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官方媒体报道,从5月31日至6月3日,一连数天,江苏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罗志军和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学勇率江苏省党政代表团先后赴广东、浙江、上海等地学习考察。向这些沿海发达省市借鉴和交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转型升级的做法及经验,是此行的主要内容之一。
这亦堪称罗志军自去年底新任江苏省“一把手”以来,组织的声势最为浩大的一次外省市学习考察。汇丰银行全球研究中心此前的一份报告称,江苏省预计最早将在2012年超越广东省成为中国所有省市自治_区中最大的经济体。而对于这位出身共青团、后在江苏经营10余年的高官而言,如何推动江苏的转型升级,是一场不小的压力。
搭上仕途再上层楼的“末班车”
现年60岁的罗志军,是在2010年12月6日接替已年满65岁退休年龄的梁保华,由江苏省省长升任省委书记的。
他以不到3年的省长经历,即获任“一把手”,被外界普遍认为升迁较快。在罗志军接任江苏省委书记后,有海外媒体甚至评论说,其自此终于搭上了在2012年十八大时仕途再上层楼的“末班车”。
在罗志军之前,曾任江苏省委书记的回良玉、李源潮都得以晋升党和国家领导人,回良玉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李源潮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
与此同时,科技部原党组书记李学勇调任江苏省委副书记,并被提名江苏省省长候选人。而在外界看来,罗志军的转正当是意料之中,李学勇的空降补缺则属意料之外。
江苏组织系统内部官员对媒体透露,江苏这些年以来,省长基本是由江苏省内产生,不过,最有可能接任省长的两个人选——常务副省长赵克志和专职副书记王国生——先后调到外省任职省长,这为从中央部委空降干部提供了空间。
有观察人士认为,一直在科研系统任职的李学勇到沿海经济强省担任省长,显示中央对“十二五”期间经济转型,尤其是利用科技创新推动下一轮经济发展的重视。中央希望借此推动江苏为全国树立典范。“李学勇对科技创新领域极为熟悉。这对江苏下一轮经济成长极为关键。”
值得一提的还有,罗志军、李学勇的党政新组合也暂时性形成一种现象:“一把手”是中央候补委员,“二把手”是中央委员。
团系统资深人物
公开资料显示,罗志军,1951年生,辽宁凌源人。早年参军入伍,曾在解放军北海舰队服役。
有未经证实的说法称,他系解放军少将罗文之子。罗文上世纪30年代参加革命,后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1964年晋为少将,曾任总后勤部检查局局长等职,被称为“总后四大才子”之一,1996年10月在北京逝世。这一背景,或为罗志军的早期仕途起步提供了常人难以企及的优越条件。
1978年罗志军转业后,被分配至北京医用射线机厂工作,任厂团委书记。他被外媒视为共青团系统的资深人物,其与团系统的渊源肇始甚至比李源潮还要早。当时,李源潮还在上海市卢湾区业余工专担任一名普通教师。
罗志军进入团中央的时间也比李源潮早。1980年,罗志军进入团中央机关报——中国青年报社工作,而李源潮当时在复旦大学数学系数学专业学习,担任系团总支副书记、书记,是名学生干部。
不过,1983年李源潮开始超过罗志军,一年内先后任共青团上海市委副书记、书记,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而罗志军当时还在副处级的位置上挣扎。1990年,罗志军转任团中央另一下属机构——中日青年交流中心副总经理,1993年2月,升任团中央常委兼实业发展部部长。同时,进入中国政法大学进修,于1995年获得法学硕士学位。
在共青团系统打下基础的罗志军,于1995年获得“外放”机会,出任江苏省南京市副市长。在那里,他与团中央的老同事李源潮很快又开始了另一段“交集”。2001年10月,罗志军升任南京市委副书记、代市长,次年1月正式任市长。他的扶正,恰与李源潮到任江苏省委副书记、南京市委书记的时间几乎同步。
外媒称,二人在南京搭档期间,罗志军在各种场合处处留意,维护李源潮的权威,深为李所赏识。此后,他的仕途更与李亦步亦趋,急速攀升:2002年李源潮出任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于次年4月接任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2007年李源潮晋升中央政治局委员后,2008年1月,罗志军升任江苏省委副书记,江苏省副省长、代省长,同年1月当选为江苏省省长。直至去年底,最终顺利跻身江苏“一把手”之职。
