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原的寒冬,漫长、空阔而又寂寥。
已是臘月,孩子们早已放假,街道上零星响起的爆竹声让人感受到年关将近的喜悦。
天空湛蓝湛蓝的,没有一丝云,空气中透露出的阵阵寒意却让人会禁不住地打个冷战。或许,春天的脚步就隐藏在这阵阵寒意之中?
我就是在这样的日子去采访李军茹的。一走进青海省中医院的办公大楼,一股苦辛而独特的草药气息扑面而来。待踏入李军茹的办公室,草药味减弱了,窗台上摆放着的四五盆花花草草煞是惹眼,尤其是那盆阔大的红掌,似乎已经触摸到了春天的芬芳。办公桌背后的墙面上,一幅国画牡丹绽放得如火如荼,鲜艳、浓烈而又激情满怀。
李军茹,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青海省名中医,青海省优秀专家,青海省中医院副院长,青海省中医药学会秘书长,青海省科协委员……2017年,她刚刚获得“全国最美中医”称号。
这样一位荣誉满身的女博士,一见面就热情地向我伸出了双手,笑容温暖、真挚而又透着一丝爽朗,完全没有我想象中的高冷范,相反,倒有一种说不出来的亲切与亲和,宛若邻家姐姐。
草药是植物对人类的诉说,一个能听懂植物呢喃和倾诉的人无疑是幸运的。每一种草药其实都如星辰般耀眼,因为,它让人心生希望,而那些希望,总是如此明亮如此温暖。
1965年出生的李军茹是河北人。1972年,到了入学年龄的她随母亲来到青海与父亲团聚。那时,她对青海没有太深的印象,只知道一家人终于团聚了。谁能想到,这一来,就是四十多年的悠悠岁月。
童年时的李军茹爱唱爱跳,她梦想着自己拉一手漂亮的小提琴,去世界各地演出。那华美的舞台、悠扬的琴声曾令她无限向往……说起从医之路,已经人到中年的李军茹笑得很灿烂:这是我人生的第二个梦想,可以说,这么多年,我一直走在追梦的路上,有艰辛有坎坷,但更多的,是幸运、幸福和欢乐。
时光回溯。李军茹12岁那年,因为母亲身体不好,在西宁市互助巷医院住了很长时间。那时才上小学五年级的李军茹承担起了看护母亲的责任。在少时李军茹的眼中,那些每天在病房里穿梭忙碌的白衣天使个个慈爱善良、魔力非凡,所到之处,总给身陷病痛的人们带来健康的希望、欢乐的笑声。也就是从那时起,她树立了长大要当医生的理想。记得有一次期末语文考试,作文题目是《我看到了2000年》。李军茹一口气写下了她想象中的2000年自己如何成为白衣天使、如何在病房中忙忙碌碌、如何为病人解除痛苦……因为写得煞有介事、情真意切,还被当作范文在西宁市北大街小学的黑板报上展览了一段时间。
乖巧、懂事、成绩好。在学习上从来没有费过太大的劲,李军茹的成绩在班里却一直遥遥领先。1983年高中毕业时,她以全省第47名的优异成绩顺利地考入了北京中医学院中医系。北京城的大气、包容,高校老师的深厚学养,学校图书馆里那些林林总总的医学经典,都大大开阔了李军茹的视野。认草药,抄方子,背汤头歌、药性赋,她进入了一个神奇而迷人的草药世界。在这里,每一片幼小的根叶都有自己的语言,它们以独特的方式讲述着自己的故事和传奇。想要尽快成为那个掌握草药密码的人,想要听懂每一种植物的语言,就要付出更多的辛劳和汗水。
李军茹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类中医知识。在这洋溢着青春、朝气和蓬勃力量的大学校园里,她学到的,何止知识,更多的,是医者仁心的为医之道。
记得教她们伤寒学的刘渡舟教授,因为一个基础方子——桂枝汤,就花费了两三个晚上,分文不取地为他们加课讲解。那份不厌其烦的认真细致,那份对事业的敬畏、对中医药的热爱,给她留下了终生难忘的印象。
记得备受同学们推崇的黄庭佐教授、王绵之教授先后为他们讲授方剂学,当最后一节课临近下课时,王绵之教授奋力在黑板上写下了“天道酬勤”四个大字,然后转回身目光炯炯地盯着大家,满含期望地说:“同学们!努力啊,天道酬勤!”这份沉甸甸的托付与期冀此后一直激励着她,令她在研究、探索中医和中草药的道路上排除万难,勇往直前。
