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主要从实际数据及理论知识入手,阐述了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怎样进行职业探索,通过进行职业规划,树立职业目标,促进自身成长的实践,使大学生毕业后顺利就业,避免大学生在求职过程遇到盲目性、急迫性及素质缺失,使大学生的职业道路更加平坦,最终达到大学生自身价值的充分体现及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使整个社会得到更加科学稳定地发展。
【关键词】盲目就业;职业探索;职业目标;职业素质
一、年轻“跳蚤族”的现状分析
笔者身为一名安徽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的就业指导老师,根据近两年我院毕业生的派遣数据库情况的分析研究,以2009年毕业生派遣为例,其派遣时毕业生就业情况见下图。
从图上显示:毕业生选择在国有企业、三资企业、其他事业单位就业的占22.62%,选择在其他企业就业的占75.38%。我院毕业生初次就业主要选择民营及其他企业,所选民营及其他企业的规模不大,绝大多数企业质量不高,个体企业居多,而且多数学生选择的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基本不对口。说明毕业生虽然大部分都已就业,但初次就业时未对单位进行甄选,就业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为进一步跟踪了解我院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状况,就业指导中心于2009年、2010年分别对我院近两年的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进行了跟踪调查。以2009年毕业生为例,调查问卷中“毕业生目前工作状况”这一指标的调查结果显示:1.所学专业与现在工作对口情况:51%的毕业生选择了不对口,26%的选择了对口,23%的选择了基本对口;2.更换工作的次数情况:54%的毕业生没有更换过工作,21%的换过一次工作,15%的换过两次工作,还有10%的换过三次以上工作;从此次调查中发现,毕业半年后46%的毕业生更换过工作,甚至10%的毕业生更换过三次以上的工作。说明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初次就业时选择就业单位非常随意,没有准确的职业定位,盲目就业才导致短时间过于频繁地跳槽。
麦可思研究院(MyCOS Institute)撰写《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的数据显示,2009届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为45%,远远高于“211”院校22%、非“211”本科院校33%的离职率。调查数据再次显示,不仅我院毕业生半年内跳槽的比率高,而且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半年内的跳槽率也不低,远高于本科院校。由此可见高校大学生毕业后短时间内就业工作稳定性较差,大量的求职毕业生变身为“跳蚤族”,一年换五六份工作的小年轻大有人在。
大学生在校期间只专心学习理论知识,不接触社会,不了解社会人才的需求,更没有进行职业探索,没有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准确定位。中国社会调查所最近完成的一项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50%的大学生对于自己毕业后的发展前途感到迷茫、没有目标;41.7%的大学生表示目前没考虑太多;只有8.3%的人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目标并且充满信心。可见多数大学生在校期间都未进行职业探索,毕业时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工作、能做什么工作,没有找准自己的职业方向,对就业市场感到茫然,很可能导致盲目地为了找一份工作而找工作,缺乏理性的选择和思考,更谈不上长远的规划,这样做的后果很有可能是人职不匹配的情况,直接后果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过于频繁换工作,三五年后仍业绩平平,结果耽误了职业发展的宝贵时间。
二、大学期间职业探索是大学生的重要任务
大学生熬过风雨兼程的高中激战时期,迈进了自由的大学天地。离开父母,置身于一个新奇而又陌生的环境里,学习、生活要由自己处理,真正开始独立的大学生活。大学自由时间比较多,学生感觉学习压力小,没有家长和老师的监督,如同飞出笼子的小鸟一样自由。大学生普遍因缺乏自觉学习、自我管理的习惯,生活一下子懒散了许多,学习无明确的目标。如:毕业生小张刚上大学时,心情好的时候偶尔会去上课,只要老师不点名,反正考前突击一般都能过关,所以通宵上网,在游戏中放松放松,白天睡睡懒觉,没有很好地规划大学生活,毕业面试时招聘人员发现小张对本专业知识知之甚少,甚至一些专业技能也很匮乏,于是婉言拒绝了小张。他后悔不迭,叹息没有好好珍惜大学生活。大学里类似小张同学那样庸懒学习的学生还比比皆是,没有科学管理和利用好自己的时间,做好就业前的准备,等到毕业时面对就业产生了困惑。
著名职业生涯规划大师舒伯(1953)依照年龄将每个人生阶段与职业发展配合,将生涯发展阶段划分为五个阶段:成长阶段、探索阶段、建立阶段、维持阶段和衰退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些特定的发展任务需要完成。成长阶段(出生至14岁):能力、态度、兴趣和自我概念的发展。探索阶段(15岁至24岁):职业选择范围缩小,职业兴趣趋于稳定。建立阶段(25岁至44岁):通过工作尝试与经验积累达到稳定状态。维持阶段(45岁至65岁):是为了改善工作职位和状况而不断调整。衰退阶段(65岁以上):退休后逐渐减少工作时间,主要表现为社会生活角色的加强。舒伯之后提出生命全程、生活空间的生涯发展观。即一生生涯彩虹图。大学生18-24岁正处在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舒伯指出探索阶段又包括三个时期:一是结晶化,即个体在了解自我、了解职业信息的基础上,形成职业目标;二是特定化,即进入就业市场或专业训练,更重视现实,并力图实现自我观念,将一般性的选择转为特定的选择;三是实施,即生涯初步确定并试验其成为长期职业生活的可能性,若不适合则可能再经历上述各时期以确定方向。大学生在这个阶段个体能力迅速提高,进行有效的职业探索,摒弃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甚至空想,逐渐缩小职业选择的范围,初步形成对未来职业生涯的预期。而完成了学业和职业准备,则会初次走上就业岗位,正式开始职业生涯。因此,在大学期间大学生需要对自己的未来职业生涯做出关键性的决策。
