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点回归方法及其应用

来源 :统计与决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h73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通过对断点回归分析方法的总结,延伸出模糊性断点回归的处置效应与处置意向分析框架,在一定的条件下解决了缺失解释变量观测值可能引起的因果关系阐述不完整的情况.结合北美影响力巨大的WIC项目,实证分析了收入冲击对家庭人口结构的影响,介绍了断点回归在经济社会研究中的应用,包括其需要符合的前提条件、应用假设以及实证步骤等;同时,提出了应用方面的扩展.
其他文献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反思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提倡保护生态环境,创造更加和谐健康的人居环境的呼声不断高涨.在思想理论层面,人们开始寻求建立一种能够拨正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价值理论范式,引导人们思考并正视现有经济发展方式中的不合理性,以改革创新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并在价值观层面指导现代经济发展方向的转型,以保证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能够协调共存.在此情势下,“生态经济学”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应运而生,生态经济学试图通过透析整体的现代经济发展运转体系,剖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人们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需求,运用新的
期刊
建构文化新业态互联网平台的主体责任是关乎国家治理互联网文化产业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命题.文化新业态互联网平台主体责任的提出,意味着互联网平台及其相关文化业态在角色功能、市场地位、管理方式、行业治理效果等方面均发生了重大变化.文化新业态互联网平台的主体责任应包括意识形态责任、经济责任、社会责任、创新责任、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在推进主体责任建构与治理中,其呈现出包容审慎、整体化治理、聚焦音视频产业、关注个人信息过度收集以及重构互联网伦理等特征.破解文化新业态互联网平台的主体责任建构与治理的障碍,需要厘清
文章基于2013-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将区域数字创新分为创新效果与创新效率两大维度,研究政府偏好、财政分权对区域数字创新的影响.结果 显示:政府偏好能够显著提升区域数字创新效果,但对区域数字创新效率的激励作用并不显著;财政分权在政府偏好与区域数字创新之间具有正向调节作用.空间效应检验下,政府偏好对本区域及周边区域数字创新效果产生积极影响,但仅对本区域数字创新效率起到促进作用.而在财政分权调节下,政府偏好对区域数字创新效果与效率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均有明显提升.
为研究我国不同区域数字经济分类规模、时空分异及产业驱动特征,文章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将数字经济核算来源细分为数字化赋能设备、数字化赋能服务、数字化交易、数字化媒体这四大类行业增加值,同时构建区域经济数字化驱动特征分析方法,分析了我国区域数字经济分类规模、时空分异与驱动特征.结果 表明:2012-2019年,我国数字经济行业增加值构成中,数字化赋能服务类占比第一,广东、北京、江苏相对占优;第二的为数字化赋能设备类,广东、江苏绝对占优;数字化交易类排第三,山东、广东、江苏、浙江占优;数字化媒体类位居第四,湖南、
异常值检测方法研究是当今数据分析领域的一个热门问题.传统的基于模型的异常值检测方法,往往是先对模型中的参数进行估计,再检测异常值,但是异常值的存在会影响参数估计值,从而使得异常值检测结果不可靠.文章基于线性回归模型,引入异常值识别变量,提出线性均值漂移模型.在进行低维数据异常值检测时,对漂移项施加SCAD惩罚,利用坐标下降算法同时进行参数估计和异常值检测;在进行高维数据异常值检测时,对模型参数和异常值识别变量分别施加SCAD惩罚,利用坐标下降算法同时进行参数估计、变量选择和异常值检测.基于线性均值漂移模型
自《淮南子》将“水冰”之喻引入生死之辨后,王充、张载与船山都对其进行了义理阐释,形成了严密而系统的气学脉络.王充以“水冰”有别喻生死不同:生如水凝为冰,死如冰释为水,生不能不死,如冰不能不释,死后不再有知,如冰释不再为冰.这一说法批判了谶纬迷信的流行泛滥,同时也遗留了宿命论和价值根源缺失问题.张载借“水性”喻人性:水凝冰释而水性不变,人有存亡而人性不灭.人性源于太虚之气的良能妙用,所以是“天人一源”.通过体用论的建构,张载弥补了王充学说的缺陷,但也留下了身心问题有待解决.船山借水之“常体”与“常体”之变喻
对变量进行重要性度量是变量选择的依据.变量选择在复杂数据的统计建模和解释预测中具有广泛的研究背景.基于随机森林算法,文章对回归问题中的最小深度、变量在根节点的分裂频次、置换重要性、节点纯度等变量重要性度量进行了原理阐述,并采用数值模拟研究了各种重要性度量的性能,为新方法的设计提供了基础.
文章基于耕地压力模型对我国粮食主产区2001-2017年耕地压力指数进行测算,并对其空间分异及驱动因子进行了动态演化分析.结果 表明:2001-2017年粮食主产区耕地压力总体呈下降态势,耕地压力指数由2001年的0.98下降至2017年的0.79,2017年13个粮食主产区中有8个处于或高于临界压力区.研究期内耕地压力的空间分异程度逐渐扩大,出现耕地压力状态的马太效应,呈现南高北低格局.空间集聚效应形成“强—弱—强”的“V”型动态趋势.粮食主产区中虚拟耕地贸易、耕地质量、种植结构、农民收入均与耕地压力显
文章采用熵值法和超越对数生产函数的随机前沿分析法,分别测算了2010-2019年中国30个省份的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和全要素生产率,并进一步运用空间滞后模型探讨数字经济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结果 显示:数字经济和全要素生产率都存在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性,且存在东部沿海地区高聚类、西部地区低聚类的特点;同时,数字经济发展对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存在显著的促进作用,效应分解结果表明,前者对后者有显著的正向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
文章从产业层面推导出经济增长核算方程,得到劳动力的产业间转移、三大产业劳动生产率变化及劳动力人口规模变化与经济增长速度之间的数量关系.基于中国相关数据的研究发现,1953-2018年中国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在不断变化,其中1954年、1957年、1958年、1990年,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是劳动力人口的大幅增加;1956年、1968年、1972年、1974年、1978年,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是劳动力的产业间转移;在其他年份,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是三大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