当时的北京中医学院是六年制本科。1989年,李军茹面临人生第一次选择,她成绩好,留在北京或者去其他大城市不是没有可能,可她心里丢不开青海,舍不下家人。在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李军茹最终还是回到了青海。青海,在她眼里,是真正的故乡,是割舍不下的温暖和情谊,这一点从童年起就深有体会了。
就这样,那年7月,一个青春学子带着一腔梦想与憧憬,带着厚厚的几箱医学典籍,从繁华的北京城回到了魂牵梦萦的青海高原。
纪伯伦有句名言:我要和所有行走的人一起走,而不要停下来看着队列走过。这话对李军茹来说,更有一番别样的意味和情调。
李军茹被分配到了青海省中医院呼吸肾病科。
一线临床的时光总是忙忙碌碌,每天几乎两点一线,家——病房,病房——家。带着临床中不断遇到的新问题,遵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古训,年轻的李军茹不断地向科室前辈、老师求教,向中西医著作学习并思考着。
从理论到实践,说起来轻松,做起来却并不容易。凭借乐观开朗的天性,凭借血液里那份与生俱来的刚强与执着,她一点点摸索,一步步实践,一次次求证,一遍遍检验,最后再运用到临床当中。
她要求自己:“忙而不乱、‘忙’而不‘盲’——每每临证后一定要将心得体会及时总结出来,再忙也要‘心明眼亮’。”她把所有的时间几乎都给了医院,给了病人。年轻心盛,焉能不拼?
1994年,在西宁地区医生“三基”考试中,李军茹获得中医系列第一名的好成绩。也因为工作努力,踏实肯干,她还获得了1994——1995年度第一届“全国青年岗位能手”荣誉称号,这是对她五年来工作最大的肯定和褒奖。李军茹对培养自己成长的医院和信任自己的患者充满感激,她暗下决心要更加努力,做一名称职的、真正的好医生。 李军茹说话柔声细语,对病人特别尊重,看病也特有耐心,总是尽量采用病人能听懂的语言为他们号脉、问病、讲解、治疗,还不厌其烦地教他们做操。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食療,甚至保健操,什么有用就推荐病人做什么。“态度好,医术精”,成了病人对她的普遍评价,以至于一次节日之前,住院部一楼的走廊上贴的全是对她的表扬信。短短几年,她就得到了越来越多的患者及家属的认可,成了中医院的名人。很多患者都知道中医院有个李大夫,都愿意来找她看病。
李军茹深知,医生是个崇高的职业,是个以仁心和慈爱为前提的职业。她信奉孙思邈的名言——“大医精诚”。在她看来,这就是中国的希波克拉底誓词。为医者有仁爱之心至关重要,医术精湛倒在其次。她说,值得自己敬佩的名医很多,省中医院陆长清大夫就是其中之一。陆长清先生是青海省中医院的传奇人物,作为全国首届名中医的一员,如今已经88岁高龄的他依然坚守在临床一线……她愿意做一名像陆先生一样为中医事业奉献毕生的医者,更渴望成为像陆先生那样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大医。
省中医院很重视对李军茹的培养,1997年选送她去天津一中心医院进修重症监护治疗学,随后,又送她去中国中医科学院进修心血管和冠心病重症监护。
1999年,医院任命李军茹为急诊科主任。急诊科是医院中重症病人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科室,是所有急诊病人入院治疗的必经之地。李军茹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新的岗位对她的管理水平、医学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李军茹更忙了,加班加点、挑灯夜战,经常是刚刚到家,一个电话打来,连忙又骑上自行车赶往医院。有一次接连工作了48小时,她累得都快站不住了。可她,从没叫过苦喊过累,在她心里,医生本来就该为病人排忧解难。