大学生涯是整个人生的重要探索阶段,在大学选择某一专业进行学习是为今后职业生涯做必要的准备,因而,大学可称为职业生涯准备阶段或职业生涯准备期,是个人职业生涯的起步阶段。在大学这个人生职业发展的起点上,大学生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认识到专业学习在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大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只是奠定了一个专业的基础,以此为开端,利用学校各种资源,拓展阅读量,更多地是要了解专业的外延,从中找出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追逐自己的职业理想。在大学阶段大学生的重要任务是进行职业探索,明确奋斗目标,规划学习和生活,利用好大学生涯,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大学期间做好职业探索对大学生就业起着直接促进的作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加快求职。当你有非常明确的职业目标,根本不用去漫天撒网,到处投上你的简历,只需有针对性地应聘一些用人单位,那将极大地节约时间,降低了求职成本,并且你可以把自己最有利于这份工作的优势展现出来,增加了面试的成功率,加快了求职速度。2)增强工作稳定。有了明确的职业目标时,你会慎重选择一份合适的工作,对工作的满意度高,工作主动性加强,你会清楚地知道这份工作对自己的意义,是为积累经验还是为提升技能,亦或为了历炼自己,而此时哪怕有再大的挑战和诱惑,也不会轻易跳槽,反而更加坚定自己的选择。3)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当你明确了自己的职业目标时,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收获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三、大学期间如何做好职业探索以便顺利就业
(一)认识自我,找准方向
大学生毕业时要想得心应手地选择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避免在就业的十字路口茫然无措,那么在大学期间就要学会尽早地为自己做出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就业最先行、最基础的一项准备工作,也是大学生实现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的关键环节。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的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职业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要遵循目标导向和可行性原则,因此,在大学阶段要结合社会发展需求、自己所学专业以及个人的特点为自己选定一个职业发展方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必须以职业目标为导向。规划重点应是对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方面进行合理规划。
职业发展方向的选择是在自我评估和职业分析的基础上,考虑了职业方向与个人性格、兴趣、特长和外部的职业机会的匹配。首先评估自我,即要客观全面认清自我,充分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能力结构、职业价值观、行为风格、自己的优势与劣势等,人才素质测评是全面、科学地认识自我的有效手段和工具。只有正确的认识自己,才能进行准确的职业定位并对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做出正确的选择,才能选定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生涯路线,才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做出最佳选择。其次,正确进行职业分析。大学生应围绕所学专业,更多地了解各种职业机会。深入地了解该职业的行业现状和发展前景,不同的职业岗位对求业者的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尤其要了解所需要的职业素质要求、特殊职业能力。通过前面两个步骤,客观全面认清自我的内在特点,正确分析外在的职业机会的基础上,选择内外协调,人岗匹配的职位,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制定出切合实际的短期目标——近期素质能力的提高、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以后职业规划的顶点。
(二)琐定目标,不懈努力
大学生制定了一份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化,即确定了未来职业方向和目标,职业目标规划得再好,那只是拟订的一份计划。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会发现自己的现状与职业目标差距甚大。这就是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应该努力的方向。大学生要想在求职中处于主动地位,获得理想的就业岗位,赢在职业发展的起点,除了构建自己合理的知识结构外,还应该具备从事本行业岗位的基本能力和某些专业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力比知识更重要,大学生只有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适用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统一起来,才能有业可就。大学生在校期间应多参加社会实践,全面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尤其要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
1.培养综合能力
