生对语文学科也产生了误解,他们心目中的语文学科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的。学生抱着这种被动的学习目的,学习兴趣又从何谈起?激励更无从下手。当学生带着这种意识学习,语文教学也失去了它本身的意义。
  语文教学应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开始,提高学生的语言会话的综合能力,积累和开拓学生的精神财富。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该从重视教学内容开始,搭建“怎样教”的必要桥梁。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通往语文学习的成功之路。
  二、注重教学形式,忽视课程理念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围绕语文学科的教学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究。短时间内大家都以快乐学习、贴近生活作为教学目标,语文教学都在高喊“快乐语文”“生活语文”等口号。课改追求的是摆脱旧教材中的难、繁、偏、重,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环境为中心,导致很多教师走入“重形式、轻理念”的误区。课堂上大家纷纷追求丰富多彩的教學形式,忘记了语文课堂的根本宗旨。
  叶圣陶先生说得好:“从小学老师到大学教授,他们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的确,语文教学就是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多样的教学形式,不拘一格的教学风格固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否真的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还值得商榷。
  多媒体教学手段是一个很好的教学辅助工具,但要慎用。上海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这样评价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是个很好的教学工具,但要慎用,必须得用的就要用,可用可不用的就不用,不需要用的坚决不用。”这是贾老师在2009年湖南省优质教学课堂教学活动讲座中明确指出的。贾老师的话虽然平实却字字珠玑,引人深思。观摩他的课更加深了认识。他执教的《卖鱼的人》一课,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两课时的教学,除了精心设计的板书,没有任何其他的教具,更别说多媒体。一堂再朴实不过的课,却博得了全场师生一次又一次的掌声。
  这不禁让我想到平时观摩的各种优质课,无一例外地运用多媒体,各种制作精美的课件,让人眼花缭乱,让学生赞叹不已。教学过程中老师绞尽脑汁,设计教学环节:学生上台表演、音乐影片轮番上演。语文课变成了艺术欣赏,变成了表演。学生们的兴趣高涨,意犹未尽。但在学生心目中留下的恐怕只有精美的画面和优美的音乐,除了这些还有什么呢?对比贾老师的教学,可谓相距甚远。贾老师恰到好处的指导,恰如其分的评价,让学生不仅领会了课文内容,还体味出“诚信”的深刻含义。贾老师的这堂语文课不正是印证了“语文课堂教学还应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这一基本课程理念吗?他的课堂不用多媒体,不用任何教具,有的只是老师自己深厚的教学功底、扎实的语文素养和环环相扣的教学过程,却让人对课堂的每个细节印象深刻。细细品味,学生真正体会到了语文的深刻内涵。
  语文课堂一直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这种能力,不是单靠几句口号就能落到实处,而是要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真正地成为高效课堂,让课堂的四十分钟成为学生培养语文基本素养的“主阵地”,也让“高效课堂”不再只是专家讲座中几个高频率词汇,不再只是教学研究中的美好期待。所以,语文教学要重课程理念,轻教学形式。
  三、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2012年《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学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我们常说教学要面向全体,以学生为主体。说来容易,但很多老师却产生错误的认知。“由知到行”,自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常常不自觉地便以教师自我为中心,学生反而成了陪衬。学生的一举一动是在老师的牵引下,一步一步进行的。学生仿佛成了老师手中的扯线玩偶,没有自己的自主发挥的权利,兴趣从何谈起?   说到这,让我想起最近观摩的一堂阅读课《白鹅》。教学过程中,老师生动亲切的话语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一段朗读也是绘声绘色。学生被老师深厚的朗读功底所折服,白鹅那高傲的气质被老师形象地读出。我发现学生都十分用心,可唯一不足的是学生的表现机会不多,就算有也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的,学生的主动性不知从何谈起。
  想到这让我不由自主地与贾老师执教的《卖鱼的人》进行对比。当时我正疑惑自己从来没有教学过这篇文章,后来贾老师在阐述自己的教学观点时提到《卖鱼的人》并不是语文教材中的篇目,而是在一本儿童文学杂志中精选出来的。真不愧是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的这一举措正好印证了“生活处处皆学问”这句话。贾老师用精彩的教学课例解释了新课标中“语文又是母语教学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真正内涵。他能将生活中的各种有价值的事物融入语文课堂教学,可见他在语文教学中的独具匠心。
  教学中,贾老师充分发挥学生的阅读能力,挖掘学生的阅读才能,及时的点拨、中肯的评价,让学生由“不敢读”到“尝试读”再到“渴望读”,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特别是总结部分,贾老师让全班学生起立来说话,并及时地评价。他自己只范读一个小节,课后他如是说:“老师的范读只有在关键时才读。”回过头来看那位老师执教的《白鹅》一课,如果把朗读的机会更多地留给学生,学生的积极性自然被调动起来。千万不能让语文课成为教师表演的舞台,不能让老师成为课堂的导演,学生成为老师操纵的演员。学生渴望自由发挥,教师的眼中有的只能是学生,而不是自己“表演”的效果。语文教学要看重学生,忽略老师。
  四、重视课堂的精巧设计,忽视课堂的常态与高效
  2012年《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理念强调:“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重视语文的熏陶与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時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贾志敏老师也指出:语文课堂要做到“三实”,即“真实、朴实、扎实”。只有做到这“三实”,才是真正的课堂。