看到有的病人家里条件不好或者没人照顾,李军茹就悄悄用自己的钱为病人买一碗面片或者份饭,对那些来自牧区和偏远地方的农牧民,李军茹更是关爱有加,她知道这些人来看一次病很不容易,她愿意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帮助他们。
有时候实在太累了,李军茹就在没人处轻声哼几句自己喜欢的歌,歌声可以解乏,很快就让她恢复了体力。《我和草原有个约定》《革命人永远是年轻》,她都爱唱。遇到困难她也总是用歌声鼓励自己。她说音乐特别能激励斗志,鼓舞人心。说着说着,她就为我唱了起来,那声音浑厚宽广,有穿透力,让人一时觉得,她有当歌唱家的潜质。她唱得动情唱得陶醉,因为,这歌声中有她的青春、她的梦想,也有她的憧憬和期待。歌声里,她那张秀气中透着欢快的脸庞,显得更加年轻,显出别样沉静而又充满灵动的美。
一年又一年,时间仿佛江流入海,如此辽阔又如此舒展。只要你有梦想,只要你执着坚守,只要你初心不改,你一定会收获属于你的骄傲和幸福。
急诊科的日子因为忙碌和零敲碎打,变成无数时光的碎片。
李军茹一边享受着行医的快乐,一边在这些时光碎片中努力搭建梦想的屋宇。她再一次开启了自己的学霸模式,2000年至2003年,她挤出时间完成了成都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的在职硕士研究生学习。2003年至2006年,她又用三年时间全脱产完成了成都中医药大学的中医内科学消化专业博士学位的学习。读博期间,三百多人参加英语考试,只有9个人顺利过关,李军茹便是过关夺隘者中的一个。这件事,大大鼓舞了已是人到中年的李军茹,她觉得自己还行,没给青海丢脸,从此越发有信心做一名出类拔萃的好医生。
读博之后的李军茹再次回到了青海省中医院。坚持临床、尝试在高原上的中西医结合,做一个又一个新的课题……她的兴趣还是那样广泛,她的精力还是那样旺盛。在同行眼中,李军茹是一个让人羡慕的人,一个总能挤出时间学习的学霸式人物,是个热爱生活也懂得生活的人,她爱医学,爱音乐,爱运动,爱读书……对她来说,这一切都有着无穷的吸引力。
时光飞逝。2008年春天,当鹅黄的迎春花刚刚绽放枝头时,李军茹又一次被委以重任。她被任命为青海省中医院副院长。刚开始主要分管急诊科(ICU),到后来,分管的部门越来越多,医务部、护理部、科研院、疮疡科、治未病中心(干部保健)、青海省中医药学会工作等。会诊、查房、出诊、下乡义诊、走村巡诊、参与抢救重症病人,再加上日常的行政事务,她像上紧了发条的机械钟,一刻也停不下来。
除了分管的科室工作,李军茹坚持每周三次的专家门诊。她平均每年门诊量六千多人次。因为有医院微信公众号预约挂号等多种预约挂号形式,她的号每每刚一放出去,几分钟内就挂完了。有的病人,一家几代都在她这里看病。很多抢不上号的农牧区病人,早早就等在她的诊室外面,李军茹不忍心让他们千里迢迢地来回奔波,就一次次延长工作时间。好几次,整个医院大楼,就剩下她、病人和保安了。她给自己定了个规矩:凡是农牧区来的病人、凡是70岁以上的老人,都尽量加号。自己下班晚点没关系,别让病人多跑就好了。有一次,一位领导的秘书临时来开处方,看到病人很多,就默默地在诊室外等候、观察了两个多小时,等所有的患者就诊离开后,他进到诊室对李军茹伸出了大拇指!在他眼里,李军茹是个好大夫,她对病人一视同仁,单是这一点就值得敬佩。
在李军茹看来,这些都是做医生的本分,不足挂齿。她更在意的,对我说得更多的,则是病人带给她的感动:
一次上门诊,到了下午6点,医院已经下班,诊室门口还等着几个病人,一位年过花甲的老太太拿进来一瓶茉莉花茶,让她喝。说你看了一下午病人,太辛苦了,喝几口水歇缓歇缓吧,还说自己的女儿也当大夫,所以她特别理解医生的劳累与艰辛。老太太那慈爱的笑容,就像面对自家闺女似的。这让李军茹瞬间热泪盈眶,再累,值了。
青海民族大学的一名研究生来她这里看病,药到病除。年轻的研究生专门画了一幅观世音菩萨像送给她,她不解,患者笑着解释:“医者仁心,您在我们病人眼里,不就是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吗?”