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是用人单位选择大学生的依据。用人单位不仅考核其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考核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文化的整合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等。高校学生会、社团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在校的第二课堂,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起到重要作用。学生会、社团成员来自不同年级和专业,是一个民主、自律的学生组织。在宽松的环境下,大学生自主开展活动,锻炼大学生的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实际动手能力,也增强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提高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从而更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在学生会、社团中担任学生干部,可以发挥个人领导能力、组织策划能力和责任感。新成员还可以向学哥学姐学习优秀的人品,探讨专业的个人发展定位,积累自己的人脉网络。总的来说,大学生应重点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决策能力、创造能力、社交能力、团队协作、实际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自我发展的终身学习能力、心理调适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等。
2.实习提高职业素质
大学生在校主要学习专业的理论知识,普遍缺乏实践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其所作所为、所感所想都与社会的要求脱节,给人以“缺乏职业素质”的不好印象。因此,对于未走出校园的学生而言,暑期实习就是一个提高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职业素质是人们顺利完成某种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素质的综合体现,是一个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实现职业目标的基础。作为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就应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基本的职业素质。一般大学生在实习中应努力提高五种基本职业素质:职业形象、职业道德、职业意识、有效沟通、团队精神。职业形象:正确运用商务礼仪,进行自我职业形象的设计。职业道德:包含文明礼貌、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遵纪守法。其中爱岗敬业包括树立职业理想、强化职业责任、提高职业技能。职业意识:包括责任意识、服务意识、规范意识、创新意识。
暑期实习是大学生了解社会、接触实际工作的一种实践,也是大学生对自己未来职业的一种体验。大学生可以通过实习熟悉行业、认清自己,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生涯和发展计划。在寻找实习单位的过程中,应当和自己的职业规划结合起来,考虑专业能力和兴趣,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实习岗位,并真正能够得到锻炼和成长,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比如一名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通过上网了解此专业的具体职位有人事助理、人力资源专员、HR经理、HR总监等等。根据自己的定位,选择其中一个,先找一家稍微小的公司,凭自己真正的实力做一做,一来具体知道这个行业的运作流程,二来,书上理论运用在实际中总是有距离的,自己可以确实感受一下这个距离。最重要的是,身边的同事、上司可以帮助他,让他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能力。大学生在实习中不仅了解企业文化,组织结构、行业发展动态,而且体验具体工作岗位的真实性、复杂性;更重要的是经历了这种真实的岗位、真实的身份、真实的环境、真实的感受,学生才能熟练掌握职业技能,并在实践中真正领悟出职业素质在职业活动中的真谛。大学生应对每年暑期实习及时总结,从自己从事的实践工作中找出自身职业素质的不足之处,合理安排在校的学习时间、学习资源,增强学习效能,不断地培养自己、提高自己,使自己的职业素质得到不断地升华。
(三)评估规划,步入职业生涯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包含了职业生涯目标的确定,生涯措施的实施及目标实现的长期过程,确立目标要基于对内外条件的认识和分析之上,目标树立后要通过实践活动去实现。随着内外条件地不断变化和实践活动成果的出现,大学生可以适时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期间大学生认真进行了职业探索,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大学生发现并挖掘自我潜能,认识当前社会的特征,合理规划自我发展计划。有了明确的目标,大学生通过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不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培养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充分做好职业发展的准备。毕业时,大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准确的职业定位,选择一份合适的工作,实现人与职业的合理配置,也有效缩短从“校园人”到“职业人”转变的时间,实现大学生由盲目就业逐步发展到成功择业、职业和事业的终身,最终达到大学生自身价值的充分体现及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使整个社会得到更加科学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炳全,谢彩英.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辅导[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3.
[2]任江林.关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几点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6.
[3]张星河.求职与就业指导[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张进.提升就业能力: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07,12.