江苏的第三次转型
据统计,2010年江苏省实现GDP(国内生产总值)40903亿元,仅次于广东省的45473亿元,后者已感到被超越的危机。汇丰银行研究报告亦指,江苏或在2012年就将超越广东成为中国经济最强的省份。但江苏的更大目标在于,转型升级已成为其未来发展的核心思路。
今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罗志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将江苏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归纳为“三次转型”:第一次是上世纪80年代,以发展乡镇企业为标志,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江苏实现了由农业大省到工业大省的转型;第二次是上世纪90年代,以扩大开放为动力,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实现了由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对外开放的转型;如今,江苏正进行由经济大省到经济强省的第三次转型,其核心是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推动更多的“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提升。
为此,江苏提出把科教与人才强省作为基础战略、把创新驱动作为核心战略,其所关注的不仅仅是经济增长指标,更是创新指标。
在江苏省的“十二五”规划中,“创新”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创新能力更有明确的目标: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要达到2.5%,科技进步贡献率要提高到60%以上。
事实上,对创新和转型的重视,也是罗志军一直以来的施政理念。2008年1月,他就任江苏省省长,当年下半年,恰逢全球金融海啸,在其主政下,江苏成为全国率先实现经济回暖的省份。2009年江苏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期间,科技部发出报告,确认“江苏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全国第一,“对抵抗金融危机有重要意义”。
官媒报道称,罗志军上任省长之初就反复强调,经济结构要优化,富民要优先,发展方式要转变。而更早前,其历任南京市市长和市委书记,曾连续5年,南京市委1号文件年年都与“富民”有关。
2011年江苏省实施居民收入7年倍增计划,相当于每年上涨10%左右。以往居民收入增长一直慢于GDP增长的现象将得到改善,经济增长带来的利好将更多体现到城乡民众身上。“创新是过程,富民是目的,不能把过程当成目的。最终要把创新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罗志军说。
去年,江苏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产业的销售额已高达2万亿元,增长35.8%。江苏还制定了新兴产业倍增计划,计划力争到2012年六大新兴产业销售收 入达到3万亿元左右,成为其经济新的重要增长点。一旦完成该目标,这将是目前为止全国各省市区所规划目标最大的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而到“十二五”期末,江苏新兴产业计划达到5万亿元的整体规模。
作为人口大省和资源小省,江苏正试图走出一条新路:破解人口红利,破解资源困境,破解固定资产投资不可持续的困境。
不过,与全国其他多数地方类似,面对尤其在金融危机后对投资拉动的过分依赖,消费长期不彰导致的经济结构失衡,土地财政下的房产泡沫风险,乃至江苏自身南北差距的历史性问题(苏北人均GDP多年来只有苏南的1/3左右,但近年差距拉大的趋势已有所扭转)等,横亘在罗志军所谓江苏转型攻坚战面前的不乏诸多难关。
人事布局支撑
在中国的现实语境下,转型升级不仅需要战略规划和政策支持,某种程度上更依赖于人事支撑。
如果说,近30年改革开放浪潮中成长起来的发展经济能手构成了江苏官员主流,使得江苏在没有广东的额外政策,缺少山东的丰厚资源情况下,与这两省不相上下,在全国GDP排行榜中名列前三甲。苏州更成为省级领导干部的摇篮,形成大陆政坛特有的“苏州现象”。那么,如何为当前的转型升级寻找新的合适的官员梯队,则成当务之急。
此前,据知情人士透露,中央最终敲定罗志军与李学勇的组合,担当人事工作的李源潮是重要的征求意见对象之一。
