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炎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72例经过临床肾活检证实的肾小球肾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单纯西药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中医药治疗,疗程为30天。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肾功能(血肌酐、尿素氮)及24小时尿蛋白定量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5.0%,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血肌酐、尿素氮和24小时尿蛋白定量的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中西药结合治疗慢性肾炎比单纯西药治疗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延缓病情进展。
【关键词】 慢性肾炎;中西医结合;疗效
文章编号:1003-1383(2010)05-0548-02 中图分类号:R 69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0.05.014
各种肾脏疾病均可发展成慢性肾衰竭,最终至尿毒症[1],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极其沉重的负担。笔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炎36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005年1月~2009年12月在我院肾内科住院的慢性肾炎患者72例,男43例,女29例;年龄15岁以下8例,16~25岁6例,26~40岁13例,41~50岁28例,50岁以上17例。病程6个月~1年以内5例,1~2年26例,3~4年17例,5~7年13例,8~9年7例,10年以上4例。患者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水肿、头痛、头晕、乏力、疲倦、腰痛、食欲不振。尿常规检验:蛋白波动于(+~+++),镜检有红细胞或红细胞和颗粒管型同时存在,均符合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断标准[2]。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对照组:①注意休息,避免劳累,预防感冒;②限制食物中蛋白质及磷的摄入量;③抗感染治疗:青霉素480万u+5%葡萄糖溶液250 ml,静脉滴注,2次/d(或选择先锋类抗生素);对伴有高血压患者,给予硝苯地平30 mg/次,2次/d,可给予氢氯噻嗪12.5 mg,1次/d,噻嗪类利尿药与各类型降压药物都起到很好的协同作用[3]。④肾炎康200 mg,3次/d。使血压控制达标(等于或者小于130/80 mmHg)。治疗组加用自拟中药,方用黄芪35 g、菟丝子15 g、白术15 g、山萸肉15 g、丹参20 g、淮山药15 g、党参15 g、甘草5 g。随症加减贫血者加用当归、枸杞子各15 g;水肿加茯苓、泽泻各10 g;血压高加天麻、钩藤、草决明各12 g;血尿明显者加三七6 g,白茅根15 g,旱莲草15 g;蛋白尿重者加金樱子15 g、芡实15 g。1剂/d,水煎服,2次/d。疗程为30天。
3.观察项目 BUN、SCr、24小时尿蛋白定量。
4.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4]拟定标准。痊愈:尿常规检查蛋白转阴或24小时尿蛋白定量正常;显效:尿常规检查蛋白减少2个“+”或24小时尿蛋白定量减少>40%;有效:尿常规检查蛋白减少1个“+”或24小时尿蛋白定量减少<40%;无效:尿蛋白无明显改善或反而加重。总有效率=治愈+显效 +有效。
5.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
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结果
1.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 =4.5997, P<0.05)。见表1。
2.两组治疗前后血肌酐、尿素氮和24小时尿蛋白定量的变化比较两组治疗前血肌酐、尿素氮和24小时尿蛋白定量的变化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均能显著降低血肌酐、尿素氮和24小时尿蛋白定量(P<0.05或<0.01);但观察组降低的幅度更加明显(P<0.01),表明观察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2。
讨论
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是肾病科常见疾病之一。目前西医对该病只是采取糖皮质激素和其他对症治疗,由于疗程长、易反跳且激素毒副作用大等原因,致使患者依从性较差且病情反复,对患者健康危害甚大。中医认为,慢性肾炎属于中医“水肿”、“腰痛”、“虚劳”等病证范畴。其涉及肺、脾、肾,但病本在肾,肾小球肾炎的根本病因是脾肾两虚为本。因此治疗上在应补肾益气辅以健运脾肾,以达到治本的目的。中药黄芪为益气升阳,利水消肿之要药。钟建等[5]学者研究报道,黄芪不但可以减少蛋白尿,并且能降低全血及血浆比黏度,使红细胞电泳增快,还能延长肾细胞的生长寿命。
笔者自拟中药方中以黄芪作为主药,每剂用量达到35 g,并佐以菟丝子补脾肾之气,淮山、山茱萸滋养脾肾之阴,丹参行气活血,配白术、茯苓消肿利水,配合西药标本同治,能提高慢性肾炎的治疗效果。本组资料显示:观察组治愈率为91.7%,对照组治愈率为72.2%,两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观察组的治疗前后血肌酐、尿素氮和24小时尿蛋白定量的变化均优于对照组(P<0.01)。故笔者认为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慢性肾炎比单纯采取西药治疗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朱进华,杜金华,丁 弘.缬沙坦对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清肌酐的双重影响[J].右江医学,2005,33(5):508.
[2]王海燕,刘 平,张鸣和,等.肾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697-699.
[3]杜红坤.培哚普利联合氢氯噻嗪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临床观察[J].右江医学.2007,376-377.
[4]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57-162.
[5]钟 建,何立群,丁小强.146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临床分型及相关生化指标研究[J].中医杂志,2006,47(5):374-377.