【关键词】盲目就业;职业探索;职业目标;职业素质
一、年轻“跳蚤族”的现状分析
笔者身为一名安徽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的就业指导老师,根据近两年我院毕业生的派遣数据库情况的分析研究,以2009年毕业生派遣为例,其派遣时毕业生就业情况见下图。
从图上显示:毕业生选择在国有企业、三资企业、其他事业单位就业的占22.62%,选择在其他企业就业的占75.38%。我院毕业生初次就业主要选择民营及其他企业,所选民营及其他企业的规模不大,绝大多数企业质量不高,个体企业居多,而且多数学生选择的就业岗位与所学专业基本不对口。说明毕业生虽然大部分都已就业,但初次就业时未对单位进行甄选,就业具有一定的盲目性。
为进一步跟踪了解我院毕业生半年后的就业状况,就业指导中心于2009年、2010年分别对我院近两年的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进行了跟踪调查。以2009年毕业生为例,调查问卷中“毕业生目前工作状况”这一指标的调查结果显示:1.所学专业与现在工作对口情况:51%的毕业生选择了不对口,26%的选择了对口,23%的选择了基本对口;2.更换工作的次数情况:54%的毕业生没有更换过工作,21%的换过一次工作,15%的换过两次工作,还有10%的换过三次以上工作;从此次调查中发现,毕业半年后46%的毕业生更换过工作,甚至10%的毕业生更换过三次以上的工作。说明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初次就业时选择就业单位非常随意,没有准确的职业定位,盲目就业才导致短时间过于频繁地跳槽。
麦可思研究院(MyCOS Institute)撰写《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的数据显示,2009届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为45%,远远高于“211”院校22%、非“211”本科院校33%的离职率。调查数据再次显示,不仅我院毕业生半年内跳槽的比率高,而且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半年内的跳槽率也不低,远高于本科院校。由此可见高校大学生毕业后短时间内就业工作稳定性较差,大量的求职毕业生变身为“跳蚤族”,一年换五六份工作的小年轻大有人在。
大学生在校期间只专心学习理论知识,不接触社会,不了解社会人才的需求,更没有进行职业探索,没有对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准确定位。中国社会调查所最近完成的一项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显示,50%的大学生对于自己毕业后的发展前途感到迷茫、没有目标;41.7%的大学生表示目前没考虑太多;只有8.3%的人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目标并且充满信心。可见多数大学生在校期间都未进行职业探索,毕业时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工作、能做什么工作,没有找准自己的职业方向,对就业市场感到茫然,很可能导致盲目地为了找一份工作而找工作,缺乏理性的选择和思考,更谈不上长远的规划,这样做的后果很有可能是人职不匹配的情况,直接后果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过于频繁换工作,三五年后仍业绩平平,结果耽误了职业发展的宝贵时间。
二、大学期间职业探索是大学生的重要任务
大学生熬过风雨兼程的高中激战时期,迈进了自由的大学天地。离开父母,置身于一个新奇而又陌生的环境里,学习、生活要由自己处理,真正开始独立的大学生活。大学自由时间比较多,学生感觉学习压力小,没有家长和老师的监督,如同飞出笼子的小鸟一样自由。大学生普遍因缺乏自觉学习、自我管理的习惯,生活一下子懒散了许多,学习无明确的目标。如:毕业生小张刚上大学时,心情好的时候偶尔会去上课,只要老师不点名,反正考前突击一般都能过关,所以通宵上网,在游戏中放松放松,白天睡睡懒觉,没有很好地规划大学生活,毕业面试时招聘人员发现小张对本专业知识知之甚少,甚至一些专业技能也很匮乏,于是婉言拒绝了小张。他后悔不迭,叹息没有好好珍惜大学生活。大学里类似小张同学那样庸懒学习的学生还比比皆是,没有科学管理和利用好自己的时间,做好就业前的准备,等到毕业时面对就业产生了困惑。
著名职业生涯规划大师舒伯(1953)依照年龄将每个人生阶段与职业发展配合,将生涯发展阶段划分为五个阶段:成长阶段、探索阶段、建立阶段、维持阶段和衰退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些特定的发展任务需要完成。成长阶段(出生至14岁):能力、态度、兴趣和自我概念的发展。探索阶段(15岁至24岁):职业选择范围缩小,职业兴趣趋于稳定。建立阶段(25岁至44岁):通过工作尝试与经验积累达到稳定状态。维持阶段(45岁至65岁):是为了改善工作职位和状况而不断调整。衰退阶段(65岁以上):退休后逐渐减少工作时间,主要表现为社会生活角色的加强。舒伯之后提出生命全程、生活空间的生涯发展观。即一生生涯彩虹图。大学生18-24岁正处在职业生涯的探索阶段。舒伯指出探索阶段又包括三个时期:一是结晶化,即个体在了解自我、了解职业信息的基础上,形成职业目标;二是特定化,即进入就业市场或专业训练,更重视现实,并力图实现自我观念,将一般性的选择转为特定的选择;三是实施,即生涯初步确定并试验其成为长期职业生活的可能性,若不适合则可能再经历上述各时期以确定方向。大学生在这个阶段个体能力迅速提高,进行有效的职业探索,摒弃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甚至空想,逐渐缩小职业选择的范围,初步形成对未来职业生涯的预期。而完成了学业和职业准备,则会初次走上就业岗位,正式开始职业生涯。因此,在大学期间大学生需要对自己的未来职业生涯做出关键性的决策。