祖籍江苏涟水、并在江苏工作多年的李源潮对家乡情有独钟,在中组部的支持下,江苏人事制度改革表现突出。
2011年4月下旬,毛小平、缪瑞林、丁大卫分别转任无锡、宿迁和南通的市委书记。这三人成为江苏首次通过公推票决产生的省辖市市委书记。其间,打破中共上级“研究决定”既定程序,实行“提名海推”和“全程差额”,颇受外界瞩目。
公推票决三市市委书记是江苏人事制度改革的继续延伸,只不过这次岗位更重要、民主推荐范围更广。
其实,早在2004年,宿迁市就试点直接选举了镇党委书记。随后,这项试点逐渐扩大了范围。
去年春天,权威部门统计了从2000年至2010年10年间,江苏全省通过竞争性选拔方式产生的干部已达10万人以上。其中,8840人通过公开选拔走上各级领导岗位,包括140多位市厅级和340多位正处级干部。在江苏省委送达中组部的汇报材料上,李源潮批示“推广江苏经验”。
分析表示,上世纪90年代,时任江苏省委书记陈焕友提出“江苏省要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倾力打造了苏南地区的高速发展模式。继任者回良玉继承了这一发展思路。这一时期,江苏既出成绩,又出经验,同时也出高干,但人事制度改革上中规中矩。
进入新世纪,李源潮主政江苏期间,“公推公选”形成模式,自成一例,提拔重用了一批锐意改革的干部,成为新时期的干部梯队。而眼下罗志军在推动江苏人事制度改革继续前行上的努力,同样值得外界期许。
罗志军简历
1951年11月生,辽宁凌源人,1969年4月入党,1968年2月参加工作,在职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
1968年2月海军北海舰队战士、文书、技师;
1978年9月北京医用射线机厂团委书记;
1980年12月中国青年报社干部,发行处副处长,报社副秘书长,秘书长;
1990年7月中日青年交流中心管委会委员、副总经理;
1993年2月共青团中央常委、实业发展部部长,团中央常委、实业发展部部长、中国青年实业发展总公司董事长(其间:1994.01-1995.09,中国政法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政治学专业在职硕士研究生学习);
1995年9月南京市副市长,市委常委、副市长;
2001年9月南京市委副书记、副市长;
2001年10月南京市委副书记、代市长;
2002年1月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
2003年4月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
2008年1月4日江苏省委副书记,江苏省副省长、代理省长;
2008年1月31日当选江苏省省长;
2010年12月江苏省委书记。
中共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
这亦堪称罗志军自去年底新任江苏省“一把手”以来,组织的声势最为浩大的一次外省市学习考察。汇丰银行全球研究中心此前的一份报告称,江苏省预计最早将在2012年超越广东省成为中国所有省市自治_区中最大的经济体。而对于这位出身共青团、后在江苏经营10余年的高官而言,如何推动江苏的转型升级,是一场不小的压力。
搭上仕途再上层楼的“末班车”
现年60岁的罗志军,是在2010年12月6日接替已年满65岁退休年龄的梁保华,由江苏省省长升任省委书记的。
他以不到3年的省长经历,即获任“一把手”,被外界普遍认为升迁较快。在罗志军接任江苏省委书记后,有海外媒体甚至评论说,其自此终于搭上了在2012年十八大时仕途再上层楼的“末班车”。
在罗志军之前,曾任江苏省委书记的回良玉、李源潮都得以晋升党和国家领导人,回良玉现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李源潮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
与此同时,科技部原党组书记李学勇调任江苏省委副书记,并被提名江苏省省长候选人。而在外界看来,罗志军的转正当是意料之中,李学勇的空降补缺则属意料之外。
江苏组织系统内部官员对媒体透露,江苏这些年以来,省长基本是由江苏省内产生,不过,最有可能接任省长的两个人选——常务副省长赵克志和专职副书记王国生——先后调到外省任职省长,这为从中央部委空降干部提供了空间。
有观察人士认为,一直在科研系统任职的李学勇到沿海经济强省担任省长,显示中央对“十二五”期间经济转型,尤其是利用科技创新推动下一轮经济发展的重视。中央希望借此推动江苏为全国树立典范。“李学勇对科技创新领域极为熟悉。这对江苏下一轮经济成长极为关键。”
值得一提的还有,罗志军、李学勇的党政新组合也暂时性形成一种现象:“一把手”是中央候补委员,“二把手”是中央委员。
团系统资深人物
公开资料显示,罗志军,1951年生,辽宁凌源人。早年参军入伍,曾在解放军北海舰队服役。