(收稿日期:2010-07-30 修回日期:2010-09-09)
(编辑:潘明志)
方法 将72例经过临床肾活检证实的肾小球肾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单纯西药基础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中医药治疗,疗程为30天。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肾功能(血肌酐、尿素氮)及24小时尿蛋白定量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5.0%,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血肌酐、尿素氮和24小时尿蛋白定量的变化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中西药结合治疗慢性肾炎比单纯西药治疗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症状,延缓病情进展。
【关键词】 慢性肾炎;中西医结合;疗效
文章编号:1003-1383(2010)05-0548-02 中图分类号:R 69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0.05.014
各种肾脏疾病均可发展成慢性肾衰竭,最终至尿毒症[1],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极其沉重的负担。笔者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炎36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2005年1月~2009年12月在我院肾内科住院的慢性肾炎患者72例,男43例,女29例;年龄15岁以下8例,16~25岁6例,26~40岁13例,41~50岁28例,50岁以上17例。病程6个月~1年以内5例,1~2年26例,3~4年17例,5~7年13例,8~9年7例,10年以上4例。患者主要表现为不同程度水肿、头痛、头晕、乏力、疲倦、腰痛、食欲不振。尿常规检验:蛋白波动于(+~+++),镜检有红细胞或红细胞和颗粒管型同时存在,均符合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断标准[2]。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2.治疗方法 对照组:①注意休息,避免劳累,预防感冒;②限制食物中蛋白质及磷的摄入量;③抗感染治疗:青霉素480万u+5%葡萄糖溶液250 ml,静脉滴注,2次/d(或选择先锋类抗生素);对伴有高血压患者,给予硝苯地平30 mg/次,2次/d,可给予氢氯噻嗪12.5 mg,1次/d,噻嗪类利尿药与各类型降压药物都起到很好的协同作用[3]。④肾炎康200 mg,3次/d。使血压控制达标(等于或者小于130/80 mmHg)。治疗组加用自拟中药,方用黄芪35 g、菟丝子15 g、白术15 g、山萸肉15 g、丹参20 g、淮山药15 g、党参15 g、甘草5 g。随症加减贫血者加用当归、枸杞子各15 g;水肿加茯苓、泽泻各10 g;血压高加天麻、钩藤、草决明各12 g;血尿明显者加三七6 g,白茅根15 g,旱莲草15 g;蛋白尿重者加金樱子15 g、芡实15 g。1剂/d,水煎服,2次/d。疗程为30天。
3.观察项目 BUN、SCr、24小时尿蛋白定量。
4.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4]拟定标准。痊愈:尿常规检查蛋白转阴或24小时尿蛋白定量正常;显效:尿常规检查蛋白减少2个“+”或24小时尿蛋白定量减少>40%;有效:尿常规检查蛋白减少1个“+”或24小时尿蛋白定量减少<40%;无效:尿蛋白无明显改善或反而加重。总有效率=治愈+显效 +有效。
5.统计学方法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
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结果
1.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χ2 =4.5997, P<0.05)。见表1。
2.两组治疗前后血肌酐、尿素氮和24小时尿蛋白定量的变化比较两组治疗前血肌酐、尿素氮和24小时尿蛋白定量的变化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两组均能显著降低血肌酐、尿素氮和24小时尿蛋白定量(P<0.05或<0.01);但观察组降低的幅度更加明显(P<0.01),表明观察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见表2。
讨论
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是肾病科常见疾病之一。目前西医对该病只是采取糖皮质激素和其他对症治疗,由于疗程长、易反跳且激素毒副作用大等原因,致使患者依从性较差且病情反复,对患者健康危害甚大。中医认为,慢性肾炎属于中医“水肿”、“腰痛”、“虚劳”等病证范畴。其涉及肺、脾、肾,但病本在肾,肾小球肾炎的根本病因是脾肾两虚为本。因此治疗上在应补肾益气辅以健运脾肾,以达到治本的目的。中药黄芪为益气升阳,利水消肿之要药。钟建等[5]学者研究报道,黄芪不但可以减少蛋白尿,并且能降低全血及血浆比黏度,使红细胞电泳增快,还能延长肾细胞的生长寿命。
笔者自拟中药方中以黄芪作为主药,每剂用量达到35 g,并佐以菟丝子补脾肾之气,淮山、山茱萸滋养脾肾之阴,丹参行气活血,配白术、茯苓消肿利水,配合西药标本同治,能提高慢性肾炎的治疗效果。本组资料显示:观察组治愈率为91.7%,对照组治愈率为72.2%,两组对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且观察组的治疗前后血肌酐、尿素氮和24小时尿蛋白定量的变化均优于对照组(P<0.01)。故笔者认为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慢性肾炎比单纯采取西药治疗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朱进华,杜金华,丁 弘.缬沙坦对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清肌酐的双重影响[J].右江医学,2005,33(5):508.
[2]王海燕,刘 平,张鸣和,等.肾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697-699.
[3]杜红坤.培哚普利联合氢氯噻嗪治疗轻中度高血压的临床观察[J].右江医学.2007,376-377.
[4]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57-162.
[5]钟 建,何立群,丁小强.146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临床分型及相关生化指标研究[J].中医杂志,2006,47(5):374-377.
(收稿日期:2010-07-30 修回日期:2010-09-09)
(编辑:潘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