大学生涯是整个人生的重要探索阶段,在大学选择某一专业进行学习是为今后职业生涯做必要的准备,因而,大学可称为职业生涯准备阶段或职业生涯准备期,是个人职业生涯的起步阶段。在大学这个人生职业发展的起点上,大学生要努力学习专业知识,认识到专业学习在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大学专业知识的学习,只是奠定了一个专业的基础,以此为开端,利用学校各种资源,拓展阅读量,更多地是要了解专业的外延,从中找出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追逐自己的职业理想。在大学阶段大学生的重要任务是进行职业探索,明确奋斗目标,规划学习和生活,利用好大学生涯,为今后的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大学期间做好职业探索对大学生就业起着直接促进的作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加快求职。当你有非常明确的职业目标,根本不用去漫天撒网,到处投上你的简历,只需有针对性地应聘一些用人单位,那将极大地节约时间,降低了求职成本,并且你可以把自己最有利于这份工作的优势展现出来,增加了面试的成功率,加快了求职速度。2)增强工作稳定。有了明确的职业目标时,你会慎重选择一份合适的工作,对工作的满意度高,工作主动性加强,你会清楚地知道这份工作对自己的意义,是为积累经验还是为提升技能,亦或为了历炼自己,而此时哪怕有再大的挑战和诱惑,也不会轻易跳槽,反而更加坚定自己的选择。3)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当你明确了自己的职业目标时,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收获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三、大学期间如何做好职业探索以便顺利就业
(一)认识自我,找准方向
大学生毕业时要想得心应手地选择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避免在就业的十字路口茫然无措,那么在大学期间就要学会尽早地为自己做出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生就业最先行、最基础的一项准备工作,也是大学生实现职业理想和职业目标的关键环节。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及不足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的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职业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要遵循目标导向和可行性原则,因此,在大学阶段要结合社会发展需求、自己所学专业以及个人的特点为自己选定一个职业发展方向。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必须以职业目标为导向。规划重点应是对大学期间的学习、生活、社会实践、社团活动等方面进行合理规划。
职业发展方向的选择是在自我评估和职业分析的基础上,考虑了职业方向与个人性格、兴趣、特长和外部的职业机会的匹配。首先评估自我,即要客观全面认清自我,充分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能力结构、职业价值观、行为风格、自己的优势与劣势等,人才素质测评是全面、科学地认识自我的有效手段和工具。只有正确的认识自己,才能进行准确的职业定位并对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做出正确的选择,才能选定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生涯路线,才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做出最佳选择。其次,正确进行职业分析。大学生应围绕所学专业,更多地了解各种职业机会。深入地了解该职业的行业现状和发展前景,不同的职业岗位对求业者的自身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尤其要了解所需要的职业素质要求、特殊职业能力。通过前面两个步骤,客观全面认清自我的内在特点,正确分析外在的职业机会的基础上,选择内外协调,人岗匹配的职位,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制定出切合实际的短期目标——近期素质能力的提高、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以后职业规划的顶点。
(二)琐定目标,不懈努力
大学生制定了一份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化,即确定了未来职业方向和目标,职业目标规划得再好,那只是拟订的一份计划。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会发现自己的现状与职业目标差距甚大。这就是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应该努力的方向。大学生要想在求职中处于主动地位,获得理想的就业岗位,赢在职业发展的起点,除了构建自己合理的知识结构外,还应该具备从事本行业岗位的基本能力和某些专业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力比知识更重要,大学生只有将合理的知识结构和适用社会需要的各种能力统一起来,才能有业可就。大学生在校期间应多参加社会实践,全面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尤其要提高自己的职业素质。
1.培养综合能力