有未经证实的说法称,他系解放军少将罗文之子。罗文上世纪30年代参加革命,后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1964年晋为少将,曾任总后勤部检查局局长等职,被称为“总后四大才子”之一,1996年10月在北京逝世。这一背景,或为罗志军的早期仕途起步提供了常人难以企及的优越条件。
1978年罗志军转业后,被分配至北京医用射线机厂工作,任厂团委书记。他被外媒视为共青团系统的资深人物,其与团系统的渊源肇始甚至比李源潮还要早。当时,李源潮还在上海市卢湾区业余工专担任一名普通教师。
罗志军进入团中央的时间也比李源潮早。1980年,罗志军进入团中央机关报——中国青年报社工作,而李源潮当时在复旦大学数学系数学专业学习,担任系团总支副书记、书记,是名学生干部。
不过,1983年李源潮开始超过罗志军,一年内先后任共青团上海市委副书记、书记,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而罗志军当时还在副处级的位置上挣扎。1990年,罗志军转任团中央另一下属机构——中日青年交流中心副总经理,1993年2月,升任团中央常委兼实业发展部部长。同时,进入中国政法大学进修,于1995年获得法学硕士学位。
在共青团系统打下基础的罗志军,于1995年获得“外放”机会,出任江苏省南京市副市长。在那里,他与团中央的老同事李源潮很快又开始了另一段“交集”。2001年10月,罗志军升任南京市委副书记、代市长,次年1月正式任市长。他的扶正,恰与李源潮到任江苏省委副书记、南京市委书记的时间几乎同步。
外媒称,二人在南京搭档期间,罗志军在各种场合处处留意,维护李源潮的权威,深为李所赏识。此后,他的仕途更与李亦步亦趋,急速攀升:2002年李源潮出任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于次年4月接任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2007年李源潮晋升中央政治局委员后,2008年1月,罗志军升任江苏省委副书记,江苏省副省长、代省长,同年1月当选为江苏省省长。直至去年底,最终顺利跻身江苏“一把手”之职。
江苏的第三次转型
据统计,2010年江苏省实现GDP(国内生产总值)40903亿元,仅次于广东省的45473亿元,后者已感到被超越的危机。汇丰银行研究报告亦指,江苏或在2012年就将超越广东成为中国经济最强的省份。但江苏的更大目标在于,转型升级已成为其未来发展的核心思路。
今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罗志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将江苏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归纳为“三次转型”:第一次是上世纪80年代,以发展乡镇企业为标志,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江苏实现了由农业大省到工业大省的转型;第二次是上世纪90年代,以扩大开放为动力,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实现了由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对外开放的转型;如今,江苏正进行由经济大省到经济强省的第三次转型,其核心是大力推进科技创新,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推动更多的“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提升。
为此,江苏提出把科教与人才强省作为基础战略、把创新驱动作为核心战略,其所关注的不仅仅是经济增长指标,更是创新指标。
在江苏省的“十二五”规划中,“创新”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对创新能力更有明确的目标: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要达到2.5%,科技进步贡献率要提高到60%以上。
事实上,对创新和转型的重视,也是罗志军一直以来的施政理念。2008年1月,他就任江苏省省长,当年下半年,恰逢全球金融海啸,在其主政下,江苏成为全国率先实现经济回暖的省份。2009年江苏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期间,科技部发出报告,确认“江苏区域科技创新能力”全国第一,“对抵抗金融危机有重要意义”。