  很多老师习惯将“常态课”和“竞赛展示课”区分开来。在常态课上能够做到“三实”,但却误认为这样的课难登大雅之堂。相反的很多竞赛课、教研课却精彩绝伦,环环相扣。老师笑容可掬,学生对答如流。反差如此之大。同样的老师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表现?究其原因,是因为教师都走入了另一误区:重做课、轻常态。贾老师举了两个生动的例子,就印证了这一点:实例一:一次课上,老师表现得天衣无缝,学生更是落落大方。师生配合相得益彰。快下课时,突然一个学生高高举手,久久不愿放下。老师无奈,只好请学生回答,结果学生语出惊人:“老师,昨天你要我回答的问题你怎么要他回答了?”全场愕然,老师更是尴尬不已。实例二:一位老师笑容可掬,教态亲切,请学生回答问题,学生却退避三舍,启而不发。课后问其原因,学生纷纷表示:“我怕,老师平时不是这么上课的。”“今天老师笑得很可怕,她笑得越厉害,我越害怕。”这两个实例让人发笑,但笑过之后却让我深思,为什么常态课就一定是平庸之课?我们为什么拒绝“三实”的课堂,缺了多媒体就无法上课了?那平常不用多媒体就真的上不了台面,见不了人了吗?语文课要敞开大门,跨越“常态”与“非常态”的界线。让常态课发挥真正的作用,平实不等于平庸;朴实不等于普通;扎实不等于啰唆。语文课要重常态与高效。
  只有走出这些教学误区,语文教学才会真正落到实处。只有回归本真,语文课堂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课堂呼唤真实、朴实和扎实。
  (作者单位: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四方坪小学)
其他文献
摘要:著名教育家戴尔·卡耐基说过:“一两重的参与重于一吨重的说教。”本文立足作者自身的课堂教学实践,谈了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巧妙引导学生对知识的质疑问难,促进精彩教学资源生成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生成;资源;捕捉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随着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和自
语文学科是各学科之本,内容丰富而有趣,需要长期扎实的学习和积累。但目前的初中学生因课程繁多,负担较重,外加家长对孩子数理化和英语要求过高,加大课外补习力度,以至于语文课堂有时竟成为学生们休息的“港湾”。而老师的讲授若稍一平淡,整个课堂便成一潭死水,失去了它原本的生机和活力。面对这种现状,我认为语文老师有时需要像魔法师一般,灵活多变,掌控学生,激发学生兴趣,才能使课堂活跃又高效,而精心设计的课堂提问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疑”即“质疑”,也就是提出问题。质疑是学习最大的动力。不会质疑,没有问题意识,对问题缺乏敏感性的个体是缺乏创造性的。教育者肩负着培养具有思想的一代的任务,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呢?  一、创设问题情境,促学生想问  在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提问创设情境,把需要解决的课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促使学生有趣想问、有感想问
[设计理念]  新《语文课程标准》对童话科幻作品的教学提出了新的目标,即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文学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教学中尽量让学生自求自得,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能联系学生自己的生活实际,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心他人的美好品质。《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正是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验证明:一个人做他感兴趣的工作,他的全部才能可发挥80%以上;而做不感兴趣的工作,只能发挥20%。写作是从阅读开始的,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就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读和写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学习的起点,如果现在不爱读不爱写了,今后的学习都会受到影响。因此,教学中从兴趣入手,让学生喜欢读,乐于写。  一、乐读——启发学生的智慧  (1)精心设计,让学
许多同学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我从哪里开始学习啊?是临摹还是写生呢?其实,临摹、写生两者本是相辅相成的,没有临摹做基础,写生便是空谈;没有经过写生升华的临摹也只能是徒有其表。硬要拿它们作比较的话,只能说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侧重点不同,两者所起的作用不同罢了。     一、初级阶段——从临摹开始  对于初学者来说,最大问题就是到底从何开始?如何开始?先画什么?后画什么?写生无论是它复杂的表现技巧还是简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那么,怎么做才能激发学生兴趣呢?本人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语文教学中采取的做法是:  一、做游戏  爱游戏是小学生的天性。把知识寓于游戏之中,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活泼,情绪高涨。例如:在拼音教学时,采取多种游戏方法进行教学。“拍苍蝇”游戏:让学生手拿教师自制的拍子,两人比赛看谁能用最快的速度拍
摘?要: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周围的一切事物还没有形成自己独立的思维能力,这就需要教师进行有效的引导,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对学生感悟能力的培养,要通过语言的积累才能完成学生自身能力的提高,而教师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抓住课堂教学的重点,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从而达到阅读量的积累,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感悟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仍处在一个对事物的新奇态度上,
本期提要:“如果你不把它吃了,我们就把你交给蔡美儿领养。”2011年伊始,香港《南华早报》英文版刊载的一幅漫画格外引人注目:画中的一家人——父亲、母亲和眉头紧锁的小男孩——围坐在厨房里。在小男孩面前的餐桌上摆着的是一份还没有动过的早餐。一旁的父亲眼见儿子迟迟没有任何动作,便声色俱厉地发出了以上的警告。而就在父亲的“最后通牒”发出以后,小男孩似乎很害怕。  就是这样一幅生动有趣的漫画,背后却代表着一
随着新课程改革,以及新高考方案的实施,高三历史复习再按传统方法已难于适应当前的要求。为提高复习效果,培养学生能力,我们提出了“教材为主,资料为辅;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口号。据此,我认为,当前高考形势下的历史复习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注重教材基础知识,抓主干和重点知识  知识是能力的载体,没有知识的能力是空中楼阁,因此巩固基础知识,掌握基本技能,是提高文综考试成绩的基本保证。  纵观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