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甘肃处在三大高原汇集的独特的生态地理区位,生态地位极其重要。北京经常发生的沙尘暴有四大沙尘源,其中一个就是来自于甘肃。甘肃从过去丝绸之路的富庶地区,逐渐或为中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干旱少雨、沙化严重、灾害频发、林木植被覆盖率低是重要原因。
甘肃的工业是随着它的自然资源的禀赋而设立的,依托资源开发形成了以石化、有色金属为主的重工业体系。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推进,甘肃全省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针对这一情况,甘肃把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切入点放在了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上,强化节能减排,对高污染、高能耗型、资源型的企业进行大规模、高起点的技术改造。
第一、重点企业实行重大技术改造,重点放在传统产业上,即石油、化工、有色金属、建筑材料、机械制造、煤炭行业,实施了一批与节能减排相结合的重点技改项目,整个
“十五”期间,甘肃累计投人技改资金达1100个亿。
第二、加快制定政府的法规和规划,2007年5月,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甘肃资源综合利用条例,省政府制定印发了节能减排综合实施方案,以及节能减排的全民行动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动员全社会各行各业参与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
第三、落实工作责任,省政府制订了节能目标考核办法,实行节能工作的责任制和问责制。2007年2月,省政府与各市、州政府签订了《年度节能目标管理的责任书》,将当年全省节能目标任务进行了分解落实,与年综合能耗2030吨以上的重点耗能企业,都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实现了“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身上有目标”。
第四、加强基础管理工作。建立了重点用人企业的能源统计月报制度和节能定期督查的检查制度,加强能源统计和能源计划等基础工作,每个企业、每个单位都对自己的能耗有一个具体的估算值,然后建立节能目标。
第五、加强监督检查,依法对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监督管理。省政府除了从政府角度进行督查外,另外还成立了代表省政府的专家督查组,由专家们对市、州高耗能、高污染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对14个市州的政府和14家重点企业《节能减排目标责任书》的完成情况进行专项的检查考核。
第六、加大投入力度,甘肃在“十一五”期间投资49个亿治理黄河污染,保证母亲河从甘肃流出去是清洁的。计划还要投资76.16亿元,用于实施环保工程,削减二氧化硫21.1万吨,削减化学需氧量的排放9.8万吨。
第七、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全省对冶金、有邑、石化、建材、煤炭等重点行业的100户企业进行清洁生产试点,在33户企业当中开展清洁生产、污染物的零排放试点。华亭电厂两台13.5万千瓦机组已成为甘肃目前最大的资源综合利用电厂,年利用煤矸石40多万吨。
第八、加大节能减排的技术研发和转移力度。甘肃省“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设立了两个节能减排的科技专项,前两年组织实施了28个项目,科技投入经费是1000多万元,2007年全省14个市州财政累计安排专项资金3000万元,组织节能减排项目17个。
第九、加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甘肃省提出“建设河西风电走廊,再造西部陆上三峡”的风能发展战略,已经得到了国家发改委的批复,现在在酒泉市已经建成五个装机规模5万千瓦级以上的大型风电厂,风电总装机21万千瓦。2008年可达到150万千瓦,预计到2015年达到1270万千瓦。
甘肃省节能减排取得主要成效,主要是科技进步提高了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通过技术攻关和改造,建成金川公司镍精炼和40万吨铜电解装置,兰州石化建成1000万吨炼油和80万吨乙烯装置;酒钢建成了不锈钢从炼钢到冷轧的全套生产线。部分企业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优势支柱产业形成了装备水平全面提升、产能迅速扩张、能耗和污染降低、效益大幅度提高的良好发展局面。
同时,减少资源依赖的新经济增长点也逐步显现。通过实施“振兴装备制造业行动计划”,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增强对资源能源依赖较少的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着力构建了支撑工业强省的产业新格局。目前在石油钻采及炼化设备、数控机床、真空设备、风动设备、电工电器、无线电整机、集成电路封装、矿山机械制造等领域已形成突出的产业优势。