官媒报道称,罗志军上任省长之初就反复强调,经济结构要优化,富民要优先,发展方式要转变。而更早前,其历任南京市市长和市委书记,曾连续5年,南京市委1号文件年年都与“富民”有关。
2011年江苏省实施居民收入7年倍增计划,相当于每年上涨10%左右。以往居民收入增长一直慢于GDP增长的现象将得到改善,经济增长带来的利好将更多体现到城乡民众身上。“创新是过程,富民是目的,不能把过程当成目的。最终要把创新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罗志军说。
去年,江苏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产业的销售额已高达2万亿元,增长35.8%。江苏还制定了新兴产业倍增计划,计划力争到2012年六大新兴产业销售收 入达到3万亿元左右,成为其经济新的重要增长点。一旦完成该目标,这将是目前为止全国各省市区所规划目标最大的新兴产业发展规划。而到“十二五”期末,江苏新兴产业计划达到5万亿元的整体规模。
作为人口大省和资源小省,江苏正试图走出一条新路:破解人口红利,破解资源困境,破解固定资产投资不可持续的困境。
不过,与全国其他多数地方类似,面对尤其在金融危机后对投资拉动的过分依赖,消费长期不彰导致的经济结构失衡,土地财政下的房产泡沫风险,乃至江苏自身南北差距的历史性问题(苏北人均GDP多年来只有苏南的1/3左右,但近年差距拉大的趋势已有所扭转)等,横亘在罗志军所谓江苏转型攻坚战面前的不乏诸多难关。
人事布局支撑
在中国的现实语境下,转型升级不仅需要战略规划和政策支持,某种程度上更依赖于人事支撑。
如果说,近30年改革开放浪潮中成长起来的发展经济能手构成了江苏官员主流,使得江苏在没有广东的额外政策,缺少山东的丰厚资源情况下,与这两省不相上下,在全国GDP排行榜中名列前三甲。苏州更成为省级领导干部的摇篮,形成大陆政坛特有的“苏州现象”。那么,如何为当前的转型升级寻找新的合适的官员梯队,则成当务之急。
此前,据知情人士透露,中央最终敲定罗志军与李学勇的组合,担当人事工作的李源潮是重要的征求意见对象之一。
祖籍江苏涟水、并在江苏工作多年的李源潮对家乡情有独钟,在中组部的支持下,江苏人事制度改革表现突出。
2011年4月下旬,毛小平、缪瑞林、丁大卫分别转任无锡、宿迁和南通的市委书记。这三人成为江苏首次通过公推票决产生的省辖市市委书记。其间,打破中共上级“研究决定”既定程序,实行“提名海推”和“全程差额”,颇受外界瞩目。
公推票决三市市委书记是江苏人事制度改革的继续延伸,只不过这次岗位更重要、民主推荐范围更广。
其实,早在2004年,宿迁市就试点直接选举了镇党委书记。随后,这项试点逐渐扩大了范围。
去年春天,权威部门统计了从2000年至2010年10年间,江苏全省通过竞争性选拔方式产生的干部已达10万人以上。其中,8840人通过公开选拔走上各级领导岗位,包括140多位市厅级和340多位正处级干部。在江苏省委送达中组部的汇报材料上,李源潮批示“推广江苏经验”。
分析表示,上世纪90年代,时任江苏省委书记陈焕友提出“江苏省要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倾力打造了苏南地区的高速发展模式。继任者回良玉继承了这一发展思路。这一时期,江苏既出成绩,又出经验,同时也出高干,但人事制度改革上中规中矩。
进入新世纪,李源潮主政江苏期间,“公推公选”形成模式,自成一例,提拔重用了一批锐意改革的干部,成为新时期的干部梯队。而眼下罗志军在推动江苏人事制度改革继续前行上的努力,同样值得外界期许。
罗志军简历
1951年11月生,辽宁凌源人,1969年4月入党,1968年2月参加工作,在职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
1968年2月海军北海舰队战士、文书、技师;
1978年9月北京医用射线机厂团委书记;
1980年12月中国青年报社干部,发行处副处长,报社副秘书长,秘书长;
1990年7月中日青年交流中心管委会委员、副总经理;
1993年2月共青团中央常委、实业发展部部长,团中央常委、实业发展部部长、中国青年实业发展总公司董事长(其间:1994.01-1995.09,中国政法大学政治学与行政管理系政治学专业在职硕士研究生学习);
1995年9月南京市副市长,市委常委、副市长;
2001年9月南京市委副书记、副市长;
2001年10月南京市委副书记、代市长;
2002年1月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
2003年4月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
2008年1月4日江苏省委副书记,江苏省副省长、代理省长;
2008年1月31日当选江苏省省长;
2010年12月江苏省委书记。
中共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