在李军茹的记忆里,贮存了太多这样的时刻,也珍藏了太多这样的温暖。这些温暖鼓舞着她,让她更加明白“医者仁心”的力量和责任。 2005年,对李军茹来说,是又一次面临人生抉择的时刻。这一年,相濡以沫的爱人调到广东工作了。当初想的是,让爱人先去广东打基础,她随后就到。
可后来情况有了变化,一開始是单位不肯放行,再后来连李军茹自己也动摇了。那时,她正好带队去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县索乎日麻乡巡诊。乡卫生院来了一名三十多岁的藏族妇女,自诉心慌得厉害,一摸脉,心跳到了每分钟一百一十多下。乡卫生院拥有性能良好的心电图检测设备,可没人会做、会分析。这件事对李军茹触动很大,虽然当时她为那名妇女做了心电图、看了病,但她对此还是想了很久:国家这些年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很大,给的医疗设备都很先进,但青海的医疗水平上不去,关键不在设备,而在人。尤其是在农牧区,在基层,医学人才可以说是极度匮乏。
在这种情况下,自己,还能扬长而去吗?
几经思想斗争之后,李军茹终究没有离开青海。近半个世纪的高原生活,近三十年的医疗生涯,使李军茹对青海、对临床医学、对中医院都产生了难以割舍的缱绻之情。这深情滋养着她,牵扯着她,也最终留住了她。
还是爱情的力量大。2011年,在知道李军茹不可能再去广州的情况下,爱人从广东又调回了青海。六年的波折,六年的等待,李军茹不免有些歉疚,丈夫却淡然一笑:“总不能永远做牛郎织女。女儿上大学了,我不回来谁陪你?”
对李军茹来说,病人的理解和信赖是人生莫大的温情与幸福,而家人的支持与帮助无疑也是不可或缺的力量和支撑。她庆幸自己有个知冷知热的丈夫,有个乖巧伶俐的女儿。
28载悠悠岁月,28载春去冬来。
28年中,记不清加了多少次班,接诊了多少位病人,经历过多少不眠之夜,讨论过多少疑难病症……行医路上的坎坷和艰辛、欢乐与喜悦是那样琐碎、平凡而又令人刻骨铭心。一桩一件,都珍存在岁月的深处,点点滴滴,都镌刻在自己的心头。从住院医师到主治医师,从副主任医师到主任医师,从急诊科主任到院长助理,再到副院长,一次次身份的转变,带来的,是肩上更为重大的责任。始终不变的,则是对医术的精益求精,是对就医者的仁心厚爱。
新的一年,迎春花就要开了。一想到那墨绿色的藤蔓衬着明艳艳的黄花如星辰般耀眼,就让人心生无限期待。
记得采访那天,刚一走进中医院大门,就看到一尊半身华佗像,长髯飘飘,疏眉朗目,着一袭青衫布衣,一手捻须,一手握着一卷医书,似在沉吟,又似在凝视远方。华佗像背面有一行在阳光下光彩熠熠的大字:“继承而不泥古,创新而不离宗。”在随后的采访中,李军茹不止一次对我说到这句话,这是她的座右铭,也是中医学发展的原则。
在李军茹看来,医生的师承或者出自哪个门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临床治疗要有好的效果,要把解除患者身体和心灵的疾苦放在首位。临证解决患者疾苦时,不能为专业所限,应当综合运用中医“五术”(针、药、灸、导引、刮痧、熏洗等等),甚至民间小偏方,只要能治病就行。有名36岁的患者,腰背疼了很久,跑遍了省城的大医院就是治不好,他慕名找到了李军茹。经过仔细检查,李军茹教了他几个简单的保健动作,愣是一点药没开。患者半信半疑地走了,两周之后,他又挂了李军茹的号,这一次,他不是来看病的,只是为了当面对李军茹说一声谢谢。