经过努力,甘肃省依靠科技进步促进节能减排取得了明显的收益。由于传统经济结构是依赖于资源型企业所建立的,甘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可以欣慰的是,甘肃省现在已是目前四个完成国家节能减排任务的省份之一。
甘肃的工业是随着它的自然资源的禀赋而设立的,依托资源开发形成了以石化、有色金属为主的重工业体系。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推进,甘肃全省资源和环境问题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瓶颈。针对这一情况,甘肃把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切入点放在了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上,强化节能减排,对高污染、高能耗型、资源型的企业进行大规模、高起点的技术改造。
第一、重点企业实行重大技术改造,重点放在传统产业上,即石油、化工、有色金属、建筑材料、机械制造、煤炭行业,实施了一批与节能减排相结合的重点技改项目,整个
“十五”期间,甘肃累计投人技改资金达1100个亿。
第二、加快制定政府的法规和规划,2007年5月,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甘肃资源综合利用条例,省政府制定印发了节能减排综合实施方案,以及节能减排的全民行动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旨在动员全社会各行各业参与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
第三、落实工作责任,省政府制订了节能目标考核办法,实行节能工作的责任制和问责制。2007年2月,省政府与各市、州政府签订了《年度节能目标管理的责任书》,将当年全省节能目标任务进行了分解落实,与年综合能耗2030吨以上的重点耗能企业,都签订了目标责任书,实现了“千斤重担大家挑,人人身上有目标”。
第四、加强基础管理工作。建立了重点用人企业的能源统计月报制度和节能定期督查的检查制度,加强能源统计和能源计划等基础工作,每个企业、每个单位都对自己的能耗有一个具体的估算值,然后建立节能目标。
第五、加强监督检查,依法对高耗能、高污染的行业监督管理。省政府除了从政府角度进行督查外,另外还成立了代表省政府的专家督查组,由专家们对市、州高耗能、高污染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对14个市州的政府和14家重点企业《节能减排目标责任书》的完成情况进行专项的检查考核。
第六、加大投入力度,甘肃在“十一五”期间投资49个亿治理黄河污染,保证母亲河从甘肃流出去是清洁的。计划还要投资76.16亿元,用于实施环保工程,削减二氧化硫21.1万吨,削减化学需氧量的排放9.8万吨。
第七、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全省对冶金、有邑、石化、建材、煤炭等重点行业的100户企业进行清洁生产试点,在33户企业当中开展清洁生产、污染物的零排放试点。华亭电厂两台13.5万千瓦机组已成为甘肃目前最大的资源综合利用电厂,年利用煤矸石40多万吨。
第八、加大节能减排的技术研发和转移力度。甘肃省“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设立了两个节能减排的科技专项,前两年组织实施了28个项目,科技投入经费是1000多万元,2007年全省14个市州财政累计安排专项资金3000万元,组织节能减排项目17个。
第九、加大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甘肃省提出“建设河西风电走廊,再造西部陆上三峡”的风能发展战略,已经得到了国家发改委的批复,现在在酒泉市已经建成五个装机规模5万千瓦级以上的大型风电厂,风电总装机21万千瓦。2008年可达到150万千瓦,预计到2015年达到1270万千瓦。
甘肃省节能减排取得主要成效,主要是科技进步提高了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通过技术攻关和改造,建成金川公司镍精炼和40万吨铜电解装置,兰州石化建成1000万吨炼油和80万吨乙烯装置;酒钢建成了不锈钢从炼钢到冷轧的全套生产线。部分企业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优势支柱产业形成了装备水平全面提升、产能迅速扩张、能耗和污染降低、效益大幅度提高的良好发展局面。
同时,减少资源依赖的新经济增长点也逐步显现。通过实施“振兴装备制造业行动计划”,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增强对资源能源依赖较少的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着力构建了支撑工业强省的产业新格局。目前在石油钻采及炼化设备、数控机床、真空设备、风动设备、电工电器、无线电整机、集成电路封装、矿山机械制造等领域已形成突出的产业优势。
经过努力,甘肃省依靠科技进步促进节能减排取得了明显的收益。由于传统经济结构是依赖于资源型企业所建立的,甘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可以欣慰的是,甘肃省现在已是目前四个完成国家节能减排任务的省份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