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是用人单位选择大学生的依据。用人单位不仅考核其专业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考核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文化的整合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等。高校学生会、社团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是大学生在校的第二课堂,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起到重要作用。学生会、社团成员来自不同年级和专业,是一个民主、自律的学生组织。在宽松的环境下,大学生自主开展活动,锻炼大学生的社交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实际动手能力,也增强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提高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从而更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在学生会、社团中担任学生干部,可以发挥个人领导能力、组织策划能力和责任感。新成员还可以向学哥学姐学习优秀的人品,探讨专业的个人发展定位,积累自己的人脉网络。总的来说,大学生应重点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决策能力、创造能力、社交能力、团队协作、实际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和自我发展的终身学习能力、心理调适能力、随机应变能力等。
2.实习提高职业素质
大学生在校主要学习专业的理论知识,普遍缺乏实践操作能力和动手能力,其所作所为、所感所想都与社会的要求脱节,给人以“缺乏职业素质”的不好印象。因此,对于未走出校园的学生而言,暑期实习就是一个提高职业素质的重要途径。职业素质是人们顺利完成某种职业活动所必须具备素质的综合体现,是一个人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是实现职业目标的基础。作为大学生,在大学期间就应开始有意识地培养基本的职业素质。一般大学生在实习中应努力提高五种基本职业素质:职业形象、职业道德、职业意识、有效沟通、团队精神。职业形象:正确运用商务礼仪,进行自我职业形象的设计。职业道德:包含文明礼貌、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遵纪守法。其中爱岗敬业包括树立职业理想、强化职业责任、提高职业技能。职业意识:包括责任意识、服务意识、规范意识、创新意识。
暑期实习是大学生了解社会、接触实际工作的一种实践,也是大学生对自己未来职业的一种体验。大学生可以通过实习熟悉行业、认清自己,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生涯和发展计划。在寻找实习单位的过程中,应当和自己的职业规划结合起来,考虑专业能力和兴趣,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实习岗位,并真正能够得到锻炼和成长,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比如一名学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学生通过上网了解此专业的具体职位有人事助理、人力资源专员、HR经理、HR总监等等。根据自己的定位,选择其中一个,先找一家稍微小的公司,凭自己真正的实力做一做,一来具体知道这个行业的运作流程,二来,书上理论运用在实际中总是有距离的,自己可以确实感受一下这个距离。最重要的是,身边的同事、上司可以帮助他,让他提升自己的职业素质能力。大学生在实习中不仅了解企业文化,组织结构、行业发展动态,而且体验具体工作岗位的真实性、复杂性;更重要的是经历了这种真实的岗位、真实的身份、真实的环境、真实的感受,学生才能熟练掌握职业技能,并在实践中真正领悟出职业素质在职业活动中的真谛。大学生应对每年暑期实习及时总结,从自己从事的实践工作中找出自身职业素质的不足之处,合理安排在校的学习时间、学习资源,增强学习效能,不断地培养自己、提高自己,使自己的职业素质得到不断地升华。
(三)评估规划,步入职业生涯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包含了职业生涯目标的确定,生涯措施的实施及目标实现的长期过程,确立目标要基于对内外条件的认识和分析之上,目标树立后要通过实践活动去实现。随着内外条件地不断变化和实践活动成果的出现,大学生可以适时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期间大学生认真进行了职业探索,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大学生发现并挖掘自我潜能,认识当前社会的特征,合理规划自我发展计划。有了明确的目标,大学生通过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不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培养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充分做好职业发展的准备。毕业时,大学生就可以根据自己准确的职业定位,选择一份合适的工作,实现人与职业的合理配置,也有效缩短从“校园人”到“职业人”转变的时间,实现大学生由盲目就业逐步发展到成功择业、职业和事业的终身,最终达到大学生自身价值的充分体现及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使整个社会得到更加科学稳定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炳全,谢彩英.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辅导[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3.
[2]任江林.关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几点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6,6.
[3]张星河.求职与就业指导[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4]张进.提升就业能力: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选择[J].高等教育研究,20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