28年来,李军茹一直在临床一线从事着中医内科及中西医结合的临床、科研工作。在完成繁重工作任务的同时,她不断地学习中医的经典著作、医学知识、药理学知识。
正是凭借深厚的中西医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她在结合本地区地理气候特点、植物药物特点的基础上,开展了多项急、慢性高原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工作,并在中医药防治急慢性高原病及中西医结合急危重病急救领域大胆探索,进行深入的临床及实验研究。
岁月有情,它以自己的温度慰勉着每一位辛勤付出的人们。天赋,耐心,加上心血和汗水,让李军茹收获了一串串喜人的成果:
由她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完成的《护胃散对急进高原胃黏膜相关因子影响的实验研究》《藏药复方对高原气虚血瘀证动物微循环影响的研究》等多项课题,均被青海省科技厅评为“国内领先”。
她主持、参与的省部级、厅局级科研项目多达数十项,其中不少都获得了奖励。仅在近5年,她就承担了省部级科研项目3项。
2010年,她获得了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的科学技术奖三等奖。
2013年,她又获得农业部授予的中华农业科技奖科研类三等奖。
2018年,作为课题负责人,她依旧在百忙中承担着省部级科研课题1项、厅局级科研课题1项。
硕果累累,成就斐然。李军茹先后被授予青海省名中医、青海省优秀专家、全国百名杰出青年中医、青海省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带头人、首届全国卫生系统青年岗位能手等荣誉称号。2017年年底,作为青海省唯一的入选者,她荣膺了“全国最美中医”称号。
李军茹没有因为常人眼中的功成名就而稍有懈怠。她像年轻时一样,还是那么拼,还是那么风风火火,还是那么青灯黄卷地挑灯夜战。她先后撰写并发表学术论文近40篇、参编学术著作7部。稍有闲暇,她就认真研读《黄帝内经》等经典论著。她告诉我,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是从医者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的最好路径。
防病胜于治病。李军茹十分重视医学科普工作。为了能够通俗易懂地将艰涩的中西医学和健康养生知识传播给大众,她先后担任青海多家媒体健康养生节目的嘉宾,并多次应邀到一些单位及社区开办健康系列讲座。
那天的采访中,不时有病人找她说事,对所有来人,她总是笑脸相迎,没有一丝的愠恼或不耐烦。看着她温暖舒朗的笑容,看着她不急不躁地为病人答疑解惑,我明白了:28年的从医经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倘若心中没有对中医事业的执着与热爱,又怎么能够承受上万个平凡日子的超常付出呢?时光的淘洗,只会让事物更具光泽。28年漫长的行医之路,赋予了李军茹磨砺和成长的平台,让她变得自信、优雅而又从容。
是的,对李军茹来说,快乐不就是为着心中明确的目标而无暇他顾,不就是不计回报地为梦想而执着付出,不就是初心不改一往无前地让生命绽放出最为璀璨的光华吗?
作者简介:王丽一,青海作家协会会员。现为青海日报社“江河源”副刊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